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同步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石钟山记》同步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第12课《石钟山记》同步练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 ”。
(2)《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 , , ”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表达自己对祖母刘氏深厚感情,并强调先尽孝后尽忠,以明其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原因的两句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告诉晋武帝祖母在自己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 , 。
(3)根据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描绘作者在项脊轩中悠然自得、修身养性的生活情景,请默写出描写其书房内书香盈室、自由吟咏的两句是:“ , 。”
(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 和 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说自己种树的窍门和管理的经验是“ , ”,如此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树木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6)《石钟山记》中,苏轼批评士大夫不亲身考察,仅凭主观推测就下结论的句子是“ , ”。
二、文言小题
3.下列加点字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 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此独以钟名
C.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而大声发于水上 大石侧立千尺
4.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B.得双石于潭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有大石当中流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大声发于水上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6.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对着。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地方去。
C.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尉:做尉官。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D.汝识之乎(识:记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言之不详
D.火尚足以明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许多人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国内走到国外,游记散文更是逐渐多起来,几乎每个作家都写过这一文体。然而,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只当成杂著小品看种,在旧文学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游记载文须先有“游踪”,这似乎是常识,也是“游”之要件。然而,许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亦无移步景之妙,更无游之奇变。如不能很好地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不少现代游记过于强调社会思想意识,往往流化了游踪。,苏东坡、徐霞客游记常有游之奇谲。郁达夫、艾芜、沈从文的游记亦不乏“行”之曲折,但到当下游记则游踪不显,常被各种风景遮蔽和覆盖,使游记变得平淡无奇。某种程度上说,游踪不是可有可无,也非草蛇灰线,而是除了导游之功,更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就如小说的故事和悬念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以夜游之行踪统摄作品,颇得奇幻和神妙。当然,游踪除了实游,还有虚游,朱德发教授在《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中曾将后者概括为情感游历、精神游历、梦中游,忆中游等,即所谓“神游”。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象,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郁达夫曾说:现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个作家的每篇作品都包含个性,都离不开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即现代的人格与精神。时至今日,游记散文可谓多矣,但其中往往无“我”或“少我”,无独特的这一个“我”,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少有特现代与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融通后再造的“我”。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那种大写的“我”,也不易见到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更难见沈从文《湘行散记》中“我”对包括水手和妓女在内的底层人生的心领神会,更不要说对天地道心的参悟。于是,许多游记散文没有个性、灵魂和精神,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沈从文写道:“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伸手,且微笑着轻轻地说:‘我来了’。”这是由“我”之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也是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使沈从文游记散文独具魅力。这种由“我”获得的大道,值得当下的游记散文学习借鉴。
(摘编自王兆胜《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将古代游记散文与近现代尤其是当下游记散文对举,意在为下文张本。
B.当下游记散文题材广泛、作者云集、作品数量剧增,但质量却普遍难以恭维。
C.当下的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一是备受学界冷落;二是普遍缺乏文体自觉意识。
D.“游”和“踪”是游记散文里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当前的游记散文有“游”无“踪”。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提出问题后,论证了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和最不能无“我”的观点。
B.文章论证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游记散文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C.文章论据典型丰富,综合使用了例证、对比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极具说服力。
D.文章多次提到沈从文,虽然引用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有所区别,但仍暴露了论据的单一这缺点。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所讲的“游踪”强调移步换景之妙,游踪之奇变,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甚至是神游”。
B.文章所讲的游记散文里的“我”是指作品包含的个性、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与他人以及时代没有关系。
C.沈从文游记的魅力来自他的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独具个性的“我”等。
D.文章大量援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瞿秋白甚至古代苏东坡的事例,意在通过对比强调当今游记散文发展形势严峻。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却不想告诉别人。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6.苏轼夜访石钟山,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噌吰”之声形成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个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20.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参考答案:
1.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铿、臆、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陛、报、悯、抚、偃、栖、莳、臆。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鼓,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句意:微风振动波浪。/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
B.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C.均为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舟,乘船。句意: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
