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计60分)
1. 东晋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始宁别业是士族庄园的典型代表,下图1
为其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士族庄园( )
A. 深受佛道盛行的影响 B.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C. 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D. 自给自足特征显著
(
教_
)
图 1
图 2
2. 辽中京是辽中期修建的都城(见上图2),由外城、内城、宫城环套组成, 呈“回”字形平面形制。该城一改契丹传统城市“坐西朝东”为“坐北朝南”。 史书记载:“(中京)鄂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唐洛 阳)之制”。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文化融合程度较深 B. 辽国城建蕴含阴阳五行思想
C. 国防影响城市方位布局 D. 坊市制度在辽国已经被废止
3. 据统计,1912~1925年,上海工部局共颁发了81903 份建筑许可证,与清 末相比,增加了47.2%。新崛起的建筑物, 一部分是工业用房,另一部分用
于城市新市民的居住。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上海( )
A. 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B.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C. 城市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D. 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4.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埃及人民为 收回苏伊士运河不断进行斗争。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长期控制巴 拿马运河地区,巴拿马人民为收回主权持续抗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的开通( )
①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②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
③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在清代,“漕河全盛时,水手、纤夫……藉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政府 对漕船携带商货的限制不断放宽,数额逐渐增加。水手携带的梨、枣、蔬菜 之类“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转之所,希图逗留,揽载 买货”。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 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B. 导致了抑商政策的废弛
C. 有助于带动沿岸经济发展 D. 顺应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6.2014年7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 通车。该工程全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 达伊斯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伊安高铁的建设得益于( )
A.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示范
B. 中国高铁的核心技术跃居世界第一
C. 中国高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 中国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
7. 下表是某学者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所作的阶段划分。其意在说明( )
时间 演变
1840年—20世纪初 步行时代——双中心沿河轴向生长
20世纪初一新中国成立 电车时代——单中心双带状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末 公共交通时代——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对独立生长
20世纪末一 综合交通时代——“双城双港(河港、海港),相向 拓展 ”
A. 交通系统影响城市空间发展 B. 出行方式决定城市经济形态
C. 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D. 交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8.公元4世纪中叶,东晋规定“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
百日不得入宫”。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 疾病预防方法多种多样 B. 疾病防治工作进展顺利
C. 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建设 D. 中医隔离思想得到发展
9.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到1965 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 幼保健站(所)2910个,被世卫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 益”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 )
A. 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B. 体现出我国制度优越性
C. 得益于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D. 消除了城乡间医疗差距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 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 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 染病防治工作。”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注射疫苗有效控制很多威胁人类健康 的重大疾病。据材料推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
A. 着力构建完善的防疫体制机制 B. 重视培养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C.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 D. 加强社会生活中公共卫生监督
11. 在《千金方》中,孙思邈认为好的医生应“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 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求医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的这些思想( )
A. 发扬了佛家众生平等观念 B. 奠定了古代医德建设的基础
C. 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D. 折射出当时民间疾苦的深重
12. 龙是中国古人由多种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的能潜、能走、能飞的“三 栖动物”,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的产物,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 创造。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 化。这说明龙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是( )
A. 开放包容 B. 多元一体 C. 自强不息 D. 实物崇拜
13. 在九鼎失却原位、三礼流失民间的时代,孔子是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 义者,他带着“仁”“礼”的信念,执著地往返在理想与碰壁之间。孔 子执着于“仁”、“礼”,旨在( )
A. 维护社会秩序 B. 捍卫封建统治
C. 服务争霸战争 D. 推行礼乐教化
14. 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 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 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国历史上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 仪乐舞活动益于( )
A. 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 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 增强民族凝聚文化认同 D. 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15.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 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 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
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6.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在东亚一直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精神的“火 焰”一直燃烧得比较炽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表述正确 的 是 ( )
A. 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喃字,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谚文 B. 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C.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D. 中国的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在印度产生了影响
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 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其主旨是( )
A. 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 B.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 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 D. 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18.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 一九一七年俄 国革命的血、 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 -诺阿以 后最大的洪水 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 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 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
A. 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 国际局势动荡引起中国思想界变化
C. 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改变
D. 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19.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 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 这些科技类译著(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 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20. 两河流域著名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最早由苏美尔人创作,在大 约公元前12世纪由巴比伦人整理汇编成册,相继产生了史诗的赫梯语版本 和胡里安语版本。其中,史诗中所记载的大洪水故事,后来被犹太人和希 腊人所借用,演变成为著名的“诺亚方舟”和“丢卡利翁”的故事。这( ) A. 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 体现出古西亚文明发展最为发达
C. 表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D. 反映出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相互联系
21.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
