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明威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也最擅长在小说中写对话的作家。像《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世上的光》《十个印第安人》《拳击家》《最后一片净土》《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小说,几乎全是由对话构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对话小说。
即使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一个人到海上去钓鱼,海明威也通过让他用自言自语,或与鱼、鸟等说话的方式,写了那么多的对话。这样写,不仅使孤身在大海上的一个老人的形象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充满了声音,使小说叙述显得丰富和生动。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对话,体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孤独老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如兄弟、熟稔如故、相契相融的关系,让读者觉得特亲切、感动。
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小说实践经常被称为“文学革命”。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
的确,海明威最得心应手的是写对话。批评家们指出海明威有一副极为敏感的耳朵,他的听觉极为细腻发达,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而且善于将其用一种“风格化了的口语”表达出来。据说,他从亨利·詹姆斯那里学到对话的戏剧化,但不像亨利·詹姆斯那样需要使用那么多“舞台指示”来说明对话的背景、说话人的思路和姿势。相反,他可以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一句话,他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选自张亦辉《叙事之魅——中外小说十讲》)
材料二:
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也会因为对话力度的一步步的加强,所有的一切正一步一步地趋向紧张、饱和与圆满,也会充满愉悦。那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旁听者,他将自己分裂为甲乙双方,一会儿站在甲的视点上,一会儿站在乙的视点上,他既是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的对手,他分别站在甲乙双方的视点上,在心中酝酿着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置对方于死地。他在甲乙双方间穿梭,没有疲惫,只有快意。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时有惊呼。对话的延续,竟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效能。
(选自曹文轩《摇摆:小说对话的基本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的小说被称为“对话小说”,将“对话艺术”发挥到极致,因此可以作为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
B.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坚持“冰山理论”和“极简风格”,这是他擅长用对话来表现小说的艺术性的最主要原因。
C.海明威对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进行了大胆的割除,主张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
D.批评家们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基于他极为细腻发达的听觉,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的小说中留下了主要的枝干,而这其中大多数枝干又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B.海明威将从詹姆斯处学到的对话戏剧化进行了改良,与詹姆斯截然不同的是其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C.小说家设计对话,就如同将自己分裂开来,各持一方的观点,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
D.好的小说对话能让人物更圆满地表达意愿,在对话的延续中,达到快意的效能。
3.下列小说中的对话,不符合海明威“对话艺术”中曲尽其妙特点的一项是(  )
A.“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B.“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孙犁《荷花淀》)
D.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小二黑说:“不愿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结合材料一,概述海明威小说中“对话艺术”的具体做法。
5.《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到贾府,与贾母闲聊,贾母问及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然而片刻之后,黛玉与宝玉叙谈中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结合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这里体现了怎样的“对话艺术”。
【答案】1.B
2.C
3.D
4.①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②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③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5.①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②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最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表示是“最主要原因”,只表示有着“一脉相承”的前后关联。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错。材料二“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他将自己分裂为甲乙双方,一会儿站在甲的视点上,一会儿站在乙的视点上,他既是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的对手,他分别站在甲乙双方的视点上,在心中酝酿着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置对方于死地。他在甲乙双方间穿梭,没有疲惫,只有快意”,由此看出并不是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可看出海明威“对话艺术”中曲尽其妙特点。
A. 对话中的停顿和词语的重复体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B. 对话内容简洁但体现出病情的严峻,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C. 对话内容简单但意在言外,体现出即将分离的不舍之情,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D. 区长和小二黑的对话内容直接简单,不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三段“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
由此看出,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
②材料一第三段“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
由此看出,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
③材料一第四段“他可以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一句话,他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由此看出,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故答案为: ①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②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③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起初说“只刚念了《四书》”,后来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由此看出,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
