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巴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巴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巴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风急浪高,游轮在洋面上犹如一叶扁舟,上下颠(①)得十分厉害,杨绛对钱钟书说:想不晕(  )船,就要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钱钟书照此践行,果真灵验。
后来,杨绛先生将此提(②)为人生的“晕船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  )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③),风浪能奈我何?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yūn kuī B.yùn kuī C.yùn kuí D.yūn kuí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簸 炼 鹜 B.簸 练 骛 C.簸 炼 骛 D.簸 炼 鹜
【答案】1.A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晕船”的“晕”读作“yūn”,“岿然不动”的“岿”读作“ kuī”。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①处表示船上下剧烈地震荡,应写作“颠簸”;②处表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概括出有用的道理,应写作“提炼”;③处表示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应写作“心无旁骛”,“骛”指追求。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下·石林开学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____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____、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____,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____。
A.大相径庭 屏障 花枝招展 寂寥
B.大相径庭 篱笆 草长莺飞 喧嚣
C.截然不同 屏障 草长莺飞 寂寥
D.截然不同 篱笆 花枝招展 喧嚣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根据“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的提示,第一空选“截然不同”恰当。屏障:泛指遮蔽、阻挡之物。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等编成的栅拦。根据“一道鸿沟”的提示,选“屏障”恰当。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根据“繁花似锦”的提示,选“草长莺飞”恰当。根据“荒凉”的提示,最后一空选“寂寥”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4.(2021·江西)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B.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
C.赵孟频可以“日书万字”的原因,是因为其书法笔法简洁,线条简单,结构空间匀整。
D.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始。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成分残缺,应该在“中国教育”后面加上“的百年之路”;
C.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是因为”;
D.语序不当,应将“协同推进”放在“周密计划”后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2024九下·石林月考)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称对方母亲用“令堂”,称对方弟弟、妹妹用“令弟”“令妹”等。____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
A.大概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吧?
B.为什么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呢?
C.其实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D.所以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答案】B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A使用了“大概”这个词,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这与原文中解释“令”字含义的确定性不符,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B是一个疑问句,询问为什么加上“令”字就表示尊敬。这与原文的陈述语气不符,原文是在解释事实,而不是在提出问题。
C是一个陈述句,直接说明了加上“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这与原文的陈述语气相符,且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D使用了“所以”这个词,暗示了因果关系。然而,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明加上“令”字表示尊敬的原因,只是简单地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因此,选项D并不是最佳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6.(2024九下·石林月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个经典人物,他疾恶如仇,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与他相关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等。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被调去修铁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不幸染上了伤寒病和大叶性肺炎,仍坚持和别人一道去上工,最终晕倒在地。
C.《红岩》的很多素材取自真人真事。小说叙述了解放前夕,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英雄们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地狱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D.1928年,鲁迅将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其中《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叙述了他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选项提到的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确实包含了《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等文章。然而,在描述这些文章的内容时,D选项出现了错误。《五猖会》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对于迎神赛会的向往和父亲的阻难,而《琐记》则描述了作者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到日本留学和弃医从文的过程,并没有叙述“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2024九下·石林月考)根据提示填空。
(1)鸡声茅店月,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4)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
(6)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7)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以“     ,    ”两句写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答案】(1)人迹板桥霜
(2)海内存知己
(3)玉盘珍羞直万钱
(4)烽火连三月
(5)舍生而取义者也
(6)八百里分麾下炙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直、麾、炙
故答案为:人迹板桥霜;海内存知己;玉盘珍羞直万钱;烽火连三月;舍生而取义者也 ; 八百里分麾下炙;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写。
二、综合性学习(8~11题,共9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8.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诗文名句:   
故事:   
9.【生活中的“酒”】
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8.诗文名句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示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9.示例: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您叫辆出租车,好吗?
【知识点】见解表述;名人事迹;诗句与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2)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8.本题考查的是用文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它描绘了诗人在明月下把酒问天的情景,寓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故事:杯酒释兵权。这是唐朝末年,李世民在宫廷政变后,为了稳定政局,用一杯酒解除了大将尉迟恭的兵权。这个故事展示了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权谋,也是酒在政治场合中的一种象征。
故答案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酒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带来欢乐和放松,是人们社交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酒也可能引发问题,如酒后驾车、酗酒等,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在奶奶的生日宴会上,叔叔喝了酒准备开车回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应该及时劝阻他,告诉他酒后驾车的危害和后果。我们可以说:“叔叔,酒后驾车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仅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请您选择安全的交通方式回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叔叔宣传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知识,帮助他养成健康的饮酒习惯。我们可以说:“叔叔,饮酒是一种享受,但也要注意适量和健康。过量饮酒不仅有害健康,还可能影响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请您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劝阻和宣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知识,提高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
故答案为: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您叫辆出租车,好吗?
