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大联考暨返校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大联考暨返校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大联考暨返校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 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 “伫”(或“佇”)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 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 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观”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象”;而没有内心之“游”,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与“浮藻”在此均可指“意”形于“言”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与“浮藻”以“思”之顺畅、“言”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思”促“言”,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 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言”既是“思”展现的载体,又构成“思”的内在根据。 同时,“思”以“言”为基础,又以“言”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割 玉 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就是那次被晃晕的。 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焐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喵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果树上停着的喜鹊。 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 即便全副武装,下了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一身汗。 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 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 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 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 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 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 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8.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公①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②也。”公曰:“舅③所病也?”卜右,庆郑吉。 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 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 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 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 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 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②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14.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节选)
高 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注】①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怜”字,既是表示诗人与杜甫之间感情的字眼,也是诗眼,全诗都是围绕“怜”字生发展开的。
B.第三、四句即景抒情,柳条萌发青青的嫩芽,梅花长满枝头,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本是乐景,却撩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第五、六句写自己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朝政大事,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今年人日诗人与友人已相隔两地,再想到明年人日二人前途未卜,既有相思之悲,也有国势艰难之伤。
16.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有汉魏之风骨。请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为了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科学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我们可以引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   ”来表达我们对袁老的赞美之情。
(3)三国的周瑜曾多次“走进”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A ,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 B 。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 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 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②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三年,而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B
4.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5.①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
②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
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
④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错误,强加因果。原文“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五段可知,“眼前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也同样要先“观”,没有淡化的意思。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错误,应是分析了不同之处,不包含相同之处。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可知,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结合“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可知,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结合“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可知,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结合“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可知,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故答案为: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想象始于‘观’”可知,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②结合“想象经于‘游’”可知,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③结合“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可知,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④结合“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可知,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故答案为:①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②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
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
④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
【答案】6.B
7.A
8.①听觉描写,如“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
②心理描写,如“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
③视觉描写,如“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
④语言描写,如“谁 我喊了一嗓子”。
⑤动作描写,如“握着镰刀,迎上去”。
9.①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既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②“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③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的烘托和侧面人物的衬托。围绕这些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令人费解”错误,由原文“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可知,后来没有让瞎贵拉玉米,是因为要下雨了,急需把收好的玉米拉回家,让瞎贵来拉就太晚了。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错误,由“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可知,这是对过去的回忆,应为虚写,而不是实写。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三段综合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式写人,正面描写“我”,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侧面写“我”,采用环境烘托和次要人物烘托的方式来写。①“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作者抓住声音,从听觉角度描写“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②“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写人物心理,写出情况紧急,困难加重。③“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人物形象。④“谁 我喊了一嗓子”,是从语言角度写人物。⑤“割三五步,喘口气”“我握着镰刀,迎上去”,从动作角度描写人物。
故答案为:①听觉描写,如“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②心理描写,如“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
③视觉描写,如“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
④语言描写,如“谁 我喊了一嗓子”。
⑤动作描写,如“握着镰刀,迎上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如“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共三处描写。这样写首先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描写“我”的角度看是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从表现次要人物角度看“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从三处描写的位置看,“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从主题思想上看,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故答案为:①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既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②“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③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
【答案】10.B;D;F
11.C
12.A
13.①(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
②(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
14.①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
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
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惠公六年,秦国率军队入侵晋国到达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怎么办 ”庆郑说:“您加深了秦国的仇怨,能让秦军不深入吗 (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您还是去问虢射吧。”晋惠公说:“你是在责备(我)吗 ”占卜车右的人选,(显示)庆郑(做车右)吉利。晋惠公说:“庆郑(对我说话)不恭敬。”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战车;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做(韩简的)车右,跟在晋惠公战车的后面。
