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我们的写作应该是与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这种联系去堆砌的华丽辞藻,即便是有生命的也不会长久。我们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华丽,但是他是有多年积郁在内心的委屈或者情感的爆发,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而是有灵魂的思想在里面。所以说好的写作本身一定要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系硬堆砌出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文章写出来根本感动不了人。
文风的问题还在于八股风格。写文章总是用那种很死板的句子,像一形容爱情就是用玫瑰,一形容心中所好就是“YYDS”,以至于丧失了用你自己体会很深的触发点来形容事物的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用过的陈词滥调,让读者失去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同时,这种八股文风经常将理论和经验撕裂成没有血肉相连的“两张皮”。其实这也是一个文风问题,就是大家没有用心把经验感受最深的东西提炼出来,而是在文献中找一个或一些理论像使用“万能”模板一样生硬地套用在经验数据上。这样写成的文章既不能用理论解释当下现象的本质,也不能用经验的复杂性来修正现有理论的偏颇。冯友兰先生晚年借一生之经验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在“自序”里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学术原则:“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
(摘编自陈心想、张磊《修辞与文风》)
材料三:
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是正确地认识世界。
B.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并非难事,但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使得说真话不容易做到。
C.呆板俗套的语言表达,体现不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会削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
D.宣泄式的写作会让不同读者产生正误之分、积极消极之别,会导致文坛的乱象众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辕固的“务正学以言”,是为了论述我们表达见解要尊崇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则。
B.材料二采用“两张皮”这一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八股文风造成的理论和经验割裂的危害性。
C.材料二以《滕王阁序》为例,提倡好的写作应重视创作者与自身、生活和生命状态的联系。
D.材料三认为写作应避免日记式纯个人的自言自语,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
A.附会释道误众听 B.刻鹄不成终类鹜
C.夏虫不可语冰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画线的“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
5.当今,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假如你开设公众号,在推送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上文本中获得哪些启发?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儿,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愉快了。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但是在做夜班的时候,打瞌睡是不会有的。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拿莫温和小荡管打人,很容易引起同车间工人的反对,即使当场不致发作,散工之后往往会有“喊朋友评理”和“打相打”的危险。但是,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是最下层的一类人,她们是拿莫温和小荡管们发脾气和使威风的对象。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那么,在包身工所有者一一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媚地讲:
“总得你帮忙,照应照应。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点钟”很多人涌向工厂,不仅写出了包身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的庞大,而这也促成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B.“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对包身工的鞋和脚的细节描写,旨在突出包身工们遭受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的压迫剥削之深重。
C.选文部分将外头工人中“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与包身工们的对比,真实地刻画出与带工头订立包身契的姑娘们地位低、待遇差的工作现状。
D.选文写包身工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作了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
7.下列对文中不同称谓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咱的小姑娘”,带工头谄媚拿莫温时对包身工的这称呼略显亲热,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
B.“没有锁链的奴隶”,虽然没有锁链加身,但包身工在严密监视下,与奴隶一样没有任何自由。
C.“包身工”,看似客观写农村女娃因家庭贫困、无路可走而被迫签订包身契的实情,实则饱含怜悯。
D.“生物”,突出包身工饱受摧残,过着非人生活,无自由无尊严,尽显资本家及其走狗们的狠毒。
8.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请结合选文从“报告”与“文学”的角度简析其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阔,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
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
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
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
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
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
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4.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愤(其三)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表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炽热不减当年,存“壮心未与年俱老”之意。
B.颔联,“戎衣窄”写出自己年老体衰的迟暮之态;宝剑寒光闪烁,则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C.颈联,实写诗人十年戍边的经历,为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驰聘万里疆场。
D.尾联,关河自古战事不断,可诗人如今只能袖手旁观,悲痛苍凉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16.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之“愤”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7.(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2)描写塞外黄昏的风景,王维《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
(3)春夜,一轮圆月高悬,小刚的爱人触情生景,给远在外地的小刚拟了一条短信:春夜美好,明月朗照,《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很适合我此刻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论纵观,还是横览,大运河都是积淀极为深厚、成就伟大辉煌的存在。
纵观,大运河历经2500年沧桑洗礼。其①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②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连结着过往,承继于当下,开创着未来。
横览,大运河③绵延3600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④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它“确保古老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战略资源,构成人类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一条⑤承载家国兴衰的“命运之河”。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纽带,更以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为依归,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大运河文化带联结起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⑥贯通古今,连结南北的大运河,又再焕发崭新时代活力,承先启后,⑦汇通东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肇始”和③处“绵延”使用恰当。
B.②④两处的“是”字的用法完全一样。
C.⑤处“承载”突出了肩负的使命重大。
