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2018年,一家拍卖行首次高额拍出一件人工智能生成的肖像油画。仅仅4年后,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图超越参赛的人类选手作品,勇夺数字艺术类别冠军。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问世,可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类似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文艺领域的热情,也引发了广泛地讨论:这项技术将怎样改变文艺创作的形态和生态?
②从已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目录来看,目前应用较多的、依据现有技术模型的驱动形式是文本驱动型。用户只要在人工智能端口界面输入提示文本,就能够便捷地启动智能化写作、作曲、作图,或生成短视频、游戏段落等。我国至少已经出版了两本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诗集。其中,有的单纯使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诗歌作品;有的则采用图文互驱动模式,在观感上呈现为一首诗搭配一幅画的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或然世界”人工智能画展上,人工智能化身数位不同风格的虚拟画家,分别创造性地演绎人类美术史上的经典风格。
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也值得关注。用户先将自己喜爱的音乐曲段复制到信息轨道上,人工智能模型通过风格调色板来确定作曲风格,进而在文本指令下完成音乐类型、节奏快慢和整体时长等必要设定,就可生成一段有模有样的音乐。如果将视觉化工具整合在作曲程序中,人工智能还可以创作带有高度情感特征的新作品,将图像转换为数据集,精准分析用户需求,·量身打造适合不同场景特点的个性化、情感化曲目。在文艺实践中,已经有电影作品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乐曲作为配乐。
④当文本写作、图像生成和音乐曲段都能够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距离人工智能制作电影也就越来越近。目前,多家影视公司与科技机构联手,共同开发用于制作电影长片的人工智能程序。虽然尚无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完全实现这一技术创新,但人工智能已经被用来编写剧本,甚至为影片选角、设计分镜头和剪辑片花等。一些流媒体平台还特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片频道,专门播放由人工智能制作的短片。尽管这些作品的完成度还不理想,却推动着人们不断攻克人工智能影像创作的技术难题。
⑤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辩证地看,它一方面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另一方面也因产品数量的激增而面临艺术性和原创性等考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还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参数式内容生成,还是风格迁移的程序应用,它们在极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的语段、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尚未催生出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这也对人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能与智能工具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如何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挑战转化为激发创作的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杨俊蕾《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材料二:
①创造性不是艺术家和作家的专属,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人类往往是通过所谓的灵感进行创作,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②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
③该院系统整理了存世宋画的数字资料,从宋画的布局构图、笔墨特征、物象分类等方面进行数据标记,先形成了一个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在审美上,人的作用是告诉人工智能“美”的定义是什么。然后用宋画审美的特征来训练人工智能,让它习得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特有的抽象意识,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最后“画”出具有宋代味道的个性化作品。
④永乐宫壁画始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增补。这些壁画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过许多破损、遗失以及不符合原笔原意的修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套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再到专家验证和AI模型调参优化的工作流程。具备这套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与手工修复技术相比更高效,这种技术应用到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将大有作为。
⑤艺术创作和语言文本关系密切。先用算法提取《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句式复杂度、语法特点和情感表达,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基于文字特征来区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实验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写。
