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1、通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辩证认识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理解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 2、明确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大致进程及影响。(时空观念) 3、运用历史图片、表格数字的对比等,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比较,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史料实证) 4、以史料为依据,探究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工业革命对东西方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辩证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历史解释) 5、通过学习,感悟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催生科技强国、努力拼搏的时代精神;关注环保、坚持绿色文明的发展理念。(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及其成果和特点。
2.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时空定位】
【知识解读】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是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同时,这一革命也伴随着科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①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②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工厂: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圈地运动:最早出现在12世纪,在14、15世纪庄园及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村资本主义改造运动,被称为“农业革命”,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圈地运动。17世纪, 由于英国城镇人口激增,商品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不断上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推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良粮种、土壤,采用新的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时,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普遍废弃了传统的休耕制度,采用轮作制,一年之中轮流种植大麦、燕麦、小麦、豆类和芜菁等农作物。还出现了各种农业机械,如播种机被发明出来并得到迅速推广。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很大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保障;农业资本家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很多财富后来都转化为工业资本;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因此,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
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而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则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也不同,如氏族生产组织形式、家庭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指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大机器工厂组织形式(机械化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等。
垄断组织: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 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19 世纪 60、70 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确立。
第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 20 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 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 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自由主义: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它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干知识】
工业革命的背景
★学习聚焦:18 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含义: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
(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经济(国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经济(国外):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技术(手工工场):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日益进步,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条件。
(5)技术(科学家):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的科技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技术改进。
(6)政策:政府对发明专利的支持和保护。
(7)直接因素:随着国内外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其他因素,可做补充:煤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优良港口众多 等)
补充(了解) 圈地运动的影响:
①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
②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了产量。
③加快了英国城镇化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加之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大增加。
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⑤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⑥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
工业革命的进程
★学习聚焦: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后期)
1、生产方式的变化: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18 世纪 60 年代(1865年),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原因:为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
(2)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阿克莱特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3)影响: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3、动力技术的革新: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
(1)过程: ①1782年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 ②1785年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2)优势: 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3)意义:
①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催生了工业城市。
③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交通工具的革命: 蒸汽轮船、火车的问世
19 世纪初,蒸汽轮船(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火车(1825 年,英国斯蒂芬森设计)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5、完成与拓展
(1)完成标志: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拓展: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1、背景
(1)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条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3)科技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主要成果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3)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发明基础 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
发明者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发生范围 ⑴局限于个别国家以英国为中心辐射他国(“一枝独秀”) (2)规模小 多国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德突出(“百花齐放”)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⑵规模大
主要部门 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 以能源等重工业为主
重要标志 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内燃机
生产关系的变革 现代工厂制(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公司制(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相同点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过程: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结果: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
思考点: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聚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一)经济
1、生产力: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①商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②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1)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3)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深化拓展 二)
(二)政治
(1)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2)民主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
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宪章、西里西亚、里昂)
(三)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1)工业城市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2)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3)文化素养的提高。
(4)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5)人口增加明显。
(四)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五)世界格局
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注意补充知识解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深化拓展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崛起,英、法相对衰落),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战”)。)
(了解) 科学技术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运用时要趋利避害,造福人类。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
【深化拓展】
一、工业革命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
(3)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二、垄断组织
1、概念: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
2、背景: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3、特点:
(1)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2)垄断的内容包括垄断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市场;
(3)由高级专业人才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5、影响:
(1)积极: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2)消极:①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②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疯狂对外扩张,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
启示:垄断是一把双刃剑。垄断组织的出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但过度垄断会抑制市场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早在1890年,美国就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我国在2007年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评价
含义:人员、资本、劳务、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
过程:
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方式:①国际贸易 ②资本输出 ③人口流动 ④武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基本途径) ⑤交通通讯方式的发展。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评价:
从宏观角度来说,总体上不公正、不平等。在世界市场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不平等性)
从全球视野角度来说,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全球化)
从生产力角度来说,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进步性)
对殖民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贫困、屈辱(奴役性);另一方面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改造性)。
开放性、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四、利用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的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五、工业革命带给政治领域的影响
整个19世纪的历史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工业革命促使政治领域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
(1)自由主义思潮——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完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英国1832 年议会改革、1875年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俄、日、意、德等通过改革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思潮——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3)民族主义思潮——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殖民侵略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六、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七、资本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三次百年巨变
