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课件 (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课件 (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知 人 论 世
初 入 文 本
一、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因成就巨大被称为“翁”:
莎翁-莎士比亚
托翁-托尔斯泰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让大家把窗帘都关上,灯也都灭掉,然后他打开了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这是普希金,接着他又打开了另一盏,说这是果戈里,又开了一盏,说这是契科夫,最后他一把扯开窗帘,让教室里充满了阳光,他由衷地说道,这是托尔斯泰。
可见,在纳博科夫的心目中,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最亮的那束光。
俄国文坛有很多世界级的作家,而他是那个盟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了解作者
  后来他放弃自己所有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离家出走,于1910年11月病逝在一个小车站,享年82岁。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工作,生活简朴,希望通过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在极度苦闷与矛盾中出走来彻底摆脱贵族生活。《复活》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世界观转变之后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80年代
1889~1899
1873~1877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70年代末
《战争与和平》
1852、1854
《复活》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1863~1869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创作背景
二、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复活》创作原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这个事件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小说简介
三、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的意蕴
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以及玛丝洛娃的笑展现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旨
初识文本
四、
1、文章中出现了多少次玛丝洛娃的“笑”“眼神”?请逐一找出来并分析一下它们代表了玛丝洛娃的心理情感。
2、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上有“您”和“你”的变换,这样的变化说明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有哪些的变化?
3、聂赫留朵夫的“哭”与玛丝洛娃的“笑”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如何理解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
本课任务:
1、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主题,把握文章主旨。
一、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笑。
①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②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③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④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⑤她向她妖媚地笑了笑(44)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⑥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⑦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①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2、3段)
心理情感:
说明玛丝洛娃以妓女的身份表现出的习惯性的笑容。透露出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③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段)
心理情感: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④“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心理情感: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
“妖媚”:这笑是她做妓女的习惯表情,是她自我麻醉,不信任任何人,精神层面麻木堕落的表现,但为了生活又只能“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④“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心理情感:
“可怜”这是她无奈的笑容,这是她遭到诸多生活磨难,心灵很痛苦的体现。
④“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心理情感:
⑤她向她妖媚地笑了笑。(44段)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
心理情感:
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表达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之情,故意利用他。
⑥“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心理情感: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也说明此次谈话最终对她并没有改变。
⑦“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心理情感:
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毫不在意对方的看法。她只能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当然,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总结玛丝洛娃的“笑”
从玛丝洛娃的“笑”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这“笑”是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已经丧失了生命尊严,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聂赫留朵夫
赏析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聂赫留朵夫一开始用“您”来称呼玛丝洛娃,后来又用“你”称呼,最后又再改为“您”,请结合小说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①第一是长时间未相见的“陌生感”;第二他对玛丝洛娃充满了内疚和负罪感,渴望得到宽恕;第三体现了他降低身份,平等对待。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②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对能救赎自己的紧张和害躁之情。
赏析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③后来改称“你”是因为他看到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妓女身份毫无羞耻感,已经变得麻木、粗俗精神世界丑陋不堪,他认为自己成为拯救玛丝洛娃的拯救者,是高于玛丝洛娃之上的悲悯者。
赏析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 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④最后改回“您”是因为他看到玛丝洛娃对自己抵触反感,用“您”是想表达自己对玛丝洛娃的尊敬,和自己赎罪的诚恳。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想以此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赏析
总结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二、
主题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玛丝洛娃的“作用”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底层百姓被剥削压迫,无力反抗。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聂赫留朵夫的“作用”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的手来剖析现实社会的弊病,来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与情感。同时,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题目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总 结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