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认识马立克氏病 课件(共14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6.1认识马立克氏病 课件(共14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认识马立克氏病
1.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鸡的一种常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
2. MDV破坏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
①B细胞:发病第一阶段,脾、法氏囊和胸腺发生溶细胞感染。主要靶细胞为B细胞。同时,胸腺细胞也发生大量凋亡。
②T细胞:CD4+和CD8+T细胞在发病早期都发生溶细胞感染,导致淋巴器官暂时性萎缩,包括胸腺和法氏囊。引起暂时或持续性免疫抑制。
③淋巴瘤:由肿瘤性、炎性和免疫活性或非活性细胞构成的混合物。B细胞和T细胞都存在,以T细胞为主。
概述
概述
3. MD病变特征: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性肿瘤为特征。
4. 危害: ① 可导致高死亡率、免疫抑制以及进行性衰弱,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禽病之一。
② 未免疫的鸡群死亡率有时高达60%,肉鸡淘汰率高达10%。
分布: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1、MD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养鸡的国家。有的非免疫鸡场3-4周龄暴发,大多数鸡场8-9周龄后开始,有的开产后才发病。有的鸡场在产蛋后期或强制换羽后或第二个产蛋周期开始时发生。称为 “晚期免疫失败”,造成胴体废弃。
2、鸡是MDV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但鹌鹑、火鸡和雉鸡也可感染和发病。没有证据表明MDV感染人。鸭、鹧鸪、鸽子、孔雀有抵抗力。
MD发病特点
3、暂时性轻瘫、麻痹的病例多见于6-12周龄,可能在出现症状前8-10天接触了病毒。
4、有的鸡群人工感染3-4周出现内脏器官、肌肉、皮肤的肿瘤。
MD发病特点
5、溶细胞感染见于感染后3-4天,病鸡精神沉郁,死亡很少,6-8天后胸腺和法氏囊萎缩。
6、早期死亡综合征多见于感染后8-14天,导致高死亡率,病鸡精神沉郁,有的颈部麻痹无力。
7、动脉粥样硬化诱发需3-7个月。
MD发病特点
暂时性麻痹综合征
暂时性麻痹综合征
1. 经典型MD:病鸡感染后8-12天后,表现共济失调,颈部或四肢疲软性麻痹,持续1-2天,接着快速且完全康复。有些鸡几周后死于MD淋巴瘤。
2. 急性(致死)型MD:病鸡在麻痹开始后1-3天内死亡。
3. 野外鸡群已有报道。
1914年,美国爆发MD。随后,荷兰、英国等多国发生MD。
1907年,Jozef Marek 等报道了4只轻瘫公鸡。
MD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次报道肉鸡中出现一种以多个内脏器官、肌肉、皮肤的肿瘤为特征的急性型MD。
1961年,Biggs建议用马立克氏的名字命名本病。
1970年前后研制出预防本病的疫苗。
1980年以后欧洲部分地区的MD死亡率仍然为25%-40%。
病原学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类。
MDV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
存在鸡体组织内的病毒有两种形式。
无囊膜的裸体病毒: 肿瘤中。
有囊膜的完全病毒 : 羽囊上皮细胞中的病毒粒子有囊膜,随角化细胞脱落,传染性很强。
病原学
①禽疱疹病毒2型:(血清1型)致瘤的MDV。
②禽疱疹病毒3型:(血清2型)不致瘤的MDV。
③火鸡疱疹病毒1型(HVT) (血清3型,不致瘤)。
MDV有三个血清型
①温和型MDV(mMDV)。
②强毒型MDV(vMDV)
③超强毒型MDV(vvMDV)
血清1型MDV的毒力
三个血清型病毒感染的最初靶器官的淋巴细胞不同。
血清1型MDV(致瘤性MDV)可感染B细胞。
血清2型MDV和HVT感染的既不是B细胞也不是巨噬细胞。
病原学
用MDV卵黄囊内接种鸡胚,18-19日龄胚检查可见绒毛尿囊膜产生明显的痘斑。
病毒培养
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分离MDV的细胞。
病原学
细胞游离性有囊膜的MDV:在4C°,2周、25C°,4天、37C°18小时、56C°30分钟、60C°10分钟可失活。
皮屑、羽毛中的有囊膜的MDV:室温4-18个月和4C°至少10年仍有感染力。
多种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5%福尔马林或熏蒸的甲醛蒸汽、2%氢氧化钠、3%来苏尔、0.2%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可在10min内杀灭MDV。
病原学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