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八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八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八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及媒介与财富分配存在着系统差别,但这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废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困与安全感的缺乏结伴,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
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换言之,随着自然、健康、饮食等日益受到威胁,社会的区隔和界限也就减弱了。客观地说,在其作用范围内,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根本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也不能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只要我们仔细审视现代化风险的特殊样式或特殊分配模式,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清楚:现代化风险具备一种内在固有的全球化趋势。事实上,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起来了。遇到边界,风险下潜而过。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不仅侵蚀雕塑和艺术珍品,也早就打破了壁垒,以至于连加拿大的湖水也开始酸化,连斯堪的纳维亚北端的森林也濒临消失。
风险的分配模式包含在全球化之中,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因为它蕴含了数量可观的政治炸药:风险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迟早都会和风险狭路相逢。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回旋镖效应:就算是豪门富户,也难逃风险的侵害先前的“潜在副作用”,甚至会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让我们以农业为例。从1951年到1983年,德国的化肥使用量从每公顷143千克增加到了每公顷378千克;从1975年到1983年,德国的农药使用量从2.5万吨增加到了3.5万吨。这期间,单位产量自然在上升,却赶不上肥料和杀虫剂的消耗增长谷物的产量翻了一倍,土豆的产量增长了二十个百分点。相比于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产量的增速正在递减。这与自然破坏的累进式扩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农户来说,这种破坏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尤使人痛心。
这种令人忧虑的发展有一个突出标志——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锐减。“红色名录”记录了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官方的“死亡证明”,而这个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格陵兰岛的 680 种植物,有 519 种处在危险之中。草地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如白鹤、杓鹬和草原石鸥;受到影响的动物还包括地栖鸟类,处在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如鹰、鹗、蜻蜓,以及那些食物来源日渐稀少而又食性单一的动物,它们常以大型昆虫或植物生长期提供的花蜜为食。
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现代化风险的生产沿回旋镖的弧线而移动。这一结果不仅使遥远城镇的儿童身上或母乳内的铅含量急剧上升,也在多个层面上削弱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基础:耕地肥力下降,重要动植物消失,土壤侵蚀危害加重。
这种威胁效应的社会循环可以概括如下: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已经身处险境,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威胁的影响只在它发生时存在,而一旦发生,它又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续存在因此,这种末日启示般的威胁并没有在威胁的“当下”留下任何可触摸的痕迹。但生态危机就不是这样了。生态危机甚至侵蚀了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并因此削减了全体人口的食物供给。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也触及了富人的钱袋和权势人物的健康。
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回旋镖效应并不只是向单一的源头发起还击,它会在总体层面上让每个人都受到相同的损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鸟类消失,也会削弱土地和森林资产的经济价值城镇或工业区、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都会加重周边土地的负担。德国 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无论如何,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财产正在贬值,并日益遭受“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摘编自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何博闻、张文杰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阶级社会,风险常常不像财富一样在顶层积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顶层的阶级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如收入、权力等将其免除或化解。
B.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社会的区隔和界限减弱,地球身处险境之中,人类则遭受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直接的生命威胁。
C.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谷物、土豆的产量虽有所增加,但相比于期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产量的增速则正在递减。
D.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经济价值削弱,这种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此地遭受了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
B.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在一起了,遇到边界,风险不会消失,而是下潜而过,这说明人们若想逃离风险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C.作为“死亡证明”的“红色名录”正变得越来越长,是因为自然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锐减,格陵兰岛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类型即是证明。
D.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生态灾难打破阶级图式,无视国界,富商大贾或有权有势者,也难逃其影响。
B.有毒的废料场让良田成了荒地,居民的饮食和当地经济发展都受到极大影响。
C.“风险”这列火车特别偏爱那些位于“欠发达的穷乡僻壤”的小火车站。
D.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中的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公共安全隐患也愈发突出。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屋檐”“烙印”的作用。
5.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对以下现象加以分析。
巴西的维拉帕里西是一座拥有一万五千人的贫民窟,多数人只能住在不起眼的灰石小屋。1954 年,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巴西的石油公司选中这里的沿海湿地作为其精炼厂的厂址。之后,巴美合资的磷肥厂、菲亚特、陶氏化学和联合碳化物公司等也很快到来。不久,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1984 年2月,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
【答案】1.D
2.D
3.B
4.①“屋檐”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覆盖性突出其让迫害者和辆牲者都难以逃脱的特征,“烙印”写出了生态危机给自然留下的创伤,突出其影响难以消除的特征。②两个词语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使现代化风险和生态危机的影响更为具体形象。
5.①军政府选择维拉帕里西来吸引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表明风险分配存在着阶级差别,财富在顶层积聚,风险在底层积聚。②维拉帕里西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多数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表明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直接威胁生命。③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表明风险的“潜在副作用”,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其次,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其次,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最后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如:不符合,不属于,不适合,不能,最适合。然后找观点,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所指定的观点内容,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最后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变,找到与观点对应的最佳论据,这一考查点实质不会变。注意如果是选取“最”能支持观点的,就要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最合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可以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可以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还可以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关联阅读,把握观点,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多则材料或全文的观点态度,也可透过材料标题快速抓住文本论题,进而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亮明看法,对于文本观点或其他语料观点是非正误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对”还是“错”,“同”还是“异”,阐明理由时结合文本材料或其他语料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避免使用没有依据的材料。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错误。根据第八段“德国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可知,文中用了“是否”“悬而未决”,表明结论不是确定的。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错误。根据第七段“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可知,“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的大前提不是“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而是在现代化风险之下地球已经身处险境的时候。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最后一段的观点是,回旋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B项内容说良田成荒地,饮食受到影响,是直接的生命威胁,经济受到极大影响是影响传输的媒介,符合本段观点。
A.论证的是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任何人都难逃影响。不符合。
C.论证的是风险在底层积聚,偏爱“欠发达的穷乡僻壤”。不符合。
D.论证的是风险越来越集中,说的是空间集聚,与原文内容无关。不符合。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中,“屋檐”原本是比喻受到保护或庇护,这里指迫害者和牺牲者同处在一个地方,谁也不能逃离在现代化风险之外,突出现代化风险将迫害者和牺牲者都覆盖在内,他们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句中将现代化的风险影响比喻成“屋檐”,使风险影响形象化、具体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直观形象。
“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中,“烙印”原本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或是深刻地留下印象,这里指生态危机对农业、人口造成的有目共睹的伤害的痕迹,突出印记之明显,印象之深刻,本句中把“影响”比喻成“烙印”,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生动直观。
故答案为:①“屋檐”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覆盖性突出其让迫害者和辆牲者都难以逃脱的特征,“烙印”写出了生态危机给自然留下的创伤,突出其影响难以消除的特征。②两个词语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使现代化风险和生态危机的影响更为具体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和原文中结合相对应的观点进行分析。
材料中“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是军政府行为,军政府故意将有害环境的企业引入到当地,和文中第一段“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一致,军政府和企业等到财富,而生活在当地的百姓生活受到风险冲击。
材料中“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是生产有害环境产品的企业破坏了当地环境,对当地的孩子健康构成了威胁,和文中第八段“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一致,这些企业产生的风险对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这是现代化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的结果。
材料中“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是这些企业本身受到了风险的威胁,和文中“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一致,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的事实,将看不见的副作用变成亲眼可见的影响,是对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的威胁。
故答案为:①军政府选择维拉帕里西来吸引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表明风险分配存在着阶级差别,财富在顶层积聚,风险在底层积聚。②维拉帕里西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多数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表明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直接威胁生命。③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表明风险的“潜在副作用”,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犁铧
李锐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火辣辣的。刚被剪过的草坪又紧又密,露着一层崭新的茬子,鼻子里满是热烘烘的草腥气。火辣辣的太阳把人们逼得尽量缩在草帽下的阴凉里。
宝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
蹲在草地上,视线很低,只能贴着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镮着蓝天的坡顶,蓝绿相接的坡顶上冒出那两棵松树,像两座苍翠的宝塔,肩并肩站在蓝天里。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
草坪上拔草的人们都蹲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人戴了一顶草帽,一只手拉着一条编织袋,眼睛紧盯着草坪,另一只手时不时伸下去,拔出一根杂草,塞进袋子里。远远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边,坦荡舒缓的草坪上,①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们,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动的蜗牛。他们的任务是拔杂草,是要把掺杂在高尔夫球场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来,只留下草地早熟禾还有黑麦草。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一张会员卡要缴三十万元的会费。②这个数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亩地里种两千年的玉芟。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农村比。草坪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尔夫球场的名声,这儿的人靠草坪吃饭,所以,在桃花潭不种庄稼,只种草。
宝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爹妈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当年陈总插队的地方。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现在,十八岁的宝生终于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爱北京了——北京有这个让他无法想象的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陈总说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让自己去当球童,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当球童了,就去学技术当电工。陈总是这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宝生竖起耳朵等。
果然,暴热的草坪上突然传过一阵清凉的泉水声,哗啦啦的泉水声里夹杂着鸡鸣和狗叫,还有孩子们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们隐隐约约的对话……宝生知道,这些声音是草坪外边藏在树丛背后的扬声器里发出的。风声,水声,雨声,林涛声,鸡鸣,狗叫,羊群出坡声,牛群回栏声,老人们街巷里的搭话声,女人们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千姿百态,全都是五人坪的声音,全都是陈总用一套高级录音机专门从五人坪录回来的。第一次听见这些声音,宝生叫起来,宝生扭头看看身边的陈总,说:“哎呀,建国爷爷!我家黄毛儿咋也到这来啦?”