②结合材料二“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也会因为对话力度的一步步的加强,所有的一切正一步一步地趋向紧张、饱和与圆满,也会充满愉悦”,对话先设计与贾母的问答,再设计与宝玉的交谈,黛玉回答自己念了《四书》后,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说话失了口,她谨慎小心的性格使她在回答宝玉时改了口,所以与宝玉交谈时就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由此看出,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故答案为: ①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②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樯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冲倒了,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用猪血血了,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做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她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她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和苇是水乡的两大特色,鱼在水中游弋,苇在岸边摇曳,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白洋淀的和谐画卷。
B.外地鱼贩子和卖旧皮袄的老太太都是过去生活中的人物,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表现的托举之力。
C.文中母亲讲的“傻子走运”的故事看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喻后文“她”幸运地捡到钱。
D.“她”的故事和“母亲”所讲的故事一样,都给人一种时代辽远的感觉,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之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平淡的叙事语言,引出“她”讲述故事,为下文回忆内容铺垫,并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
B.小说中的叙述者“我”隐藏在故事背后,对“她”的故事进行纯客观的转述,冷静的叙事距离,使读者产生特别的阅读感受。
C.小说语言清新简明,如对小鱼的介绍,“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D.小说人物细节描写逼真,“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形象地写出弟弟的腼腆;“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扔进书包”,生动地写出她捡钱时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8.有人评价小说中的“她”和父亲瑕瑜互见,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能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孙犁的作品“叙事平淡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包含的情感意蕴。
【答案】6.D
7.B
8.①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②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9.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②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③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描写与技巧,只平静地叙述了情节,但不乏温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浓重的悲凉之感”错误。原文“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可看出小说表达的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有时代进步的一方面,所以文中弥漫的是淡淡的感伤。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纯客观的转述”“冷静的叙事距离”错误,作者是带着淡淡的忧伤叙述故事的,如“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并非纯客观的转述。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由此看出,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
②原文“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买鱼呀,好香的鱼!’”“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由此看出,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②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9.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描写与技巧,只平静地叙述了情节,但不乏温情。
①原文“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由此看出,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
②原文“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充满生活气息的捕鱼、织席的劳动场景已经消失,由此看出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
③原文“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写妇女很少再回去,生态变化了,河干无鱼,人们不再捕鱼、织席,抒发作者对岁月流逝、村庄不再的遗憾。由此可见,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②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③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梫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濩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处必然A之势B可C以D少有E补F于G秦H此臣I之所J大愿也K臣何L患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跪: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踢”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B.八州,指兖州、雍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C.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D.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对比手法,选段涉及“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对比交织,自然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量。
B.材料一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C.材料二成功地勾勒了一位处事严谨,卓尔不凡,具有雄奇胆略和高超的论辩艺术的高士范雎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D.范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自卑敏感。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语言艺术特色。
【答案】10.B;H;K
11.B
12.D
13.①陈涉一人发难,秦王朝项刻覆灭,国君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②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14.①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的雄辩性,文辞优美,生动而精辟。②委婉说理时,真切生动,如涓涓细流。③表白忠心时,铿锵高亢,一气呵成,又势如破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材料二: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
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
