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清远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 题填涂需用2B铅笔,主观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自西汉中期至清朝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 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朝换代被视为寻常,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
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人们将此视作“亡国”,而非“亡天下”。这
A. 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
B.反映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正确性
C. 说明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
D.体现了中国古代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
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务采合中西道德以 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 推动思想启蒙 B. 推行维新变法
C. 发起民主革命 D. 批判传统文化
3.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B. 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C. 区域文明的独立性 D. 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4.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 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
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C.《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D.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5.贵霜帝国佛教在迦腻色伽一世(127—151年)在位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批大月氏僧人通 过陆路将佛教传播到中国,与此同时,与佛教有关的犍陀罗艺术也随之进入中国。这说明贵
霜帝国的强盛
A. 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
C. 引发游牧民族大迁徙 D. 扩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力
6.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7.下表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其中代表
非洲的是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① 18.3 19.2 22.7 24.9
② 2.4 1.6 5.1 9.0
③ 18.3 13.1 8.1 7.4
④ 60.6 65.8 63.9 58.3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
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
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A. 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9.古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时写道:“(赛 里斯)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
贩运至罗马。”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罗马人重视学习中国纺织技术 B.古代东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C. 丝绸成为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 D.时代限制了罗马学者的认识
10.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 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
便宜,并且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B. 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 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D. 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11.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
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表明当时
A.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B.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C. 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12.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 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
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A.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C. 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D.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3.“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
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 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
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 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14.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 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
举措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C. 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15.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 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
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A.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 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6.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 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
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 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 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 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礼乐文化在春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 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 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因 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 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 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
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 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 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 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
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8.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 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他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
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摘自拉施都丁《史集·成吉思汗纪序言》,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
作)
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一
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
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 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 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 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
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分)
(2)相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分析变
化的原因。(6分)
(3)如果以“蒙古帝国为中心/世界史”为研究主题,三则材料各自有何史料价值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 四”前后 赛恩斯一科学、德谟克拉西一民主、布尔什维克一无产阶 级、布尔乔亚一资产阶级、德律风一电话、梵婀玲一小提 琴、伯理玺天德一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 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
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一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
< 欧洲殖民者开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路线
图 1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的美洲文明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著文明,而是被历史重塑过的再生文明,是 欧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黑人比重较大的国度则尤为明显) 长期冲撞的历史结晶。这个新文明之异乎于原生的旧文明,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血 的文明。它既不是欧洲文明在异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印第安文明的自然延续,而是两
者从血液到精神的杂交、融合,而这种融合曾经历过长期孕育和分娩的痛楚……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5—19世纪欧洲人迁徙的主要路径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
影响。(6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20世纪50—70年代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示意图,写出你的设计并说明
理由。(6分)
清远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B D C C C D D B B C B A D
1.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等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朝换代被视为寻常,人们将此视 作“亡国”而非“亡天下”,“亡国”是政权的更迭,“亡天下”是秩序的破坏、道德的沦丧、文明的断裂。政权更迭 不但没有割断文明的延续,有时反而为文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正是对“国”与“天下”的区分,为中华文明的 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排除B 项;中国古代的治国 理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且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说法过于绝 对化,排除D 项。故选A 项。
2.A 据材料“当先维新吾民”“以为智育之原本”可知,梁启超针对民众思想保守、对民权国事漠不关心的社会 实际,主张启发民众智慧,以提高民众觉悟,推动思想启蒙,故选A 项;维新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项;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 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排除C 项;材料强调进行思想启蒙,与批判传统文化无关,排除D 项。
3.D 据材料“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 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是相对独立发 展出的,但其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规律性,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非洲、美洲文明在发 展上的相似性,并非多元性,排除A 项;据材料“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可知,非洲与美洲 文明在文明产生时期并没有交融,排除B 项;材料虽然涉及非洲和美洲是“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这并 非作者意在说明的问题,作者强调的是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排除C 项。故选D 项。
