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学会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区域认知)
3.结合资料,掌握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4.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理解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地理实践力)
【自主预习】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①     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②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③      和④    产业为主体。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⑤     。开放程度⑥     ,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⑦       和⑧      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人地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⑨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⑩     向制造业和     转移。中心城市对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成长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效益降低;带来      、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我国近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驱动力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           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强调以     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地区类型
(1)衡量指标
a.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构成等。
b.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
(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区域开发方式
(1)开发方式
     的区域开发方式: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大范围破坏、地方经济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开放程度
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会经济相对封闭。
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发展要      ,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答案】①结构优化 ②农业生产 ③劳动密集型 ④资源型 ⑤稀疏 ⑥较低 ⑦产业结构 ⑧空间结构 ⑨工业化 ⑩农业 服务业 辐射带动 高失业率 信息化 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 三次产业 粗放型 精细型 因地制宜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四川省东、西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地势较平坦,人口、城市较多,经济较发达,运输需求量大,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线路密度大(或数量多),交通线路分布以成都为中心呈放射状。成都2022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7.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 213.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 544.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7%。
主题1 区域的发展阶段
主题探究
情境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为主,还初步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工业超过农业,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近年来,台湾的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速,半导体硅片的出口量居世界领先地位,高雄市成为台湾最大的重工业中心,新竹是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同时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将一部分产业向大陆转移。2010年,台湾城镇化水平为87.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2%、35.9%、58.9%。
任务1 判断台湾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答案】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任务2 判断台湾20世纪60-70年代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
【答案】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特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任务3 目前,台湾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   。
【答案】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小
知识小结
对比区域的发展阶段
项目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低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出现一系列工业基地 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 水平高,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高
产业 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开放 程度 较低 不断提高 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到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 运输 线路分布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由建设停滞、方式落后转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完善交通网 现代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镇 化特 点  城镇化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 城镇化快速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由城市衰败、人口外迁转向城市复兴、城镇化水平再提高 城镇化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 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由不平衡加剧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对点训练
  读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图,回答1~3题。
1.图示四个阶段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3.①阶段时,该区域可能处于(  )。
A.初期阶段
B.工业化开始转型阶段
C.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1题,一般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与此相匹配的就业结构应为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图中四个阶段,①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第2题,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一般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的过程,就业结构也将逐渐实现这个过程。因此,就业结构的变化顺序应为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最后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顺序应为③④②①。第3题,①阶段就业结构比重形成三、二、一的顺序,应为经济较为发达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
主题2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主题探究
情境1 材料一 2017年5月31日,全长约480 km、由我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蒙内铁路的开通能极大地降低货运成本,两地之间的客运时间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四个多小时。新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使肯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还为肯尼亚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铁路技术、运营和管理人才。
材料二 甲图中M、N两地为东非高原著名的野生动物园,乙图为肯尼亚及毗邻国家略图。


材料三 2016年10—12月的雨季期间,肯尼亚境内降雨量远不及往年同期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3月,旱情仍在恶化。肯尼亚政府宣布此次旱灾为“国家灾难”,旱情不仅严重影响数百万民众的生产生活,也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任务1 按收入水平划分,肯尼亚属于     地区,按区域开发方式属于     型。
【答案】低收入 粗放
任务2 简述肯尼亚与我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并简析蒙内铁路的建设对肯尼亚的意义。
【答案】区位优势: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廉。
意义:加强内陆与沿海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促进该国技术人才的培养。
任务3 甲图中M地附近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动物迁徙,场面十分壮观。推测M地动物迁徙的规律,并解释N地动物很少迁徙的原因。
【答案】迁徙规律:M地附近为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旱季来临时,M地水源、食物匮乏,因此大量动物北迁至水源充足的地区;雨季来临后,大量动物又南迁回M地附近。
原因:N地附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一年四季水草丰茂,动物的食物来源稳定,没必要迁徙;地形闭塞阻碍动物迁徙。
情境2 摩洛哥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1 700多千米。摩洛哥是非洲农业较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中水果、蔬菜、油橄榄占很大的比重,被称为“时鲜业”,农产品出口收入占总出口收入的30%。在欧洲市场上,摩洛哥农产品较地中海北岸农产品上市早、品质优,深受欢迎。摩洛哥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渔业生产国,沙丁鱼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为缓解水资源匮乏问题,发展农业,摩洛哥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下图为摩洛哥位置示意图。
任务1 指出摩洛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答案】地处中低纬度地区,热量丰富;位于非洲西北部,西邻大西洋,北扼守直布罗陀海峡南口,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海运便利);与欧洲隔海相望(近欧洲),便于经济发展。
任务2 与地中海北岸国家相比,分析摩洛哥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原因。
【答案】纬度低,热量充足,农产品上市时间早;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优良。
任务3 分析摩洛哥渔业发达的优势条件。
【答案】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沿岸盛行上升补偿流,鱼类丰富;海运交通便捷,利于渔业资源出口;靠近欧洲,市场广阔。
知识小结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划分类型
(1)指标:区域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划分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方与北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水文 水量小,有结冰期 水量大,无结冰期