(2024九下·石林月考)名著阅读
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杜少卿吃完了酒,告别了去。那两人还坐着,虞博士进来陪他。伊昭问道:“老师与杜少卿是甚么的相与?”虞博士道:
“他是我们世交,是个极有才情的。”伊昭道:“门生也不好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虞博士道:“他有甚么没品行?”伊昭道:“他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博士道:“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储信道:“这也罢了;倒是老师下次有甚么有钱的诗文,不要寻他做。他是个不应考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好也有限,恐怕坏了老师的名。我们这监里有多少考的起来的朋友,老师托他们做,又不要钱,又好。”虞博士正色道:“这倒不然。他的才名,是人人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每常人在我这里托他做诗,我还沾他的光。就如今日这银子是一百两,我还留下二十两给我表侄。”两人不言语了,辞别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
10.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1.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
【答案】10.D
11.示例: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可知,虞博士学名为虞育德,常熟人、为人极其忠厚,做了系列善举,一次,远村上有一个姓郑的人家请他去看葬坟,看过了坟,虞博士叫了一只小船回来,忽见那边岸上一个人跳下河里来,虞博士吓了一跳忙叫船家把那人救了起来。五十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天子见到虞博士年岁太大,就补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之后汤相公来找虞博士,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博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再后来,某个监生被人诬告赌博要受责罚,虞博士没有实施任何处罚,而是善待教化他,并为他洗刷了冤枉。因此,虞博士被选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对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儒林外史》在刻画人物时通过对比、细节描写、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例如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再如,严监生临终前因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也颇具讽刺意味。
故答案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三、阅读(12~25题,共31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13.请你谈谈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3.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千嶂里”形象地描绘出崇山峻岭的辽阔与雄浑,展现了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长烟落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雄浑的气氛,长烟弥漫,落日余晖,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而“孤城闭”则点出了人烟稀少,孤城寂寥的边塞景象,凸显出边疆的荒凉和艰苦。
故答案为: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其含义深远,情感丰富。首先,从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来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对前面所有描绘的秋景、边塞战事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总结和升华。这一句话将个体的内心情感与战争的严酷现实紧密相连,生动地表现出将军和征夫们的深深忧虑和无尽哀愁。将军的白发,不仅代表着他的年老,也暗示了他长时间在边塞征战、身心疲惫的状态。而征夫们的泪水,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疲惫的无奈表达。这一句话,将个人的情感与战争的严酷现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其次,从字面上直接解读,“人不寐”即人们无法入睡,这既可能是因为边塞的艰苦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将军白发”和“征夫泪”更是直接地描绘了将军和征夫们的疲惫和痛苦。白发和泪水,都是对衰老和悲伤的象征,它们在这里被用来描绘将军和征夫们的身心疲惫和深深的无助。
故答案为: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⑤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
B.尝趋百里外(动词,快步走)
C.未尝识书具(副词,曾经)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
1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及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甲】【乙】两文的事例均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17.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案】14.A
15.C
16.D
17.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从此,(大家)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14.BCD.正确;
A.有误,句意为:朝廷每天供给膳食。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断句。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意为: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故答案为:C
16.ABC.正确;
D.有误,方仲永的父亲只知让自己的孩子去挣钱,“不使学”,因而成为“泯然众人”,不能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趋,赶到。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作,写作。立,立刻。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可,值得。观,观赏。
故答案为: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从此,(大家)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
①1月17日,世界最大石刻四川乐山大佛的头部,经过检测和日常养护,得到有效改善。
②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90年。以完成后的时间来计,这尊佛像距今1215年。在这1215年中,大佛裸露在外的时间有700多年。
③最初,建筑者们修建了大像阁这一巨型建筑来保护大佛,在南宋的《长江万里图》里,可以看到以前大佛所在的宫殿。但是,大像阁在宋元时期被毁。没有了遮风挡雨防光的保护,大佛常年经受风吹雨打和植被侵蚀。
④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物病害,主要是由地衣、苔藓和其他生物藻类、霉菌所造成的。当地降水充沛,植物生长的季节性明显。降水丰沛时,地衣、苔藓会变成绿色,温度降低后它们会进入休眠期或死亡,这时大佛的头部就会发黑。尽管后人修葺时在大佛的头部和胸部设有保护层,但经过风吹雨打,保护层上还会附有极微量的泥土,可即便是这样的毫米级泥土,也足够苔藓类植物生存。
⑤除花脸外,乐山大佛还出现过闭眼和流泪,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对此,民间有显灵等类似解释。但从科学角度解释,大佛闭眼流泪的真实原因是空气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业建设、大兴土木,大气污染逐年加重,而且四川盆地空气湿度较大,酸雨沉降更为严重。受到空气污染导致的严重酸雨腐蚀,人们就会看到大佛眼睛下面像泪一样的水痕。经过清洗,就可以解决这一现象。
⑥乐山大佛高71米,坐镇三江汇流处,全身沿凌云山天然山体凿刻。不过,凌云山的土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砂岩层之间夹杂了30-50厘米厚的泥岩层,形成了渗水和排水的不一致。建造大佛的古代匠人在大佛的螺髻耳部、胸部修建有排水槽和排水廊道,但由于砂岩渗水性很强,泥岩渗水性较弱,积水在其中堆积后并不能穿透外壳排出,再加上温差、湿度差等因素影响,造成岩石鼓起或开裂。
⑦因此,如何保护大佛成为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根据历史记载,可以考证的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但是,正如人的疾病防治一样,也应当对大佛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目前,我国有30多处世界遗产正遭受空气污染的损害,峨眉山、泰山、黄山、武夷山等,都处于酸雨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包围之中。减少污染,不只是在保护我们自身,也是在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
18.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B.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分类别。