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
“处”是动词,“必然之势”为名词性短语,“处必然之势”为动宾短语,意思相对独立完整,应该在B处断开;
“于秦”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臣之所大愿也”是判断句,“此……也”为判断句句式结构,应该在HK处断开。
故答案为:BHK。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天下九州,秦居雍州,八州不包含雍州,另一州为冀州。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自卑敏感。因此……”错误,范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正如他所说“交疏”“言深”,这时,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欢听什么,想要干什么,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并非“自卑敏感”。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难”,发难;“七庙”,国家,指秦王朝;“隳”,毁坏,覆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被。
(2)“独”,只;“蹶”,倒下;“杜”,闭;“即”,到。
故答案为: ①陈涉一人发难,秦王朝项刻覆灭,国君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②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根据“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等可知,范雎举例丰富,善用排比句式,文辞优美;根据“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等可知,范雎用假设分析法论述自己三问而不答的原因,语言有很强的雄辩性,成功塑造了一个富有高超论辩艺术的范雎形象。
②范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列举了文王重用吕尚、伍子胥振兴吴国的例子等,娓娓道来,说理委婉,得到秦王的认可。
③根据“……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以及“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可知,范雎向秦王表白忠心,自己愿为秦王竭忠尽智,立场坚定,语气坚决,坦然面对生死。
故答案为: ①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的雄辩性,文辞优美,生动而精辟。②委婉说理时,真切生动,如涓涓细流。③表白忠心时,铿锵高亢,一气呵成,又势如破竹。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对这首宋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蚤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蚤夜鸣,都引发的是悲秋之景,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应。
B.“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生。”内含想隐归江湖之意。
C.下片借用《长杨赋》的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恢复方略了,“悔”的后面一定是“恨”,直接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
D.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往,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有人说:陆游的《蝶恋花·桐叶晨飘蚤夜语》写得“悲凉沉郁”,将其免职后的心声写得婉转动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C
16.①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蚤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②接着写羁旅之情,“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③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④词到下片,说“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⑤末尾词人伤心而又悲凉地写道:“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接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错。“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长杨赋》的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什么恢复方略了 。这“悔”的后面是“恨”,用“悔”字婉转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据此可看出“悔”是委婉表达出内心的愤愤不平。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写出了悲秋之景,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凄清萧瑟的景象。
由此看出,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蛩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
②“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写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由此看出,接着写羁旅之情,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
③“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写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由此看出,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
④“江海轻舟今已具”,写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自己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
由此看出,词到下片,以一句“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
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写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由此看出,末尾体现出词人伤心而又悲凉,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故答案为:①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蚤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②接着写羁旅之情,“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③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④词到下片,说“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⑤末尾词人伤心而又悲凉地写道:“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17.(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有鱼儿传书一说,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借“   ,   ”一说,暗示鱼儿不能传书。
(2)《李凭箜引》中,“   ”这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这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
【答案】(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鸿雁、潜跃、芙蓉、赂。
故答案为:(1)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____,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____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活着的一个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____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____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8.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秉性 甚至 掩藏 身临其境 B.禀性 甚至 掩埋 感同身受
