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见结构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常见结构的认识
课时教学设计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 2 的开篇之作。本节共分三小部分,首先, 引出了结构的含义及结构的普遍性, 强调了结构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质。其次, 从力学的角度阐释结构是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 体验,学习力的分析方法。 再次,主要介绍了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并指出其受 力特点。最后,介绍结构的类型。 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来认识结构,并通过小试验来让学生主动 地去实践操作,巩固教材中的知识。本节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知识点与分析事 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探索与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主动 学习的兴趣。
2.课时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通过《技术与设计 1》、初中和高一物理的学习, 掌握了一般性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和方法、力学等 物理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够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究结构, 能完成结构的简单受力分析。并且,高二的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逻 辑分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较高, 对未知的结构与设计, 充满了好奇,这都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时学习重点 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掌握构件的五种受力形式。
4.课时学习难点 能分析构件的受力并进行结构设计的应用。
5.开放性学习环境 实验器材: 会动的木条实验套组(打有小孔的木条和螺钉螺帽若干);苍耳子和尼龙 粘扣;演示构件受力的形式的海绵块;鸡蛋承重实验套组(鸡蛋三枚、胶带圈 六个、配重铁片若干) 桌椅摆放: 4 组,每组 5 人。 多媒体设备,智慧课堂、平板、网络平台。
课时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6.课时学习目标
任务 1:知道结构的 普遍性;知道研究 结构的重要意义。 (1)从技术体验活动体会结构的丰富多彩,展示《武经总要.攻城法》中云梯 车的结构,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木结构的神奇之处。并通过研究这些结构和自 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体会到结构对技术领域的重要意义。
任务 2:能通过案例 分析,结构受力的 五种形式 (2)知道结构的力学本质。通过技术实践和案例分析, 了解结构的受力对于结 构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构件的受力,掌握五种受力形式及其变形特 点。
任务 3:辨析结构的 类型 (3)掌握按照形态分类的几种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组合结 构。能够根据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课时教学过程
任务名称 7.教学过程 设计目的
一、感知丰富的结构 引入:熟悉的方式打开对结构的认识,在化学、地理上学习和研究 过的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地球结构、太阳系结构...... 对结构的普 遍性有初步 认识。 通过展示古 代中国的木 质结构,体验 中国古代的 结构的多样
在技术领域,结构也是无处不在,结构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展示凳子的结构,引发学生思考结构的含义。 1. 结构的含义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结构 2.结构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不同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结构。 在我国的古代,木质结构被广泛应
任务一 感知丰富的结构 用于各个领域。 阅读课本 2 页,古人设计了什么结构使得云梯战车能实现 “及城 下,起飞梯与云梯之上”? 【技术体验】让木条“动”起来 分组实验:按照两种方案,设计结构,使木条动起来。 并讨论:生活中那些事物运用到了这些结构? 2. 自然界中的结构 在自然界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天然结构。如蜂巢、蜘蛛网、大树、 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这些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 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通过对自然界中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人们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马上行动】 苍耳子与尼龙粘扣 学生活动:苍耳子、小毛巾、尼龙粘扣、放大镜 师生一起观察和研究苍耳子的结构和尼龙粘扣的结构。 展示蜂巢和蜂窝结构。 蜂窝结构的神奇之处及其应用。蜜蜂所建造的蜂巢的确采用了 最少的蜂蜡,占有最大的空间面积,而结构稳定性为最佳。 性。 技术体验, 让 学生通过动 手操作,锻炼 动手能力的 同时体会结 构的多变性, 结构可以用 在不同的场 合,具备不同 的功能,为以 后进行简单 的设计做准 备。 通过亲历实 验,去观察, 分析,领悟 大自然的神 奇之处,也 是来自于科 学原理。 观察分析, 感受从自然 领域的结构 过渡到技术 领域的结构, 领悟人类可 以从自然界 找到创作灵 感。
。
任务一 感知丰富的结构 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 重量又很轻, 还有益于隔音和隔热。因此, 现在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内部大量采用蜂窝结构, 卫星的外壳也几乎全部采用蜂窝结构。 总结: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 制造者共同的追求。 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个小缺陷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通过案例分 析,让学生体 会到结构的 整体的重要 性,感受到设 计师和制造 者需要有严 谨的态度和 高度的责任 意识。
【案例分析】 魁北克大桥的坍塌 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事故的发生? 给我们什么启示?