C.由于泥岩渗水性很强,砂岩渗水性较弱,再加上积水、温差、湿度差等因素影响,造成岩石鼓起或开裂。
D.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减少污染,是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举措。
19.阅读②~⑦段,概括本文的主要说明思路。
首先   ;接着   ;
最后   。
20.第⑦段句子“可以考证的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中的加点词“可以考证”能否删去 为什么
21.说说文题“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的作用。
【答案】18.C
19.首先介绍乐山大佛的历史(2-3段);接着解说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4-6段);最后介绍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7段)。
20.不能删除。“可以考证”说明“14次之多”是有历史记载并经过考证的,但不排除还有很多次修缮是没有历史记载的,突出说明如何保护大佛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21.运用设问、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后的状态说成是“花脸流泪”,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说明的主要内容: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8.ABD.正确;
C.有误,应该是“砂岩渗水性很强,泥岩渗水性较弱”。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文章思路梳理。首先主要回顾了乐山大佛的建造背景和历史。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它的建造始于唐代,历时近90年。大佛的建造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水利工程以及政治稳定有关。通过这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乐山大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接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解释了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的现象。首先,文章指出这是由于酸雨腐蚀造成的。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大佛表面的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表面出现溶解和剥落。其次,大气污染也是原因之一,空气中的污染物附着在大佛表面,进一步加剧了腐蚀过程。最后,乐山大佛所处的湿润气候也为腐蚀提供了条件。通过这部分的解说,读者可以了解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科学原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主要介绍了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工作。针对花脸流泪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包括加强环境监测、限制污染排放、定期清理大佛表面等。同时,还加强了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保护乐山大佛这一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故答案为:介绍乐山大佛的历史(2-3段);接着解说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4-6段);最后介绍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7段)
2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可以考证”这个词组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有限制的确定性。它意味着已知的14次修缮是有历史记录的,并且经过了学术界的考证。但是,它并不排除还有其他的修缮活动是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去掉“可以考证”,那么句子就会变为“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这会给人一种所有的修缮活动都被完全记录下来的错觉。而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的缺失或其他因素,有可能还有其他的修缮次数是没有被记录的。因此,保留“可以考证”是必要的,它提醒我们关于乐山大佛的修缮历史可能还存在未知的部分。“可以考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严谨表述,它还突显了乐山大佛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因为即便我们已经知道有14次可以考证的修缮,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佛的保护工作就此结束。相反,它强调了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的持续关注和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像乐山大佛这样的文化遗产,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故答案为:不能删除。“可以考证”说明“14次之多”是有历史记载并经过考证的,但不排除还有很多次修缮是没有历史记载的,突出说明如何保护大佛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2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为何会花脸流泪”就是一个设问,它引导读者思考乐山大佛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花脸流泪”就是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的状态拟人化,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哭泣。这样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这个题目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读者可能会因为好奇乐山大佛为何会“流泪”而想要进一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故事。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即乐山大佛受到侵蚀的原因。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就可以通过这个题目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故答案为:运用设问、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后的状态说成是“花脸流泪”,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说明的主要内容: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 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 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 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24.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5.简析选文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22.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3.不能。A、B、C三句分别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5.首先,提出“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再比较删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2.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这个论点鲜明地指出了文章要讨论的核心话题,即年轻人应当具备的担当精神。全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年轻人为什么要具有担当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源自何处。
故答案为: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3.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从时间顺序上看,花木兰是出现在古代的历史人物,她的故事来源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描述了她代父从军、英勇善战的事迹。而鲁迅则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焦裕禄则是现代的一位优秀党员干部,以其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著称。因此,从时间线上看,A、B、C三句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这样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其次,从内容照应的角度看,这三个例子分别与后文的“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呼应。花木兰为了家庭的荣誉而代父从军,展现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鲁迅通过文学作品唤醒民族意识,表达了对民族的热爱;焦裕禄则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样的对应关系使得整个段落更加紧凑和有序。