⑥我国有巨大的数据资源,有优质的信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有海量的可供采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当然也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场景。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摘编自李世奇《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油画首次高价拍卖、《太空歌剧院》勇夺冠军以及Sora的问世等,有力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程序既可以单纯使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诗歌作品,也可以采用图文互驱动模式生成诗配画作品。
C.随着影像创作技术难题不断被攻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编剧本、选角色、设计分镜头、剪辑片花、制作电影长片等。
D.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虽未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但人类数字素养提升,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的出现或未可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俊蕾认为,人机协作的智能化阶段产品激增,从而导致艺术创作的诗意和灵感的缺失。
B.AI图像修复技术在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效率更高,相比之下,手工修复技术就不重要了。
C.提取《论语》所有文字总体特征,再训练一个AI模型,可以区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章节。
D.李世奇认为,基于多种有利因素,未来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或许可以挑战人类更多可能。
3.下列是材料二中有关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的好处的相关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
B.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C.艺术家的角色或身份发生改变,不再是作品的创作者。
D.人工智能给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带来了诸多创新。
4.下列“图”与“文”构成的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用数据标记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让人工智能学习他的笔法节奏、结构疏密,可以“写”出带有王羲之韵味的“书法”。
B.(图2)小明购买了名为“铜几”的人工自然家具,人工自然家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和精密数字制造技术创造的新中式家具。
C.(图3)通过训练机器人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输入各种情境指令,它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适应社交环境。
D.(图4)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分门别类地学习苗族纹样的视觉特征,制作出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可生成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
5.材料一中,除首段列举的成果外,还有哪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的艺术实践类成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万岁(节选)
王蒙
姑娘们并排在街道上走。她们刚刚看过了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还没有从幸福的陶醉中回到现实来,走得很慢很轻。
苏宁的嘴唇动了,上唇的黑痣隐隐现现:“我看完了电影,心里说不出的留恋……直到银幕上出现了‘完’字,窗户打开,光线照进来,喇叭里放出和电影内容毫不相干的广东音乐,我才惋惜地离开……”
“生活比电影还美。”袁新枝轻巧地走在前面,不时转回头,“譬如这街道难道不比电影更吸引人?”她用手左右一指。
于是大家都欣赏起街来。街是美。许多机关团体的门前都扎着彩牌坊,挂出古色古香的红灯笼,光明彻夜不灭。路旁,供应节日消费的摊商,忙碌地把快要卖光的水果和糕点拿给“抢购”的顾客。管理游行的服务人员,用白灰把队伍停留、行动的标志画在马路牙子上和路面上。迎面,走过许多和她们一样的穿上节日盛装的女学生。她们吃着西瓜或是玩着苹果,挽着手唱歌。
“北京的街好,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繁荣呢?不知道多么遥远。”苏宁又说,而且叹息。
“为什么说远?”杨蔷云走在苏宁旁边,把手搭在苏宁肩上,“最近,我觉得一切都近极了,生活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日万里。回想我们梳着小辫,扭着秧歌去东交民巷欢迎解放军入城,好像就是昨天的事。那时候这条街上还停着一个大垃圾堆呢。明年就实行五年计划,说不定,不久,一觉醒来,周围已经是社会主义——乡村里的发电站也建立起来了。”说完,她首先为自己的幻想笑起来……
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天。各个教室都打扫干净,同学们换上了新衣裳,翻出了花领子。一切都有点不平常的劲儿。
先生讲课的时候,也是笑眯眯的。最后一堂课是钟先生的化学课。钟先生很严厉。她四十多岁了,没有结过婚。但今天她穿了一双很摩登的皮鞋,说话也和气,甚至对同学有点放纵。同学上课心不踏实,她也原谅了。讲了一段,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干脆把书合起来,向同学们聊自己过新年的感受:“明年——从明天起,就实行五年计划了,真是!我是学化学工程的,在旧社会没有地方去建设工业。我迎接过多少新年了,哪一年也没让我看见国家有富强的希望。可是一九五三年,真是!同学们,你们有福气呀!”她眼圈红了红。她接着谈起对同学的希望:“怎么能不好好学化学呢?罗蒙诺索夫说过:化学已经升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来了……你们没有受过罪,不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条件,青年时代是最宝贵的,也是最短促的。成天无所用心,一晃,也就过去了。你们得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使劲儿学,使劲儿干。”
钟声当当,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同学们深深地给先生鞠躬,欢呼着冲向院子……
下雪了!第一个发现下雪的是杨蔷云。透过屋檐下“五年计划”宣传栏反射的光,她看见几片雪花。在灯光下,从那高高的黝黑的天空下,落下了稀疏的雪花。雪下得太稀了,好像它害羞自己来得太早,又像是先悄悄的探寻一下人间的消息。杨蔷云伸出自己的手,张开手指接待雪花,好容易手心上落了雪,灯光下一看,六角形跌坏了两个角。这个可怜的残废了的小雪花乖乖地在灯下闪着光。蔷云伸着手,可手上有什么呢?连一点明显的痕迹都没有。早来的、孤单的雪花就是这样软弱,她经不起一个姑娘的温暖啊!