桥梁坍塌原因:设计师擅自改变桥梁的结构, 启示:是设计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从力学角度分析事故原因:没有对关键部位进行加固,使得桥南端 的制动臂的压力索发生弯曲, 从而导致整个结构坍塌。可见, 结构 的稳定与否与其受力关系密切。
任务二 认识结构的受力 二、认识结构的受力 1.结构的本质: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 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2.构件:一个复杂的结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结构的各个 组成部分通常称为构件。 根据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的形式,构件受力形式分为: 受拉、受压、受弯曲、受扭转、受剪切五种基本形式。 观察五种力 的图片,体会 变形和力的 对应关系。 根据结构可 能造成的变 形,进行分析 受力形式, 突 破教学难点。 利用海绵块、 剪刀、园艺剪 刀、指甲剪等 常见的生活 用品展示受 力,让学生体 会构件的受 力。化抽象为 具体,让学生 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师生互动:感受构件的五种受力特点。
总结五种形式的力的特点。 课堂效果展示---受力分析连线题
分析桥墩、起重机吊臂的钢索、单杠、螺钉、拧紧的螺丝的受 力,并连线。
。
任务三 辨析结构的类型 三、辨析结构的类型 结构的分类多种多样, 从形态方面考虑, 通常有实体结构、框架结 构和壳体结构等基本类型。 课本第 8 页:技术试验----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 师生共同活动:鸡蛋承重试验 思考: 为什么鸡蛋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胶带圈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壳体结构具有很好的空间传力性能,能以较 小的构件厚度形成承载能力、能覆盖或维护 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要空间支柱。 展示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的载人舱,采 用球形的壳体结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 7000 米,壳体承受外力达到平均每平方 米 7000 吨的压力。 引领学生感受结构的魅力所在。 根据结构的形态和受力,结构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 . 实体结构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情况:力承受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展示家乡蚌 埠的标志建 筑,体会结构 类型的多样, 并引导学生 进行结构的 分类。 通过技术试 验研究天然 的壳体结构- ---鸡蛋的承 重实验,体验 壳体结构的 魅力。 图片展示我 国的深海载 人潜水器 — 蛟龙号,感受 结构的神奇 魅力,培养民 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典
。
任务三 辨析结构的类型 如: 大坝、桥墩、实心墙、实体物。 2.框架结构 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 接成,构成承重框架共同抵抗外力(荷载)。 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场馆的建设等。 3.壳体结构 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几何特征是厚度比长度和宽度小得多。 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 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如:摩托车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型的建筑物, 让学生发挥 想象自己举 出各种类型 的结构的实 例,分析结构 的受力特点, 并能够进行 简单的结构 分类。
8.课堂小结
9.课时作业设计
1.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结构是受自然界结构启发而发明的。 2.观察生活中的结构,分别找出两个受拉、受压、受弯曲、受剪切、受扭转的的例子。 3.仔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结构,并进行分类。
10.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
结构的稳定和安全与构件受力密切相关,所以授课时,我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本节重难点放在任 务一----感知丰富的结构、任务二---认识结构的受力两项上。任务三---辨析结构的类型没有完全 展开,例如探究壳体结构的受力时,虽然师生互动展示了鸡蛋的承重,但是技术试验的活动时间依 然不够,鸡蛋的承重力没有最大程度地呈现,结构的类型及受力也还需要后续课程进一步完善。 教学过程中,积极引领学生思考,树立科学的技术理念,因为通用技术课需要学生多动脑,勤 动手,在操作中学会更多技术体验,加深和促进知识的吸收度。本人也会在接下开的教学中多钻研 通用科技新课程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优化教学设计。
。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