陈总笑起来:“就是你家黄毛儿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陈总又拍拍宝生的头:“宝生,记住,以后你就叫我陈总,咱们高尔夫俱乐部里没爷爷这个职务。”
当年陈总在五人坪插队,宝生还没出生。宝生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陈总,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时大伙都叫他建国爷爷。那些日子里,娃娃们成天追在建国爷爷的屁股后头,盯着他手里的照相机乱喊,给我照个相吧!建国爷爷就笑,给你们照,每人照一张,谁也少不了。③照相机噼里啪啦,又闪又响;娃娃们叽里呱啦,又跳又笑。后来,就看见照片了。每个人都有,也有满金爷的。满金爷扶着犁吆着牛在前面走,他的孙女柳叶儿跟在后,胳膊肘里挂着柳条斗子,正在撒玉艾种子。又过了好多年,等到建国爷爷开着汽车再到五人坪时,满金爷已经死了,柳叶儿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时,建国爷爷指着那张照片说过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满金爷教会的。
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叶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就像现在眼前的这群人,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④宝生有几分兴奋地打量着身边的蜗牛们,宝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呀。
拔到坡顶,每个人都湿透了衣裳。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边的两棵松树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走出来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大黄牛脖下挂着牛铃,高举犄角,绷紧身子走在最前头。一脸皱纹的满金爷头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紧扶手,把犁铧深深插进草地里,右手高扬鞭子。柳叶儿胳膊肘上挂着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头往犁沟撒种。
藏在铜雕里的扬声器又响起来了,水声,风声,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嬉笑声,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错杂缤纷地从松树下动人地传过来。这套铜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样,牛索、犁铧、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铸出来。他们正从松树下平静安详地走出来,如果没人打搅,他们会一直往前走,会在这片地毯一样的草坪上翻起土地,开出一条深深的犁沟来。
每次看见他们,宝生心里都会涌起说不出的赞叹和感动,这赞叹和感动又会搅起一些让宝生更为赞叹和感动的幻觉,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正午烈日曝晒下的草坪热气蒸腾的景象,为人物出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B.“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发自肺腑的告白,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
C.“宝生竖起耳朵等。”这个独句段呼应前文“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这句,起到揭示人物心理和标明叙事线索的作用。
D.小说以宝生目睹耳闻的情景触发的“赞叹和感动的幻觉”收尾,刻画了宝生复杂微妙的心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用“蠕动的蜗牛”比喻烈日下拔草的人们,表现劳作的辛苦,凸显其卑微、渺小。
B.句子②,一则强调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费的昂贵,一则点明五人坪的贫穷、落后。
C.句子③描写建国爷爷为孩子们拍照的情景,表现了他的亲和、慈爱,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D.句子④揭示了宝生的心理: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表达效果。
9.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以下是参考题目: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请任选其一,围绕题目,立足文本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B
7.D
8.①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②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③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的主题意蕴。
9.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风景,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①在《犁铧》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②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③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浏览选项,标注敏感。高考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一般指考查点或常见设误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如表述绝对的词语。然后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选项信息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判断,确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申请题干,回到原文明确定位,确定含义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以便结合上下文回答,然后找出关键词,如找出有含义的字、词、短语,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最后结合文本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作用的能力。“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在内容方面,有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点明(深化、突出、丰富)……主题;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作品意蕴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意蕴、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其次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错误。从小说上下文语境看,“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话可以反映陈总对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五人坪的眷恋,但“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淡泊名利”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D.“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错误。结合“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叫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可知,宝生的兴奋缘于陈总带给他的可以永远生活在桃花潭、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的希望,而非“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看,“终于看清楚了”的表述,透露着渴望,以此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而曾经熟悉的生活,如今却成了铜雕画面,表达了宝生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
从情节结构看,呼应开头的“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
从主题意蕴看,划线句中反复提及“犁铧”,扣合标题“犁铧”,而“犁铧”正是传统乡村中的农用工具,这一农具与使用它的人曾经广泛分布于乡土大地上,但现在却成为一套雕像,包含了作者对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的慨叹,暗示小说主题意蕴。
故答案为:①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②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③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的主题意蕴。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意蕴、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1)“农具的寓言 ,冷峻的反思”,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标题“犁铧”这一小说的核心意象入手,去探究作者讲述的这个与传统农具有关的故事,包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冷峻、深切的反思。
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详细描写了满金爷手扶犁铧耕田、柳叶儿跟随撒种的铜雕画面,突出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事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犁铧”是乡土农耕文明的象征,如今只能出现在铜雕的画面中,而犁铧的驾驭者成了如蜗牛般的拔草人,再结合“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可知,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
“犁铧” 及其主人们最终成为雕像的际遇,写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的现实,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2)“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作品的主题意蕴切入,去观照以“五人坪”为代表的传统乡土农耕文明与以靠近北京城的桃花潭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都市文明或工业文明的此消彼长,反思传统文明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探究如何重建文明的紧迫议题。
“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
“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
“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故答案为: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风景,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①在《犁铧》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②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③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提出让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而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虑,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之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 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②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14.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EG
