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返校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返校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返校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 而在现实中,追贵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十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 IP 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十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1.C
2.B
3.C
4.①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
②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5.①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
②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
③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而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依然较大”可知,末端治理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大,而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B.“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将未然当已然,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可知,建立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是平台迫切需要做的,而不是已经实现了。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五段“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可知,并非所有的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表述绝对,由材料可知,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仅仅依靠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就能够解决的。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并没有对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进行详细论述,论述了网络暴力已成为问题及问题的表现形式。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可知,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由材料“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可知,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故答案为:①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②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可知,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由材料“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可知,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由材料“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其二,……其三,……”“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可知,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故答案为:①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②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
③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①正如古时先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
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 H埠,我在一本诗里写过的,阴沉的 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我当时好像患着怀乡病,溷在中间,并不曾沉入人群的狂欢,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在我低着头的面前时时涌现出一个圆圈里的境界。圆圈外笑语同筷子正在一样地纷乱着,忽然桌子一拍,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席上的客人有的来自贝加尔湖畔,有的来自鸭绿江的那边,还有富士山,就是我们本国的也不都是一省,明天说不定就人各一方。说到这里他举起酒杯,接续着说,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片时的静默。一个活泼的东洋人首先起立了,唱的据说是他的国歌。随后是广东戏,昆曲,还有伴着胡琴的皮簧,在你谦我让的中间,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 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蒙古歌。”
出乎意外,一阵鼓掌的声音。
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
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
②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④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却没有放松这位唱蒙古歌的俄国人。我们在披外套的时候,我请求他,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 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⑤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并不很和谐地在街上走着。他的话我也不愿意加以可否,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不久我就离开了 H埠,那夜的俄国人,那夜的蒙古歌,似乎早已忘记,两年后的今日,偶然读到一篇讲蒙古故事的短文,不觉又萦绕于心了。
1930年,写于北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所讲的沙漠上的幻洲,曾让“我”对蒙古产生了浪漫的想象,也产生过到蒙古沙漠游玩的冲动。
B.“我”不适应 H 埠地近寒带的自然环境,加之许多人不大熟识,所以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
C.“我”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写出了“歌”的单调、沉闷,而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
D.文章朴素自然,在平实的叙述中,奔涌着深厚的热情;在平凡的场景里,展现了深厚的思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引用古诗《敕勒川》中的诗句,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和富饶。
B.句子②和④两次提到唱歌人的态度“是很严肃的”,突出了唱歌人的形象和心理。
C.句子③将“蒙古的歌”比作“一朵灰色的花”,形象生动,活画出了“我”的感受。
D.句子⑤表达了俄国人对鲁钝而朴质的蒙古人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认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蕴含着多重情感内涵。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歌·生命·哲思;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抑扬。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B
7.A
8.①对“蒙古的歌”词中对生命敬重的肯定。
②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
③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
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9.甲组:①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 “萦绕于心”。“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入。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作者通过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表达作者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再抑;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多重意蕴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我’不适应H埠地近寒带的自然环境,加之许多人不大熟识,所以……”错误,“我当时好像患着怀乡病”是“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的原因。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和富饶”错误,应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不包括富饶。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多重意蕴的能力。①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人。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②结合“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可知,歌词改变了“我”对蒙古民族的认知,表达了“我”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③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可知,马的死亡,带给我们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④结合“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可知,由马的死亡想到马与人的关系,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故答案为:①对“蒙古的歌”词中对生命敬重的肯定。②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
③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
