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浙派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浙派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浙派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各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予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 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 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 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 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 “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 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 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 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 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 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 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凸显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门窗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展示了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他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
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 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 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 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 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 但是都被他们硬顶了过去。 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 无名山上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 敌人只要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 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 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 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 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叭的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 特别是那个 16 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 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 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 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 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 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 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 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 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 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 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 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 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 有人分析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 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 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 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 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 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 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 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 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 16 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 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 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 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 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 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 100 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就这样暗暗下了决心。 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 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 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闭口不谈。 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文中写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7.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8.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做简要分析。
9.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 ②涓人:中涓,掌管 宫 中 扫除之役。 此指国君近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 君主常“称孤道寡”。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追北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 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 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 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 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殷尧藩先辈①
许浑②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③远,玩花频醉庾楼④深。
思君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注]①殷尧藩:早年贫困,后中举当官,但不久就辞官做了隐士。②许浑:字用晦,晚唐诗人,晚年因痛恨朝廷污浊,寓居润州。 ③萧寺:僧寺、寺院。梁武帝萧衍造寺院,命萧子云书“萧”字,后称佛寺为萧寺。 ④庾楼:指晋人庾亮建造的高楼。 白居易曾有诗云“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肯定,也表达了希望随友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B.首联体现殷尧藩有功名和学问却宦海浮沉,借此暗示了晚唐朝政的黑暗。
C.颈联以好友归去的孤影对照自己醉酒玩花的愁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尾联把好友比作瑶池仙树,既是对他学问品德的再次肯定,又呼应了首联。
16.本诗颔联一直为人所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17.(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   。”
(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   ,   ”两句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期盼:想过 种了无心机的归隐生活。
(3)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就各自用“   ”和“   ”分别表达了祭奠和欢聚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最后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 ① 、连绵不断。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的方志古籍是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方志古籍横陈百科,纵贯古今,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客观精神,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志属信史。 方志古籍 ③ ,体茂事备,蕴含着一地一事一物沧桑变迁的基因密码,是传承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参考重要资料。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我国大量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 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四处画线部分的词语,顺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
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C.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D.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 ① ,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的方式释放掉。 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帮助科学家新发现了许多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独特的致密星,其中有一类极特殊的磁星,是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特殊天体。 ② ,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 X射线爆发,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是快速射电暴产生的源头。
2020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观测的两个重要成果,刊登在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认为, ③ ,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利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2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是构成比喻的基础,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
——史光柱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4.①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
②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5.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
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C.“中和之美过于单调、平淡,使得……”错误,应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使得”前的主语被偷换了。D.“必将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故应为“将会有利于实现”。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巴尔扎克》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体现了一种和谐观。罗丹《巴尔扎克》的雕塑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C.《只此青绿》将绘画、音乐、舞蹈和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和之美”。D.焦仲卿和刘兰芝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诗歌片尾构思了幻化鸳鸯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从两则材料的题目“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可知,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从“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可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从“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结合两则材料的论证重点,可知材料二是在材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所以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