11.A
12.A
13.①(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只致力于向北进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
②于禁等被阁下俘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以于世长存。
14.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所疑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语感+答题策略。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最后借助“标志”,寻找方法。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以后,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文本,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可以结合教材,调动平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然后还可以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设置成应选答案,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默认为正确选项。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其次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最后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做到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审设问,明方向。即审清题干,明确范围、指向、要求;第二,读文本,定范围。即再读文本,带着“指向”筛选重要信息;第三,用技巧,组答案。即整合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我军没有充分把握将其打败,就要施用谦辞重礼,使其骄惰,待敌人有隙可乘,便可一举而击破它。兵法说:“以谦卑示弱,促使敌人骄惰起来。”
蜀将关羽向北进军,活捉魏将于禁,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吴将吕蒙在陆口声称有病,返回建业休养,陆逊前去与他相会,问:“关羽最近所占领的地区和你毗邻,你为什么这时远离防区而东下京都,其后果不堪设想啊!”吕蒙说:“情况正如你所说的,但是我病得很厉害。”陆逊说:“关羽仗着骁勇的气势,凌驾欺压于人。(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现在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他听到你生病的消息,必定更加不做防备。现在如果在其没料到之时突然出击,自然可以活捉并制服他。你谒见吴王时,应该就此好生计议。”吕蒙说:“关羽一向勇猛,不但作战难以对付,而且他已占有荆州,大施恩信于民,加上新立战功,胆量、气势更足,不容易制服他!”吕蒙到了吴都去参见孙权,孙权问:“你病了,谁可代替你 ”吕蒙答曰:“陆逊谋深虑远,具有堪当重任的才能,看他的筹划和思虑,他终究是可当大任的。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并不为关羽所畏忌,(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假若用他,应当告诉他要注意对外隐藏自己的才能和行迹,对内加强观察形势变化,等待时机,然后方可战胜关羽。”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到达陆口之后,立刻写信给关羽说:“前不久蒙您观察敌人衅隙而适时出兵北伐,按照军律用兵,以小的战斗换来伟大胜利,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啊!敌国遭到失败,有利于巩固我们两国的联盟,听到这一胜利消息,我们都击节庆贺,盼望您乘胜前进,席卷中原,以共扶汉室。鄙人才思不敏,刚刚西来赴任,我一向十分敬仰阁下光照尘世的业绩,渴望接受您对我的良好教诲。”信中还说:“于禁等已被阁下擒捉,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可以与世长存,即使古代晋文公城濮之战中用兵之法、韩信破赵之谋略,都难以超过将军的功绩。又听魏将徐晃等率步兵、骑兵刚刚赶到,他们也只能观望将军的麾旗不敢轻动。只是曹操老奸巨猾,气急败坏时难免积邪火而不顾危险,暗地里增兵,以求实现其南下的野心。虽说魏军已经久战疲惫,但还有猛将悍卒。而且战胜之军,往往会产生麻痹轻敌的情绪,古代用兵术常讲军队胜了要更加警惕,我祝愿将军广为筹划,以争取全部胜利。我不过是一个书生,所见不免疏漏迟钝,勉强陈述我所懂得不多的事情,如今我军有一个威德兼备的好邻居,乐意讲出心里话,所讲的不一定合乎兵策,但确是我的一番心意啊!”关羽看了此信,认为其中有谦逊婉转、请求关照的意思在内,于是放了心,不再有所疑忌了。陆逊在这时及时把这些情报上送孙权,说目前已经具备活捉关羽的条件。孙权于是秘密派兵溯江而上,令陆逊和吕蒙为前锋,东吴大军一到,便迅速攻克公安和南郡。
材料二:
关羽得知马超前来投降,两人过去并不认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有谁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争强好胜,就回答说:“孟起文武兼备,勇猛过人,是当世的豪杰,是黥布、彭越一样的人,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也比不上美髯公的超凡绝伦。”关羽须发很美,所以诸葛亮叫他美髯公。关羽看到书信非常高兴,将信件展示给宾客看。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羽得知马超前来投降,两人过去并不认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有谁可以相比。
“羽闻马超来降”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因此在C处断开;
后一个“羽”是后句主语,因此在E处断开;
“问超人才可谁比类”是书信的内容,表意完整,单独成句,因此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骄:使动用法,使……骄惰/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句意:使其骄惰。/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B.正确。凭借/怜悯;句意:关羽凭借着骁勇的气势。/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
C.正确。
D.正确。因此/交情;句意:因此诸葛亮叫他美髯公。/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提出让吕蒙留下来”的概述于文无据,从原文“又相闻病,必备无益”“若见至尊,宜好为计”来看,这是东吴对关羽的“卑而骄之”的计策。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始”,刚刚;“但”,只是;“嫌”,怀疑。
(2)“见获”,被擒获;“遐迩”,指远近的人;“勋”,功勋。
故答案为:①(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只致力于向北进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
②于禁等被阁下俘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以于世长存。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兵法上所说的‘卑而骄之’”“陆逊在吕蒙面前对关羽的分析”“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替代自己的理由”以及“陆逊写给关羽信的内容”可知,陆逊是针对关羽采用兵法中的“以谦卑示弱,促使敌人骄惰起来”的计策,写信故意地贬低自己称颂关羽的功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疑忌,在关羽骄惰之时出其不意战胜关羽。故可以概括为“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疑忌”。
根据“亮知羽护前”可知,诸葛亮非常了解关羽争强好胜的性格,诸葛亮在信中夸赞关羽,将马超与张飞等人相比,就是为了满足关羽争强好胜之心。故可以概括为“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是为了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故答案为: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所疑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宿范氏水阁
洪朋
枕水凿疏棂①,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静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注]①疏棂:栏杆上雕花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夜宿水阁所见所闻,画面野逸清瘦,境界和谐幽美,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B.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富有神韵。
C.颈联描写秋天夜深人静时,诗人听见水中鱼儿频频跳跃,露水欲零,静寂中蕴含生机。
D.尾联写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静极欲动,急于和友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的冲动。
16.洪朋诗作“辞义深厚,包孕丰富”,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枕”字写出水阁卧枕水边或水上,形象精炼,富有意趣。
②“云”字写出水气云烟缭绕,有如仙境,令人陶醉,凝练而有诗意。
③“凿疏棂”写出水阁装饰精致华美,也让读者产生水声清脆悦耳的联想。
④“夜不扃”写出水阁远离尘嚣,幽静偏僻。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标注题目敏感点,选项中的敏感点就是与思想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相关的核心词语。其次,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诗寻找对应点,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问题,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依据。最后,根据“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理解(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审清题干,题目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然后结合文本,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境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效果、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错,颔联“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的意思是“滩头水石相激的声音与大地上风吹孔穴的声音混在一起,风吹动树,树影的晃动凌乱了天上的星光”,秋声中还有着地籁声,是树影晃动让星光看起来凌乱而非星光凌乱。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枕”字犹如神来之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腻地勾勒出水阁静卧于水边或水上的画面,宛如一首悠扬的诗歌,一幅灵动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其中。
②“云”字则巧妙地将水阁被水气云烟缭绕的景象描绘得如梦似幻,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那无尽的诗意与韵味,让人心醉神迷。
③“凿疏棂”一词,写流水犹如一位精湛的雕刻家,细腻地勾画出水阁精致华美的装饰,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水声清脆悦耳,宛如琴瑟和鸣,宛如天籁之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④“夜不扃”,用到了夜晚也不用关门这一细节描写,描绘了一幅犹如远离尘嚣的幽静偏僻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享受着那份宁静与致远,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与世无争。
故答案为:①“枕”字写出水阁卧枕水边或水上,形象精炼,富有意趣。
②“云”字写出水气云烟缭绕,有如仙境,令人陶醉,凝练而有诗意。
③“凿疏棂”写出水阁装饰精致华美,也让读者产生水声清脆悦耳的联想。
④“夜不扃”写出水阁远离尘嚣,幽静偏僻。