晋惠公(率军)抵御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秦军(的情况),(韩简)说:“秦军人数少于我们,(但)想要战斗的兵士很多。”晋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 ”韩简说:“因为您出逃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吃过从秦国买进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 如今(您)又出兵攻击秦国,秦军没有人不恼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 所以秦军中想要战斗的兵士多。”晋惠公命令韩简激敌出战。
秦穆公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驾兵车的马陷入泥泞而动弹不得。晋惠公呼唤庆郑说:“快来拉我!”庆郑说:“(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击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晋惠公)于是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返回,到了王城,召集大夫们谋议说:“杀掉晋君和放逐他,与把他带回秦国,和放他回晋国,哪个(对我们)有利 ”公子絷说:“杀了他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公子絷说:“我们难道是白白地杀了他吗 我们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做国君)。 晋君的残暴、不行仁义没有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没有人不知道。 (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 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 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倘若行不通,一定被诸侯嘲笑。 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他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秦穆公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因此让晋惠公回到晋国而让(他的儿子)子圉做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的政事。
材料二:
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国君之位。 夷吾(对秦穆公)说:“如果(君侯能帮助)我成功继位,我会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送给秦国。”等(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成功继位后,夷吾马上就派丕郑到秦国道谢,但是却违背(之前与穆公的)约定,没有将河西的八座城邑割让给秦国,继位后诛杀里克。十二年,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枝的意见,最后还是给了晋国粮食。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 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五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谋之群臣”是“晋君谋之(于)群臣”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曰”是断句标志,其后D处断开;“伐之”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亲自)击鼓指挥进攻。B.正确。能、能够;克服,攻克。句意: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 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C.错误。到了;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句意:到达韩原。/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当这样。D.正确。句意:(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请(您)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君其讯射也”可知,应是庆郑让晋惠公去询问虢射应对之法。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背”,背弃;“不足”,不值得;“辱”,委屈。(2)“武”,威武;“后害”,后患;“智”,明智。
故答案为:①(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②(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
1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可知,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由原文“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可知,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③由原文“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可知,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故答案为:①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
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
【答案】15.C
16.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强烈的不满和批判之情”错,应是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可谓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诗歌的题目“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开始就交代了整个事件,简洁直接。“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语言质朴自然、叙事简洁明了。“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全诗由“怜”字生发展开。围绕着所见柳条梅花,所思故乡、友人、国事,所感时局艰难的忧虑,将自己的思乡愁苦、怀友深挚、国难忧伤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思路简单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本诗就是这样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简单明了的结构,将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故答案为: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
17.【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玄》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拢”“抹”“初嫁”“郎”“雀”。
故答案为:(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2)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19.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
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语句 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 处,依据前文“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和后文“引起疗救的注意”,可知此处应指出写作“目的”,而这“目的”应该和“病态”“疗救”相关,所以此处可以填: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 处,依据前文“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和所举例的几部作品“像《狂人日记》……像《祝福》……像《故乡》……像《孔乙己》……”,可知此处要照应“批判”这一核心;又依据后文“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可知“批判”是自觉性的,所以此处填:他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故答案为: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搭配不当,“提高……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动宾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提升”。语句③句式杂糅,“受……影响”“在……影响下”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 语序不当,定语语序不当,“像鲁迅这样”应该在“举世无双、影响深远”之前,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故答案为: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 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答案】20.“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21.示例一: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
示例二:②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22.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
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音韵和谐,比单音节词语更能使语意得到强化。“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殷殷”形容颜色殷红貌。结合语境“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可知,“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再结合“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可知,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指安定、平静。结合语境“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可知,此处“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故答案为:“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示例一:①处“忘掉……,忘掉……,忘掉……,……”三个句子结构相同,三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各自独立,起强调作用;内容上,结合“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可知,这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忘掉这些温暖、温柔和享乐,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四个介词短语并列,四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停顿起强调作用,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表示“《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是此处所举的例子。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是此时孙少平的想象。故答案为: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叙述了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清官胡之的生平经历和胡家风的传承。从胡质当官三年,家产无余,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廉洁的重视和坚守。而正是他的坚持,为胡家营造了良好诚信的家庭文化。所以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家族传统对胡炜的深刻影响,通过质疑他父亲胡之的“丝绸之源”和他在回家的路上对他人的自力更生,以及他作为一名官员巡抚的持续名声和声誉。
由此,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诚信”或“家庭传统”等写作主题。例如,如果我们写诚信,我们可以以此为例,从古人对诚信的追求出发,来解释诚信对个人修养和国家社会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比较正反两个方面,并用廉政和贪官的代表来讨论廉政和贪婪的不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这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从家庭传统开始,你可以总结材料和例子来介绍“家庭传统”的重要性,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介绍对家庭传统的思考。然后层层深究,首先从个人品行、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探讨优秀家庭伦理的意义。例如,可以说,崇尚孝顺的家庭传统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突出的代际冲突,崇尚艰苦奋斗的家庭传统能够给自己比别人更努力的动力。然后,进一步超越个人的视角,思考如何继承和弘扬良好的家庭传统。例如,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体系,坚持家庭文化建设的规范。家庭与学校携手推进家庭价值观建设,社会以礼乐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2、 它吸收了传统家风文化的宝贵精华,滋养了家风建设的内容,吸收和借鉴了当今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3、 借鉴传统家庭文化的培育方法,提高家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例如,注重日常修养、举行家庭聚会、结合情感和方法、背诵家训和儿歌,以及其他培养家庭文化的方法,仍然可以借鉴过去。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取】
1.廉洁是自身之本,是治国之基。
2.崇德尚廉,与时俱进。
3.家风是最好的不动产。
4.家风如雨,润物无声。