故答案为:①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②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可知,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从材料二“‘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可知,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从材料二“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故答案为: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答案】6.C
7.D
8.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
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
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
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
③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错误。两个人尤其是小女孩年龄尚小,不能反映文化水平低,也不能以偏概全表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偏低”,选项判断绝对,于文无据。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D.“以对偶的形式”错误。不能体现对偶的特点,上下句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性不同,意思也不是相反或相近的,只是朗朗上口了些,属于顺口溜性质。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可知,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由原文“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可知,小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英勇杀敌,随时可能付出生命。可见英雄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由原文“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可知,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可见英雄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由原文“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可知,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可见英雄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
故答案为: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本文选取的是抗美援朝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记述了历史的伟大进程,所以是从生活中寻找的写作“富矿”。本文的语言非常的朴实,集中体现在快板和杨春的一首诗,另外还有“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本文通过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杨春这个16岁的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本文通过描写16岁的杨春这一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从而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日常生活,从而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通过杨春这一形象集中体现英雄形象,可谓言之有物。故答案为: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③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答案】10.B
11.A
12.C
13.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知识点】翻译;断句;官职;称谓;官署机构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三月”是寻找千里马的时间,应该作“得”的时间状语,“三月”前断开,排除AC;“反”通“返”,“以”相当于“而”,“反”“报”之间是承接关系,连动短语作谓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君主常……”错,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B.正确。C.正确。句意: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追击逃走的败兵。D.正确。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C.“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诎指”,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故答案为: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得出能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故答案为: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答案】15.A
16.①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以青山、碧空自喻,把好友比作孤傲的松树,并且将友人高洁的心灵称为鹤心。
②借用丰富的意象,通过青山、松鹤体现友人高洁志趣和自己对他的仰慕。
③巧用“谙”和“称”两个动词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松性与鹤心的了解。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也表达了希望随友人归隐田园的愿望”错误,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美,对友人的思念,对友人有才德却不得重用的不平,没有体现希望随友人归隐的想法.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颔联“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意思是“巍巍的青山、皑皑白雪都深深的了解您像松树一样孤傲的品行,苍天虽然没有白云也知晓您像白鹤一样高洁的内心。”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青山”“碧空”,把友人比作“松”,把友人高洁的心灵比作“鹤心”,表达了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美;“谙”和“称”两个动词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松性与鹤心的了解,颇有心心相印的意思;“松”“鹤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都代表高洁,运用这样的意象,体现了好友的高洁志趣,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仰慕与赞赏。故答案为:①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以青山、碧空自喻,把好友比作孤傲的松树,并且将友人高洁的心灵称为鹤心。②借用丰富的意象,通过青山、松鹤体现友人高洁志趣和自己对他的仰慕。③巧用“谙”和“称”两个动词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松性与鹤心的了解。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3)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鸥、尊、酹、匏。
故答案为:(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
19.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20.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从元明清大一统志”,表明时间是不间断的,源头清晰,流向长久明确,并从空处的下文“连绵不断”,推测前面应该是一个同义复述的成语,形容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发展延绵不绝可填“源远流长”。第二空,前文“中华古籍”的特点有深度上“博大精深”,时间上“历史悠久”,体量范围上有“浩如烟海”;从后文“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主要从文化意思的范围和广度上来说古籍,故可填“浩如烟海”。第三空,从后文“体茂事备”可知前面的词语也是一个同义复述的成语。“体茂事备”指体量巨大,万事万物皆有,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故可填“包罗万象”。
故答案为: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中途易辙,应把“在”移到“新中国”的前面,构成介宾结构,做下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参考重要资料”语序不当,“重要”修饰宾语“参考资料”,应该放在前面,改为“重要参考资料”。
故答案为: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A .“记述、传承和借鉴”有着明显的先后的逻辑次序,不能变更。BCD三项中的都是并列关系的词语,变更顺序后不影响语意表达。故答案为:A。
【答案】21.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有超强的能量;“天眼”灵敏度超群
22.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一是快,二是亮。
表达效果: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句“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可知,仅持续几毫秒,说明时间短,上句用了“虽然”,此句可以用表转折的词语“却”,所以此处可以填写“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由下句“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可知,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说明有巨大的能量,所以此处可以填写“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第二空,由下句“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可知,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说明它们具有超强的能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它们有超强的能量”。第三空,由下句“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可知,“天眼”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说明“天眼”的灵敏度高,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天眼’灵敏度超群”。故答案为: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有超强的能量;“天眼”灵敏度超群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结合“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可知,快速射电暴非常的快;“闪光灯”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非常的亮。所以二者的相似处,一是快,二是亮。表达效果:结合“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可知,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我们看到它需要借助“中国天眼”,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大家都知道“闪光灯”又快又亮,所以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故答案为: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一是快,二是亮。表达效果: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一来自《三国演义》,它揭示了英雄的特点。任何成为英雄的人都有远大的志向,都有卓越的谋略,都有拥抱宇宙、征服天地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英雄的本质是:胸怀宽广,有文韬武略,有经世致用之能,运筹帷幄。
材料2展示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关系。该材料以草为隐喻,解释了一个真理,即伟大也可以在平凡中孕育。“小草”可以用极其平凡来形容,但它“在高山、峡谷、河岸、悬崖峭壁上,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贡献着它的翠绿色”,就像现实生活中许多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奋斗的普通人一样。他们勤奋、踏实,把工作做好。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坚守,甘于奉献,创造了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书写了不平凡人生篇章。
由此可见,考生可以从理想、志向、才能、格局等“英雄”的角度阐释自己的精神实质,明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它可以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示他们的伟大;它还可以展示普通人中的英雄。
行文构思上,可以从登山渡海的豪情壮志写起,联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态度,引出“平凡亦可伟大”的观点;然后列举王继才夫妇坚守海岛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放弃的感人事迹展现“平凡坚守的伟大”,再联系平凡得像一粒沙子的清洁工人和医护人员,展现“平凡中奉献的伟大”;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立意提取】
1.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
2.致敬英雄,礼赞奉献。
3.英雄情怀,人间大爱。