17.(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辽远阔大的暮秋景色。
(3)小刚到杭州西湖旅游,有一处景点请游客题字。小刚想了想,提笔写下了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    ,   ”。
【答案】(1)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知识点】师说;望海潮(东南形胜);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易错点:犹;焉;耻;澄;桂;荷;碧
故答案为: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 A 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 路相随、 B 。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
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午饭时间到了,现有一批游客到老街寻找美味,作为这里的主人,你如何向游客介绍这条老街?请写一段推介词,字数不超过50字。
【答案】18.A.成群结队;B.不离不弃
19.示例: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知识点】扩展语段;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根据语境快速准确选用成语,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积累的成语多不多。成语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下功夫的长久活。考生在读书、交谈时会见到或听到不少成语,要能够明晓其义,正确使用。若不懂,则一定要查成语词典,随时学习。一天记几个,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在积累和运用成语时,考生要避免出现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敬谦不当、不合惯用句式、搭配不当、词义轻重失当、范围错用等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推介词的能力。推介词是举办活动、评选人物时,把好的方案、人物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而表述的话语。推介词的写作,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表述观点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推荐词可以分为两大类: (1)对事物的推介词。关键是要对事物的内容和特点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只能泛泛而谈,无病呻吟。(2)对人物的介绍词。在某种特定场合对某人作介绍,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得体。要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心话题,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信息材料,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必须摒弃。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能使生意兴隆,故语境强调吃货人数要多,越多越好,故填“成群结队”。成群结队:意思是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用来比喻团结一致。
第二空,前文提到大厨换主家,吃一客路相随,语境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不离开和不放弃的态度,故填“不离不弃”。不离不弃:意思包括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形容极为忠诚。
故答案为:A.成群结队;B.不离不弃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推介词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推介词的构成,然后根据所给材料来拟写。推荐词是用来推荐人或物,以便对方采纳和接受的一种宣传文体,一般构成包括名称、主要特点或风格、地位等;语言上一般要精炼概括,简洁实在,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每一个被推荐的人事物的品性,突出闪光点,还要寓理言志,给人启迪,语言中要洋溢赞赏之意,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手法上,可以使用排比、对仗、比喻等手法,以增减感染力。
本题来说,要求给老街写推介词,由“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可知,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历史悠久,古老有味道;
由“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可知,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他们可以用最一般的食材,也要调出不一般的美食来,可见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故答案为: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 ①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 ② )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 ③ )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 ④ )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20.C
21.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22.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语段内容,把握表述主体。要关注所给语段的具体内容,可以从表述的中心、论证的观点或者描写对象的特点等角度把握语段内容,然后根据一个段落或句群表述主体的一致性,确定括号中要填写的大致内容和表述的主体。然后分析逻辑关系,把握衔接思路。先分析上下文语意,判断上下文呈现出的逻辑关系,如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解说、总分(分总)等。再根据文中的逻辑顺序,把握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使整个语段的表述逻辑顺畅、思路清晰,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带感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等等。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修辞类的词语,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情感。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较明显,学生需要先辨清它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带有感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另外,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第三步,联系。结合词语在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内容分析,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作者思想感情[如: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答此类题应先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再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最后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注意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
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
故答案为: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是比喻,“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
所以,通感(比喻)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故答案为: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南昌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美丽的瞬间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甚至可以让你终生难忘。一个个的瞬间构成了人的一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匆匆
——有感于一瞬间
相比于浩淼无垠的宇宙,一瞬间在时间的推进中几乎可视为静止;即使相对于人类数十年的生存期限,一瞬间的份量似乎也太微不足道。但是,花开花落,潮起潮涌。一瞬间,已足够决定我们前途方向,已有足够大的空间承载我们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一种思想。
前不久阜阳市前市委书记尚军的政治丑闻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尚军,在人生政途的多次选择中都无一例外地灵魂、肉体获得权利的膨胀、纵欲的满足。不禁唏嘘。在正义与邪恶,污俗与纯洁的世界,在一瞬间,正面的思想屈服了,欲望的黑影覆盖了所有真诚的领地。可以想象,从那微乎其微时钟秒针轻轻摆过的一瞬间起,尚军的心中的鲜花繁树已渐渐枯死,取而代之的是对黑暗污流顶礼膜拜的枯叶败枝,冉冉物华休矣。
中国田径史乃至世界田径史也不忽略忘怀的一刻: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上海黄金田径赛中,发挥出惊人的潜能,以打破世界记录的成绩夺冠。然而,我们关注的应该还有另一刻,就是刘翔听到枪声后拔地而起跑的一瞬,就是他超越,梦想迈向人生理想颠峰的一瞬。那一瞬,是他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诠释,是他人性中对胜利的渴望对挑战机会的珍重的本能。那闪耀着人性光辉凝结着对生命深层理解的一瞬,应该载入史册,成为我们铭记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我们矢志不渝的对理想的追求。
夏日高阳,惠风和畅,日本明仁天王在太平洋军舰上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一刻,是任何伟大的节日都无法比拟的。从那一刻开始,因战争而涌流的鲜血凝结,因硝烟而迷蒙的天空纯明,地平线和平的曙光由这一瞬开始铿锵。然而这短暂的一刻掩盖了多少国家沦陷的哀嚎,践踏了多少个健康快乐的生灵?无疑,历史是一种沉淀,而这一瞬间的绽放,又要经历多少岁月的苍凉黑暗的折磨?
一瞬间,是时光流逝匆匆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暴露了人性的软弱,它展现了人格的高尚,它更加是之前无数一刻的经过时间过滤、理解的重现与总结。在了无止境的递进中,我们完成了人生。
一瞬间,是智慧给予我们短小精练的回答。时光匆匆,一瞬却不可匆匆走过。把它放置于生命中应有的高度,是我们真诚而勇敢地活着的义务。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关于瞬间的论述,主要揭示了“瞬间”的作用,尤其是美丽的瞬间可以让人终生难忘。人生就是一个个瞬间构成的。
写作时我们需要围绕“瞬间”展开。从这个作文来看,适合写成议论文,表达对“瞬间”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瞬间即是永恒、瞬间也能成就伟大、有些瞬间不能忘记等。选择人生或历史当中的一些瞬间为论据,这样更有说服力。比如,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瞬间;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国旗在香港升起来的瞬间等。当然也适合写成记叙文,选择一个瞬间来写,尤其要对这个瞬间前面的内容进行铺垫,最后再写这一瞬间的到来。比如,一个孩子跑上了公路,公路上车来车往,这个时候有一个小伙子冲上去,把孩子抱起,跑回路边的瞬间。重点写孩子跑上公路,人们的心情是如何紧张,前面做足铺垫,然后再写小伙子,为最后的抒情和议论张本。总之,要体现“瞬间”时间之短,但要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思想。