故答案为:不能。A、B、C三句分别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24.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等具有担当精神的历史人物,具体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通过引用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论,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种论证方法的使用,使得全文的中心论点更加突出,也使得分论点更加明确和具体。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5.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首先,文章在第②段提出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为后续的论述设置了议题和方向。然后,文章在第③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等具有担当精神的人物例子,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接着,文章在第④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明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文章在第⑤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等具有担当精神的历史人物,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四、作文(40分)
26.(2024九下·石林月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面对错误,泰戈尔却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这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的话,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请以“有价值的错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目二:请以“最难忘的一次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有价值的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错误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我们往往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错误而选择了平庸。然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却提醒我们,错误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它们反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深刻记得,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一次错误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因为疏忽大意,错过了一道原本可以轻松拿下的题目。看着试卷上那个刺眼的错误标记,我感到十分懊悔和沮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指出了我错误的原因,并鼓励我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
在反思中,我意识到,这次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它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开始把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用它们来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错误,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弱点。正是这些错误,让我们有机会去改正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错误,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更无法取得进步。当然,面对错误,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畏首畏尾,也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自暴自弃。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价值的错误”,是一种深刻的认识,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害怕犯错,而是要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抱真理,走向成功的道路。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泰戈尔的名言指出,将所有错误关在门外,也就拒绝了真理。这说明错误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们可能包含着通向真理的线索或启示。关键词“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有价值”表示这些错误能够带来一定的益处或启示。写作思路:是什么:可先解释什么是有价值的错误,错误为什么会有价值。为什么:论述错误有价值的原因,如能从中吸取经验、促进成长等。怎么做:讲述如何面对有价值的错误,例如以积极的态度从中学习,而非一味逃避或懊悔。误区:学生可能会详略不当,过度阐述错误本身,而忽略其价值所在。开头可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相关故事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经历、名人故事等,突出错误带来的正面影响;结尾可强调从错误中汲取经验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在错误中前行》:从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从错误中汲取智慧》:强调从错误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有错方知对》:通过对比,体现出错误对于认识正确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最难忘的一次选择”明确了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一次难忘的选择经历。关键词“选择”意味着在面对多个选项时做出的决定。写作思路:是什么:在开头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引人入胜的情景,引出最难忘的那次选择。为什么:详细描述选择的背景、原因和过程,以及为何它如此难忘。怎么做:讲述做出选择后的结果和自己的感受。误区:学生可能会在描述选择过程时过于冗长,导致详略不当。开头可以采用回忆式、场景式等方法引入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的重大选择,如升学、职业选择等;结尾可以通过总结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那次艰难的抉择》:突出选择的艰难和重要性。《难忘的选择,成就别样的人生》:强调这次选择对人生的影响。《记忆深处的那次选择》:从记忆深处挖掘这次选择的意义。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巴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风急浪高,游轮在洋面上犹如一叶扁舟,上下颠(①)得十分厉害,杨绛对钱钟书说:想不晕(  )船,就要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钱钟书照此践行,果真灵验。
后来,杨绛先生将此提(②)为人生的“晕船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  )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③),风浪能奈我何?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yūn kuī B.yùn kuī C.yùn kuí D.yūn kuí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簸 炼 鹜 B.簸 练 骛 C.簸 炼 骛 D.簸 炼 鹜
3.(2024七下·石林开学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____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____、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____,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____。
A.大相径庭 屏障 花枝招展 寂寥
B.大相径庭 篱笆 草长莺飞 喧嚣
C.截然不同 屏障 草长莺飞 寂寥
D.截然不同 篱笆 花枝招展 喧嚣
4.(2021·江西)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B.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
C.赵孟频可以“日书万字”的原因,是因为其书法笔法简洁,线条简单,结构空间匀整。
D.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始。
5.(2024九下·石林月考)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称对方母亲用“令堂”,称对方弟弟、妹妹用“令弟”“令妹”等。____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
A.大概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吧?