蔷云飞快地跑向教室,报告这“重大”事件。她大喊:“下雪了,下雪了。”教室里的几个同学全部走出门,有人用手心,苏宁用面孔,袁新枝干脆伸出了舌头,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
袁新枝是布置教室的“主任设计师”,她的一队人马抱着红绿纸,拿着一笸箩针、线、襁糊、剪刀,跟随着她。
袁新枝怀着对自己的设计的欣赏和“动工”前的憧憬,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施工计划”:“过去呀,咱们布置的都是平面的,用花纸编成长条交叉起来,中间挂上一个龙睛鱼似的大灯笼,那玩意儿太俗气……”
“怎么样才是立体的呢?”苏宁问。她参加了布置教室的工作。
“咱们仍然在顶上横挂起花纸条来,”袁新枝指着上方,“然后再用浅绿色的纸剪成小细条,竖着粘在横纸条上,绿条下垂,像杨柳似的。再剪一些白色的、粉色的小花朵,黄色的小燕子,贴在柳条上。”
“这和新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同学问。
“新年来了,我们要把春天先迎进我们的教室。”新枝得意地说。
于是大家动手。
除了这些装饰,她们还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个戴着大红帽子的小男孩,和一个梳着两条翘起来的辫子的小女孩。小男孩高举着书包,小女孩手托着有自己一半大的鸡毛毽儿,两人拉着手跑向红日,中间是艺术字体“1952—1953”。教室后面,更好看了,她们用天蓝色布折皱起来做背景,左下角是几棵枝叶繁茂的老松树,那是画在毛边纸上的水墨画,整个剪下来,别在蓝布上。整块蓝布上,布满了白纸剪成的一片片、一点点的雪花。雪花中,是竖写的两行字:“祝你们新年快乐,万岁长青!”女孩子的手的神话般的力量,使这破陋的教室变得栩栩如生,像仙境一样。
晚上,各班分别或联合开始活动。
全校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传达室的工友老侯用积攒的钱买了大量“二踢脚”,在校园里“砰一啪”乱放。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我国即将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时间节点展开叙述,展现时代画面。
B.看完电影后,女孩子们的谈话内容由电影转到现实社会再到未来,体现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C.钟老师在课堂上谈起往事,鼓励学生分秒必争建设祖国,表现出她对国家即将迎来变化的激动与期盼。
D.传达室的老侯在校园里大放鞭炮。一个“乱”字表现出老侯内心的喜悦,忍不住来制造学校的混乱和热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不受时空限制,能在电影观感、新年瑞雪、聆听教诲等多个场景之间切换自如。
B.袁新枝带领同学布置教室,文中说她是“主任设计师”,还讲述“施工计划”,这种小词大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快速、激烈和充满强大力量。
D.文章详写教室前面黑板上的彩画和教室后面松树雪花的布景,表现了学生不凡的创造力,烘托了新年的节日气氛。
8.班上准备把文中同学们去迎接雪的这一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为特写镜头,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5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30秒
音乐特点
②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描写,50字左右)
③远镜头 灯光下,高高的天空中飘落稀疏的雪花。
④视频解说(叙议结合,不超过50字)
9.本文以“青春万岁”为标题,请说说作者要歌赞的“青春”在文中的意蕴。(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有删改)
材料二: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种镶粮食,毕取瞻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子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节选自《管子·国蓄》,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属丰稔A若斯B联为亿兆人C父母D唯E欲躬务俭约F必不G辄为奢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率”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C.“本”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
D.“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中“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珪认为太宗应吸取隋亡的教训,慎始善终推行安民宁国的举措,太宗极为赞同。
B.太宗认为固本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化,使百姓敬老爱幼,守礼谦让,才能让百姓富裕。
C.管子认为百姓耕作的农具、种子都由国家供给,富商大贾就无法对百姓巧取豪夺了。
D.善于治国的君主要懂得轻重之术,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剂民利,实现国家大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4分)
译文:______
(2)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4分)
译文:______
14.两则材料中的治国之策均有体现“农为政本(《帝范·务农》)”的理念,他们是如何践行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①
(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①这首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②剪成人形的首饰。古人于正月七日(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背窗雪落炉烟直”与“大漠孤烟直”的“烟”虽描写对象不同,但气氛之静异曲同工。
B.凤钗闪烁着微光,凤钗的人胜微微晃动,诗人通过物象传递哀愁情感,引发读者联想
C.拂晓时分,号角声催开晨幕,曙光布满苍天,词人在西风劲吹、春寒料峭时外出赏花。
D.此词予人淡永之感,细节丰富,格调轻灵而情感深挚,语言浅淡而意味隽永。