D.⑥处“贯通”和⑦处“汇通”使用贴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20.11月13日,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请根据上文,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20字以内)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追求意义的生命存在,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家园,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精神才不再感到漂泊。信仰是一种精神需要与精神追求,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②;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而恰恰精神家园为信仰提供了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③。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形塑,能够引导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对真与善、爱与美的不懈求索,使人的精神追求与个人价值在文化孕育中得到升华,引领人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在精神层面真正挺立起“大写的人”,构建起自我崇高的精神家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②   ③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承载着我们与过往重逢,曾经的琐碎与悲欢偶尔在心底微微发光。再次接近旧人旧事,只是欢喜的不能原样重来,遗憾的也难以真正修补,有些事彻底忘掉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而牢牢记住又可能造成对未来的辜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A
4.①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5.①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②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③公众号内容要正面积极引导,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读者。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D选项“会让不同读者产生正误之分、积极消极之别”张冠李戴,原文中的“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中的人,指的是作者,而不是读者。
故答案为:D。
2.D选项“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曲解文意,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是说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
故答案为:D。
3.A选项是指把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勉强拉扯在一起,是违背客观真实的表现,只会误导众听,从反面证明“修辞立其诚”。
B选项比喻模仿不到家,终显不伦不类。不能“修辞立其诚”的观点。
C选项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不能“修辞立其诚”的观点。
D选项强调“文采”的重要性,与材料一“修辞立其诚”的观点无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不能只讲真话”,意味着写作应该讲真话,原文季羡林先生说过“假话全不说”,材料一也强调“修辞立其诚”。由此画线句的第一个含义是: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再理解“只讲”的含义,结合后文“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季羡林先生也说“真话不全说”。因此画线句的第二个含义是: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故答案为: ①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公众号”也属于写作范畴,应适用于材料一所说的“修辞立其诚”,“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也就是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材料二谈到写作的本质,“我们的写作应该是与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这种联系去堆砌的华丽辞藻,即便是有生命的也不会长久”“好的写作本身一定要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系硬堆砌出来,无病呻吟”;还谈到文风问题,“写文章总是用那种很死板的句子”“只能重复别人用过的陈词滥调,让读者失去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可见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材料三谈写作不能“只讲真话”,因为“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可见公众号内容要正面积极引导,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读者。
故答案为: ①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②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答案】6.B
7.A
8.插叙,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和历史,既增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又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9.①该文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形成文章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
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逼真的细节,比喻、借代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以“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无可辨驳的事实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形象的描绘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包身工的……脚的细节描写,旨在突出包身工们遭受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的压迫剥削之深重”错,脚是“缠过未放大的”,这个细节是突出女孩们身受封建主义压迫。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错。为了讨好拥有惩罚工人权利的拿莫温,带工老板需要暂时伪装起来,装作是个文明人。后一句“尽管打”,更是证明了带工老板的残忍。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讲到“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时,插入了关于“凭证”来历的内容,因此这段内容是插叙;
再看具体内容,“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这是交代使用这种凭证的历史;“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这是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
然后看作用和效果,本文是纪实性报告,画线句的插入,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十一年历史”“是东洋厂所特有的”表明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丰田的这个提议,当然是为了作为工厂老板的日本人更好地压榨工人们,画线句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故答案为: 插叙,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和历史,既增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又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①“报告”体现的是作品真实的一面,“报告文学”是新闻纪实的一种,是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分析。本文是写“包身工”制度,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比如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对“包身工”上工状况的描写,具有纪实性质,证实“包身工”这种制度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作者经过亲身观察,长期收集素材,运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最后写成了文章,文章具有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
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逼真的细节“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比喻“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借代“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本文采用“报告”和“文学”相融合的形式,用“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揭露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揭示了包身工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非人的待遇,通过具有文学性的笔法,让作品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也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该文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形成文章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逼真的细节,比喻、借代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以“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无可辨驳的事实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形象的描绘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10.A;D;F