B.为什么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呢?
C.其实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D.所以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6.(2024九下·石林月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个经典人物,他疾恶如仇,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与他相关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等。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被调去修铁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不幸染上了伤寒病和大叶性肺炎,仍坚持和别人一道去上工,最终晕倒在地。
C.《红岩》的很多素材取自真人真事。小说叙述了解放前夕,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英雄们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地狱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D.1928年,鲁迅将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其中《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叙述了他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
7.(2024九下·石林月考)根据提示填空。
(1)鸡声茅店月,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4)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
(6)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7)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以“     ,    ”两句写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二、综合性学习(8~11题,共9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8.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诗文名句:   
故事:   
9.【生活中的“酒”】
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2024九下·石林月考)名著阅读
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杜少卿吃完了酒,告别了去。那两人还坐着,虞博士进来陪他。伊昭问道:“老师与杜少卿是甚么的相与?”虞博士道:
“他是我们世交,是个极有才情的。”伊昭道:“门生也不好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虞博士道:“他有甚么没品行?”伊昭道:“他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博士道:“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储信道:“这也罢了;倒是老师下次有甚么有钱的诗文,不要寻他做。他是个不应考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好也有限,恐怕坏了老师的名。我们这监里有多少考的起来的朋友,老师托他们做,又不要钱,又好。”虞博士正色道:“这倒不然。他的才名,是人人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每常人在我这里托他做诗,我还沾他的光。就如今日这银子是一百两,我还留下二十两给我表侄。”两人不言语了,辞别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
10.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1.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
三、阅读(12~25题,共31分)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13.请你谈谈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的理解。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⑤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
B.尝趋百里外(动词,快步走)
C.未尝识书具(副词,曾经)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
1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及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甲】【乙】两文的事例均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17.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
①1月17日,世界最大石刻四川乐山大佛的头部,经过检测和日常养护,得到有效改善。
②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90年。以完成后的时间来计,这尊佛像距今1215年。在这1215年中,大佛裸露在外的时间有700多年。
③最初,建筑者们修建了大像阁这一巨型建筑来保护大佛,在南宋的《长江万里图》里,可以看到以前大佛所在的宫殿。但是,大像阁在宋元时期被毁。没有了遮风挡雨防光的保护,大佛常年经受风吹雨打和植被侵蚀。
④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物病害,主要是由地衣、苔藓和其他生物藻类、霉菌所造成的。当地降水充沛,植物生长的季节性明显。降水丰沛时,地衣、苔藓会变成绿色,温度降低后它们会进入休眠期或死亡,这时大佛的头部就会发黑。尽管后人修葺时在大佛的头部和胸部设有保护层,但经过风吹雨打,保护层上还会附有极微量的泥土,可即便是这样的毫米级泥土,也足够苔藓类植物生存。
⑤除花脸外,乐山大佛还出现过闭眼和流泪,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对此,民间有显灵等类似解释。但从科学角度解释,大佛闭眼流泪的真实原因是空气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业建设、大兴土木,大气污染逐年加重,而且四川盆地空气湿度较大,酸雨沉降更为严重。受到空气污染导致的严重酸雨腐蚀,人们就会看到大佛眼睛下面像泪一样的水痕。经过清洗,就可以解决这一现象。
⑥乐山大佛高71米,坐镇三江汇流处,全身沿凌云山天然山体凿刻。不过,凌云山的土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砂岩层之间夹杂了30-50厘米厚的泥岩层,形成了渗水和排水的不一致。建造大佛的古代匠人在大佛的螺髻耳部、胸部修建有排水槽和排水廊道,但由于砂岩渗水性很强,泥岩渗水性较弱,积水在其中堆积后并不能穿透外壳排出,再加上温差、湿度差等因素影响,造成岩石鼓起或开裂。
⑦因此,如何保护大佛成为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根据历史记载,可以考证的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但是,正如人的疾病防治一样,也应当对大佛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目前,我国有30多处世界遗产正遭受空气污染的损害,峨眉山、泰山、黄山、武夷山等,都处于酸雨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包围之中。减少污染,不只是在保护我们自身,也是在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
18.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B.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分类别。
C.由于泥岩渗水性很强,砂岩渗水性较弱,再加上积水、温差、湿度差等因素影响,造成岩石鼓起或开裂。
D.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减少污染,是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举措。
