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 课时2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 课时2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自主预习】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长江流域建设原则: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①         、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绿色②         发展的道路。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2.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
(1)主要原因:部分湖泊③       问题突出。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④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
(2)治理措施:长江流域内的许多企业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⑤        ”为基本宗旨,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还需要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⑥         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⑦        、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订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
(2)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⑧      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3)建立长江生态保护⑨          。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按照“⑩         ”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4)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         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答案】①生态优先 ②低碳循环 ③富营养化 ④排污
⑤人水和谐 ⑥行政区划 ⑦联防联治 ⑧河长制 ⑨补偿机制 ⑩谁受益、谁补偿 制度建设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河网密布,湖泊总面积约16 558平方千米,占全国淡水湖泊面积的60%,1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超过100个。历史上,这些湖泊与长江干支流自然连通、功能互补,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
然而,因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防洪排涝等需要,大量湖泊在出口处建闸控制,导致江湖分割、生物通道阻断。通江湖泊生物通道被切断,导致湖泊自净能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复合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和稳定性降低。
为加快推动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长江水利委员会此前制定了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河湖水系连通修复工作方案,以武汉市涨渡湖为试点探索开展了“季节性灌江纳苗”“生态水网+过鱼设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研究;安徽省在升金湖和菜子湖通过修建鱼道等工程措施,修复通江河湖生物通道。
主题1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主题探究
情境 长江江豚生活在葛洲坝到长江河口、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以小型淡水鱼类、虾、乌贼等为食,主要依靠自身声呐系统活动,易受噪声干扰。如今江豚濒危,整个长江流域已不足1 000头。
任务1 分析江豚濒危的原因。
【答案】葛洲坝到长江河口、洞庭湖、鄱阳湖等栖息地面积萎缩,改变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流域内航运繁忙影响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过度捕捞,导致食物来源减少;水污染严重,影响江豚的生存环境;人类捕杀、工程建设等其他人类活动均会造成江豚濒危。
任务2 针对江豚濒危的现状,请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禁止过度捕捞;治理水污染,减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江豚保护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水域的科学有序管理;工程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
知识小结
1.长江不同河段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
不同河段 环境问题 综合治理
上游 不合理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 需要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防护林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
中游 湖泊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需要严禁沿湖围垦,实行退耕还湖,疏浚河道;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下游 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需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2.修建水坝(水库)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调节局地气候、供水、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2)不利影响:下游和入海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小,失去天然的肥料;下游水量减少,海水易倒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阻挡鱼类洄游,生物多样性减少;灌溉面积增大,土地盐碱化加重。
知识拓展  不同类型森林的作用
森林具有调节径流、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有差别的,如气候较干旱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一般是防风固沙,河流中上游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海岸地带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海岸,城市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和吸烟除尘等。
对点训练
  “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
A.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B.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是(  )。
①交通运输建设 ②生态环境保护 ③经济发展 ④自然灾害防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根子还在岸上”可知,岸上的泥沙和污染物排入长江,都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第2题,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②③正确。
主题2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与环境的关系
主题探究
情境 材料一 下图是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图Ⅰ)和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图Ⅱ)。
材料二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任务1 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变化: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问题:洞庭湖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
任务2 简述引起洞庭湖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暴雨集中、洪水倒灌、泥沙淤积。人为原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任务3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素养培育
探索长江流域经济和湿地的变化——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情境 材料一 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我国正在长江上中游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即长江两岸一定范围内由山水林田草、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线状或带状区域。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布图。
材料三 长江中游湿地变迁图(阴影部分表示湿地)。
任务1 请说明构建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对长江中下游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减少泥沙淤积,降低含沙量;减轻旱涝灾害;利于通航;等等。
任务2 指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分布规律,分析长江中下游经济圈的产业转入上游经济圈给转入地带来的影响。
【答案】分布规律:沿长江干流分布。有利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利影响: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和能源消耗。
任务3 描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答案】变化特征:湖泊数量减少;湿地面积大幅下降。人为原因:围湖造田;上游地区破坏森林,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快了河湖的淤积。
知识小结
1.湿地的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生物基因库”,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
(2)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径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在考虑淡水资源的同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蓄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
(4)降解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其他人类活动,以及径流等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等会进入湿地,而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进而使当地和下游的环境免遭污染。
(5)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长江中游鄱阳湖、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导致上游来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很大,使湖泊在汛期水量大,而非汛期都处于枯水阶段;气候炎热,蒸发量增大;泥沙淤积,湖床上升,水量减少;上游来水量减少。
(2)人为原因:用水量急剧增加,造成湖泊水量减少;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围湖造田致使湖泊面积缩小;人类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同时造成湖泊面积缩小;上游山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对点训练
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人们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湿地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2.杭州西湖景区的“西溪湿地”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洪 B.抗旱
C.调节气候 D.控制污染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围湖造田造成湿地面积缩小,①正确;森林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②正确;滥捕乱杀影响生物多样性,但对湿地影响小,③错误;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若对环境破坏严重是不允许实施的,④错误;环境污染会造成湿地破坏严重,⑤正确。第2题,西溪湿地位于景区,主要功能是作为旅游资源,同时可以起到调节局地小气候的作用,如减小气温日较差,增加空气湿度等;景区内的湿地没有防洪、抗旱和控制污染的作用。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即时训练
  长江下游地区在开发与整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应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  )。
①水污染 ②水土流失 ③大气污染 ④沙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为综合治理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应(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重工业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封山育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材料中“长江下游”是关键词,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①③正确;水土流失是上游突出的环境问题,②错误;沙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④错误。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长江下游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治理长江下游环境问题,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环境保护,①③正确;钢铁、化工工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②错误;封山育林是上游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④错误。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简图,回答3~4题。
3.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水质变好
C.对湘江的调蓄能力增强
D.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减弱
4.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乙湖流域内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 ②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③减小水产养殖面积 ④将湖区周围企业全部迁到中西部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湖为洞庭湖,湖泊面积缩小,蓄水能力降低,对河流调蓄能力减弱;上游水土流失会造成湖泊面积缩小,而不是湖泊面积缩小造成上游水土流失;甲湖面积变小和水质没有太大关联;湘江位于湖泊上游,甲湖面积缩小,对上游河流的来水调蓄能力减弱。第4题,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而导致水质下降,产生水污染,①②③正确;将湖区周围企业全部迁到中西部地区,不符合现实状况,④错误。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5~7题。
5.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C 6.A 7.B
【解析】第5题,洞庭湖萎缩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主要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①③正确。第6题,治理措施一般根据原因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治理洞庭湖萎缩主要从减少上游的来沙着手,即做好河流上游的植被保护和退田还湖,①②正确。第7题,围湖造田会导致湿地的生态效益下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①错误;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以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②③正确;洞庭湖区地势低平,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④错误。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