11.D
12.C
13.①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②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
14.①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②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材料二: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10.句意: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
“于朝廷”是介宾结构,修饰“列”,且下一句的主语另换成“人主”,所以A处断句;
“去己疏远”都是君主认为的“忠臣、硕士”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整体,所以D处断句;
“不若……可恃”是一个完整句子,而其中的“起居饮食”和“前后左右”是并列的定语,所以F处要断开。
故答案为: A;D;F
11.B选项正确。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不才自古没有第二个人。
C选项正确。安定太平之国;治理国家。句意: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D选项“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错,硕士指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
故答案为:D。
12.C选项“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错。宦官之祸患比女色之祸严重,原文“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故答案为:C。
13.(1)“兵”,军队;“亡”,丢失;“为”,表被动。
(2)“帷闼”,宫殿内部;“向”,先前;“所以”,表原因。
故答案为: ①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②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1)由材料一“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2)由“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故答案为: ①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②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答案】15.C
16.①诗人身心的对比。诗人两鬓苍苍,体态衰老迟暮,但内心依旧炽热,壮心犹存,两相对比,既表现
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②今昔境况对比。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却被弃掷不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直有报效朝廷的赤心、征战疆场的宏伟意图,可现实是山河未定,自己却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两者相去悬殊,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④时局与自身的对比。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C选项“实写”错误。诗人回想当年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驰聘万里疆场,是虚写。
故答案为:C。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作者的报国之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诗人虽然年老,已经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通过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诗的后两联“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诗人回想当年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战皋兰,而现在随着时光流逝,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通过今昔情况的描写,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也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心报效朝廷、征战疆场,可现实是自己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作者身上终究无法实现。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通过时局与自身的对比,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故答案为:①诗人身心的对比。诗人两鬓苍苍,体态衰老迟暮,但内心依旧炽热,壮心犹存,两相对比,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②今昔境况对比。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却被弃掷不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直有报效朝廷的赤心、征战疆场的宏伟意图,可现实是山河未定,自己却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两者相去悬殊,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④时局与自身的对比。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17.【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焉、漠、腓、稀、逐。
故答案为:(1)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B
19.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
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
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
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20.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
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
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
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3)本题考查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具体包括字数适中、内容积极、用语通俗、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等。
18.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B选项“用法完全一样”错误,结合原文“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可知,②处“是”表判断;结合原文“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可知,④处“是”为暗喻的喻词。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原文“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浅显形象地突出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结合原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比作“一捺”,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添文采,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力突出大运河的外形特点。
结合原文“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进行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
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
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20.本题考查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具体包括字数适中、内容积极、用语通俗、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等。
结合“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可知,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内容要写到运河文化的历史和现今意义两方面,同时注意语言简洁和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
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
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
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
【答案】21.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关键点:句式、无形、精神);否则就会被悬置(关键点:否则、悬置);信仰易摇摆(关键点:信仰,摇摆、动摇、悬置之类的词,意对即可)
22.而精神家园恰恰为信仰提供了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知识点】语序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不仅”可知,补写句子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可知,此处是强调人更需要精神家园,故补写内容是“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