19.阅读②~⑦段,概括本文的主要说明思路。
首先   ;接着   ;
最后   。
20.第⑦段句子“可以考证的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中的加点词“可以考证”能否删去 为什么
21.说说文题“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的作用。
(2024九下·石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 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 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 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24.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5.简析选文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四、作文(40分)
26.(2024九下·石林月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面对错误,泰戈尔却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这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的话,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请以“有价值的错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目二:请以“最难忘的一次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晕船”的“晕”读作“yūn”,“岿然不动”的“岿”读作“ kuī”。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①处表示船上下剧烈地震荡,应写作“颠簸”;②处表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概括出有用的道理,应写作“提炼”;③处表示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应写作“心无旁骛”,“骛”指追求。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根据“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的提示,第一空选“截然不同”恰当。屏障:泛指遮蔽、阻挡之物。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等编成的栅拦。根据“一道鸿沟”的提示,选“屏障”恰当。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根据“繁花似锦”的提示,选“草长莺飞”恰当。根据“荒凉”的提示,最后一空选“寂寥”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B.成分残缺,应该在“中国教育”后面加上“的百年之路”;
C.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是因为”;
D.语序不当,应将“协同推进”放在“周密计划”后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A使用了“大概”这个词,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这与原文中解释“令”字含义的确定性不符,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B是一个疑问句,询问为什么加上“令”字就表示尊敬。这与原文的陈述语气不符,原文是在解释事实,而不是在提出问题。
C是一个陈述句,直接说明了加上“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这与原文的陈述语气相符,且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D使用了“所以”这个词,暗示了因果关系。然而,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明加上“令”字表示尊敬的原因,只是简单地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因此,选项D并不是最佳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选项提到的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确实包含了《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等文章。然而,在描述这些文章的内容时,D选项出现了错误。《五猖会》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对于迎神赛会的向往和父亲的阻难,而《琐记》则描述了作者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到日本留学和弃医从文的过程,并没有叙述“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答案】(1)人迹板桥霜
(2)海内存知己
(3)玉盘珍羞直万钱
(4)烽火连三月
(5)舍生而取义者也
(6)八百里分麾下炙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直、麾、炙
故答案为:人迹板桥霜;海内存知己;玉盘珍羞直万钱;烽火连三月;舍生而取义者也 ; 八百里分麾下炙;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写。
【答案】8.诗文名句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示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9.示例: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您叫辆出租车,好吗?
【知识点】见解表述;名人事迹;诗句与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2)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8.本题考查的是用文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它描绘了诗人在明月下把酒问天的情景,寓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故事:杯酒释兵权。这是唐朝末年,李世民在宫廷政变后,为了稳定政局,用一杯酒解除了大将尉迟恭的兵权。这个故事展示了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权谋,也是酒在政治场合中的一种象征。
故答案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酒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带来欢乐和放松,是人们社交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酒也可能引发问题,如酒后驾车、酗酒等,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在奶奶的生日宴会上,叔叔喝了酒准备开车回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应该及时劝阻他,告诉他酒后驾车的危害和后果。我们可以说:“叔叔,酒后驾车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仅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请您选择安全的交通方式回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叔叔宣传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知识,帮助他养成健康的饮酒习惯。我们可以说:“叔叔,饮酒是一种享受,但也要注意适量和健康。过量饮酒不仅有害健康,还可能影响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请您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劝阻和宣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知识,提高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
故答案为: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您叫辆出租车,好吗?