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
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 “智慧之
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A.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 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22.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 自然的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项对应图片的 描述不正确的是( )
(

)①
A.① 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② 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③ 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④ 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23. 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 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 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两者( )
A. 都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B. 体现了统一的划分标准
C. 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 D. 都强调了文化的统一性
24.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厄洛斯的形象是一个裸体小男孩,有一对闪闪发光 的翅膀,他带着弓箭漫游,时不时恶作剧地射出神箭,唤起爱的激情,他 给自然界带来了生机,授予万物繁衍的潜力。这反映出古希腊( )
A. 理性光芒照耀千秋 B. 神话凸显人文精神
C.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D. 文学艺术繁荣发达
25.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 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 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
A. 理性主义精神广泛传播 B. 王权的不断强化
C. 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D. 天主教会的衰落
26.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 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 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 人等。材料说明( )
A. 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 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C. 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 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2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 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 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 时期的民族迁徙( )
A. 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 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C. 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 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28. 据《环球时报》报道:从2月24日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就 不断有乌克兰人涌向周边国家。虽然目前难民人数已经超过215万,但这
显然不是最终的尽头。下列关于20世纪以来难民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二战前,世界难民问题主要产生于中东和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B. 二战时,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曾帮助许多犹太难民免受纳粹迫害 C. 国际社会在难民救助上的不懈努力改变了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D. 联合国难民署因某些国家阻挠在难民救助工作上几乎毫无作为
29.“移民是我们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 …… 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 我们因而可以汲取这些文明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材料表明,新加坡文化的显著特点是( )
A. 东西合璧,多元并存 B. 兼收并蓄,儒教为主
C. 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 和谐稳定,文化繁荣
30.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 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从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 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 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
A. 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
B. 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D. 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 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 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
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 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 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 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4分)
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01—192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变化。(2分)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三: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 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近 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 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 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北 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 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所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四: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 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
量推动城市群发展。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 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 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 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 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 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 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 ……居住 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 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 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 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 处。(4分)
材料二: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 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 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 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 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 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 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 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 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6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DABDC 6-10 CADBA 11-15 CBACD
16-20 BABDC 21-25 ADABC 26-30 ADBAC
二、材料题(共两大题,40分)
31 . (20分)
(1)特点:礼制色彩浓厚;以政治职能为主;布局严谨;注重整体设计。 (4分,任意2点即可)
(2)变化:较快发展(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中 华民国成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4分)
(3)影响:扰乱了社会治安;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民生的改善;阻碍了近
代民族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城市的转型。(4分,任意2点即可)
(4)优势:党和政府的引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发展完善。(6分)
32 . (20分)
(1)共同之处:都伴随民族冲突;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 段;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4 分任意2点即可)
(2)国际背景:第一波,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加紧原始 资本的积累。(2分)第二波,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 西洋三角贸易兴盛;美洲种植园经济大发展。(4分任意2点即可)第三 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奴隶贸易逐步被禁止,欧洲剩余劳动力到海外 谋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经济危机的冲击;亚洲国家逐步沦为西方国 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各国人民外出避难或谋生。(4分任意2点 即可)
(3)评析:移民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或地区), 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移民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也可能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 文化创新;当然,移民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尤其是移民的文化和传统在 与本地文化和传统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等问 题。(一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