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财政政策与超长期特别国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财政政策与超长期特别国债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财政政策与超长期特别国债
一、【时政背景】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专家解读:专家认为,对于今年开始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一般还国债的区别主要是偿期限和用途差异,超长期特别国债到期期限特别长,有点类似于永续债,用途方面主要服务中央的重大战略支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款专用、精准直达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同时,特别国债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的资金约束,有助于扩大短期有效需求的同时增强发展后劲。此外,未来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助于改善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
专家指出:“我们判断,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会计入财政赤字率,约相当于2023年126万亿的名义GDP规模的0.8%,这意味着今年实际目标赤字率会在3.8%(3%+0.8%)左右,也与去年计入1万亿增发国债后的目标赤字率基本相同,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则进一步上升。”这显示2024年财政政策总体上保持稳增长取向,能够保障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造成的影响,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罗志恒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它能够扩大总需求,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形成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工程,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中央和地方的债务结构,降低了的债务风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超长期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释放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好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号。)
二、【概念知识补充链接】
超长期特别国债,里面包含了三个关键词,超长期、特别、国债。所谓超长期,指的是期限。在债券市场上,一般认为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利率债为“超长期债券”。和普通国债相比,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它发行的年限会比较长,那么这样其实减缓了这种中短期还款的压力,又会拉长了整个它的资金发挥作用的周期。能看出我们财政政策的工具包在进一步丰富,对用好政策空间,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效应是积极的。所谓“特别”,说的是资金用途,它是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资金需要专款专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所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而且“今年要先发行1万亿元”,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债,就是字面意思,它是国家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所以也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深度思考】特别国债指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的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1998年,财政部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资本金;2007年,财政部发行约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2017年,部分2007年发行的国债又进行了定向续作。和普通国债、专项国债等相比,特别国债特点也比较鲜明。比如,特别国债不用经历民间融资这一步骤,其收入与支出同时进行,相当于政府凭空增加了一笔信用;特别国债一定是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实施特殊的政策,不允许随意调配。
三、【教材知识延伸】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
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再看政府的收入。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与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备注:国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备注:地方债)。
3.财政政策分类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另外从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逆周期调控是一种宏观审慎政策。央行等相关部门应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逆方向调控,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z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弹性和有效性。简而言之,逆周期调控是指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让整个周期波动性平缓下来,负面冲击小一点。
5.财政赤字与公债
按照功能财政的思想,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从理论上说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是事实上多数是搞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是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积累。
财政赤字是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借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中央银行借债,另一类是向国内公众借债。(正是政治局会议中提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积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庞大的支出。
6.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是具有特定用途、服务专项需求的国债,针对性强、效果显著。根据安排,财政新增的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特殊时期,财政政策更能发挥结构调整、专项支持的“四两拨千斤”效应。
2020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令人瞩目的决策。
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7.财政政策综述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借债方式作为财政收入后通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社会总需求。
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过程中,通过逆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定向调控,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四、【教材知识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4.我国是共产党领得到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5.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
6.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的内在要求。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政府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是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体现。
7.政府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我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一万亿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创造需求,需求刺激经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8.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见的经济手段之一。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加大财政赤字力度,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增长作用。
9.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决定权,发扬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0.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到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协调,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2.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研究、部署、决策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了科学思维最求认识的客观性。
1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党和政府作出的决策,体现了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
14.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研究、部署、决策增发一万亿国债,实施中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15.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有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党和政府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16.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思考认识对象。党和政府用动态性思维和矛盾运动的观点,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和灾情动态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遵循了我国经济变化发展的规律。
17.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共中央对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科学分析;在分析基础上顶层设计,整个决策的过程坚持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8.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之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否则,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这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其风险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19.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在党和政府作出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的决定,首先对我国经济形势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形成一种直观的整体认识,属于感性具体,在各种措施中通过科学的思维抽象等重要环节,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而上升到思维具体,把握我国经济各个方面整体本质和规律。
20.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党和政府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决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辩证分析;
21.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增发一万亿国债的决策,预期产生积极作用是超前思维预测性的体现,呈现出“事先得知”的特征。
五、【命题预测演练】
命题1.说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如何实现聚力增效的。
参考答案:①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社会公平;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为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③发挥财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作用;④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命题2.说明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的依据。
参考答案: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并举,有利于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③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命题3.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减轻供给侧特别是实体企业税收负担,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满足多层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有利于增强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发展活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命题4.运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阐述更大规模减税的举措为什么能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答案:财政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通过个税改革,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减轻企业税负,可提振投资需求,免除部分商品出口关税能降低出口成本,扩大国外需求,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六、【新旧题训练】