4.平凡英雄,不凡人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浙江省浙派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各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予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 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 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 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 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 “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 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 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 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 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 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 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凸显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门窗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展示了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他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
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答案】1.A
2.D
3.B
4.①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
②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5.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
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C.“中和之美过于单调、平淡,使得……”错误,应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使得”前的主语被偷换了。D.“必将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故应为“将会有利于实现”。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巴尔扎克》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体现了一种和谐观。罗丹《巴尔扎克》的雕塑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C.《只此青绿》将绘画、音乐、舞蹈和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和之美”。D.焦仲卿和刘兰芝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诗歌片尾构思了幻化鸳鸯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从两则材料的题目“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可知,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从“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可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从“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结合两则材料的论证重点,可知材料二是在材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所以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
故答案为:①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②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可知,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从材料二“‘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可知,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从材料二“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故答案为: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 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 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 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 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 但是都被他们硬顶了过去。 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 无名山上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 敌人只要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 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 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 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 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叭的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 特别是那个 16 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 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 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 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 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 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 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 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 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 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 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 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 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 有人分析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 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 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 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 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 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 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 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 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 16 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 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 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 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 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 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 100 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就这样暗暗下了决心。 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 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 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闭口不谈。 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文中写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7.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8.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做简要分析。
9.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
【答案】6.C
7.D
8.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
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
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
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
③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错误。两个人尤其是小女孩年龄尚小,不能反映文化水平低,也不能以偏概全表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偏低”,选项判断绝对,于文无据。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D.“以对偶的形式”错误。不能体现对偶的特点,上下句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性不同,意思也不是相反或相近的,只是朗朗上口了些,属于顺口溜性质。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可知,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由原文“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可知,小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英勇杀敌,随时可能付出生命。可见英雄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由原文“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可知,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可见英雄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由原文“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可知,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可见英雄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
故答案为: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本文选取的是抗美援朝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记述了历史的伟大进程,所以是从生活中寻找的写作“富矿”。本文的语言非常的朴实,集中体现在快板和杨春的一首诗,另外还有“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本文通过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杨春这个16岁的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本文通过描写16岁的杨春这一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从而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日常生活,从而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通过杨春这一形象集中体现英雄形象,可谓言之有物。故答案为: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③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 ②涓人:中涓,掌管 宫 中 扫除之役。 此指国君近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 君主常“称孤道寡”。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追北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 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 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 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 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答案】10.B
11.A
12.C
13.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知识点】翻译;断句;官职;称谓;官署机构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三月”是寻找千里马的时间,应该作“得”的时间状语,“三月”前断开,排除AC;“反”通“返”,“以”相当于“而”,“反”“报”之间是承接关系,连动短语作谓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君主常……”错,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B.正确。C.正确。句意: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追击逃走的败兵。D.正确。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C.“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诎指”,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故答案为: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得出能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故答案为: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殷尧藩先辈①