具体写作时,开篇可以引出写作的观点:爱在一瞬间。主体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或者《目送》中的描写等,都可以阐述爱在一瞬间;还可以写吴菊萍徒手接从楼上坠落的孩子的瞬间;9·11事件发生之时,那一个瞬间使多少人感到害怕,使多少人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死亡。但是,当被困人员感到害怕的同一瞬间,纽约市的消防队员们不顾自己的身命,一心为救出生还者而冲进这幢“危楼”,结果死伤了上百名消防员。事后生还者还激动地回想起当时的害怕,但更让他们铭记在心的是消防员的精神品质。最后,可以就爱在一瞬间进行阐发,表达自己对瞬间的认识。
立意:
1.爱在转头一瞬间。
2.瞬间即是永恒。
3.瞬间蕴含真善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八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及媒介与财富分配存在着系统差别,但这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废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困与安全感的缺乏结伴,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
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换言之,随着自然、健康、饮食等日益受到威胁,社会的区隔和界限也就减弱了。客观地说,在其作用范围内,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根本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也不能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只要我们仔细审视现代化风险的特殊样式或特殊分配模式,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清楚:现代化风险具备一种内在固有的全球化趋势。事实上,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起来了。遇到边界,风险下潜而过。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不仅侵蚀雕塑和艺术珍品,也早就打破了壁垒,以至于连加拿大的湖水也开始酸化,连斯堪的纳维亚北端的森林也濒临消失。
风险的分配模式包含在全球化之中,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因为它蕴含了数量可观的政治炸药:风险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迟早都会和风险狭路相逢。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回旋镖效应:就算是豪门富户,也难逃风险的侵害先前的“潜在副作用”,甚至会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让我们以农业为例。从1951年到1983年,德国的化肥使用量从每公顷143千克增加到了每公顷378千克;从1975年到1983年,德国的农药使用量从2.5万吨增加到了3.5万吨。这期间,单位产量自然在上升,却赶不上肥料和杀虫剂的消耗增长谷物的产量翻了一倍,土豆的产量增长了二十个百分点。相比于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产量的增速正在递减。这与自然破坏的累进式扩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农户来说,这种破坏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尤使人痛心。
这种令人忧虑的发展有一个突出标志——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锐减。“红色名录”记录了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官方的“死亡证明”,而这个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格陵兰岛的 680 种植物,有 519 种处在危险之中。草地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如白鹤、杓鹬和草原石鸥;受到影响的动物还包括地栖鸟类,处在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如鹰、鹗、蜻蜓,以及那些食物来源日渐稀少而又食性单一的动物,它们常以大型昆虫或植物生长期提供的花蜜为食。
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现代化风险的生产沿回旋镖的弧线而移动。这一结果不仅使遥远城镇的儿童身上或母乳内的铅含量急剧上升,也在多个层面上削弱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基础:耕地肥力下降,重要动植物消失,土壤侵蚀危害加重。
这种威胁效应的社会循环可以概括如下: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已经身处险境,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威胁的影响只在它发生时存在,而一旦发生,它又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续存在因此,这种末日启示般的威胁并没有在威胁的“当下”留下任何可触摸的痕迹。但生态危机就不是这样了。生态危机甚至侵蚀了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并因此削减了全体人口的食物供给。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也触及了富人的钱袋和权势人物的健康。
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回旋镖效应并不只是向单一的源头发起还击,它会在总体层面上让每个人都受到相同的损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鸟类消失,也会削弱土地和森林资产的经济价值城镇或工业区、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都会加重周边土地的负担。德国 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无论如何,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财产正在贬值,并日益遭受“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摘编自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何博闻、张文杰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阶级社会,风险常常不像财富一样在顶层积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顶层的阶级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如收入、权力等将其免除或化解。
B.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社会的区隔和界限减弱,地球身处险境之中,人类则遭受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直接的生命威胁。
C.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谷物、土豆的产量虽有所增加,但相比于期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产量的增速则正在递减。
D.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经济价值削弱,这种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此地遭受了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
B.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在一起了,遇到边界,风险不会消失,而是下潜而过,这说明人们若想逃离风险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C.作为“死亡证明”的“红色名录”正变得越来越长,是因为自然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锐减,格陵兰岛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类型即是证明。
D.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生态灾难打破阶级图式,无视国界,富商大贾或有权有势者,也难逃其影响。
B.有毒的废料场让良田成了荒地,居民的饮食和当地经济发展都受到极大影响。
C.“风险”这列火车特别偏爱那些位于“欠发达的穷乡僻壤”的小火车站。
D.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中的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公共安全隐患也愈发突出。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屋檐”“烙印”的作用。
5.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对以下现象加以分析。
巴西的维拉帕里西是一座拥有一万五千人的贫民窟,多数人只能住在不起眼的灰石小屋。1954 年,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巴西的石油公司选中这里的沿海湿地作为其精炼厂的厂址。之后,巴美合资的磷肥厂、菲亚特、陶氏化学和联合碳化物公司等也很快到来。不久,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1984 年2月,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犁铧
李锐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火辣辣的。刚被剪过的草坪又紧又密,露着一层崭新的茬子,鼻子里满是热烘烘的草腥气。火辣辣的太阳把人们逼得尽量缩在草帽下的阴凉里。
宝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
蹲在草地上,视线很低,只能贴着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镮着蓝天的坡顶,蓝绿相接的坡顶上冒出那两棵松树,像两座苍翠的宝塔,肩并肩站在蓝天里。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
草坪上拔草的人们都蹲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人戴了一顶草帽,一只手拉着一条编织袋,眼睛紧盯着草坪,另一只手时不时伸下去,拔出一根杂草,塞进袋子里。远远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边,坦荡舒缓的草坪上,①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们,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动的蜗牛。他们的任务是拔杂草,是要把掺杂在高尔夫球场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来,只留下草地早熟禾还有黑麦草。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一张会员卡要缴三十万元的会费。②这个数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亩地里种两千年的玉芟。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农村比。草坪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尔夫球场的名声,这儿的人靠草坪吃饭,所以,在桃花潭不种庄稼,只种草。
宝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爹妈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当年陈总插队的地方。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现在,十八岁的宝生终于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爱北京了——北京有这个让他无法想象的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陈总说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让自己去当球童,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当球童了,就去学技术当电工。陈总是这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宝生竖起耳朵等。
果然,暴热的草坪上突然传过一阵清凉的泉水声,哗啦啦的泉水声里夹杂着鸡鸣和狗叫,还有孩子们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们隐隐约约的对话……宝生知道,这些声音是草坪外边藏在树丛背后的扬声器里发出的。风声,水声,雨声,林涛声,鸡鸣,狗叫,羊群出坡声,牛群回栏声,老人们街巷里的搭话声,女人们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千姿百态,全都是五人坪的声音,全都是陈总用一套高级录音机专门从五人坪录回来的。第一次听见这些声音,宝生叫起来,宝生扭头看看身边的陈总,说:“哎呀,建国爷爷!我家黄毛儿咋也到这来啦?”