C.秉性 然而 掩藏 感同身受 D.禀性 然而 掩埋 身临其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语句。
【答案】18.B
19.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否定副词的位置错误,定语顺序的错误)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禀性:人的本性。秉性:性情。语境强调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应具备的本性,故第一处填“禀性”。
第二处,然而:连词,表转折。甚至:连词,表递进。第二处前后语境表示递进关系,故填“甚至”。
第三处,掩埋:用泥土等盖在上面;埋葬。掩藏:隐藏、隐蔽。第三处强调把同类埋葬,故填“掩埋”。
第四处,身临其境:亲自面临那种境地。感同身受: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第四处语境强调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就同亲身经历一样,故填“感同身受”。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也不是愿意”错误,语序不当,“不”作为否定副词,修饰动词“愿意”,应放在“愿意”的前面。
故句子应修改为: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故答案为: 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否定副词的位置错误,定语顺序的错误)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首届山阴城隍庙会于12月29日在绍兴府横街热闹开场,丰富的演艺活动与琳琅满目的市集摊位,可谓氛围感拉满。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其形式与内容供应或许变化,但它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作为信仰与世俗的完美结合,庙会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原南镇庙、府城城隍庙已成遗址, ① ,但庙会习俗在绍兴人心中深深扎根。
近几十年来的庙会习俗逐渐与城镇经济挂钩,其宗教氛围减弱,庙会更多承担起消费场景的功能。事实上,市集并非近年才有的新事物,2006年开始,特色市集就在国内逐渐兴起。绍兴曾经举办过的书法创意市集、动漫电竞创意市集、农夫市集等也广受好评。时至今日, ② :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这个夏天,一场“市集”风吹遍古城大街小巷,摆摊、赶集、“荡”公园成为不少绍兴人“家门口”的度假方式之一。
不久前,一场唯美浪漫的宋韵艺术生活展在古运河旁迎恩门风情水街上演。在这个宋韵市集里,40余家“宋铺”沿河亮相,宋趣游戏、非遗文创、美食演艺等多个功能区域串联,走在街头巷尾,还能邂逅“陆游”“唐婉”“宋理宗”等大宋名人。着宋衣、品宋食、享宋韵, ③ ,与古城对话。
20.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和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B.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2.综合材料,请你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不超过50字)
【答案】20.B
21.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22.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类综合性语言运用题目,开放性较强,题目要求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的省略号表示事物的列举的省略。
A. 两句话中出现五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 五种花卉名称后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C. 种子在生根、发芽后的省略号代表未来的希望,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
D. 省略号表明要说又不敢说,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原南镇庙、府城城隍庙已成遗址”,以及后文“但庙会习俗在绍兴人心中深深扎根”可推断,这里应是说关于庙会的历史,所以可填“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
第二空,根据后文“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可知,此处是说市集的多种形式,所以可填“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
第三空,根据段首句“一场唯美浪漫的宋韵艺术生活展在古运河旁迎恩门风情水街上演”,以及前文“着宋衣、品宋食、享宋韵”可看出,此处是说关于宋韵艺术生活的内容,所以可填“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故答案为: 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类综合性语言运用题目,开放性较强,题目要求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
根据原文“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其形式与内容供应或许变化,但它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作为信仰与世俗的完美结合,庙会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可看出是在强调新时期的山阴城隍庙会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对庙会的推介词要体现出立足于传统,又追求时代风尚的内容和特点。由此可分析出,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故答案为: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击败强吴,成就霸业。以此为起点,以“奋发图强”“敢作敢为”为精神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023年金秋,绍兴作为承办杭州亚运会赛事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圆满完成向全国、全亚洲、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绍兴精彩的光荣使命。而在后亚运时代,持续释放亚运红利,开放各个场馆,让市民更广泛地共享亚运成果,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体现出绍兴人民不但“敢为”,也能“善为”,成就“有为”。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关键词——“胆剑精神”,包括“奋发图强”“敢作敢为”的精神内涵,“敢为”,“善为”,成就“有为”。
【题干分析】
材料第一部分提到两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强吴,成就霸业基业的故事,由此引出在绍兴生生不息的以“奋发图强”“敢作敢为”为精神内涵的“胆剑精神”;第二部分介绍绍兴人民圆满完成了杭州亚运会的光荣使命,体现出“敢为”“善为”“有为”的伟大精神。
由此看来,“胆剑精神”前有积淀,后有弘扬,历经千年,历久弥新,似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并激励着人们敢为善为,踔厉奋发,不断走向奋发图强之路。材料意在启发考生立足当代青年的身份,对这种精神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秉承“胆剑精神”,敢为善为,奋发有为。然后进一步阐释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奋发图强”“敢作善为”。再展开论述如何弘扬“胆剑精神”,一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积极争先,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三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向自己的目标不断推进。最后重申论点,强调“胆剑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提取】
1.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2.敢为善为有为,踔厉奋发勇向前。
3.弘扬“胆剑精神”,助推高质量发展。
4.将“胆剑精神”融入时代,敢为善为,图强争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明威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也最擅长在小说中写对话的作家。像《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世上的光》《十个印第安人》《拳击家》《最后一片净土》《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小说,几乎全是由对话构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对话小说。