16.有人说此词“以寻常语抒写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化”,试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一句和成语“方枘圆凿”的意思相同,“______”一句和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相同。
(3)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用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要做的事很多,有两件是不可少的:一件是种树,另一件是读书。春季的节日也不少,有两个节日不要忘记:一是植树节,二是读书日。我国自古以来就鼓励种树、推崇读书,常把两件事放在一起 ① 。
种树,是为了绿化大好山河,沐浴花香;读书,是为了培育精神绿洲,浸润书香。不种树,容易形成童山荒漠,如画的大地也因单调枯燥而失色;不读书,容易形成文化沙漠,姣好的面容亦因缺少气质而减分。种万棵树,让江山如此多娇,看绿水青山,分外妖娆。读万卷书,不输文采,不逊风骚,胸藏文墨虚若谷, ② 。
③ 。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立身要正,否则容易长歪。发现倾向性问题,要“扶”一把,不然容易倒伏。掩上土要踏结实,这样才经得起风吹雨打。
去种树吧,以后好在树下读书。去读书吧,书中记载着前人种树的故事、树下悟出的道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①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②处填入七字诗句,③处填入八字熟语。(3分)
答:______
19.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4分)
①发现问题倾向,要“扶”一把,不然容易倒伏。
②“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③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④陆厥在《临江王节士歌》中写道:“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答: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雪崩是山坡地表冰雪的迁移过程。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作用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 ① 。雪崩是塑造山地地形、地貌的原动力之一,具有潜在性、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破坏力大的特点,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尽管雪崩往往是突然发生的, ② :大多数雪崩发生在降雪量很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天气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较小,一旦其中的一小块被破坏,剩下的积雪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飞速下滑。 ③ ,也容易发生雪崩。此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一滴滴渗入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也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了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特别要注意的是,雪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可以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某地发生了雪崩,可能在不久后,该地会再次发生雪崩。这一切都受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影响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严重的雪崩取决于雪的体积、气温、山坡走向,尤其是坡度。
20.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B.这里久旱不雨,庄稼让太阳晒焦了。
C.3月27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云海三号02星,让国人无比骄傲。
D.看到车辆驶来,行人纷纷让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欲”字的繁体写法是“慾”,在《说文解字》中“欲”是指“贪欲也”。而到了《康熙字典》,“欲”字又增加了“爱也”“期愿之辞”等义项。
②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费孝通《乡土中国》
基于以上材料,学校辩论社将以“青年成长是否需要强大的欲望”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需要)”或“反方(不需要)”写一篇辩论稿,做到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1.C(人工智能尚不能制作电影长片。)
2.D(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B项“手工修复技术就不重要了”推断错误。C项“所有文字总体特征”错,根据《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可知。)
3.C(原文是“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
4.C(不合逻辑。机器人社交不是艺术范畴。)
5.①写作上,出版两本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诗集;②绘画上,举办“或然世界”人工智能画展;③音乐上,电影作品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乐曲作为配乐;④电影上,流媒体平台特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片频道,播放相关短片。(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6.D(“制造学校的混乱”对文本理解有误。)
7.B(“小词大用”错,应为“大词小用”。)
8.音乐特点:欢快/欢乐/轻快活泼。(1分。评分标准:符合情境即可。)
特写镜头:示例①苏宁仰起脸,紧闭双眼,任凭雪花亲吻自己的脸盘。雪花轻轻落在苏宁的鼻尖上,凉了一下,随之点开了一个少女的笑脸。
示例②袁新枝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雪花轻轻落在她的舌头上,瞬间融化成清凉的水滴。新枝陶醉地吧咂着嘴巴,像是在品尝琼浆。(2分。评分标准:符合内容,有细节描写。)