4.B 据材料“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 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及所学知识可知, 德国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与《荷马史诗》的文献记载形成了一种印证,B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 的真伪也可以通过不同文献史料之间的对比进行印证,排除A 项;材料只涉及《荷马史诗》的一个记载,不能 说明其记载全部可信,排除C 项;文献史料也是了解史实的途径,考古发现并非唯一途径,排除D 项。故选 B项。
5.D 佛教属于古印度文化,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它在强盛时期对外传播佛教,扩大了古印度文化的 影响力,D 项正确;公元前138年,张骞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A 项;材料看不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佛教也 属于东方文化,排除B 项;材料没有概述游牧民族大迁徙,只谈及了佛教东传,排除C 项。故选D 项。
6.C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 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见人口 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 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见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 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C 项正确;材 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 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 项。故选C 项。
7.C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的不断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和殖民压迫,导致非洲人口不断减少,③ 是非洲,C 项正确;欧洲国家殖民掠夺,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不 断增长,①是欧洲,排除A 项;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1500—1800 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 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随着疾病传播和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所
以1750年②人口比率下降到1.6%,但随着白人、黑人的不断迁入和混血族群的增加,1850年及以后美洲人 口又有所增加,同时也符合新航路开辟前美洲人口占全世界最少的历史情况,排除B 项;④人口占世界总人 口的比例一直最大,同时伴随着列强对亚洲的侵略,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符合亚洲的情况,④ 为亚洲,排除 D项。故选C 项。
8.C 材料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 人才需求大增,德国当局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故选C 项;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 民问题,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并非全球化引起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D 项。
9.D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学者认为“丝生于树叶上”,说明对中国丝的生产有误解,这是因为当时交通 不便、东西方交流较少,时代限制了罗马学者对中国的认识,D 项正确;材料只说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没有 说罗马的产品贩运到中国,不能体现经济互补性,排除A 项;材料说的是罗马人买中国的丝绸,学者介绍丝 绸的生产,无法体现重视学习中国纺织技术,排除B 项;材料只提到丝绸,没有其他物品,不能证明“丝绸成为 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故选D 项。
10.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茶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等地区,这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 初步建立有关,A 正确,排除。材料中“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大 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可知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 正确,排除。材料中“到18 世纪末……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糖的“加盟”茶使饮茶群体有由原来的 上流社会扩大到了下层民众,饮茶群体更加广泛,C 正确,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大量英国穷人习惯引用加糖 的茶,并没有说明就是工人阶级,D 错误。故本题选 D 项。
11.B 据材料“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可知来自东西 方的学者在亚历山大城汇聚,说明欧洲文化中心从希腊东移到了亚历山大城,故选B 项;亚历山大东征后, “希腊地区”文化地位下降,但是“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排除A 项;雅典民主制度在 亚历山大东征前就已经衰落,排除C 项;“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欧亚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排 除 D项。
12.B 据材料“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 ……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 最早一代的革命者”,可知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推动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俄国贵族青年中的传播,B 项正 确;仅凭一批俄国军官受到影响,不能断定整个欧洲实现了社会思潮的转向,排除A 项;材料反映拿破仑战 争传播进步思想,未提及俄罗斯文化影响西欧,“东西欧文明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材料所述革 命者是俄国贵族青年军官,而非资产阶级,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世 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排除D 项。故选B 项。
13.C 根据材料“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并组织了 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 重构,C项正确;材料强调印度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文化思想的重构,而英国的殖民侵略是导致印度民族独立 运动开展的原因,不能说殖民侵略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 A 项;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 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 项;材料强调英国对印度的文化重构和影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 除D 项。故选C 项。
14.B 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 ‘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 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B 项正 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 除 C 项;借用西方文化不等同于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D 项。故选B 项。
15.A 据题意可知,卢浮宫博物馆保存了大量人类文明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民众开放参观,因此具有文化传承 和服务公众的职能,A 项正确;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并不全部是掠夺而来的,排除B 项;根据“6个门类”可 知“全方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 项;“首个”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项。故选 A 项。
16.D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保护世 界遗产,因此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D项正确;这种做法不符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因此 没有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排除A 项;这一做法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护文化 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 B、C两项。故选D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贡献:继承发展三代文化,开创儒家学说;首创私人讲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编订六经,有利于儒家文化 的传承;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2)原因: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的传播;儒学本身蕴含的民本观念为西方进 步人士所接受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影响: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每点2分, 两点4分)
18.(1)材料一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世界的征服者;材料二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暴君。(2分) (2)变化:由认为成吉思汗是暴君到认可蒙古西征对贸易的贡献。(2分)
原因:蒙古人自身对贸易的重视;欧洲能够获得更多更便宜的商品;西方学术界对蒙古西征研究的深入。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3)材料一是拉施都丁《史集·成吉思汗纪序言》的内容,属于官修史书,是研究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重要史 料,但由于作者是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著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材料二是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中国孤儿》是文学作品,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成吉思汗征服世 界的历史,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材料三是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属于书籍类的文献史料,该书在2012年出版,可知 使用了较新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蒙古西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且提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但仍需要和其他史 料相互印证。(每个材料2分,6分)
19. 【评分标准】:论点2分,论述8分,总结2分。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甚明确,史论结合不甚紧密,材料不甚充分,论证不甚严谨,表述不甚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示例:外来新词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活跃,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物种、乐器等由此传入,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汉 代传入中国,故而出现大量相关词汇,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伴 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门洞开,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量传入中国,因而近代的外来新词大多围 绕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启蒙思想、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量时下流行新词也出现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外来新词的输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答案
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0.(1)主要路径:西班牙、葡萄牙迁往拉丁美洲,英、法等国迁往北美洲;(1分)英国迁往大洋洲。(1分)
影响:近代欧洲人口迁移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促使新的族群形成;族群的迁移带来了文化和习 俗的传入,推动文化交融与文化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认同。(每点2分,4分)
(2)设计: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劳动力流向了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2分)
理由:劳动力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流动;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战后经济恢复发展,西欧的劳动力短缺;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每点2分,答出 任意两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