陈总笑起来:“就是你家黄毛儿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陈总又拍拍宝生的头:“宝生,记住,以后你就叫我陈总,咱们高尔夫俱乐部里没爷爷这个职务。”
当年陈总在五人坪插队,宝生还没出生。宝生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陈总,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时大伙都叫他建国爷爷。那些日子里,娃娃们成天追在建国爷爷的屁股后头,盯着他手里的照相机乱喊,给我照个相吧!建国爷爷就笑,给你们照,每人照一张,谁也少不了。③照相机噼里啪啦,又闪又响;娃娃们叽里呱啦,又跳又笑。后来,就看见照片了。每个人都有,也有满金爷的。满金爷扶着犁吆着牛在前面走,他的孙女柳叶儿跟在后,胳膊肘里挂着柳条斗子,正在撒玉艾种子。又过了好多年,等到建国爷爷开着汽车再到五人坪时,满金爷已经死了,柳叶儿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时,建国爷爷指着那张照片说过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满金爷教会的。
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叶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就像现在眼前的这群人,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④宝生有几分兴奋地打量着身边的蜗牛们,宝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呀。
拔到坡顶,每个人都湿透了衣裳。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边的两棵松树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走出来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大黄牛脖下挂着牛铃,高举犄角,绷紧身子走在最前头。一脸皱纹的满金爷头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紧扶手,把犁铧深深插进草地里,右手高扬鞭子。柳叶儿胳膊肘上挂着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头往犁沟撒种。
藏在铜雕里的扬声器又响起来了,水声,风声,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嬉笑声,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错杂缤纷地从松树下动人地传过来。这套铜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样,牛索、犁铧、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铸出来。他们正从松树下平静安详地走出来,如果没人打搅,他们会一直往前走,会在这片地毯一样的草坪上翻起土地,开出一条深深的犁沟来。
每次看见他们,宝生心里都会涌起说不出的赞叹和感动,这赞叹和感动又会搅起一些让宝生更为赞叹和感动的幻觉,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正午烈日曝晒下的草坪热气蒸腾的景象,为人物出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B.“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发自肺腑的告白,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
C.“宝生竖起耳朵等。”这个独句段呼应前文“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这句,起到揭示人物心理和标明叙事线索的作用。
D.小说以宝生目睹耳闻的情景触发的“赞叹和感动的幻觉”收尾,刻画了宝生复杂微妙的心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用“蠕动的蜗牛”比喻烈日下拔草的人们,表现劳作的辛苦,凸显其卑微、渺小。
B.句子②,一则强调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费的昂贵,一则点明五人坪的贫穷、落后。
C.句子③描写建国爷爷为孩子们拍照的情景,表现了他的亲和、慈爱,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D.句子④揭示了宝生的心理: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表达效果。
9.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以下是参考题目: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请任选其一,围绕题目,立足文本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提出让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而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虑,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之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 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②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14.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宿范氏水阁
洪朋
枕水凿疏棂①,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静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注]①疏棂:栏杆上雕花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夜宿水阁所见所闻,画面野逸清瘦,境界和谐幽美,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B.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富有神韵。
C.颈联描写秋天夜深人静时,诗人听见水中鱼儿频频跳跃,露水欲零,静寂中蕴含生机。
D.尾联写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静极欲动,急于和友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的冲动。
16.洪朋诗作“辞义深厚,包孕丰富”,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
17.(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辽远阔大的暮秋景色。
(3)小刚到杭州西湖旅游,有一处景点请游客题字。小刚想了想,提笔写下了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 A 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 路相随、 B 。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
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午饭时间到了,现有一批游客到老街寻找美味,作为这里的主人,你如何向游客介绍这条老街?请写一段推介词,字数不超过50字。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 ①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 ② )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 ③ )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 ④ )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南昌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美丽的瞬间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甚至可以让你终生难忘。一个个的瞬间构成了人的一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B
4.①“屋檐”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覆盖性突出其让迫害者和辆牲者都难以逃脱的特征,“烙印”写出了生态危机给自然留下的创伤,突出其影响难以消除的特征。②两个词语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使现代化风险和生态危机的影响更为具体形象。
5.①军政府选择维拉帕里西来吸引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表明风险分配存在着阶级差别,财富在顶层积聚,风险在底层积聚。②维拉帕里西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多数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表明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直接威胁生命。③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表明风险的“潜在副作用”,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其次,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其次,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最后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如:不符合,不属于,不适合,不能,最适合。然后找观点,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所指定的观点内容,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最后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变,找到与观点对应的最佳论据,这一考查点实质不会变。注意如果是选取“最”能支持观点的,就要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最合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可以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可以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还可以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关联阅读,把握观点,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多则材料或全文的观点态度,也可透过材料标题快速抓住文本论题,进而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亮明看法,对于文本观点或其他语料观点是非正误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对”还是“错”,“同”还是“异”,阐明理由时结合文本材料或其他语料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避免使用没有依据的材料。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错误。根据第八段“德国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可知,文中用了“是否”“悬而未决”,表明结论不是确定的。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错误。根据第七段“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可知,“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的大前提不是“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而是在现代化风险之下地球已经身处险境的时候。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最后一段的观点是,回旋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B项内容说良田成荒地,饮食受到影响,是直接的生命威胁,经济受到极大影响是影响传输的媒介,符合本段观点。
A.论证的是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任何人都难逃影响。不符合。
C.论证的是风险在底层积聚,偏爱“欠发达的穷乡僻壤”。不符合。
D.论证的是风险越来越集中,说的是空间集聚,与原文内容无关。不符合。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中,“屋檐”原本是比喻受到保护或庇护,这里指迫害者和牺牲者同处在一个地方,谁也不能逃离在现代化风险之外,突出现代化风险将迫害者和牺牲者都覆盖在内,他们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句中将现代化的风险影响比喻成“屋檐”,使风险影响形象化、具体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直观形象。
“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中,“烙印”原本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或是深刻地留下印象,这里指生态危机对农业、人口造成的有目共睹的伤害的痕迹,突出印记之明显,印象之深刻,本句中把“影响”比喻成“烙印”,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文章论述更加生动直观。
故答案为:①“屋檐”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覆盖性突出其让迫害者和辆牲者都难以逃脱的特征,“烙印”写出了生态危机给自然留下的创伤,突出其影响难以消除的特征。②两个词语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使现代化风险和生态危机的影响更为具体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和原文中结合相对应的观点进行分析。
材料中“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是军政府行为,军政府故意将有害环境的企业引入到当地,和文中第一段“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一致,军政府和企业等到财富,而生活在当地的百姓生活受到风险冲击。
材料中“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是生产有害环境产品的企业破坏了当地环境,对当地的孩子健康构成了威胁,和文中第八段“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一致,这些企业产生的风险对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这是现代化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的结果。
材料中“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是这些企业本身受到了风险的威胁,和文中“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一致,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的事实,将看不见的副作用变成亲眼可见的影响,是对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的威胁。
故答案为:①军政府选择维拉帕里西来吸引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表明风险分配存在着阶级差别,财富在顶层积聚,风险在底层积聚。②维拉帕里西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多数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表明风险的回旋镖效应,直接威胁生命。③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表明风险的“潜在副作用”,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答案】6.B