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9.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甲组:围绕“歌·生命·哲思”三个关键词分析。①“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可知,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由“蒙古歌”可知,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不久我就离开了H埠,那夜的俄国人,那夜的蒙古歌,似乎早已忘记,两年后的今日,偶然读到一篇讲蒙古故事的短文,不觉又萦绕于心了”,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萦绕于心”。“歌”是全文的线索,用“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分析“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人。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这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作者通过听这样一首歌,表达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结合“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可知,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表达对蒙古民族的一种误解;结合“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可知,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是再抑,主观上认为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表达对蒙古歌曲的不喜欢。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赞美蒙古歌的意味浓厚。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故答案为:甲组:①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 “萦绕于心”。“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入。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作者通过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表达作者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再抑;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材料二:
子问居辰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 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诸不及他也。 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①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 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 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
【注】①度:搁置,收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而A以其身B为己有C营营D而不知E正F又安能G观世如史H观史如花I也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营治,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与之相比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祐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皆成无有,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首要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庭前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②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14.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答案】10.C;F;H
11.C
12.B
13.①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②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4.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无有,而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也就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南园;他的外戚孙承祐,也在它的旁边修了一个园子。到吴越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苏子美最初在园中建造了沧浪亭,最后和尚在这里住了下来: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材料二:
子问住在辰洲县的甫里,(他)是我的妹夫。我偶尔到他那里去,在吴淞江上泛舟,游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 而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挟带《史记》。我小的时候也爱读此书,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惟独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 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他的事。恰逢他的书室被毁,新修了一座房子,题名为花史馆。这是因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收藏《史记》于书房中,每天在书房里讽诵诗篇。人生在世,要是这样就知足了,应该没有别的什么乞求。
四季花草树木(的生长),在于天地运转,新陈代谢,其中的积累难道有什么怪异的吗 人生在这世上,惟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且不知尽头。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开开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 自黄帝到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我冷静地看着它们,难道不像四季之花吗 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最多也就一百年。 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 然而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处心积虑地谋划而不知止境,又怎么能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呢 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 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处心积虑地谋划而不知止境,又怎么能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呢 “以其身”作“为己有”的状语,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而”连词,表修饰,连接“营营”和“不知止”,“止”意思是“止境”,作“不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其后F处断开;“观世如史”和“观史如花”结构一致,在中间H处断开。故答案为:CF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向壁虚构”中的“构”是动词,意思是“捏造”。句意: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指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东西,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B.正确。“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是“聚敛的金银”。句意: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C.错误。“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是一起的意思。句意: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D.正确。“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目光、视线”。句意: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错误,由原文“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可知,此结论不是发生在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胜”,优美的景致;“所以”,古今异义词,表原因,……的原因。(2)“抑”,或许;“抑”,或许;“书”,记载。
故答案为:①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②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理解其目的。结合“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可知,作者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故答案为: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无有,而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用韵答友人论诗
林希逸
艺业难精最是诗,千差万别信难知。
还须倒岳倾湫①手,却有②惊天动地时。
鸟迹③论书方古雅,龙媒④入画始权奇⑤。
夷然⑥便欲趣平淡,此法谁传我亦疑。
【注】①倒岳倾湫:出自宋代诗人释了悟的《偈颂五首》。②却有:再有。③鸟迹:指鸟篆。④龙媒:指骏马,喻指才俊。 出自汉代刘彻《天马二首·其二》:“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⑤权奇:奇谲非凡。多形容良马善行,也形容人智谋出众。⑥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指出诗歌研究是“最难精”的,点明了论诗的主题。
B.首联对句指出了诗歌研究“最难精”的原因是“千差万别”。
C.颔联指出“倒岳倾湫”者能创作出“惊天动地”的诗歌。
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形象地指出了诗歌创作的两种美学境界。
16.尾联对句“此法谁传我亦疑”中“此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此法”即诗人的论诗主张:①一是要“古雅”,②二是要“权奇”(奇谲),③三是要“平淡”(平易)。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错误,应是将作诗与书法、绘画进行类比。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谈论诗歌创作之道,故而“此法谁传我亦疑”中的“此法”指的是论诗的主张。“鸟迹论书方古雅”中“鸟迹”,指鸟篆,古文字,借指古雅的书法。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作诗要“古雅”。“龙媒入画始权奇”指有才俊的人绘画追求奇谲非凡。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作诗要“权奇”(奇谲非凡)。“夷然便欲趣平淡”中“夷然”是平静镇定的样子。特指诗文、书画作品风格自然,无雕琢痕迹,无需用意太过,有平淡天成之趣。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平淡”(平易)。故答案为:“此法”即诗人的论诗主张:①一是要“古雅”,②二是要“权奇”(奇谲),③三是要“平淡”(平易)。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 体,其中“   ,   ”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   ”。