许浑②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③远,玩花频醉庾楼④深。
思君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注]①殷尧藩:早年贫困,后中举当官,但不久就辞官做了隐士。②许浑:字用晦,晚唐诗人,晚年因痛恨朝廷污浊,寓居润州。 ③萧寺:僧寺、寺院。梁武帝萧衍造寺院,命萧子云书“萧”字,后称佛寺为萧寺。 ④庾楼:指晋人庾亮建造的高楼。 白居易曾有诗云“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肯定,也表达了希望随友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B.首联体现殷尧藩有功名和学问却宦海浮沉,借此暗示了晚唐朝政的黑暗。
C.颈联以好友归去的孤影对照自己醉酒玩花的愁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尾联把好友比作瑶池仙树,既是对他学问品德的再次肯定,又呼应了首联。
16.本诗颔联一直为人所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答案】15.A
16.①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以青山、碧空自喻,把好友比作孤傲的松树,并且将友人高洁的心灵称为鹤心。
②借用丰富的意象,通过青山、松鹤体现友人高洁志趣和自己对他的仰慕。
③巧用“谙”和“称”两个动词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松性与鹤心的了解。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也表达了希望随友人归隐田园的愿望”错误,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美,对友人的思念,对友人有才德却不得重用的不平,没有体现希望随友人归隐的想法.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颔联“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意思是“巍巍的青山、皑皑白雪都深深的了解您像松树一样孤傲的品行,苍天虽然没有白云也知晓您像白鹤一样高洁的内心。”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青山”“碧空”,把友人比作“松”,把友人高洁的心灵比作“鹤心”,表达了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美;“谙”和“称”两个动词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松性与鹤心的了解,颇有心心相印的意思;“松”“鹤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都代表高洁,运用这样的意象,体现了好友的高洁志趣,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仰慕与赞赏。故答案为:①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以青山、碧空自喻,把好友比作孤傲的松树,并且将友人高洁的心灵称为鹤心。②借用丰富的意象,通过青山、松鹤体现友人高洁志趣和自己对他的仰慕。③巧用“谙”和“称”两个动词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松性与鹤心的了解。
17.(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   。”
(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   ,   ”两句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期盼:想过 种了无心机的归隐生活。
(3)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就各自用“   ”和“   ”分别表达了祭奠和欢聚之意。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3)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鸥、尊、酹、匏。
故答案为:(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最后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 ① 、连绵不断。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的方志古籍是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方志古籍横陈百科,纵贯古今,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客观精神,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志属信史。 方志古籍 ③ ,体茂事备,蕴含着一地一事一物沧桑变迁的基因密码,是传承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参考重要资料。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我国大量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 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四处画线部分的词语,顺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
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C.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D.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
【答案】18.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
19.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20.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从元明清大一统志”,表明时间是不间断的,源头清晰,流向长久明确,并从空处的下文“连绵不断”,推测前面应该是一个同义复述的成语,形容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发展延绵不绝可填“源远流长”。第二空,前文“中华古籍”的特点有深度上“博大精深”,时间上“历史悠久”,体量范围上有“浩如烟海”;从后文“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政风民情、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主要从文化意思的范围和广度上来说古籍,故可填“浩如烟海”。第三空,从后文“体茂事备”可知前面的词语也是一个同义复述的成语。“体茂事备”指体量巨大,万事万物皆有,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故可填“包罗万象”。
故答案为: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中途易辙,应把“在”移到“新中国”的前面,构成介宾结构,做下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参考重要资料”语序不当,“重要”修饰宾语“参考资料”,应该放在前面,改为“重要参考资料”。
故答案为: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A .“记述、传承和借鉴”有着明显的先后的逻辑次序,不能变更。BCD三项中的都是并列关系的词语,变更顺序后不影响语意表达。故答案为:A。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 ① ,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的方式释放掉。 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帮助科学家新发现了许多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独特的致密星,其中有一类极特殊的磁星,是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特殊天体。 ② ,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 X射线爆发,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是快速射电暴产生的源头。
2020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观测的两个重要成果,刊登在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认为, ③ ,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利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2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是构成比喻的基础,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答案】21.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有超强的能量;“天眼”灵敏度超群
22.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一是快,二是亮。
表达效果: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句“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可知,仅持续几毫秒,说明时间短,上句用了“虽然”,此句可以用表转折的词语“却”,所以此处可以填写“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由下句“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可知,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说明有巨大的能量,所以此处可以填写“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第二空,由下句“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它们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可知,能把原子挤成铅笔状,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说明它们具有超强的能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它们有超强的能量”。第三空,由下句“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可知,“天眼”可观测其他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的微弱信号,说明“天眼”的灵敏度高,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天眼’灵敏度超群”。故答案为:却可以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有超强的能量;“天眼”灵敏度超群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结合“它虽然仅持续几毫秒,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以无线电波释放掉”可知,快速射电暴非常的快;“闪光灯”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非常的亮。所以二者的相似处,一是快,二是亮。表达效果:结合“而要‘看到’神奇的快速射电暴现象,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可知,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我们看到它需要借助“中国天眼”,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大家都知道“闪光灯”又快又亮,所以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故答案为:相似性:快速射电暴与“闪光灯”的相似处有二:一是快,二是亮。表达效果:快速射电暴是遥远的陌生的,而闪光灯则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能让读者快速对射电暴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生动鲜明地写出快速射电暴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
——史光柱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一来自《三国演义》,它揭示了英雄的特点。任何成为英雄的人都有远大的志向,都有卓越的谋略,都有拥抱宇宙、征服天地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英雄的本质是:胸怀宽广,有文韬武略,有经世致用之能,运筹帷幄。
材料2展示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关系。该材料以草为隐喻,解释了一个真理,即伟大也可以在平凡中孕育。“小草”可以用极其平凡来形容,但它“在高山、峡谷、河岸、悬崖峭壁上,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贡献着它的翠绿色”,就像现实生活中许多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奋斗的普通人一样。他们勤奋、踏实,把工作做好。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坚守,甘于奉献,创造了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书写了不平凡人生篇章。
由此可见,考生可以从理想、志向、才能、格局等“英雄”的角度阐释自己的精神实质,明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它可以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示他们的伟大;它还可以展示普通人中的英雄。
行文构思上,可以从登山渡海的豪情壮志写起,联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态度,引出“平凡亦可伟大”的观点;然后列举王继才夫妇坚守海岛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放弃的感人事迹展现“平凡坚守的伟大”,再联系平凡得像一粒沙子的清洁工人和医护人员,展现“平凡中奉献的伟大”;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立意提取】
1.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
2.致敬英雄,礼赞奉献。
3.英雄情怀,人间大爱。
4.平凡英雄,不凡人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