即使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一个人到海上去钓鱼,海明威也通过让他用自言自语,或与鱼、鸟等说话的方式,写了那么多的对话。这样写,不仅使孤身在大海上的一个老人的形象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充满了声音,使小说叙述显得丰富和生动。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对话,体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孤独老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如兄弟、熟稔如故、相契相融的关系,让读者觉得特亲切、感动。
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小说实践经常被称为“文学革命”。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
的确,海明威最得心应手的是写对话。批评家们指出海明威有一副极为敏感的耳朵,他的听觉极为细腻发达,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而且善于将其用一种“风格化了的口语”表达出来。据说,他从亨利·詹姆斯那里学到对话的戏剧化,但不像亨利·詹姆斯那样需要使用那么多“舞台指示”来说明对话的背景、说话人的思路和姿势。相反,他可以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一句话,他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选自张亦辉《叙事之魅——中外小说十讲》)
材料二:
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也会因为对话力度的一步步的加强,所有的一切正一步一步地趋向紧张、饱和与圆满,也会充满愉悦。那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旁听者,他将自己分裂为甲乙双方,一会儿站在甲的视点上,一会儿站在乙的视点上,他既是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的对手,他分别站在甲乙双方的视点上,在心中酝酿着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置对方于死地。他在甲乙双方间穿梭,没有疲惫,只有快意。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时有惊呼。对话的延续,竟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效能。
(选自曹文轩《摇摆:小说对话的基本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的小说被称为“对话小说”,将“对话艺术”发挥到极致,因此可以作为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
B.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坚持“冰山理论”和“极简风格”,这是他擅长用对话来表现小说的艺术性的最主要原因。
C.海明威对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进行了大胆的割除,主张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
D.批评家们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基于他极为细腻发达的听觉,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的小说中留下了主要的枝干,而这其中大多数枝干又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B.海明威将从詹姆斯处学到的对话戏剧化进行了改良,与詹姆斯截然不同的是其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C.小说家设计对话,就如同将自己分裂开来,各持一方的观点,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
D.好的小说对话能让人物更圆满地表达意愿,在对话的延续中,达到快意的效能。
3.下列小说中的对话,不符合海明威“对话艺术”中曲尽其妙特点的一项是(  )
A.“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B.“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孙犁《荷花淀》)
D.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小二黑说:“不愿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结合材料一,概述海明威小说中“对话艺术”的具体做法。
5.《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到贾府,与贾母闲聊,贾母问及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然而片刻之后,黛玉与宝玉叙谈中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结合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这里体现了怎样的“对话艺术”。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樯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冲倒了,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用猪血血了,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做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她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她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和苇是水乡的两大特色,鱼在水中游弋,苇在岸边摇曳,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白洋淀的和谐画卷。
B.外地鱼贩子和卖旧皮袄的老太太都是过去生活中的人物,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表现的托举之力。
C.文中母亲讲的“傻子走运”的故事看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喻后文“她”幸运地捡到钱。
D.“她”的故事和“母亲”所讲的故事一样,都给人一种时代辽远的感觉,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之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平淡的叙事语言,引出“她”讲述故事,为下文回忆内容铺垫,并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
B.小说中的叙述者“我”隐藏在故事背后,对“她”的故事进行纯客观的转述,冷静的叙事距离,使读者产生特别的阅读感受。
C.小说语言清新简明,如对小鱼的介绍,“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D.小说人物细节描写逼真,“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形象地写出弟弟的腼腆;“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扔进书包”,生动地写出她捡钱时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8.有人评价小说中的“她”和父亲瑕瑜互见,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能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孙犁的作品“叙事平淡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包含的情感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梫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濩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处必然A之势B可C以D少有E补F于G秦H此臣I之所J大愿也K臣何L患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跪: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踢”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B.八州,指兖州、雍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C.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D.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对比手法,选段涉及“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对比交织,自然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量。