7.D
8.①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②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③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的主题意蕴。
9.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风景,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①在《犁铧》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②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③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浏览选项,标注敏感。高考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一般指考查点或常见设误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如表述绝对的词语。然后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选项信息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判断,确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申请题干,回到原文明确定位,确定含义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以便结合上下文回答,然后找出关键词,如找出有含义的字、词、短语,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最后结合文本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作用的能力。“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在内容方面,有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点明(深化、突出、丰富)……主题;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作品意蕴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意蕴、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其次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错误。从小说上下文语境看,“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话可以反映陈总对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五人坪的眷恋,但“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淡泊名利”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D.“他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错误。结合“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叫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可知,宝生的兴奋缘于陈总带给他的可以永远生活在桃花潭、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的希望,而非“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及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看,“终于看清楚了”的表述,透露着渴望,以此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而曾经熟悉的生活,如今却成了铜雕画面,表达了宝生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
从情节结构看,呼应开头的“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
从主题意蕴看,划线句中反复提及“犁铧”,扣合标题“犁铧”,而“犁铧”正是传统乡村中的农用工具,这一农具与使用它的人曾经广泛分布于乡土大地上,但现在却成为一套雕像,包含了作者对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的慨叹,暗示小说主题意蕴。
故答案为:①透露出宝生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对往昔农耕生活已成为雕塑风景(追忆场景)的惋惜与无奈;②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的描写,使得小说脉络连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③扣合标题“犁铧”,揭示传统农具及人们农耕劳作的命运际遇,暗示小说的主题意蕴。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意蕴、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1)“农具的寓言 ,冷峻的反思”,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标题“犁铧”这一小说的核心意象入手,去探究作者讲述的这个与传统农具有关的故事,包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冷峻、深切的反思。
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详细描写了满金爷手扶犁铧耕田、柳叶儿跟随撒种的铜雕画面,突出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事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犁铧”是乡土农耕文明的象征,如今只能出现在铜雕的画面中,而犁铧的驾驭者成了如蜗牛般的拔草人,再结合“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可知,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
“犁铧” 及其主人们最终成为雕像的际遇,写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的现实,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2)“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这个题目提示考生从作品的主题意蕴切入,去观照以“五人坪”为代表的传统乡土农耕文明与以靠近北京城的桃花潭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都市文明或工业文明的此消彼长,反思传统文明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探究如何重建文明的紧迫议题。
“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
“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
“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故答案为: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过叙述宝生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拔草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犁铧及其驾驭者成为雕塑的风景,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
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①在《犁铧》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也离不开最原始的劳动操作——拔草。②宝生热爱北京并非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而是这里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③现代化的发展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答案】10.CEG
11.A
12.A
13.①(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只致力于向北进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
②于禁等被阁下俘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以于世长存。
14.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所疑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语感+答题策略。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最后借助“标志”,寻找方法。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以后,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文本,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可以结合教材,调动平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然后还可以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设置成应选答案,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默认为正确选项。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其次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最后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做到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审设问,明方向。即审清题干,明确范围、指向、要求;第二,读文本,定范围。即再读文本,带着“指向”筛选重要信息;第三,用技巧,组答案。即整合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我军没有充分把握将其打败,就要施用谦辞重礼,使其骄惰,待敌人有隙可乘,便可一举而击破它。兵法说:“以谦卑示弱,促使敌人骄惰起来。”
蜀将关羽向北进军,活捉魏将于禁,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吴将吕蒙在陆口声称有病,返回建业休养,陆逊前去与他相会,问:“关羽最近所占领的地区和你毗邻,你为什么这时远离防区而东下京都,其后果不堪设想啊!”吕蒙说:“情况正如你所说的,但是我病得很厉害。”陆逊说:“关羽仗着骁勇的气势,凌驾欺压于人。(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现在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他听到你生病的消息,必定更加不做防备。现在如果在其没料到之时突然出击,自然可以活捉并制服他。你谒见吴王时,应该就此好生计议。”吕蒙说:“关羽一向勇猛,不但作战难以对付,而且他已占有荆州,大施恩信于民,加上新立战功,胆量、气势更足,不容易制服他!”吕蒙到了吴都去参见孙权,孙权问:“你病了,谁可代替你 ”吕蒙答曰:“陆逊谋深虑远,具有堪当重任的才能,看他的筹划和思虑,他终究是可当大任的。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并不为关羽所畏忌,(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假若用他,应当告诉他要注意对外隐藏自己的才能和行迹,对内加强观察形势变化,等待时机,然后方可战胜关羽。”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到达陆口之后,立刻写信给关羽说:“前不久蒙您观察敌人衅隙而适时出兵北伐,按照军律用兵,以小的战斗换来伟大胜利,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啊!敌国遭到失败,有利于巩固我们两国的联盟,听到这一胜利消息,我们都击节庆贺,盼望您乘胜前进,席卷中原,以共扶汉室。鄙人才思不敏,刚刚西来赴任,我一向十分敬仰阁下光照尘世的业绩,渴望接受您对我的良好教诲。”信中还说:“于禁等已被阁下擒捉,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可以与世长存,即使古代晋文公城濮之战中用兵之法、韩信破赵之谋略,都难以超过将军的功绩。又听魏将徐晃等率步兵、骑兵刚刚赶到,他们也只能观望将军的麾旗不敢轻动。只是曹操老奸巨猾,气急败坏时难免积邪火而不顾危险,暗地里增兵,以求实现其南下的野心。虽说魏军已经久战疲惫,但还有猛将悍卒。而且战胜之军,往往会产生麻痹轻敌的情绪,古代用兵术常讲军队胜了要更加警惕,我祝愿将军广为筹划,以争取全部胜利。我不过是一个书生,所见不免疏漏迟钝,勉强陈述我所懂得不多的事情,如今我军有一个威德兼备的好邻居,乐意讲出心里话,所讲的不一定合乎兵策,但确是我的一番心意啊!”关羽看了此信,认为其中有谦逊婉转、请求关照的意思在内,于是放了心,不再有所疑忌了。陆逊在这时及时把这些情报上送孙权,说目前已经具备活捉关羽的条件。孙权于是秘密派兵溯江而上,令陆逊和吕蒙为前锋,东吴大军一到,便迅速攻克公安和南郡。
材料二:
关羽得知马超前来投降,两人过去并不认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有谁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争强好胜,就回答说:“孟起文武兼备,勇猛过人,是当世的豪杰,是黥布、彭越一样的人,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也比不上美髯公的超凡绝伦。”关羽须发很美,所以诸葛亮叫他美髯公。关羽看到书信非常高兴,将信件展示给宾客看。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羽得知马超前来投降,两人过去并不认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有谁可以相比。
“羽闻马超来降”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因此在C处断开;
后一个“羽”是后句主语,因此在E处断开;
“问超人才可谁比类”是书信的内容,表意完整,单独成句,因此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骄:使动用法,使……骄惰/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句意:使其骄惰。/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B.正确。凭借/怜悯;句意:关羽凭借着骁勇的气势。/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
C.正确。
D.正确。因此/交情;句意:因此诸葛亮叫他美髯公。/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提出让吕蒙留下来”的概述于文无据,从原文“又相闻病,必备无益”“若见至尊,宜好为计”来看,这是东吴对关羽的“卑而骄之”的计策。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始”,刚刚;“但”,只是;“嫌”,怀疑。
(2)“见获”,被擒获;“遐迩”,指远近的人;“勋”,功勋。
故答案为:①(他)刚立大功,心气骄傲放纵,只致力于向北进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
②于禁等被阁下俘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功勋足以于世长存。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兵法上所说的‘卑而骄之’”“陆逊在吕蒙面前对关羽的分析”“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替代自己的理由”以及“陆逊写给关羽信的内容”可知,陆逊是针对关羽采用兵法中的“以谦卑示弱,促使敌人骄惰起来”的计策,写信故意地贬低自己称颂关羽的功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疑忌,在关羽骄惰之时出其不意战胜关羽。故可以概括为“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疑忌”。