(3)设问这一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   ?   ”。
【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座中泣下谁最多;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已”“骤”“座”。
故答案为:(1)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 ① ,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著名评论家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 ② 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陕西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深入人心;毅然决然
19.①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
②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将结果放在前面,将原因放在后面,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作家塑造了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语境强调这些艺术形象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赞扬,故填“深入人心”。深入人心:通常指的是某种思想、理论或措施非常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二空,语境强调柳青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坚决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故填“毅然决然”。毅然决然:形容人在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故答案为:深入人心;毅然决然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原句“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繁星”明亮,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缺少文采。“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将结果放在前面;“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将原因放在后面,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突出重点 ,将需要强调的部分前置,使得这部分内容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关注。此句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故答案为:①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②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将结果放在前面,将原因放在后面,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7月14 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等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阿斯巴甜是目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人工代糖,常用于制作无糖饮料、酸奶等, ① ,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
IARC 是作为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靠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类。其中1类 ② ,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如红肉;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意味着其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致癌物质的致癌风险还同人体实际摄入或接触该有害物质量的多少相关。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这一新闻致使很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回应,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所以 ③ 。
20.下列句子中的“如”和“如红肉”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
B.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涌现出了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C.只要不出现恶劣天气,这艘船一定能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如期到达。
D.雷锋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如夏天般热情,对待敌人如冬天般冷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B
21.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22.IARC是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如红肉”中的“如”表示举例。A.“如”意思是如果。B.“如”表示举例。C.“如”意思是依照、按照。D.“如”意思是好像、如同。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推断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有优势,故可填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第二空,依据“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可知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推断1类是明确对人有致癌作用,故可填写“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第三空,依据“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既然是安全的,推断目前在我国对此不用过于担心,故可填写“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故答案为: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成分多余,“是”和“作为”表示意思雷同,去掉“作为”;二结构混乱,“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类”中途主语变化了,变成了“致癌证据强度”,主语应该保持一致,即“IARC”。修改为“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三是搭配不当,将“依靠”改为“依据”。故答案为:IARC是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叫他到田野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与上两次相同,只允许摘一次,只能向前不可回头。柏拉图继续照做了,但这次的结局很意外,他带回一朵非常美丽的花。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回答:“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我在继续向前走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有更美的花,但我既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手中的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这朵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这些材料采用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引导柏拉图体验选择的过程,让他在田野里摘下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了幸福的意义,深刻揭示了幸福的本质。首先,澄清材料的主题很重要:什么是幸福。然后掌握材料的关键词和短语:“只允许挑选一次”,即只能挑选一次,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注;“只进不退”,就是坚定方向,做出选择后不可动摇;带回一朵非常美丽的花,带来收获和当下的幸福。基于这种全面的理解,如果一个人选择正确,有明确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他们就能有所收获,获得幸福。
在写作时,学生可以遵循以下写作方法:首先,简要介绍材料中的故事,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然后分析材料,解读柏拉图答案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如自我认同、坚定信念、无怨无悔;进一步探索幸福的内涵,强调内心满足、自我认同和坚定幸福信念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幸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积极心态、珍惜当下、关注内心需求等建议,鼓励读者从柏拉图的采花经历中汲取智慧,学会发现和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立意提取】
1.坚定选择,专心致志,是一种幸福。
2.坚定方向,奋斗不辍,是一种幸福。
3.把握当下,收获当下,是一种幸福。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返校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 而在现实中,追贵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十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 IP 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十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①正如古时先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