第二空,根据前句“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及后句“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分析,可知此处是说信仰脱离精神世界就会被悬置,故补写内容是“否则就会被悬置”。
第三空,由后句“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可知,补写句子是说当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是,他的就信仰容易摇摆,故补写内容应是“信仰易摇摆”。
故答案为: 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关键点:句式、无形、精神)
否则就会被悬置(关键点:否则、悬置)
信仰易摇摆(关键点:信仰,摇摆、动摇、悬置之类的词,意对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恰恰精神家园”语序不当,应把“恰恰”放在“精神家园”后面;
二是“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语序不当,应改为“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故答案为: 而精神家园恰恰为信仰提供了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23.【答案】例文:
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却,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记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在拥抱未来的大道上,我们要记忆些什么,又要忘却一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
记忆昔日初心,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诱惑的成长之路上,能够始终保持热情,保持清醒。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了从哪里出发。我翻开历史大书,看到了苏武记忆昔日初心,北海牧羊19年,不失其节,不负大汉使臣之命;我看到了周恩来总理,记忆昔日初心,矢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我们的成长之路很长,有时会面对艰难困苦的挑战,有时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能常常回望过去,记忆昔日初心,那么一定能行稳致远,最终到达我们“为什么而出发”的光辉终点。
忘却过去荣光,让我们在面对成就和压力的发展之路上,能够始终放下傲气,放下包袱。我曾经看到不少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荣光和幸福时光,怀着傲气不屑于与时俱进,最终如一直以“天朝上国”自诩的清朝,换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结局。我曾经看到不少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荣光,始终不能忘却过去的荣誉,带着压力成长,过分负重前行,最终尚不能赶上过去的自己,何谈超越自我,勇毅前行?我喜欢中国围棋大师柯洁说的一句话:“我曾经获得过这些荣誉,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超越自己,不要沉浸在过去这些荣誉里。”诚哉斯言,我们的成长路上,需要忘却过去荣光,轻装上阵,这样才能不断突围,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就是不断地在记忆与忘却中拔节,青年就是在不断地记忆与忘却中成长。一生有太多的记忆,生命会变得分外沉郁,所以我们要忘却过去的荣光。西方有言:“不要让昨天占用你今天的时间。”我们在成长时,也不要让昨天的荣光占用了我们今天的进取心,也不要让它成为压力,牵制住了我们迈向明天的步伐。一生有太多的忘却,生命会变得分外苍茫,所以我们要记忆昔日的初心。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在成长时,记忆初心就拥有了持续奋斗的力量,记忆初心就拥有了清晰的前行方向。
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让我们行稳致远,奔向光明,奔向远方。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鼓点正在铿锵,新时代的青年奔向远方,让我们记忆昔日初心,用激昂的干劲迎接成长的挑战;让我们忘却过去荣光,用沉稳的心态拥抱未来的曙光!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记忆与我们的过往相连,有些记忆有时仍会在内心引发触动。关键句——“有些事彻底忘掉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而牢牢记住又可能造成对未来的辜负”,体现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记忆毕竟属于过去,是回不去的。就算牢记,亦无法改变过去。同时,记忆具有悲欢两面性,如果忘却的内容是悲伤的,这种忘却是能够摆脱过往影响,给人正面引领、带来希望的,这种忘却就能更好地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另一方面,材料提到,如果彻底忘掉过去,又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这里的“背叛”考生可以作多种合理的解读,例如,背叛意味着遗忘教训、遗忘曾经的美好,意味着否定生命,意味着成为“空心人”。可以联系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所说的“庸人”以及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的“失眠症”患者来分析。所以“牢记过去的悲伤”也有积极作用,可以总结错误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获得成长。
“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是本文写作的重点。考生可以在材料给出的这矛盾对立的两种观点中,给出自己独特的判断。最佳立意是辩证看待,但也可以以“应该忘却”或“不应该忘却”来立意。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记忆与忘却”展开,讲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若写议论文,则要具体论述“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从正反两面论述“应该”或“不能”忘却(记忆)的理由,并分析真正应该“记忆”或“忘却”的是什么,对我们的未来有哪些影响。
【立意提取】
1.忘却苦难,记住往昔的美好,整理行囊,继续上路。
2.忘却曾经辉煌,是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攀登新的人生之巅。
3.忘却虚幻的梦想,窂记过往的泥泞,让自己的人生迈出更坚实的步子。
4.忘却过往的失败,汲取其中的养分,轻松上阵。
5.不忘科技造福未来的使命,科研工作者才忘记个人的得失,勇敢承担造福人类的责任。
6.不忘初心,方能忘掉个人昔日的荣辱,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我们的写作应该是与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这种联系去堆砌的华丽辞藻,即便是有生命的也不会长久。我们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华丽,但是他是有多年积郁在内心的委屈或者情感的爆发,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而是有灵魂的思想在里面。所以说好的写作本身一定要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系硬堆砌出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文章写出来根本感动不了人。
文风的问题还在于八股风格。写文章总是用那种很死板的句子,像一形容爱情就是用玫瑰,一形容心中所好就是“YYDS”,以至于丧失了用你自己体会很深的触发点来形容事物的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用过的陈词滥调,让读者失去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同时,这种八股文风经常将理论和经验撕裂成没有血肉相连的“两张皮”。其实这也是一个文风问题,就是大家没有用心把经验感受最深的东西提炼出来,而是在文献中找一个或一些理论像使用“万能”模板一样生硬地套用在经验数据上。这样写成的文章既不能用理论解释当下现象的本质,也不能用经验的复杂性来修正现有理论的偏颇。冯友兰先生晚年借一生之经验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在“自序”里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学术原则:“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
(摘编自陈心想、张磊《修辞与文风》)
材料三:
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是正确地认识世界。
B.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并非难事,但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使得说真话不容易做到。
C.呆板俗套的语言表达,体现不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会削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
D.宣泄式的写作会让不同读者产生正误之分、积极消极之别,会导致文坛的乱象众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辕固的“务正学以言”,是为了论述我们表达见解要尊崇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则。
B.材料二采用“两张皮”这一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八股文风造成的理论和经验割裂的危害性。
C.材料二以《滕王阁序》为例,提倡好的写作应重视创作者与自身、生活和生命状态的联系。
D.材料三认为写作应避免日记式纯个人的自言自语,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
A.附会释道误众听 B.刻鹄不成终类鹜
C.夏虫不可语冰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画线的“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
5.当今,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假如你开设公众号,在推送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上文本中获得哪些启发?