5.秉家风不改,守初心常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浙江省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大联考暨返校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 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 “伫”(或“佇”)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 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 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观”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象”;而没有内心之“游”,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与“浮藻”在此均可指“意”形于“言”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与“浮藻”以“思”之顺畅、“言”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思”促“言”,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 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言”既是“思”展现的载体,又构成“思”的内在根据。 同时,“思”以“言”为基础,又以“言”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1.A
2.C
3.B
4.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5.①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
②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
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
④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错误,强加因果。原文“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五段可知,“眼前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也同样要先“观”,没有淡化的意思。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错误,应是分析了不同之处,不包含相同之处。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可知,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结合“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可知,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结合“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可知,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结合“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可知,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故答案为: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文赋》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想象始于‘观’”可知,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②结合“想象经于‘游’”可知,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③结合“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可知,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④结合“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可知,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故答案为:①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②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
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
④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割 玉 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就是那次被晃晕的。 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焐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喵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果树上停着的喜鹊。 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 即便全副武装,下了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一身汗。 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 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 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 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 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 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 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8.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B
7.A
8.①听觉描写,如“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
②心理描写,如“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
③视觉描写,如“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
④语言描写,如“谁 我喊了一嗓子”。
⑤动作描写,如“握着镰刀,迎上去”。
9.①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既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②“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③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的烘托和侧面人物的衬托。围绕这些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令人费解”错误,由原文“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可知,后来没有让瞎贵拉玉米,是因为要下雨了,急需把收好的玉米拉回家,让瞎贵来拉就太晚了。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错误,由“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可知,这是对过去的回忆,应为虚写,而不是实写。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三段综合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式写人,正面描写“我”,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侧面写“我”,采用环境烘托和次要人物烘托的方式来写。①“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作者抓住声音,从听觉角度描写“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②“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写人物心理,写出情况紧急,困难加重。③“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人物形象。④“谁 我喊了一嗓子”,是从语言角度写人物。⑤“割三五步,喘口气”“我握着镰刀,迎上去”,从动作角度描写人物。
故答案为:①听觉描写,如“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②心理描写,如“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
③视觉描写,如“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
④语言描写,如“谁 我喊了一嗓子”。
⑤动作描写,如“握着镰刀,迎上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如“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共三处描写。这样写首先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描写“我”的角度看是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从表现次要人物角度看“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从三处描写的位置看,“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从主题思想上看,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故答案为:①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既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②“割玉米,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③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公①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②也。”公曰:“舅③所病也?”卜右,庆郑吉。 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 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 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 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 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 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②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14.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答案】10.B;D;F
11.C
12.A
13.①(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
②(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
14.①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
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
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惠公六年,秦国率军队入侵晋国到达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怎么办 ”庆郑说:“您加深了秦国的仇怨,能让秦军不深入吗 (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您还是去问虢射吧。”晋惠公说:“你是在责备(我)吗 ”占卜车右的人选,(显示)庆郑(做车右)吉利。晋惠公说:“庆郑(对我说话)不恭敬。”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战车;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做(韩简的)车右,跟在晋惠公战车的后面。
晋惠公(率军)抵御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秦军(的情况),(韩简)说:“秦军人数少于我们,(但)想要战斗的兵士很多。”晋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 ”韩简说:“因为您出逃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吃过从秦国买进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 如今(您)又出兵攻击秦国,秦军没有人不恼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 所以秦军中想要战斗的兵士多。”晋惠公命令韩简激敌出战。
秦穆公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驾兵车的马陷入泥泞而动弹不得。晋惠公呼唤庆郑说:“快来拉我!”庆郑说:“(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击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晋惠公)于是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返回,到了王城,召集大夫们谋议说:“杀掉晋君和放逐他,与把他带回秦国,和放他回晋国,哪个(对我们)有利 ”公子絷说:“杀了他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公子絷说:“我们难道是白白地杀了他吗 我们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做国君)。 晋君的残暴、不行仁义没有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没有人不知道。 (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 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 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倘若行不通,一定被诸侯嘲笑。 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他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秦穆公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因此让晋惠公回到晋国而让(他的儿子)子圉做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的政事。