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 H埠,我在一本诗里写过的,阴沉的 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我当时好像患着怀乡病,溷在中间,并不曾沉入人群的狂欢,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在我低着头的面前时时涌现出一个圆圈里的境界。圆圈外笑语同筷子正在一样地纷乱着,忽然桌子一拍,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席上的客人有的来自贝加尔湖畔,有的来自鸭绿江的那边,还有富士山,就是我们本国的也不都是一省,明天说不定就人各一方。说到这里他举起酒杯,接续着说,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片时的静默。一个活泼的东洋人首先起立了,唱的据说是他的国歌。随后是广东戏,昆曲,还有伴着胡琴的皮簧,在你谦我让的中间,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 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蒙古歌。”
出乎意外,一阵鼓掌的声音。
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
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
②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④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却没有放松这位唱蒙古歌的俄国人。我们在披外套的时候,我请求他,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 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⑤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并不很和谐地在街上走着。他的话我也不愿意加以可否,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不久我就离开了 H埠,那夜的俄国人,那夜的蒙古歌,似乎早已忘记,两年后的今日,偶然读到一篇讲蒙古故事的短文,不觉又萦绕于心了。
1930年,写于北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所讲的沙漠上的幻洲,曾让“我”对蒙古产生了浪漫的想象,也产生过到蒙古沙漠游玩的冲动。
B.“我”不适应 H 埠地近寒带的自然环境,加之许多人不大熟识,所以只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
C.“我”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写出了“歌”的单调、沉闷,而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
D.文章朴素自然,在平实的叙述中,奔涌着深厚的热情;在平凡的场景里,展现了深厚的思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引用古诗《敕勒川》中的诗句,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和富饶。
B.句子②和④两次提到唱歌人的态度“是很严肃的”,突出了唱歌人的形象和心理。
C.句子③将“蒙古的歌”比作“一朵灰色的花”,形象生动,活画出了“我”的感受。
D.句子⑤表达了俄国人对鲁钝而朴质的蒙古人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认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蕴含着多重情感内涵。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歌·生命·哲思;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抑扬。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材料二:
子问居辰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 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诸不及他也。 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①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 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 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
【注】①度:搁置,收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而A以其身B为己有C营营D而不知E正F又安能G观世如史H观史如花I也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营治,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与之相比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祐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皆成无有,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首要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庭前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②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14.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用韵答友人论诗
林希逸
艺业难精最是诗,千差万别信难知。
还须倒岳倾湫①手,却有②惊天动地时。
鸟迹③论书方古雅,龙媒④入画始权奇⑤。
夷然⑥便欲趣平淡,此法谁传我亦疑。
【注】①倒岳倾湫:出自宋代诗人释了悟的《偈颂五首》。②却有:再有。③鸟迹:指鸟篆。④龙媒:指骏马,喻指才俊。 出自汉代刘彻《天马二首·其二》:“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⑤权奇:奇谲非凡。多形容良马善行,也形容人智谋出众。⑥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指出诗歌研究是“最难精”的,点明了论诗的主题。
B.首联对句指出了诗歌研究“最难精”的原因是“千差万别”。
C.颔联指出“倒岳倾湫”者能创作出“惊天动地”的诗歌。
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形象地指出了诗歌创作的两种美学境界。
16.尾联对句“此法谁传我亦疑”中“此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7.(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 体,其中“   ,   ”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   ”。
(3)设问这一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 ① ,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著名评论家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 ② 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陕西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7月14 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等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阿斯巴甜是目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人工代糖,常用于制作无糖饮料、酸奶等, ① ,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
IARC 是作为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靠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类。其中1类 ② ,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如红肉;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意味着其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致癌物质的致癌风险还同人体实际摄入或接触该有害物质量的多少相关。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这一新闻致使很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回应,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所以 ③ 。
20.下列句子中的“如”和“如红肉”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
B.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涌现出了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C.只要不出现恶劣天气,这艘船一定能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如期到达。
D.雷锋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如夏天般热情,对待敌人如冬天般冷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叫他到田野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与上两次相同,只允许摘一次,只能向前不可回头。柏拉图继续照做了,但这次的结局很意外,他带回一朵非常美丽的花。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回答:“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我在继续向前走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有更美的花,但我既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手中的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这朵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C
4.①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
②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5.①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
②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