【答案】1.D
2.D
3.A
4.①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5.①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②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③公众号内容要正面积极引导,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读者。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D选项“会让不同读者产生正误之分、积极消极之别”张冠李戴,原文中的“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中的人,指的是作者,而不是读者。
故答案为:D。
2.D选项“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曲解文意,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是说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
故答案为:D。
3.A选项是指把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勉强拉扯在一起,是违背客观真实的表现,只会误导众听,从反面证明“修辞立其诚”。
B选项比喻模仿不到家,终显不伦不类。不能“修辞立其诚”的观点。
C选项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不能“修辞立其诚”的观点。
D选项强调“文采”的重要性,与材料一“修辞立其诚”的观点无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不能只讲真话”,意味着写作应该讲真话,原文季羡林先生说过“假话全不说”,材料一也强调“修辞立其诚”。由此画线句的第一个含义是: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再理解“只讲”的含义,结合后文“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季羡林先生也说“真话不全说”。因此画线句的第二个含义是: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故答案为: ①写作要讲真话,修辞立其诚,不能说假话(假话全不说)。
②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讲,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影响和社会效果而进行辨别和筛选(真话不全说)。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公众号”也属于写作范畴,应适用于材料一所说的“修辞立其诚”,“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也就是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材料二谈到写作的本质,“我们的写作应该是与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这种联系去堆砌的华丽辞藻,即便是有生命的也不会长久”“好的写作本身一定要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系硬堆砌出来,无病呻吟”;还谈到文风问题,“写文章总是用那种很死板的句子”“只能重复别人用过的陈词滥调,让读者失去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欲’”,可见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材料三谈写作不能“只讲真话”,因为“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可见公众号内容要正面积极引导,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读者。
故答案为: ①公众号的内容是以事实为依据,表达的是真实的见解。
②公众号的内容要体现生活、生命的状态,并且表达要避免俗套、呆板。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儿,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愉快了。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但是在做夜班的时候,打瞌睡是不会有的。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拿莫温和小荡管打人,很容易引起同车间工人的反对,即使当场不致发作,散工之后往往会有“喊朋友评理”和“打相打”的危险。但是,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是最下层的一类人,她们是拿莫温和小荡管们发脾气和使威风的对象。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那么,在包身工所有者一一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媚地讲:
“总得你帮忙,照应照应。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点钟”很多人涌向工厂,不仅写出了包身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的庞大,而这也促成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B.“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对包身工的鞋和脚的细节描写,旨在突出包身工们遭受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的压迫剥削之深重。
C.选文部分将外头工人中“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与包身工们的对比,真实地刻画出与带工头订立包身契的姑娘们地位低、待遇差的工作现状。
D.选文写包身工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作了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
7.下列对文中不同称谓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咱的小姑娘”,带工头谄媚拿莫温时对包身工的这称呼略显亲热,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
B.“没有锁链的奴隶”,虽然没有锁链加身,但包身工在严密监视下,与奴隶一样没有任何自由。
C.“包身工”,看似客观写农村女娃因家庭贫困、无路可走而被迫签订包身契的实情,实则饱含怜悯。
D.“生物”,突出包身工饱受摧残,过着非人生活,无自由无尊严,尽显资本家及其走狗们的狠毒。
8.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请结合选文从“报告”与“文学”的角度简析其基本特征。
【答案】6.B
7.A
8.插叙,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和历史,既增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又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9.①该文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形成文章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
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逼真的细节,比喻、借代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以“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无可辨驳的事实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形象的描绘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包身工的……脚的细节描写,旨在突出包身工们遭受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的压迫剥削之深重”错,脚是“缠过未放大的”,这个细节是突出女孩们身受封建主义压迫。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错。为了讨好拥有惩罚工人权利的拿莫温,带工老板需要暂时伪装起来,装作是个文明人。后一句“尽管打”,更是证明了带工老板的残忍。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讲到“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时,插入了关于“凭证”来历的内容,因此这段内容是插叙;
再看具体内容,“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这是交代使用这种凭证的历史;“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这是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