视频解说示例:一群青年学生无畏寒冷,用极度的热情感受雪,迎接大自然的馈赠。这是青春的激情与生命力量。(2分。评分标准:叙议结合。)
9.①青春年华:本文塑造了杨蔷云、袁新枝等诸多青年学子的群体形象。
②青春精神:青年学子们表现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青春面貌,为建设新中国奉献青春力量的价值追求。
③国之青春:建国之初,国家迎来发展新时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若斯”是“丰稔”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朕”是主语,前面须断开:“唯”是发语词,前面要断开:“俭约”是“务”的宾语,要连在一起。)
11.B(文中“率”意为“大抵,一般”,《六国论》中“率”意为“全都,一概”,二者意思不同:A项两处“所以”都是“……的原因”;C项文中“本”意为“根本”,代指农业,《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本”意为“推究,探究”,二者意思不同;D项文中“籍”意为“赋税”,“无籍”即“不征税”或“不纳税”,《鸿门宴》中“籍”意为“登记”。)
12.B(由文中“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重视教化,使百姓敬老爱幼,守礼谦让”是让百姓尊贵的举措。)
13.(1)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难道能办到吗?(得分点:兵戈,战争、打仗;夺,耽误、占用;其……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句意1分。)
(2)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治理财物。(得分点:然,这个道理:羡,剩余、盈余:御,治理、调控。句意1分。)
14.①太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施政以俭;轻徭减赋,不夺农时。②管子倡导粮食储备调节以保障粮食生产。(答到任意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陪侍的大臣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大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难道能办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兴起了。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可以作为借鉴,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抵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对侍臣说:“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粮食丰收后米价下跌成这样,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一定不能奢侈浮华。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一家一家的百姓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这就是让他们富裕的方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就是使他们尊贵的方法。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材料二:
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他们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民力了。凡将治国,不懂得轻重之术,就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控制民间;不能够调剂民利,就不能讲求管制经济来实现国家大治。
人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总是用平准措施来进行掌控,使拥有万户人口的都邑一定藏有万钟粮食。春天用来供应春耕,夏天用来供应夏锄。一切农具、种籽和粮食,都由国家供给。所以富商大贾就无法对百姓巧取豪夺了。那么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君主严肃认真地发展农业。春耕时放贷于民,用以敛收丝绸;夏锄时发放贷款,用以收购秋粮。这样人民不会荒废农业,国家也不会流失财利了。
粮食,是万物之主。粮食价格高则万物价格低,粮价价格低则万物一定贵。粮价与物价是互相对立的,而涨落不同。所以君主要驾驭粮价与物价的交替涨落,在其涨落变化中进行掌控。即使不向万民征税,国家财利也可以归于君主。各种商品都是多则贱,少则贵,抛售则价跌,囤积则价涨。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治理财物。粮食贱就运用所发的货币投放于粮食,布帛贱就运用所发的货币投放于布帛。再观察物价的涨落而用平准之法来控制,既可以调剂物价高低,君主又能够获得好处。
15.C(“春意看花难”一句表明词人没有外出赏花。)
16.答案示例:①选择寻常意象:词人选用归鸿、残云、角声等常见意象,营造出凄清冷落、静谧岑寂的氛围,传达出故园之思。
②叙事方式寻常:按时间顺序,写了从薄暮到深夜再到天明的情景,词人通宵不寐,表现出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语言通俗易懂:“看花难”“留旧寒”等浅近寻常的语言,传递出春天已到但春意难寻的悲苦。(每点2分。若没有按以上答案示例分点作答,而是从“寻常语”角度答出任意两点,并对心绪变化有合理充分的分析,即可给满分。)
17.①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③示例: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夜黄鹂空好音/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①相提并论②腹有诗书气自华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空1分)
19.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否定或讽刺④表示直接引用(每空1分)
20.C(A项,动词,表示“谦让”“辞让”:B项,介词,与“被”字的意思相近,常用于口语:C项,使役动词,表示“使”“使得”,与选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动词,表示“躲开”“避开”。)