1.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A.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B.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
C.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D.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
2.2024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一财政政策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经济稳定增长
③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经济稳定增长
④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一般来讲,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充分利用经济资源,刺激总需求增长
B.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
C.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
D.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
4.一般来说,当出现下面漫画中的现象时,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B.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C.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D.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5.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下列表格中对财政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经济现象 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 政策效果
① 经济发展过热 扩张性财政政策 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给经济“降温”
② 经济增长滞缓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拉动经济增长
③ 经济增长滞缓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拉动经济增长
④ 经济发展过热 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给经济“降温”
A.① B.② C.③ D.④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下列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做法是:
①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②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
③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④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财政部表示,2024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下列选项符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的是: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
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④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政策的是:
①2018年1月1日起,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由税将7.5%恢复到10%的税率
②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③国家决定扩大财政赤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④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施贷款优惠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下列措施中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是:
①国家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同时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述政策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合理的是:
①实体经济研发投入增加②降低实体经济增值税起征点
③实体经济竞争力增强④产品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
A.①→③→④ B.②→①→④ C.①→④→③ D.②→④→③
11.中国银监会表示,近年来,银行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改进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下列做法及其传导结果符合上述要求的选项是:
①大幅提高房贷利率优惠→提振购房需求→房产加快去库存→银行资金回笼:
②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应量→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贷款增加、活力增强→企业债务风险降低
③盯防高风险金融机构→强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
④降“杠杆”,规范房贷资格→减少投资炒房需求→降低银行房贷不良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特别国债指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的国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下行,支出压力上升。为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国家决定发行特别国债。关于发行特别国债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推导合理的是:
①增加财政定向支出②拉动经济增长③激发社会生产活力
④提升财政创收能力⑤刺激社会总需求
A.④→①→③→② B.④→①→⑤→②
C.①→③→⑤→② D.①→⑤→③→②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下列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做法是:
①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②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
③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④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2024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①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②减少税收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④降低银行利率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某国经济运行出现下行的状况,为此该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下列对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推导过程正确的是
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减少赤字→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②政府加大采购力度→刺激社会需求→生产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③降低存贷款利率→投资与消费增加→供求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④实施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生产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的稳定增长,支持中国经济转型。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积极财政政策的传导路径的是: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缩减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②加大政府国债发行→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
④下调小微企业减免税起征点→企业税负减轻→生产扩大→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这两项政策:
①通过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发挥作用②主要影响社会总供给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③都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为主要目标④都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为切实降低企业负担,促进我市外经贸发展,德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面下调检验检疫收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运用了财政政策 ②实施了货币政策
③旨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④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裁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央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这一政策认识正确的是是:
A.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贷款额度增加→缓解融资困难→助推企业增效
B.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贷款额度增加→融资成本降低→企业效益提髙
C.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额度增加→企业融资便利→促进企业发展
D.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贷款额度减少→居民消费减少→抑制经济过热
20.2023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据此,下列传导正确的是:
A.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
B.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个税起征点→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
D.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
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据此,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减轻相关企业税负——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经济建设筹措资金,扩大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③取消或停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宏调控能力减弱——经济增速放缓
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2024年我国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财政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判断2024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并说明做好新年经济工作应发挥的财政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国近五年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019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今年全国财政支出21万亿元,支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1)简要说明我国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如何聚力增效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GDP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实际增长70倍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近30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找贫脱贫、生态环保事业全面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枣居世界首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