然后看作用和效果,本文是纪实性报告,画线句的插入,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十一年历史”“是东洋厂所特有的”表明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丰田的这个提议,当然是为了作为工厂老板的日本人更好地压榨工人们,画线句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故答案为: 插叙,交代了入厂凭证的由来和历史,既增加了所叙事实的真实性,又反映出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的压榨之久,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带工头的双重剥削。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①“报告”体现的是作品真实的一面,“报告文学”是新闻纪实的一种,是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分析。本文是写“包身工”制度,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比如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对“包身工”上工状况的描写,具有纪实性质,证实“包身工”这种制度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作者经过亲身观察,长期收集素材,运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最后写成了文章,文章具有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
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逼真的细节“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比喻“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借代“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本文采用“报告”和“文学”相融合的形式,用“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揭露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揭示了包身工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非人的待遇,通过具有文学性的笔法,让作品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也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该文有着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东洋在上海开办棉厂,雇佣大量包身工,以及包身工们上工情形,都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材料、精确的数据形成文章非虚构色彩,体现“报告”特征。②该文采用大量文学手法,如典型的场景,逼真的细节,比喻、借代等修辞的使用,文章以情动人,具有强烈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
③以“文学”笔法进行“报告”,无可辨驳的事实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形象的描绘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阔,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
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
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
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
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
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
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4.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
【答案】10.A;D;F
11.D
12.C
13.①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②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
14.①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②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材料二: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10.句意: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
“于朝廷”是介宾结构,修饰“列”,且下一句的主语另换成“人主”,所以A处断句;
“去己疏远”都是君主认为的“忠臣、硕士”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整体,所以D处断句;
“不若……可恃”是一个完整句子,而其中的“起居饮食”和“前后左右”是并列的定语,所以F处要断开。
故答案为: A;D;F
11.B选项正确。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不才自古没有第二个人。
C选项正确。安定太平之国;治理国家。句意: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D选项“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错,硕士指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
故答案为:D。
12.C选项“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错。宦官之祸患比女色之祸严重,原文“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故答案为:C。
13.(1)“兵”,军队;“亡”,丢失;“为”,表被动。
(2)“帷闼”,宫殿内部;“向”,先前;“所以”,表原因。
故答案为: ①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②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1)由材料一“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2)由“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故答案为: ①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
②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愤(其三)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表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炽热不减当年,存“壮心未与年俱老”之意。
B.颔联,“戎衣窄”写出自己年老体衰的迟暮之态;宝剑寒光闪烁,则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C.颈联,实写诗人十年戍边的经历,为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驰聘万里疆场。
D.尾联,关河自古战事不断,可诗人如今只能袖手旁观,悲痛苍凉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16.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之“愤”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诗人身心的对比。诗人两鬓苍苍,体态衰老迟暮,但内心依旧炽热,壮心犹存,两相对比,既表现
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②今昔境况对比。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却被弃掷不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直有报效朝廷的赤心、征战疆场的宏伟意图,可现实是山河未定,自己却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两者相去悬殊,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④时局与自身的对比。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C选项“实写”错误。诗人回想当年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驰聘万里疆场,是虚写。