资本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
然而,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资本主义存在超长周期。这种超长周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有关。综合近些年来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尝试把资本主义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资本主义,时间范围在1500年左右-1750年左右,即地理大发现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间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荷兰等国形成,“光荣革命”胜利,确立立宪君主制。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仅仅在个别国家得到长足发展。
第二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间范围是1750年左右-1870年,即蒸汽机领衔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并向欧洲各国扩展。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出现巨大增长,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这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兴盛、衰亡,并于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和贵族阶级开展斗争,开始夺取国家政权,同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国际政治生活领域,英国经受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国内宪章运动等一系列挑战,确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霸权地位。
第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间范围是1870-1971年。这一阶段起源于内燃机、电力领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告终。这个阶段是人类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普及了火车、汽车和轮船,也发明了航空航天技术,开启了利用核能和信息科技的时代,在1880-1914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第一次将地球连为一体。然而,这个阶段也是历史上最坎坷的百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牺牲了无数无辜的平民百姓。这个阶段属于垄断资本主义,一方面,资本巨头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五大特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干预经济。在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普遍确立,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建设,出现“阶级均势”,另一方面,有些国家阶级斗争激化,产生苏维埃俄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生活领域,英国逐渐丧失全球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并被美国取代,和苏联形成两极对立格局。
第四阶段,正在深入演变中,可能迈向“国家-企业结合的资本主义”。这个阶段,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深入发展,刷新整个世界的面貌,并促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经过新自由主义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曲折变化,正在走向深度融合,可能形成“国家-企业结合的资本主义”;同时,福利国家瓦解,“阶级均势”被打破,中产阶级衰败。在国际领域,苏联阵营衰落,发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历经挑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阵营的绝对霸主;然而,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三次百年巨变
资本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是由三次百年巨变塑造。第一次百年巨变从1750年左右开始,推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百年巨变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百年巨变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能形成“国家-企业结合的资本主义”。
八、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读熟、理解即可)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多角度、辩证思考)
对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①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
②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海上霸主、殖民霸主、世界工厂、经济规则制定者、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科技中心、英语成为国际性语言等。
对欧美:引起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变化
①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化国家经济空前繁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链接 选必二第5课 工厂与工厂制度】
③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政治变革:掀起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链接 选必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⑤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工人运动兴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女性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⑥社会生活: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家庭结构等发生变化);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人口增加明显。
——【链接 选必二第5课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⑦思想文化: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见本册第11课)、女权主义思潮兴起;时间、纪律观念、竞争意识增强。
宗教改革以来欧洲的民族主义,在工业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下,蓬勃高涨(如德、意的统一);亚非拉也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见本册第13课)
⑧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对殖民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的灾难,引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同时破坏了这些地区的落后的社会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见六单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多角度、辩证思考)
(1)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英法衰落、德崛起,国际经济交流准则遭到破坏,国家间无序、不规范的竞争加剧。
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争夺世界市场、殖民地的矛盾加剧——一战爆发。
(2)对欧美:
①生产力: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②工业结构: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③生产组织:出现了垄断组织(原因: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影响:资本家通过建立垄断组织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也阻碍了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④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私人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特点不同,如美国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等)
⑤政治定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等基本定型。
⑥思想文化: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的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⑦社会生活: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更加丰富,出行、联系更加便捷);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3)对殖民地: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求瓜分世界)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破坏了这些地区的落后的社会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详见本册第六单元)
【素养提升】
探究一 农业变革、商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因为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 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琼斯
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R.R帕尔默
材料二: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 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在好几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首先,它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金属器具、船舶……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据估计,18世纪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资金的总量与1800年在英国工业上投入的资金总量大约差不多。
——《全球通史》
材料三: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英]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思考:在工业革命中,农业变革、商业革命和科技创新对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1)农业变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劳动力的粮食供应、生产原料、资本积累以及国内市场,“农业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
(2)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充足资金;
(3)科技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探究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材料一: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又进一步加紧和扩大。……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英国的扩散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美]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发现未能首先在英国转化为技术发明的原因。
意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科学前提。
原因:①“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思想日趋严重”;②大量资本输出国外;③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④科技人员地位低、待遇差。
材料四: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五: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2)根据材料四、五,概括德国在电气工业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和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特点:①发展迅速;②世界领先。
原因:①通过普法战争,获得了充足的资源和资金;② “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③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并积极向应用方面转变。
影响:①德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②德国从欧洲崛起。
材料六:(美国)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六,指出美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利因素。
原因:①美国重视和保护发明创造(专利)、鼓励创新;②积极“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 ;③“用国家根本大法保护发明创造”。
探究三 工业革命与社会问题
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二: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负面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原因。
问题:传统价值观念被打破、享乐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环境污染严重、工人极端贫困、生活环境恶劣、社会问题严重(或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等。
原因:①近代工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缺乏环保意识,导致自然环境破坏;②城市化加剧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③道德滑坡、法制不健全导致犯罪增多。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认识:①科技发展改变世界和人们生活,但也是一把双刃剑;②科技发展还需趋利避害,以人为本,拒绝“先污染后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问答】
课本 61 页思考点,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见本课导学案主干知识的表格内容)
2.课本 61 页学思之窗,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19 世纪后半期,工业企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极大推动作用,开始有计划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 来促进生产,纷纷资助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 了工业生产。
3.课本 63页问题探究 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答案参考工业革命的影响。
4.课本 63页学习拓展 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我们能够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家国情怀)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中国智造”迈进。
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继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③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④合理调整人口政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⑤我们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智力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知识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