70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职能作用,建立并完善了适应不同经济运行形态需要的时政政策调控体系。如2019年,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加力提效实积杈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全国财政赤宇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2018年增加8000亿元:;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75399亿元,主要用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支持提供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在2018年减税降费13万亿元基融上,继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万亿元;同时,加强政策协调,坚持有保有压,增强调控的前瞻性、廿对性和有效性,有力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2019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职能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019年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背景下,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及相关环节在增值税减税规模中占比近70%,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约2500亿元,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效果明显,企业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全国海关不断提升税收质效,全年减税达3635亿元,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明显降低,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全球排名提升了9位;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8.1%,各级财政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增加了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材料一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202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民生支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协同精准发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街,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材料二会议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会议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时代抓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会议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家财政知识说明国家财政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哪些重大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7.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某班同学以“新形势下怎样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议题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
注: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材料二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苏浙皖各有所长,因此,要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如果说,曾经的区域竞争更多体现为一种锦标赛模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同质化竞争,做强各自差异化的长板,真正实现“1+3>4”。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分析政府应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结合材料二,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减少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2020年2月6日国务院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措施主要包括: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确定对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措施,减税将惠及1798万家企业,占全国纳税企业总数的95%以上;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税标准,直接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从原来的10%和25%相应降至5%和10%;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可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材料二: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我国首部“绿色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已经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费改税”以立法形式确认。该法确立了正向减排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方向。以大气和水污染物为例,排放浓度值低于标准30%的,按75%缴税;低于排放标准50%的,则按50%缴税。同时,实施动态税额调整机制,由国家定底线,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上浮,环保税的收入全部纳入地方财政,统筹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实施减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开征环保税是如何通过保护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6分)
参考答案:
1.A【详解】试题分析:当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故选项A正确;选项B和D为紧缩性财政政策,适合经济过热,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应该是减少税收,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D【详解】①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减少税收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①④正确。②增加税收属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②错误。③减少财政支出属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③错误。本题选D项。
3.A【详解】A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A符合题意。B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相对应的应该是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和增加税收,B说法有误。C“紧缩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经济发展过热的情况,而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C不符合题意。D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应该是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D说法有误。故本题选A。
4.B【详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当经济增长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应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给经济降温,B适合题意,排除A;当经济增长滞缓时,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C不适合题意,D错误。
5.C【详解】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①经济发展过热,说明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此时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①错误。②③经济增长滞缓,说明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此时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错误,③正确。④经济发展过热,说明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此时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④错误。故本题选C。
6.D【详解】①④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③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是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③不符合题。故本题选D。
7.D【详解】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都是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增加财政支出;②属于货币政策,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
8.C【详解】①③不合题意,二者均是财政政策;②④符合题意,“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均属货币政策。故选:C。
9.B【详解】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数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家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①符合题意;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②排除;扩大国债发行,增加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③符合题意;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详解】我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有利于企业提高科研水平的政策,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可使实体经济研发投入增加,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产品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实体经济竞争力增强,①→④→③的传导顺序正确;降低实体经济增值税起征点,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与题干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不符,②排除。本题选C。
11.D【解析】金融风险主要是债务风险,大幅度提高房贷利率优惠,有利于炒房,增加了金融杠杆和风险,银行资金也未必能回笼,①项传导错误;“贷款”属于货币政策,与前面的“财政政策”搭配不当,同时企业债务风险应为上升,②项传导错误;盯防高风险金融机构,强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③项传导正确,符合题意;通过降“杠杆”和规范房贷资格,可以减少炒房需求,从而有利于银行降低房贷不良率,④项传导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D。
12.D【详解】①发行特别国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增加财政定向支出,故①排第一位。⑤增加财政定向支出,有利于刺激社会总需求,故⑤排第二位。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激发社会生产活力,故③排第三位。②激发社会生产活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故②排第四位。④发行国债是为了增加财政的支出,并不是提升财政创收能力,故④不选。故本题选D。
13.D【详解】①④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③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是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③不符合题。故本题选D。
14.C【详解】①②③: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减少税收,扩大国债发行规模,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降低银行利率属于货币政策,④错误。故本题选C。
15.B【详解】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会扩大,①推导错误。②政府加大采购力度→刺激社会需求→生产扩大→促进经济增长,②推导正确。③降低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题目文档是积极的财政政策,③不符合题意。④实施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生产扩大→促进经济增长,④推导正确。故本题选B。
16.C【详解】②④加大政府国债的发行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投资,从而拉动内需,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下调小微企业减免税起征点也是属于积极的财政支出,有利于企业的税负减轻,从而能够扩大生产,促进经济发展,②④正确。①缩减政府国债的发行属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①错误。③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货币政策,③错误。本题选C项。
17.C【详解】①④:题目中,在202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这两项政策通过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发挥作用,都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服务,①④正确。②: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②排除。③:减税降费属于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故该选项表述错误,排除③。故本题选C。