故答案为:C。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作者的报国之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诗人虽然年老,已经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通过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诗的后两联“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诗人回想当年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战皋兰,而现在随着时光流逝,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通过今昔情况的描写,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也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心报效朝廷、征战疆场,可现实是自己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作者身上终究无法实现。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通过时局与自身的对比,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故答案为:①诗人身心的对比。诗人两鬓苍苍,体态衰老迟暮,但内心依旧炽热,壮心犹存,两相对比,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喟,又表现了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
②今昔境况对比。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却被弃掷不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一腔热血终不被人理解的郁愤。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一直有报效朝廷的赤心、征战疆场的宏伟意图,可现实是山河未定,自己却被排挤罢黜,不能参与抗金复国,两者相去悬殊,尽显小人误国、无处效忠的愤激。
④时局与自身的对比。国家战事不断,正是用人之际,而自己无所事事,只能“袖手看”。表达了身怀报国赤心却难有用武之地的愤懑。
17.(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2)描写塞外黄昏的风景,王维《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
(3)春夜,一轮圆月高悬,小刚的爱人触情生景,给远在外地的小刚拟了一条短信:春夜美好,明月朗照,《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很适合我此刻的心境。
【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焉、漠、腓、稀、逐。
故答案为:(1)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论纵观,还是横览,大运河都是积淀极为深厚、成就伟大辉煌的存在。
纵观,大运河历经2500年沧桑洗礼。其①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承载了太多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②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也是正在书写的历史,连结着过往,承继于当下,开创着未来。
横览,大运河③绵延3600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④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它“确保古老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战略资源,构成人类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一条⑤承载家国兴衰的“命运之河”。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纽带,更以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为依归,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大运河文化带联结起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⑥贯通古今,连结南北的大运河,又再焕发崭新时代活力,承先启后,⑦汇通东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互鉴。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肇始”和③处“绵延”使用恰当。
B.②④两处的“是”字的用法完全一样。
C.⑤处“承载”突出了肩负的使命重大。
D.⑥处“贯通”和⑦处“汇通”使用贴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20.11月13日,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请根据上文,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20字以内)
【答案】18.B
19.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
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
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
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20.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
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
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
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3)本题考查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具体包括字数适中、内容积极、用语通俗、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等。
18.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B选项“用法完全一样”错误,结合原文“是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可知,②处“是”表判断;结合原文“是调节和平衡中国东西南北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大动脉”可知,④处“是”为暗喻的喻词。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原文“翻开中国地图,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浅显形象地突出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结合原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比作“一捺”,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添文采,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力突出大运河的外形特点。
结合原文“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版图上雄健坚强的一撇,大运河则是灵动通达的一捺”可知,把“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进行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画线句使用了类比、比喻和对比手法:①用长城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来类比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意义。
②用“一捺”来形象比喻大运河的中国版图上的绵延的外形特点。
③而“雄健坚强”和“灵动通达”的对比,形象勾勒了长城和大运河分别在防卫疆域和经济流通方面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20.本题考查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具体包括字数适中、内容积极、用语通俗、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等。
结合“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在京举办”“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可知,为文化节拟一则宣传标语,内容要写到运河文化的历史和现今意义两方面,同时注意语言简洁和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南呼北应,共同书写运河文化新篇章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促进南北协同发展
守护运河根脉,赓续文化繁荣
传承运河文化,书写新时代精神