根据“亮知羽护前”可知,诸葛亮非常了解关羽争强好胜的性格,诸葛亮在信中夸赞关羽,将马超与张飞等人相比,就是为了满足关羽争强好胜之心。故可以概括为“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是为了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故答案为: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所疑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
【答案】15.B
16.①“枕”字写出水阁卧枕水边或水上,形象精炼,富有意趣。
②“云”字写出水气云烟缭绕,有如仙境,令人陶醉,凝练而有诗意。
③“凿疏棂”写出水阁装饰精致华美,也让读者产生水声清脆悦耳的联想。
④“夜不扃”写出水阁远离尘嚣,幽静偏僻。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标注题目敏感点,选项中的敏感点就是与思想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相关的核心词语。其次,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诗寻找对应点,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问题,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依据。最后,根据“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理解(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审清题干,题目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然后结合文本,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境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效果、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错,颔联“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的意思是“滩头水石相激的声音与大地上风吹孔穴的声音混在一起,风吹动树,树影的晃动凌乱了天上的星光”,秋声中还有着地籁声,是树影晃动让星光看起来凌乱而非星光凌乱。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枕”字犹如神来之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腻地勾勒出水阁静卧于水边或水上的画面,宛如一首悠扬的诗歌,一幅灵动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其中。
②“云”字则巧妙地将水阁被水气云烟缭绕的景象描绘得如梦似幻,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那无尽的诗意与韵味,让人心醉神迷。
③“凿疏棂”一词,写流水犹如一位精湛的雕刻家,细腻地勾画出水阁精致华美的装饰,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水声清脆悦耳,宛如琴瑟和鸣,宛如天籁之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④“夜不扃”,用到了夜晚也不用关门这一细节描写,描绘了一幅犹如远离尘嚣的幽静偏僻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享受着那份宁静与致远,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与世无争。
故答案为:①“枕”字写出水阁卧枕水边或水上,形象精炼,富有意趣。
②“云”字写出水气云烟缭绕,有如仙境,令人陶醉,凝练而有诗意。
③“凿疏棂”写出水阁装饰精致华美,也让读者产生水声清脆悦耳的联想。
④“夜不扃”写出水阁远离尘嚣,幽静偏僻。
17.【答案】(1)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知识点】师说;望海潮(东南形胜);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易错点:犹;焉;耻;澄;桂;荷;碧
故答案为: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答案】18.A.成群结队;B.不离不弃
19.示例: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知识点】扩展语段;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根据语境快速准确选用成语,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积累的成语多不多。成语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下功夫的长久活。考生在读书、交谈时会见到或听到不少成语,要能够明晓其义,正确使用。若不懂,则一定要查成语词典,随时学习。一天记几个,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在积累和运用成语时,考生要避免出现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敬谦不当、不合惯用句式、搭配不当、词义轻重失当、范围错用等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推介词的能力。推介词是举办活动、评选人物时,把好的方案、人物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而表述的话语。推介词的写作,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表述观点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推荐词可以分为两大类: (1)对事物的推介词。关键是要对事物的内容和特点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只能泛泛而谈,无病呻吟。(2)对人物的介绍词。在某种特定场合对某人作介绍,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得体。要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心话题,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信息材料,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必须摒弃。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能使生意兴隆,故语境强调吃货人数要多,越多越好,故填“成群结队”。成群结队:意思是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用来比喻团结一致。
第二空,前文提到大厨换主家,吃一客路相随,语境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不离开和不放弃的态度,故填“不离不弃”。不离不弃:意思包括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形容极为忠诚。
故答案为:A.成群结队;B.不离不弃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推介词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推介词的构成,然后根据所给材料来拟写。推荐词是用来推荐人或物,以便对方采纳和接受的一种宣传文体,一般构成包括名称、主要特点或风格、地位等;语言上一般要精炼概括,简洁实在,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每一个被推荐的人事物的品性,突出闪光点,还要寓理言志,给人启迪,语言中要洋溢赞赏之意,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手法上,可以使用排比、对仗、比喻等手法,以增减感染力。
本题来说,要求给老街写推介词,由“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可知,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历史悠久,古老有味道;
由“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可知,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他们可以用最一般的食材,也要调出不一般的美食来,可见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故答案为:老街是浸染过九个朝代皇帝紫气的古街,老街的店主做生意有情怀、有格调、有格局,老街有文化底蕴。
【答案】20.C
21.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22.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语段内容,把握表述主体。要关注所给语段的具体内容,可以从表述的中心、论证的观点或者描写对象的特点等角度把握语段内容,然后根据一个段落或句群表述主体的一致性,确定括号中要填写的大致内容和表述的主体。然后分析逻辑关系,把握衔接思路。先分析上下文语意,判断上下文呈现出的逻辑关系,如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解说、总分(分总)等。再根据文中的逻辑顺序,把握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使整个语段的表述逻辑顺畅、思路清晰,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带感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等等。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修辞类的词语,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情感。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较明显,学生需要先辨清它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带有感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另外,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第三步,联系。结合词语在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内容分析,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作者思想感情[如: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答此类题应先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再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最后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注意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
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
故答案为: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是比喻,“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
所以,通感(比喻)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故答案为: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23.【答案】【参考例文】
匆匆
——有感于一瞬间
相比于浩淼无垠的宇宙,一瞬间在时间的推进中几乎可视为静止;即使相对于人类数十年的生存期限,一瞬间的份量似乎也太微不足道。但是,花开花落,潮起潮涌。一瞬间,已足够决定我们前途方向,已有足够大的空间承载我们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一种思想。
前不久阜阳市前市委书记尚军的政治丑闻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尚军,在人生政途的多次选择中都无一例外地灵魂、肉体获得权利的膨胀、纵欲的满足。不禁唏嘘。在正义与邪恶,污俗与纯洁的世界,在一瞬间,正面的思想屈服了,欲望的黑影覆盖了所有真诚的领地。可以想象,从那微乎其微时钟秒针轻轻摆过的一瞬间起,尚军的心中的鲜花繁树已渐渐枯死,取而代之的是对黑暗污流顶礼膜拜的枯叶败枝,冉冉物华休矣。
中国田径史乃至世界田径史也不忽略忘怀的一刻: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上海黄金田径赛中,发挥出惊人的潜能,以打破世界记录的成绩夺冠。然而,我们关注的应该还有另一刻,就是刘翔听到枪声后拔地而起跑的一瞬,就是他超越,梦想迈向人生理想颠峰的一瞬。那一瞬,是他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诠释,是他人性中对胜利的渴望对挑战机会的珍重的本能。那闪耀着人性光辉凝结着对生命深层理解的一瞬,应该载入史册,成为我们铭记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我们矢志不渝的对理想的追求。
夏日高阳,惠风和畅,日本明仁天王在太平洋军舰上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一刻,是任何伟大的节日都无法比拟的。从那一刻开始,因战争而涌流的鲜血凝结,因硝烟而迷蒙的天空纯明,地平线和平的曙光由这一瞬开始铿锵。然而这短暂的一刻掩盖了多少国家沦陷的哀嚎,践踏了多少个健康快乐的生灵?无疑,历史是一种沉淀,而这一瞬间的绽放,又要经历多少岁月的苍凉黑暗的折磨?
一瞬间,是时光流逝匆匆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暴露了人性的软弱,它展现了人格的高尚,它更加是之前无数一刻的经过时间过滤、理解的重现与总结。在了无止境的递进中,我们完成了人生。
一瞬间,是智慧给予我们短小精练的回答。时光匆匆,一瞬却不可匆匆走过。把它放置于生命中应有的高度,是我们真诚而勇敢地活着的义务。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关于瞬间的论述,主要揭示了“瞬间”的作用,尤其是美丽的瞬间可以让人终生难忘。人生就是一个个瞬间构成的。
写作时我们需要围绕“瞬间”展开。从这个作文来看,适合写成议论文,表达对“瞬间”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瞬间即是永恒、瞬间也能成就伟大、有些瞬间不能忘记等。选择人生或历史当中的一些瞬间为论据,这样更有说服力。比如,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瞬间;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国旗在香港升起来的瞬间等。当然也适合写成记叙文,选择一个瞬间来写,尤其要对这个瞬间前面的内容进行铺垫,最后再写这一瞬间的到来。比如,一个孩子跑上了公路,公路上车来车往,这个时候有一个小伙子冲上去,把孩子抱起,跑回路边的瞬间。重点写孩子跑上公路,人们的心情是如何紧张,前面做足铺垫,然后再写小伙子,为最后的抒情和议论张本。总之,要体现“瞬间”时间之短,但要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思想。
具体写作时,开篇可以引出写作的观点:爱在一瞬间。主体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或者《目送》中的描写等,都可以阐述爱在一瞬间;还可以写吴菊萍徒手接从楼上坠落的孩子的瞬间;9·11事件发生之时,那一个瞬间使多少人感到害怕,使多少人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死亡。但是,当被困人员感到害怕的同一瞬间,纽约市的消防队员们不顾自己的身命,一心为救出生还者而冲进这幢“危楼”,结果死伤了上百名消防员。事后生还者还激动地回想起当时的害怕,但更让他们铭记在心的是消防员的精神品质。最后,可以就爱在一瞬间进行阐发,表达自己对瞬间的认识。
立意:
1.爱在转头一瞬间。
2.瞬间即是永恒。
3.瞬间蕴含真善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