D.发,无活用现象,发出。/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句意: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余以是记之。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是后置定语。句意: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铿铿然有声音的石头。
C.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无特殊句式。句意: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
D.判断句,“此……也”为标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大声于水上发。句意:这是世上不流传的原因。/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悟:同“晤”,面对面。
B.趣:同“取”,拿、索取。
C.函胡:同“含糊”,模糊。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尉:官职名。句意为: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故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虽:即使。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故选A。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B.第一句中的“然”,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句中的“然”,代词,这样。
C.第一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第一句中的“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来;第二句中的“以”,介词,用。
故选A。
9.D 10.D 11.B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选项中的“当前的游记散文“有‘游’无‘踪’”说法绝对。原文,“许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亦无移步景之妙,更无游之奇变。如不能很好地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可见,原文只是说“许多散文”,并不是选项说的“,当前的游记散文”;且“截然不同”在文中没有提及。
故选D。
10.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但仍暴露了论据的单一这一缺点”说法错误,文章虽然多处以沈从文的话和作品为论据,但其论据性质或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与他人以及时代没有关系”说法错误。由原文“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融通后再造的‘我’”可知,文章所讲的游记散文里的“我”与时代有关系。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2.C 13.C 14.D 15.(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16.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且”表并列关系,连接“咳”和“笑”两个动词,都是老人的行为,中间不断开,排除AB;
“于水上”作“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到;出嫁。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C.错误。含意不同。极,极端的;横渡。句意: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正确。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却不想告诉别人”错误,这种“不能言”是不能用文字记载,并非不能说清楚。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者”;“名”,命名;“何”,为什么。
(2)“乃”,竟然;“考击”,敲打;“其实”,那个事情的真相。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可概括出:苏轼发现了“噌吰”之声形成的原因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响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17.BDG 18.B 19.C 20.①趁着敌人内部已经露出崩溃的态势,我方再施加军事压力,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
②假若现在停下来,孙皓害怕被伐而被迫定计,或许迁都武昌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决策,功劳和成绩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还都羞于承认曾经讲过错话,因而这次又故意说不行。
“计不出己”和“功不在身”句式对称,应在“己”“身”后BD处断开;
“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其前G处断开。
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
故选BDG。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举荐、推荐;尽。句意: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B.错误。刚才、刚刚;到。句意:适逢杜预的表书也刚刚送到。/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C.正确。
D.正确。表:名词用作动词,上疏、上表;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游泳。句意:羊祜上疏请求伐吴。/并不善于游泳。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错,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是希望晋武帝不要受朝议影响。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因”,趁着;“迫”,指施加压力;“溃”,溃败。
②“若”,假如;“怖”,害怕;“徙都”,迁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作战,所说的“势”,就是善于利用形势。趁着敌人内部已经露出崩溃的态势,我方再施加军事压力,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兵法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去击破敌人。”
晋武帝司马炎暗中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可是朝中大臣的某些看法与此相违背,只有羊祜、杜预、张华和晋武帝的看法相同。羊祜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等到羊祜病死,(晋武帝)就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负责荆州府的军事大计。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以显示威武,并且整编能打仗的精锐队伍,打败了吴西陵都督张政,又请示发兵攻吴的日期。晋武帝回复说明年再大举进攻。杜预上表说:“凡是国家大事,应当从利害关系出发进行相互比较,如果目前出兵有十之八九的胜利把握,而不利方面只有十之一二而已,要是停止不动,那就毫无胜算可言了。朝中大臣有的认为我军可能被打败,这种估计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决策,功劳和成绩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还都羞于承认曾经讲过错话,因而这次又故意说不行。从前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的表书时,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批评了那些参与评议的人,而评议者都行礼做了检讨,这是为了堵住反对者之口。从入秋以来,攻吴的大好形势已经存在。假若现在停下来,孙皓害怕被伐而被迫定计,或许迁都武昌,加固江南城防工事,远离居民,分兵防守,则城池不易被攻破,野外也没有物资可以掠夺,如果吴国把大船集中于夏口,则明年的攻吴计划便要化为泡影了。”当时晋武帝和张华正在下棋,适逢杜预的表书也刚刚送到。张华推开棋盘拱手说:“陛下英明伟大又通达武事,国家殷富,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过于暴虐,迫害贤人,应当立刻出兵进行讨伐,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打败他。”晋武帝同意了。杜预立刻把兵力集中在江陵,派周旨、伍巢等率领一支奇袭部队,于夜晚乘船出发,偷袭乐乡,他又设置许多旗帜,并在巴山放火,到处攻占重要地区,从心理上瓦解敌人斗志,在战斗中俘虏了吴都督孙歆。长江上游已被平定,于是从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都闻风投降,杜预在这些地方散发并张贴以晋武帝名义颁布的安民告示,做好安抚工作。这时召集将领开会,有人说:“敌国已有百年根基,不易一举击灭。如今正是暑天,山洪到来,传染病也将蔓延,应当等到来年冬季,再大举进攻。”杜预说:“过去东周时候燕国的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国军队所取得的胜利,已使敌人震慑,现在好像用利刀劈竹,等到劈破几节,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不用再使多大劲了。”当即向部下讲明对策,大军直趋秣陵,所过城邑,未遇任何抵抗,很快便平定了吴国孙皓。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伐吴,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动乱,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动乱自然就平息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不去取,这岂不是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