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水热资源丰富,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等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农业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和云南省南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并有内河运输,通达性好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 能源资源短缺
面临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紧迫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北方与南方自然地理差异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地区 复种指数 耕地类型 作物种类
北方 小 以旱地为主 小麦、棉花、杂粮、温带水果等
南方 大 以水田为主 稻谷、茶叶、蚕丝、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等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①北方:平顶房,过去民居多为土坯房。
②南方:屋顶坡度较大,多为尖顶房。
(3)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和便捷程度的影响(交通)
①古代交通:南船北马。
②交通便捷程度:北方便捷程度高;南方受河流影响,没有北方便捷。
③交通运输方式:北方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南方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但内河运输也是其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①饮食: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②性格:北方人直率,南方人细腻。
③方言:南繁北齐。(原因:地域上的稳定性与封闭性)
(5)对矿产资源的影响:总的来说,北多南少。
(6)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北方重工业发达,南方轻工业发达。
知识拓展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区域 项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32° N~34° N以南 32° N~34° N以北
地貌 以丘陵、低山为主 以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 ℃以上 0 ℃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 500~8 000 ℃ 1 600~4 500 ℃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 mm以上 800 mm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 半干旱地区均有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
1.图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2.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壳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素质、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 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对点训练
  尼日尔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4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三家合资企业。据此回答1~2题。
1.“尼日尔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衡量指标通常有(  )。
①地区生产总值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人均国民收入 ④教育程度 ⑤三次产业构成 ⑥预期寿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早期尼日尔区域开发方式相对粗放,下列与此对应的有(  )。
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②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③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 ④强调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据此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①③⑤正确。第2题,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②③正确;精细型的区域开发方式,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①④错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冬季集中供暖界线是否南移的讨论从未停止。20世纪50年代,我国规定向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5 ℃的日数为60~89天(或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8 ℃的日数大于等于75天)的地区集中供暖。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划定的集中供暖的界线是(  )。
A.太行山 B.秦岭—淮河
C.长江 D.南岭
4.上述界线(  )。
A.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 mm
B.以南农作物一年三熟
C.以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广
D.以北河流汛期较长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规定向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5 ℃的日数为60~89天(或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8 ℃的日数大于等于75天)的地区集中供暖。太行山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不会是集中供暖的界线;长江、南岭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北方气温较低,是我国集中供暖的地区。第4题,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以南降水量大于800 mm,以北小于800 mm;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我国南方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汛期比南方地区短。
瑞士是中欧南部的内陆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冰川地貌广布,河湖众多,森林茂密。瑞士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是矿产资源贫乏,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据此回答5~7题。
5.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有(  )。
A.水电业和旅游业 B.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
C.金融业和建筑业 D.批发贸易业和餐饮业
6.瑞士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主要目的是(  )。
①节省投入资金 ②减少原料进口 ③提高产品价值 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是(  )。
①人力资源 ②生态环境 ③交通位置 ④政策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A 6.C 7.B
【解析】第5题,瑞士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水电;冰川地貌广布,河湖众多,森林茂密,利于发展旅游业;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不利于发展建筑业。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国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②正确;技术先进,可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价值(附加值),获取更多利润,③正确;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如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资金投入较大,且对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少,对提升当地就业率的作用较小,①④错误。第7题,瑞士经济发达,金融业发展历史悠久,相关人才众多,人力资源丰富,①正确;生态环境不是发展金融业所重点考虑的因素,②错误;现代金融业的资金往来更加依赖电信网络技术,对传统交通方式依赖较小,③错误;瑞士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相关政策制度完善,④正确。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即时训练
  2021年7月,海南省发布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具有热带海岛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读海南岛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五指山地区合理的功能定位是(  )。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图例②所代表的区域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地势起伏不大,适宜新建卫星城
B.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热带农业
C.可供用地面积广,适宜发展高新产业
D.环境条件好,适合发展旅游业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按照开发方式,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五指山地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的功能定位是限制开发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为禁止开发区,城镇化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第2题,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因此图例②所代表的区域适合发展热带农业;图例②所代表的区域海拔在200~500 m,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建设卫星城;图例②所代表的区域既无沙滩地貌,又无山地地貌,不利于发展旅游业;图例②所代表的区域不临海,且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不适宜发展高新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多种衡量方式,采用不同的衡量方式所得结果不同,一般情况下往往采用多个指标进行衡量,然后进行加权处理。据此回答3~4题。
3.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教育程度 B.地区生产总值
C.预期寿命 D.人口总量
4.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一定高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第4题,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一定高,还要考虑人口的数量;高收入地区也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西亚的产油国家;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的水平越高。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读某年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统计表,回答5~6题。
地区产业结构 甲 乙 丙 丁
第一产业/% 6.2 12.1 12.6 11.3
第二产业/% 47.8 52.8 20.1 50.8
第三产业/% 46.0 35.1 37.3 37.9
5.我国四大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由表格可知,该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最为合理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由表格推知,该时期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前煤炭时期
B.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读表可知,甲、乙、丙、丁四大地区中,甲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小,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接近第二产业, 所以甲地区产业结构最为合理。第6题,读表可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小,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所以我国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工业化阶段。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