18.B【详解】本题考查宏观调控。①②下调检验检疫收费属于财政政策,而不属于货币政策,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未涉及国际收支,也就未体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③不符合题意。④全面下调检验检疫收费,有利于促进外经贸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9.C【详解】A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A错误。B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利于增加贷款额度,但是没有降低融资成本,不一定提高企业效益,B错误。C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增加贷款额度,企业融资便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C符合题意。D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D错误。故本题选C。
20.A【详解】本题考查宏观调控。A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增加支出,降低税收,落实结构性减税,这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加就业,A传导正确。BD减税降费并不是货币政策,BD不符合题意。C降低个税起征点,会增加居民负担,不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不能达到增加就业的效果,C错误。故本题选A。
21.A【详解】①②材料中的起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①②推导正确。③取消或停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负担减轻,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增加,③推导错误。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市场流动性,社会总需求会减少,④推导错误。故本题选A。
22.我国实施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方面的作用。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引导资金投向民生建设。②发挥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③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方面的作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解析】本题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央财政支出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材料与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判断2020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并说明做好新年经济工作应发挥的财政作用。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判断财政政策,考生结合材料中的“减税降费”与教材知识直接判断: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二步,说明财政作用,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考查,财政的作用:1+3,即总作用、促公平、促配置、促平稳。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总作用与促公平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方面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央财政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引导资金投向民生建设。②促配置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央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③促平稳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央财政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23.(1)①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推行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会遇到一定的压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随着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向好,这又为我国财政收入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①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社会公平;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和脱贫的投入,为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③发挥财政资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作用;④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发挥财政资金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我国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如何聚力增效的。
(1)简要说明我国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属于影响类主观试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可以从以上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2)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如何聚力增效的。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
通过材料“今年全国财政支出21万亿元,支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24.(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①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税负,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②财政用于地区协调发展,支持提供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坚持有保有压,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各方联动的大格局。②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③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④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依法执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强化领导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部署的落实。
【解析】本题以建国70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财政政策为材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2019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职能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财政作用,主要四个层次:总体作用、促公平、促配置、促平稳。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总体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税负,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②促公平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财政用于地区协调发展,支持提供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促配置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坚持有保有压,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④促平稳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试题设问指向的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各方联动的大格局。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强化领导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部署的落实。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组织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5.①减税降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所得,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投入,增加有效供给,助力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②降低进口税费,增加进口,同时促进国内相关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善我国要素供给。③财政支出优化资金流向,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④通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平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属措施类主观题。知识指向财政政策。材料“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效果明显,企业营商环境大幅改善”,说明减税降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所得,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投入,增加有效供给,助力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材料“全国海关不断提升税收质效,全年减税达3635亿元,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明显降低,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全球排名提升了9位”,说明降低进口税费,增加进口,同时促进国内相关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善我国要素供给。材料“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增加了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这是财政支出优化资金流向,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综上可知,我国政府通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6.(1)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①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解析】本题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李克强总理提出,202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财政的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运用国家财政知识说明国家财政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哪些重大作用,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7.(1)①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表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尊重市场规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解析】本题以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经济是》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分析政府应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判断基本态势,考生认真研读图表,图中两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增长情况,考生抓取关键数据,注意时间节点,纵横对比,说明情况: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表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第二步,分析财政作用,考生结合时政资料和教材知识分析作答,考生可以从减税降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提质增效、压缩性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保障等方面回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可从材料提取信息提炼答案要点。①材料信息:“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苏浙皖各有所长,因此,要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提炼答案要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②材料信息:“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提炼答案要点:尊重市场规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③材料信息:“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炼答案要点:推动产业升级,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④材料信息:“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提炼答案要点: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28.(1)原因:实施减税政策有利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发展预期,(1分)促进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1分)提振实体经济,激发企业活力。(1分)免征增值税,提高免税标准,能够增加企业“获得感”,切实降低企业财务负担。(2分)初创企业大幅度减税,能够降低初创企业创业成本,激发投资热情,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分
(2)确立环保税征收的正向减排激励机制,倒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促使其进行绿色生产;(2分)环保税收入纳入地方财政,调动地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帮助地方产业优化升级;(2分)排污费改环保税,发挥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