【答案】10.D
11.示例: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可知,虞博士学名为虞育德,常熟人、为人极其忠厚,做了系列善举,一次,远村上有一个姓郑的人家请他去看葬坟,看过了坟,虞博士叫了一只小船回来,忽见那边岸上一个人跳下河里来,虞博士吓了一跳忙叫船家把那人救了起来。五十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天子见到虞博士年岁太大,就补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之后汤相公来找虞博士,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博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再后来,某个监生被人诬告赌博要受责罚,虞博士没有实施任何处罚,而是善待教化他,并为他洗刷了冤枉。因此,虞博士被选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对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儒林外史》在刻画人物时通过对比、细节描写、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例如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再如,严监生临终前因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也颇具讽刺意味。
故答案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答案】1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3.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千嶂里”形象地描绘出崇山峻岭的辽阔与雄浑,展现了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长烟落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雄浑的气氛,长烟弥漫,落日余晖,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而“孤城闭”则点出了人烟稀少,孤城寂寥的边塞景象,凸显出边疆的荒凉和艰苦。
故答案为: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其含义深远,情感丰富。首先,从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来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对前面所有描绘的秋景、边塞战事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总结和升华。这一句话将个体的内心情感与战争的严酷现实紧密相连,生动地表现出将军和征夫们的深深忧虑和无尽哀愁。将军的白发,不仅代表着他的年老,也暗示了他长时间在边塞征战、身心疲惫的状态。而征夫们的泪水,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疲惫的无奈表达。这一句话,将个人的情感与战争的严酷现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其次,从字面上直接解读,“人不寐”即人们无法入睡,这既可能是因为边塞的艰苦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将军白发”和“征夫泪”更是直接地描绘了将军和征夫们的疲惫和痛苦。白发和泪水,都是对衰老和悲伤的象征,它们在这里被用来描绘将军和征夫们的身心疲惫和深深的无助。
故答案为: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答案】14.A
15.C
16.D
17.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从此,(大家)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14.BCD.正确;
A.有误,句意为:朝廷每天供给膳食。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断句。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意为: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故答案为:C
16.ABC.正确;
D.有误,方仲永的父亲只知让自己的孩子去挣钱,“不使学”,因而成为“泯然众人”,不能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趋,赶到。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作,写作。立,立刻。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可,值得。观,观赏。
故答案为: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从此,(大家)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答案】18.C
19.首先介绍乐山大佛的历史(2-3段);接着解说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4-6段);最后介绍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7段)。
20.不能删除。“可以考证”说明“14次之多”是有历史记载并经过考证的,但不排除还有很多次修缮是没有历史记载的,突出说明如何保护大佛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21.运用设问、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后的状态说成是“花脸流泪”,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说明的主要内容: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8.ABD.正确;
C.有误,应该是“砂岩渗水性很强,泥岩渗水性较弱”。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文章思路梳理。首先主要回顾了乐山大佛的建造背景和历史。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它的建造始于唐代,历时近90年。大佛的建造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水利工程以及政治稳定有关。通过这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乐山大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接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解释了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的现象。首先,文章指出这是由于酸雨腐蚀造成的。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大佛表面的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表面出现溶解和剥落。其次,大气污染也是原因之一,空气中的污染物附着在大佛表面,进一步加剧了腐蚀过程。最后,乐山大佛所处的湿润气候也为腐蚀提供了条件。通过这部分的解说,读者可以了解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科学原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主要介绍了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工作。针对花脸流泪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包括加强环境监测、限制污染排放、定期清理大佛表面等。同时,还加强了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保护乐山大佛这一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故答案为:介绍乐山大佛的历史(2-3段);接着解说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4-6段);最后介绍乐山大佛的修缮保护(7段)
2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可以考证”这个词组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有限制的确定性。它意味着已知的14次修缮是有历史记录的,并且经过了学术界的考证。但是,它并不排除还有其他的修缮活动是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去掉“可以考证”,那么句子就会变为“对大佛的修缮已有14次之多”,这会给人一种所有的修缮活动都被完全记录下来的错觉。而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的缺失或其他因素,有可能还有其他的修缮次数是没有被记录的。因此,保留“可以考证”是必要的,它提醒我们关于乐山大佛的修缮历史可能还存在未知的部分。“可以考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严谨表述,它还突显了乐山大佛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因为即便我们已经知道有14次可以考证的修缮,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佛的保护工作就此结束。相反,它强调了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的持续关注和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像乐山大佛这样的文化遗产,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故答案为:不能删除。“可以考证”说明“14次之多”是有历史记载并经过考证的,但不排除还有很多次修缮是没有历史记载的,突出说明如何保护大佛是环境保护和建筑学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2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为何会花脸流泪”就是一个设问,它引导读者思考乐山大佛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花脸流泪”就是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的状态拟人化,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哭泣。这样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这个题目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读者可能会因为好奇乐山大佛为何会“流泪”而想要进一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故事。乐山大佛为何会花脸流泪,即乐山大佛受到侵蚀的原因。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就可以通过这个题目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故答案为:运用设问、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将乐山大佛受到侵蚀后的状态说成是“花脸流泪”,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说明的主要内容:乐山大佛花脸流泪的原因。