③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而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依然较大”可知,末端治理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大,而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B.“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将未然当已然,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可知,建立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是平台迫切需要做的,而不是已经实现了。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五段“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可知,并非所有的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表述绝对,由材料可知,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仅仅依靠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就能够解决的。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并没有对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进行详细论述,论述了网络暴力已成为问题及问题的表现形式。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可知,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由材料“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可知,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故答案为:①首先,文明上网,不做施暴者,不要为了流量等利益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抹黑,不受他人影响跟风讨伐、随意攻击他人,不要有地域黑、群体黑等行为。②一旦遭遇网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可知,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由材料“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可知,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由材料“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其二,……其三,……”“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可知,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故答案为:①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②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要责任,治理网络暴力,应该强化平台责任。
③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切实履行好责任,就能够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答案】6.B
7.A
8.①对“蒙古的歌”词中对生命敬重的肯定。
②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
③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
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9.甲组:①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 “萦绕于心”。“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入。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作者通过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表达作者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再抑;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多重意蕴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我’不适应H埠地近寒带的自然环境,加之许多人不大熟识,所以……”错误,“我当时好像患着怀乡病”是“不缓不快地掰香蕉,喝酒,吃菜”的原因。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和富饶”错误,应是为了表现蒙古高原的旷远、辽阔,不包括富饶。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多重意蕴的能力。①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人。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②结合“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可知,歌词改变了“我”对蒙古民族的认知,表达了“我”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③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可知,马的死亡,带给我们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④结合“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可知,由马的死亡想到马与人的关系,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故答案为:①对“蒙古的歌”词中对生命敬重的肯定。②对蒙古民族的敬重与热爱。
③对死亡这一人生哲学命题的思考。
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沉思。
9.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甲组:围绕“歌·生命·哲思”三个关键词分析。①“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可知,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由“蒙古歌”可知,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不久我就离开了H埠,那夜的俄国人,那夜的蒙古歌,似乎早已忘记,两年后的今日,偶然读到一篇讲蒙古故事的短文,不觉又萦绕于心了”,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萦绕于心”。“歌”是全文的线索,用“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分析“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人。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这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作者通过听这样一首歌,表达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结合“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可知,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表达对蒙古民族的一种误解;结合“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可知,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是再抑,主观上认为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表达对蒙古歌曲的不喜欢。结合“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可知,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赞美蒙古歌的意味浓厚。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故答案为:甲组:①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最后点出那首蒙古歌 “萦绕于心”。“歌”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集中紧凑。②“蒙古的歌”实际上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一匹马死了,老人看作失掉了亲爱的儿子,壮年看作失去亲爱的弟弟,小孩如同失去了叔叔,女子好像失去了爱入。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马对蒙古民族生存的意义,表现了人依赖自然,应尊重自然万物的主题。③作者通过听俄国人唱“蒙古的歌”等,表达作者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对任何生命都应该敬重,人应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乙组:抑扬是本文行文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开头“蒙古是一个野兽”的引述为一抑;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再抑;听俄国人唱蒙古歌时,“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抑了又抑。直至听到俄国人对他所唱的蒙古歌的意义的解说,产生了“就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呀……”,忽的一扬,这样抑扬起伏,波澜顿生,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张力。
【答案】10.C;F;H
11.C
12.B
13.①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②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4.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无有,而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也就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南园;他的外戚孙承祐,也在它的旁边修了一个园子。到吴越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苏子美最初在园中建造了沧浪亭,最后和尚在这里住了下来: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材料二:
子问住在辰洲县的甫里,(他)是我的妹夫。我偶尔到他那里去,在吴淞江上泛舟,游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 而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挟带《史记》。我小的时候也爱读此书,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惟独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 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他的事。恰逢他的书室被毁,新修了一座房子,题名为花史馆。这是因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收藏《史记》于书房中,每天在书房里讽诵诗篇。人生在世,要是这样就知足了,应该没有别的什么乞求。