材料二:
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国君之位。 夷吾(对秦穆公)说:“如果(君侯能帮助)我成功继位,我会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送给秦国。”等(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成功继位后,夷吾马上就派丕郑到秦国道谢,但是却违背(之前与穆公的)约定,没有将河西的八座城邑割让给秦国,继位后诛杀里克。十二年,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枝的意见,最后还是给了晋国粮食。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 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五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谋之群臣”是“晋君谋之(于)群臣”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曰”是断句标志,其后D处断开;“伐之”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亲自)击鼓指挥进攻。B.正确。能、能够;克服,攻克。句意: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 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C.错误。到了;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句意:到达韩原。/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当这样。D.正确。句意:(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请(您)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君其讯射也”可知,应是庆郑让晋惠公去询问虢射应对之法。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背”,背弃;“不足”,不值得;“辱”,委屈。(2)“武”,威武;“后害”,后患;“智”,明智。
故答案为:①(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 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②(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
1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可知,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由原文“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可知,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③由原文“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可知,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故答案为:①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
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节选)
高 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注】①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怜”字,既是表示诗人与杜甫之间感情的字眼,也是诗眼,全诗都是围绕“怜”字生发展开的。
B.第三、四句即景抒情,柳条萌发青青的嫩芽,梅花长满枝头,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本是乐景,却撩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第五、六句写自己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朝政大事,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今年人日诗人与友人已相隔两地,再想到明年人日二人前途未卜,既有相思之悲,也有国势艰难之伤。
16.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有汉魏之风骨。请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案】15.C
16.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强烈的不满和批判之情”错,应是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可谓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诗歌的题目“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开始就交代了整个事件,简洁直接。“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语言质朴自然、叙事简洁明了。“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全诗由“怜”字生发展开。围绕着所见柳条梅花,所思故乡、友人、国事,所感时局艰难的忧虑,将自己的思乡愁苦、怀友深挚、国难忧伤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思路简单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本诗就是这样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简单明了的结构,将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故答案为: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为了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科学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我们可以引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   ”来表达我们对袁老的赞美之情。
(3)三国的周瑜曾多次“走进”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如“   ,   ”。
【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玄》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拢”“抹”“初嫁”“郎”“雀”。
故答案为:(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2)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A ,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 B 。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 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 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19.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
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语句 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 处,依据前文“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和后文“引起疗救的注意”,可知此处应指出写作“目的”,而这“目的”应该和“病态”“疗救”相关,所以此处可以填: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 处,依据前文“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和所举例的几部作品“像《狂人日记》……像《祝福》……像《故乡》……像《孔乙己》……”,可知此处要照应“批判”这一核心;又依据后文“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可知“批判”是自觉性的,所以此处填:他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故答案为: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搭配不当,“提高……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动宾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提升”。语句③句式杂糅,“受……影响”“在……影响下”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 语序不当,定语语序不当,“像鲁迅这样”应该在“举世无双、影响深远”之前,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故答案为: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 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②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答案】20.“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21.示例一: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
示例二:②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22.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
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音韵和谐,比单音节词语更能使语意得到强化。“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殷殷”形容颜色殷红貌。结合语境“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可知,“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再结合“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可知,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指安定、平静。结合语境“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可知,此处“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故答案为:“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示例一:①处“忘掉……,忘掉……,忘掉……,……”三个句子结构相同,三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各自独立,起强调作用;内容上,结合“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可知,这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忘掉这些温暖、温柔和享乐,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四个介词短语并列,四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停顿起强调作用,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表示“《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是此处所举的例子。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是此时孙少平的想象。故答案为: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三年,而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叙述了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清官胡之的生平经历和胡家风的传承。从胡质当官三年,家产无余,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廉洁的重视和坚守。而正是他的坚持,为胡家营造了良好诚信的家庭文化。所以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家族传统对胡炜的深刻影响,通过质疑他父亲胡之的“丝绸之源”和他在回家的路上对他人的自力更生,以及他作为一名官员巡抚的持续名声和声誉。
由此,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诚信”或“家庭传统”等写作主题。例如,如果我们写诚信,我们可以以此为例,从古人对诚信的追求出发,来解释诚信对个人修养和国家社会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比较正反两个方面,并用廉政和贪官的代表来讨论廉政和贪婪的不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这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从家庭传统开始,你可以总结材料和例子来介绍“家庭传统”的重要性,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介绍对家庭传统的思考。然后层层深究,首先从个人品行、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探讨优秀家庭伦理的意义。例如,可以说,崇尚孝顺的家庭传统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突出的代际冲突,崇尚艰苦奋斗的家庭传统能够给自己比别人更努力的动力。然后,进一步超越个人的视角,思考如何继承和弘扬良好的家庭传统。例如,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体系,坚持家庭文化建设的规范。家庭与学校携手推进家庭价值观建设,社会以礼乐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2、 它吸收了传统家风文化的宝贵精华,滋养了家风建设的内容,吸收和借鉴了当今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3、 借鉴传统家庭文化的培育方法,提高家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例如,注重日常修养、举行家庭聚会、结合情感和方法、背诵家训和儿歌,以及其他培养家庭文化的方法,仍然可以借鉴过去。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取】
1.廉洁是自身之本,是治国之基。
2.崇德尚廉,与时俱进。
3.家风是最好的不动产。
4.家风如雨,润物无声。
5.秉家风不改,守初心常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