B.材料一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C.材料二成功地勾勒了一位处事严谨,卓尔不凡,具有雄奇胆略和高超的论辩艺术的高士范雎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D.范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自卑敏感。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语言艺术特色。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对这首宋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蚤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蚤夜鸣,都引发的是悲秋之景,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应。
B.“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生。”内含想隐归江湖之意。
C.下片借用《长杨赋》的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恢复方略了,“悔”的后面一定是“恨”,直接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
D.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往,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有人说:陆游的《蝶恋花·桐叶晨飘蚤夜语》写得“悲凉沉郁”,将其免职后的心声写得婉转动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17.(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有鱼儿传书一说,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借“   ,   ”一说,暗示鱼儿不能传书。
(2)《李凭箜引》中,“   ”这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这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____,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____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活着的一个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____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____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8.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秉性 甚至 掩藏 身临其境 B.禀性 甚至 掩埋 感同身受
C.秉性 然而 掩藏 感同身受 D.禀性 然而 掩埋 身临其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语句。
(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首届山阴城隍庙会于12月29日在绍兴府横街热闹开场,丰富的演艺活动与琳琅满目的市集摊位,可谓氛围感拉满。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其形式与内容供应或许变化,但它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作为信仰与世俗的完美结合,庙会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原南镇庙、府城城隍庙已成遗址, ① ,但庙会习俗在绍兴人心中深深扎根。
近几十年来的庙会习俗逐渐与城镇经济挂钩,其宗教氛围减弱,庙会更多承担起消费场景的功能。事实上,市集并非近年才有的新事物,2006年开始,特色市集就在国内逐渐兴起。绍兴曾经举办过的书法创意市集、动漫电竞创意市集、农夫市集等也广受好评。时至今日, ② :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这个夏天,一场“市集”风吹遍古城大街小巷,摆摊、赶集、“荡”公园成为不少绍兴人“家门口”的度假方式之一。
不久前,一场唯美浪漫的宋韵艺术生活展在古运河旁迎恩门风情水街上演。在这个宋韵市集里,40余家“宋铺”沿河亮相,宋趣游戏、非遗文创、美食演艺等多个功能区域串联,走在街头巷尾,还能邂逅“陆游”“唐婉”“宋理宗”等大宋名人。着宋衣、品宋食、享宋韵, ③ ,与古城对话。
20.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和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B.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2.综合材料,请你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柯桥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击败强吴,成就霸业。以此为起点,以“奋发图强”“敢作敢为”为精神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023年金秋,绍兴作为承办杭州亚运会赛事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圆满完成向全国、全亚洲、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绍兴精彩的光荣使命。而在后亚运时代,持续释放亚运红利,开放各个场馆,让市民更广泛地共享亚运成果,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体现出绍兴人民不但“敢为”,也能“善为”,成就“有为”。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D
4.①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②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③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5.①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②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最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表示是“最主要原因”,只表示有着“一脉相承”的前后关联。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错。材料二“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他将自己分裂为甲乙双方,一会儿站在甲的视点上,一会儿站在乙的视点上,他既是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的对手,他分别站在甲乙双方的视点上,在心中酝酿着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置对方于死地。他在甲乙双方间穿梭,没有疲惫,只有快意”,由此看出并不是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可看出海明威“对话艺术”中曲尽其妙特点。
A. 对话中的停顿和词语的重复体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B. 对话内容简洁但体现出病情的严峻,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C. 对话内容简单但意在言外,体现出即将分离的不舍之情,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D. 区长和小二黑的对话内容直接简单,不符合“曲尽其妙”的特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三段“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
由此看出,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
②材料一第三段“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
由此看出,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
③材料一第四段“他可以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一句话,他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由此看出,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故答案为: ①将小说语言中浮华、啰嗦、烦琐的部分砍掉,保留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声音、画面。②追求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③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起初说“只刚念了《四书》”,后来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由此看出,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