四季花草树木(的生长),在于天地运转,新陈代谢,其中的积累难道有什么怪异的吗 人生在这世上,惟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且不知尽头。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开开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 自黄帝到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我冷静地看着它们,难道不像四季之花吗 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最多也就一百年。 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 然而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处心积虑地谋划而不知止境,又怎么能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呢 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 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处心积虑地谋划而不知止境,又怎么能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呢 “以其身”作“为己有”的状语,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而”连词,表修饰,连接“营营”和“不知止”,“止”意思是“止境”,作“不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其后F处断开;“观世如史”和“观史如花”结构一致,在中间H处断开。故答案为:CF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向壁虚构”中的“构”是动词,意思是“捏造”。句意: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指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东西,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B.正确。“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是“聚敛的金银”。句意: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C.错误。“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是一起的意思。句意: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D.正确。“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目光、视线”。句意: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错误,由原文“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可知,此结论不是发生在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胜”,优美的景致;“所以”,古今异义词,表原因,……的原因。(2)“抑”,或许;“抑”,或许;“书”,记载。
故答案为:①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致。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②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理解其目的。结合“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可知,作者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故答案为: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无有,而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所以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欲垂名于千载。
【答案】15.D
16.“此法”即诗人的论诗主张:①一是要“古雅”,②二是要“权奇”(奇谲),③三是要“平淡”(平易)。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错误,应是将作诗与书法、绘画进行类比。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谈论诗歌创作之道,故而“此法谁传我亦疑”中的“此法”指的是论诗的主张。“鸟迹论书方古雅”中“鸟迹”,指鸟篆,古文字,借指古雅的书法。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作诗要“古雅”。“龙媒入画始权奇”指有才俊的人绘画追求奇谲非凡。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作诗要“权奇”(奇谲非凡)。“夷然便欲趣平淡”中“夷然”是平静镇定的样子。特指诗文、书画作品风格自然,无雕琢痕迹,无需用意太过,有平淡天成之趣。故可知,“此法”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平淡”(平易)。故答案为:“此法”即诗人的论诗主张:①一是要“古雅”,②二是要“权奇”(奇谲),③三是要“平淡”(平易)。
17.【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座中泣下谁最多;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已”“骤”“座”。
故答案为:(1)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深入人心;毅然决然
19.①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
②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将结果放在前面,将原因放在后面,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作家塑造了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语境强调这些艺术形象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赞扬,故填“深入人心”。深入人心:通常指的是某种思想、理论或措施非常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二空,语境强调柳青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坚决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故填“毅然决然”。毅然决然:形容人在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故答案为:深入人心;毅然决然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原句“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繁星”明亮,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缺少文采。“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将结果放在前面;“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将原因放在后面,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突出重点 ,将需要强调的部分前置,使得这部分内容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关注。此句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故答案为:①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西文学比作一抹繁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陕西文学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之情,而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比较平淡。②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将结果放在前面,将原因放在后面,强调了陕西文学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取得不凡成就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这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文艺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的话题一致,而改句采用的是正常的陈述句式,将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强调的是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与整个语段所表述的重心不一致。
【答案】20.B
21.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22.IARC是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如红肉”中的“如”表示举例。A.“如”意思是如果。B.“如”表示举例。C.“如”意思是依照、按照。D.“如”意思是好像、如同。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推断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有优势,故可填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第二空,依据“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可知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推断1类是明确对人有致癌作用,故可填写“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第三空,依据“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既然是安全的,推断目前在我国对此不用过于担心,故可填写“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故答案为: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成分多余,“是”和“作为”表示意思雷同,去掉“作为”;二结构混乱,“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类”中途主语变化了,变成了“致癌证据强度”,主语应该保持一致,即“IARC”。修改为“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三是搭配不当,将“依靠”改为“依据”。故答案为:IARC是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这些材料采用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引导柏拉图体验选择的过程,让他在田野里摘下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了幸福的意义,深刻揭示了幸福的本质。首先,澄清材料的主题很重要:什么是幸福。然后掌握材料的关键词和短语:“只允许挑选一次”,即只能挑选一次,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注;“只进不退”,就是坚定方向,做出选择后不可动摇;带回一朵非常美丽的花,带来收获和当下的幸福。基于这种全面的理解,如果一个人选择正确,有明确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他们就能有所收获,获得幸福。
在写作时,学生可以遵循以下写作方法:首先,简要介绍材料中的故事,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然后分析材料,解读柏拉图答案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如自我认同、坚定信念、无怨无悔;进一步探索幸福的内涵,强调内心满足、自我认同和坚定幸福信念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幸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积极心态、珍惜当下、关注内心需求等建议,鼓励读者从柏拉图的采花经历中汲取智慧,学会发现和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立意提取】
1.坚定选择,专心致志,是一种幸福。
2.坚定方向,奋斗不辍,是一种幸福。
3.把握当下,收获当下,是一种幸福。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