21.①这就是雪崩/这就形成了雪崩②但是仍有规律可循③在气温升高时(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这一切都受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雪崩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取决于雪的体积、气温、山坡走向,尤其是坡度。(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4分。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受……影响的结果”句式杂糅,改为“受……的影响”或“是受……影响的结果”;第二处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23.【命题意图】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学习任务群6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反驳。”且有教学提示:“专题讨论和辩论不少于3次。”为检测基础年级阶段性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此次作文考察辩论稿的写作。
【试题分析】
该作文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材料、导写语、写作要求。本次作文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
“写什么”主要解决文章的论点、观点、话题及写作范围、写作内容等问题,“写什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材料和导写语之中。
考生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含义。材料一通过“欲”字的演变,展示了“欲”从单纯的“贪欲”到包含“爱”和“期愿”等多重含义的扩展,这启示考生“欲”并非全然负面,它也有积极、正面的表达。材料二引用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强调了欲望只有在自觉且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时,才是有价值的。
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考生可能会有以下思考:首先,探讨欲望的多面性,即欲望既有消极的贪欲一面,也有积极的期愿和追求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其次,分析欲望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自觉和意志对欲望进行调控,使其服务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最后,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看待和处理欲望,如何在追求个人欲望的同时,兼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其次是对导写语的理解。导写语包含文体指令和任务指令。
文体指令。写一篇辩论稿,文章语言符合辩论稿的特点,要有对话感、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
任务指令。首先,由“基于以上材料,学校辩论社……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可知,辩论的起点是上述两则材料,“欲望”也应成为写作的起点,“青年成长”与“强大的欲望”间的关联是写作重心,文章不能脱离此内容指令。其次,以“青年成长是否需要强大的欲望”为辩题,意味着考生行文时必须先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明确选择其中一方,正方(需要)或反方(不需要)均可,态度要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左右摇摆。再次,由“做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驳”可知,辩论稿中既要为本方观点做辩护,又要有力驳斥对方观点。最后,还需要明确对象指令,要有角色意识,面对班级同学,凸显“青年”主体。如此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做到写作有的放矢。
“怎么写”主要是解决文章的论证问题。“怎么写”具体到写作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写作者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层次段落的考虑、选择怎样的论据、采用何种论证方法、如何确定论述角度、怎样遣词用句等。在这里只侧重说明其中的论述角度选择。这一次作文,根据它的设计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以“青年成长是否需要强大的欲望”为辩题以及要求中的“选准角度”等关键信息,本次作文无论选择哪一方的辩题,论述角度都应侧重剖析“为什么”,这是文章主体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辩论是有双边性的,否则只是议论,行文中对对方观点的反驳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只有合乎思维逻辑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因此,在构思文章时,考生可以结合具体典型的生活实例或社会现象,从欲望的多面性、欲望与自我控制的关系以及欲望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着笔,思考强大的欲望与青年成长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述。同时,注意保持文章结构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确保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反驳有效。最终,通过文章的写作,展现出考生对“青年成长是否需要强大的欲望”这一辩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探求真理,取得共识。
综上所述,本次写作必须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明确“青年成长是否需要强大的欲望”,基于两则材料进行思考,这是写作的前提。二是“为什么青年成长需要/不需要强大的欲望”,这是写作重点。三是需“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这是驳论部分的内容。
至于写作的主体和对象问题,考生应该可以准确把握,在此不作特别要求。
【评分说明】: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