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共创当代美好生活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追求意义的生命存在,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家园,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精神才不再感到漂泊。信仰是一种精神需要与精神追求,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②;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而恰恰精神家园为信仰提供了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③。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形塑,能够引导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对真与善、爱与美的不懈求索,使人的精神追求与个人价值在文化孕育中得到升华,引领人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在精神层面真正挺立起“大写的人”,构建起自我崇高的精神家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②   ③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答案】21.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关键点:句式、无形、精神);否则就会被悬置(关键点:否则、悬置);信仰易摇摆(关键点:信仰,摇摆、动摇、悬置之类的词,意对即可)
22.而精神家园恰恰为信仰提供了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知识点】语序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不仅”可知,补写句子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精神家园可以看作我们精神层面栖居之所,它给人以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可知,此处是强调人更需要精神家园,故补写内容是“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
第二空,根据前句“它不能脱离精神世界而存在”及后句“被悬置的信仰终将会因为无根而随风摇摆”分析,可知此处是说信仰脱离精神世界就会被悬置,故补写内容是“否则就会被悬置”。
第三空,由后句“在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之中”可知,补写句子是说当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是,他的就信仰容易摇摆,故补写内容应是“信仰易摇摆”。
故答案为: 更需要无形的精神家园(关键点:句式、无形、精神)
否则就会被悬置(关键点:否则、悬置)
信仰易摇摆(关键点:信仰,摇摆、动摇、悬置之类的词,意对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恰恰精神家园”语序不当,应把“恰恰”放在“精神家园”后面;
二是“升华之基、安居之所和养成之皿”语序不当,应改为“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故答案为: 而精神家园恰恰为信仰提供了养成之皿、安居之所和升华之基。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承载着我们与过往重逢,曾经的琐碎与悲欢偶尔在心底微微发光。再次接近旧人旧事,只是欢喜的不能原样重来,遗憾的也难以真正修补,有些事彻底忘掉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而牢牢记住又可能造成对未来的辜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却,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记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在拥抱未来的大道上,我们要记忆些什么,又要忘却一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
记忆昔日初心,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诱惑的成长之路上,能够始终保持热情,保持清醒。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了从哪里出发。我翻开历史大书,看到了苏武记忆昔日初心,北海牧羊19年,不失其节,不负大汉使臣之命;我看到了周恩来总理,记忆昔日初心,矢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我们的成长之路很长,有时会面对艰难困苦的挑战,有时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能常常回望过去,记忆昔日初心,那么一定能行稳致远,最终到达我们“为什么而出发”的光辉终点。
忘却过去荣光,让我们在面对成就和压力的发展之路上,能够始终放下傲气,放下包袱。我曾经看到不少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荣光和幸福时光,怀着傲气不屑于与时俱进,最终如一直以“天朝上国”自诩的清朝,换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结局。我曾经看到不少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荣光,始终不能忘却过去的荣誉,带着压力成长,过分负重前行,最终尚不能赶上过去的自己,何谈超越自我,勇毅前行?我喜欢中国围棋大师柯洁说的一句话:“我曾经获得过这些荣誉,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超越自己,不要沉浸在过去这些荣誉里。”诚哉斯言,我们的成长路上,需要忘却过去荣光,轻装上阵,这样才能不断突围,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就是不断地在记忆与忘却中拔节,青年就是在不断地记忆与忘却中成长。一生有太多的记忆,生命会变得分外沉郁,所以我们要忘却过去的荣光。西方有言:“不要让昨天占用你今天的时间。”我们在成长时,也不要让昨天的荣光占用了我们今天的进取心,也不要让它成为压力,牵制住了我们迈向明天的步伐。一生有太多的忘却,生命会变得分外苍茫,所以我们要记忆昔日的初心。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在成长时,记忆初心就拥有了持续奋斗的力量,记忆初心就拥有了清晰的前行方向。
记忆昔日初心,忘却过去荣光,让我们行稳致远,奔向光明,奔向远方。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鼓点正在铿锵,新时代的青年奔向远方,让我们记忆昔日初心,用激昂的干劲迎接成长的挑战;让我们忘却过去荣光,用沉稳的心态拥抱未来的曙光!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记忆与我们的过往相连,有些记忆有时仍会在内心引发触动。关键句——“有些事彻底忘掉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而牢牢记住又可能造成对未来的辜负”,体现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记忆毕竟属于过去,是回不去的。就算牢记,亦无法改变过去。同时,记忆具有悲欢两面性,如果忘却的内容是悲伤的,这种忘却是能够摆脱过往影响,给人正面引领、带来希望的,这种忘却就能更好地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另一方面,材料提到,如果彻底忘掉过去,又似乎是对过去的背叛,这里的“背叛”考生可以作多种合理的解读,例如,背叛意味着遗忘教训、遗忘曾经的美好,意味着否定生命,意味着成为“空心人”。可以联系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所说的“庸人”以及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的“失眠症”患者来分析。所以“牢记过去的悲伤”也有积极作用,可以总结错误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获得成长。
“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是本文写作的重点。考生可以在材料给出的这矛盾对立的两种观点中,给出自己独特的判断。最佳立意是辩证看待,但也可以以“应该忘却”或“不应该忘却”来立意。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记忆与忘却”展开,讲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若写议论文,则要具体论述“记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从正反两面论述“应该”或“不能”忘却(记忆)的理由,并分析真正应该“记忆”或“忘却”的是什么,对我们的未来有哪些影响。
【立意提取】
1.忘却苦难,记住往昔的美好,整理行囊,继续上路。
2.忘却曾经辉煌,是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攀登新的人生之巅。
3.忘却虚幻的梦想,窂记过往的泥泞,让自己的人生迈出更坚实的步子。
4.忘却过往的失败,汲取其中的养分,轻松上阵。
5.不忘科技造福未来的使命,科研工作者才忘记个人的得失,勇敢承担造福人类的责任。
6.不忘初心,方能忘掉个人昔日的荣辱,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