②结合材料二“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也会因为对话力度的一步步的加强,所有的一切正一步一步地趋向紧张、饱和与圆满,也会充满愉悦”,对话先设计与贾母的问答,再设计与宝玉的交谈,黛玉回答自己念了《四书》后,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说话失了口,她谨慎小心的性格使她在回答宝玉时改了口,所以与宝玉交谈时就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由此看出,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故答案为: ①黛玉前后回答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②作者设计两次相似的问话、不同的回答,使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一步步趋向饱和与圆满。
【答案】6.D
7.B
8.①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②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9.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②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③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描写与技巧,只平静地叙述了情节,但不乏温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浓重的悲凉之感”错误。原文“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可看出小说表达的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有时代进步的一方面,所以文中弥漫的是淡淡的感伤。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纯客观的转述”“冷静的叙事距离”错误,作者是带着淡淡的忧伤叙述故事的,如“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并非纯客观的转述。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由此看出,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
②原文“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买鱼呀,好香的鱼!’”“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由此看出,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捕鱼,在平静的叙述中,真实地展现了父亲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一面。②大水后生产自救,“她”战胜内心的羞涩,在做买卖时勇敢地“吆喝”并挣到了不少钱,第一时间想到给从来没有穿过皮袄的父亲买一件皮袄,真实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情感。
9.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描写与技巧,只平静地叙述了情节,但不乏温情。
①原文“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由此看出,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
②原文“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充满生活气息的捕鱼、织席的劳动场景已经消失,由此看出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
③原文“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写妇女很少再回去,生态变化了,河干无鱼,人们不再捕鱼、织席,抒发作者对岁月流逝、村庄不再的遗憾。由此可见,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繁华热闹的D村不复存在。②曾经朴素自然的劳动场景不再传承,“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③流露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答案】10.B;H;K
11.B
12.D
13.①陈涉一人发难,秦王朝项刻覆灭,国君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②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14.①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的雄辩性,文辞优美,生动而精辟。②委婉说理时,真切生动,如涓涓细流。③表白忠心时,铿锵高亢,一气呵成,又势如破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材料二: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
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
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
“处”是动词,“必然之势”为名词性短语,“处必然之势”为动宾短语,意思相对独立完整,应该在B处断开;
“于秦”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臣之所大愿也”是判断句,“此……也”为判断句句式结构,应该在HK处断开。
故答案为:BHK。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天下九州,秦居雍州,八州不包含雍州,另一州为冀州。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自卑敏感。因此……”错误,范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正如他所说“交疏”“言深”,这时,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欢听什么,想要干什么,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并非“自卑敏感”。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难”,发难;“七庙”,国家,指秦王朝;“隳”,毁坏,覆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被。
(2)“独”,只;“蹶”,倒下;“杜”,闭;“即”,到。
故答案为: ①陈涉一人发难,秦王朝项刻覆灭,国君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②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根据“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等可知,范雎举例丰富,善用排比句式,文辞优美;根据“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等可知,范雎用假设分析法论述自己三问而不答的原因,语言有很强的雄辩性,成功塑造了一个富有高超论辩艺术的范雎形象。
②范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列举了文王重用吕尚、伍子胥振兴吴国的例子等,娓娓道来,说理委婉,得到秦王的认可。
③根据“……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以及“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可知,范雎向秦王表白忠心,自己愿为秦王竭忠尽智,立场坚定,语气坚决,坦然面对生死。
故答案为: ①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的雄辩性,文辞优美,生动而精辟。②委婉说理时,真切生动,如涓涓细流。③表白忠心时,铿锵高亢,一气呵成,又势如破竹。
【答案】15.C
16.①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蚤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②接着写羁旅之情,“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③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④词到下片,说“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⑤末尾词人伤心而又悲凉地写道:“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接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错。“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长杨赋》的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什么恢复方略了 。这“悔”的后面是“恨”,用“悔”字婉转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据此可看出“悔”是委婉表达出内心的愤愤不平。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写出了悲秋之景,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凄清萧瑟的景象。