【答案】22.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3.不能。A、B、C三句分别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5.首先,提出“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再比较删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2.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这个论点鲜明地指出了文章要讨论的核心话题,即年轻人应当具备的担当精神。全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年轻人为什么要具有担当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源自何处。
故答案为: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3.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能力。从时间顺序上看,花木兰是出现在古代的历史人物,她的故事来源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描述了她代父从军、英勇善战的事迹。而鲁迅则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焦裕禄则是现代的一位优秀党员干部,以其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著称。因此,从时间线上看,A、B、C三句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这样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其次,从内容照应的角度看,这三个例子分别与后文的“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呼应。花木兰为了家庭的荣誉而代父从军,展现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鲁迅通过文学作品唤醒民族意识,表达了对民族的热爱;焦裕禄则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样的对应关系使得整个段落更加紧凑和有序。
故答案为:不能。A、B、C三句分别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相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24.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等具有担当精神的历史人物,具体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通过引用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论,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种论证方法的使用,使得全文的中心论点更加突出,也使得分论点更加明确和具体。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5.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首先,文章在第②段提出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为后续的论述设置了议题和方向。然后,文章在第③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列举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等具有担当精神的人物例子,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接着,文章在第④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明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文章在第⑤段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这个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列举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等具有担当精神的历史人物,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来自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爱”“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26.【答案】有价值的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错误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我们往往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错误而选择了平庸。然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却提醒我们,错误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它们反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深刻记得,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一次错误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因为疏忽大意,错过了一道原本可以轻松拿下的题目。看着试卷上那个刺眼的错误标记,我感到十分懊悔和沮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指出了我错误的原因,并鼓励我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
在反思中,我意识到,这次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它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开始把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用它们来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错误,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弱点。正是这些错误,让我们有机会去改正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错误,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更无法取得进步。当然,面对错误,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犯错而畏首畏尾,也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自暴自弃。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价值的错误”,是一种深刻的认识,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害怕犯错,而是要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抱真理,走向成功的道路。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泰戈尔的名言指出,将所有错误关在门外,也就拒绝了真理。这说明错误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们可能包含着通向真理的线索或启示。关键词“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有价值”表示这些错误能够带来一定的益处或启示。写作思路:是什么:可先解释什么是有价值的错误,错误为什么会有价值。为什么:论述错误有价值的原因,如能从中吸取经验、促进成长等。怎么做:讲述如何面对有价值的错误,例如以积极的态度从中学习,而非一味逃避或懊悔。误区:学生可能会详略不当,过度阐述错误本身,而忽略其价值所在。开头可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相关故事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经历、名人故事等,突出错误带来的正面影响;结尾可强调从错误中汲取经验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在错误中前行》:从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从错误中汲取智慧》:强调从错误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有错方知对》:通过对比,体现出错误对于认识正确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最难忘的一次选择”明确了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一次难忘的选择经历。关键词“选择”意味着在面对多个选项时做出的决定。写作思路:是什么:在开头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引人入胜的情景,引出最难忘的那次选择。为什么:详细描述选择的背景、原因和过程,以及为何它如此难忘。怎么做:讲述做出选择后的结果和自己的感受。误区:学生可能会在描述选择过程时过于冗长,导致详略不当。开头可以采用回忆式、场景式等方法引入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的重大选择,如升学、职业选择等;结尾可以通过总结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那次艰难的抉择》:突出选择的艰难和重要性。《难忘的选择,成就别样的人生》:强调这次选择对人生的影响。《记忆深处的那次选择》:从记忆深处挖掘这次选择的意义。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