由此看出,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蛩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
②“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写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由此看出,接着写羁旅之情,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
③“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写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由此看出,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
④“江海轻舟今已具”,写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自己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
由此看出,词到下片,以一句“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
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写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由此看出,末尾体现出词人伤心而又悲凉,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故答案为:①开篇以景起兴,写萧条的秋景,“桐叶晨飘蚤夜语”,营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闷的气氛;②接着写羁旅之情,“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寄托着词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个人身世之感;③随后词人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头、渭水旁边,都曾是词人“横戈盘马”之处,是词人立志恢复中原的所在,现在地方如旧,可自己的理想却彻底破灭了;④词到下片,说“江海轻舟今已具”,急转而下,表现出了一种悲愤之情;⑤末尾词人伤心而又悲凉地写道:“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饱含了词人辛酸、无奈、愤懑、悲凉等各种感情,低沉呜咽,引人长叹。
17.【答案】(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鸿雁、潜跃、芙蓉、赂。
故答案为:(1)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B
19.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否定副词的位置错误,定语顺序的错误)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禀性:人的本性。秉性:性情。语境强调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应具备的本性,故第一处填“禀性”。
第二处,然而:连词,表转折。甚至:连词,表递进。第二处前后语境表示递进关系,故填“甚至”。
第三处,掩埋:用泥土等盖在上面;埋葬。掩藏:隐藏、隐蔽。第三处强调把同类埋葬,故填“掩埋”。
第四处,身临其境:亲自面临那种境地。感同身受: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第四处语境强调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就同亲身经历一样,故填“感同身受”。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也不是愿意”错误,语序不当,“不”作为否定副词,修饰动词“愿意”,应放在“愿意”的前面。
故句子应修改为: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故答案为: 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否定副词的位置错误,定语顺序的错误)
【答案】20.B
21.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22.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类综合性语言运用题目,开放性较强,题目要求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的省略号表示事物的列举的省略。
A. 两句话中出现五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 五种花卉名称后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C. 种子在生根、发芽后的省略号代表未来的希望,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
D. 省略号表明要说又不敢说,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原南镇庙、府城城隍庙已成遗址”,以及后文“但庙会习俗在绍兴人心中深深扎根”可推断,这里应是说关于庙会的历史,所以可填“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
第二空,根据后文“美食、文创、零售、娱乐消费……万事万物皆可‘市集’”可知,此处是说市集的多种形式,所以可填“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
第三空,根据段首句“一场唯美浪漫的宋韵艺术生活展在古运河旁迎恩门风情水街上演”,以及前文“着宋衣、品宋食、享宋韵”可看出,此处是说关于宋韵艺术生活的内容,所以可填“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故答案为: 与之相关的庙会也成为历史记载;城市市集已经演变出百种业态;宋韵文化穿越时空
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类综合性语言运用题目,开放性较强,题目要求为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拟写一段推介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
根据原文“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其形式与内容供应或许变化,但它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作为信仰与世俗的完美结合,庙会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可看出是在强调新时期的山阴城隍庙会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对庙会的推介词要体现出立足于传统,又追求时代风尚的内容和特点。由此可分析出,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故答案为:从传统庙会到新式市集,唤醒古老的绍兴城,让“出门去赶集”成为城市的新风尚。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关键词——“胆剑精神”,包括“奋发图强”“敢作敢为”的精神内涵,“敢为”,“善为”,成就“有为”。
【题干分析】
材料第一部分提到两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强吴,成就霸业基业的故事,由此引出在绍兴生生不息的以“奋发图强”“敢作敢为”为精神内涵的“胆剑精神”;第二部分介绍绍兴人民圆满完成了杭州亚运会的光荣使命,体现出“敢为”“善为”“有为”的伟大精神。
由此看来,“胆剑精神”前有积淀,后有弘扬,历经千年,历久弥新,似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并激励着人们敢为善为,踔厉奋发,不断走向奋发图强之路。材料意在启发考生立足当代青年的身份,对这种精神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秉承“胆剑精神”,敢为善为,奋发有为。然后进一步阐释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奋发图强”“敢作善为”。再展开论述如何弘扬“胆剑精神”,一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积极争先,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三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向自己的目标不断推进。最后重申论点,强调“胆剑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提取】
1.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2.敢为善为有为,踔厉奋发勇向前。
3.弘扬“胆剑精神”,助推高质量发展。
4.将“胆剑精神”融入时代,敢为善为,图强争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