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9.3《声声慢(寻寻觅觅)》 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郎 公谨 浪涛尽 雄姿英发
B.豪杰 峰火 这次弟 元嘉草草
C.神鸦 仓惶 憔悴陨 晚来风急
D.杯盏 寻觅 扬州路 乍暖还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故国神游
B.赢得仓皇北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雁过也,正伤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二、小阅读
4.《声声慢》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它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落菊,梧桐和细雨。试着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宋词”的理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的七组叠词与下片的两组叠词,虽无典故,却准确地表达出了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浓浓的悲伤之情,使人如临其境,也使本词极富音乐美。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而如今丈夫已去世,故看到大雁反而激起了词人的离群丧偶之感,更增添了她的空寂和绝望。
C.黄花“憔悴损”表面上说的是菊花枯萎受损,实则是写人的岁月流逝,人已憔悴,表现了如今词人已无心摘花的郁闷,流露出一种生命的悲哀。
D.“守着窗儿”中的一个“守”字就将词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孤苦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看到词人在万般难熬的愁绪中感到度日如年的情景,蕴含丰富。
6.词中画线句子历来为人称“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B.“雁过也”的雁未必相识,却说“旧时相识”,是寄托怀乡之意。
C.“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败的菊花堆满地上,“憔悴损”则指菊花枯萎凋谢。
D.“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为收尾妙在不说明一个“愁”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B.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
C.此词情调感伤哀怨,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D.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9.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10.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11.《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12.酒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无论是浊酒还是淡酒,无论是觥筹交错还是自斟自酌,无论是与朋友把酒言欢还是与江河山川对饮,酒都是诗人表现自我形象的重要载体。如欲写一篇题为“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所学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3.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中“浔阳”“月色”匹配的相关诗句各1句。
14.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晩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B.“常插梅花醉”的“醉”,既可指词人是在酒后赏梅,也可指醉人、醉心之意,再现了词人晩年赏梅的情景。
C.“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D.“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16.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墅。
17.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8.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
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
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9.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22.试分析结句之妙。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公谨”中“谨”应改为“瑾”。“浪涛尽”中“涛”应改为“淘”。
B.“峰火”中“峰”应改为“烽”。“这次弟”中“弟”应改为“第”。
C.“仓惶”中“惶”应改为“皇”。“憔悴陨”中“陨”应改为“损”。
故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故”的意思都是“旧有的,原来的”。
B项,“顾”的意思分别是回头看/拜访。
C项,“过”的意思分别是经过/过分,过于。
D项,“敌”的意思分别是抵挡,对抗/匹敌,相当。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宋词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宋词的两大流派:一是豪放派。豪放派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词风变为悲壮慷慨。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一是婉约派。婉约派词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词家为“词之正宗”。
本题,词人词风的不同可以从语言风格来区分。
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
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
故选D。
4.示例一:宋词就是一方雕花轩窗,窗里的人正对镜梳妆,窗外归人已是泪千行。宋词就是一株雨后芭蕉,忧愁和雨滴滑落黄昏,叹息隔窗点滴到天明。宋词就是一条夕阳小径,花香氤氲但满地落红,独自徘徊中捡拾往事。
示例二:宋词就是浮在线装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掩合书卷,清辉依然在书内晶莹,更会在你心里洒下一片温柔的凄冷。宋词就是几案上茗烟渐消的半盏温茶,萧瑟的盏中依稀可辨过往的芬芳,呷一口虽然余味犹存,却掩不住曲终人散的涩苦。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运用诗歌常见意象表达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也考查写作能力。
具体分析,依据题干要求“试着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宋词”是抽象的,是虚的,考生要把运用储存的宋词并化用这写词句,让“宋词”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后依据题干前面的提示“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它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落菊,梧桐和细雨”提示可知,在《声声慢》中,作者选取了“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绪的,所以,情感表现有一种值得我们关注技法――化虚为实。考生可依据提示,选取宋词中具有典型的意象诗句,运用排比句式,以“宋词”开头,写一段排比式的文字,阐释“宋词”来达到“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宋词中常见的“化虚为实”的词句,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梅子《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
考生可根据这些词句,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即可,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
5.C 6.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受损”错误。“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7.C 8.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重要语句的能力。
C.对“满地黄花堆积”和“憔悴损”的分析错误。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败的菊花堆满地上。“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说法错误。本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应是作者的后期作品。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故选B。
9.A 10.D 11.①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②“又”和“更”都强化了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12.示例:
酒有助于表现诗人的豪迈形象。如《短歌行》中,酒助诗兴,诗借酒力,表现了一个在宴席上且饮且歌、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酒也能借以表现诗人的潦倒形象。如《登高》中,诗人悲秋伤怀,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饮,强化了年老多病、颠沛愁苦的诗人形象。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由内及外”错误,由外在行动而内在心理,应该是“由外到内”。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句意为“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漫长”,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秋风“梧桐”本含悲意。“更”,再加上(细雨)。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悲情更切。
“杨花飞又歇”,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又”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又”和“更”是表示表景象重复、程度加深的副词,都强化了抒情主人公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诗歌的内容,把握形象,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写“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侧重点在诗人形象,酒是辅助的外力。
酒有助于表现诗人的豪迈形象。《将进酒》中,在酒的衬托下,诗人更是狂放不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诗句,呈现了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的诗人形象;
《短歌行》中,酒助诗兴,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借酒力,后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而表现了一个在宴席上且饮且歌、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
酒也能借以表现诗人的潦倒形象。如《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悲秋伤怀,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饮,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酒的意象强化了年老多病、颠沛愁苦的诗人形象。
13.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14.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试题分析:
13.“浔阳月色”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的诗句,只要是文章中和“浔阳”“月”有关的诗句都是合适的。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地僻无音乐”“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上阕从“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正面描写琵琶声;下阕从“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听者的感受方面从侧面描写琵琶声带来的联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B 16.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之情。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再现了词人晩年赏梅的情景”错误,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可见“常插梅花醉”描写的是作者早期年轻时生活。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今年海角天涯”,交代了作者晚年远离故土,背井离乡,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飘零,心中饱受漂泊天涯的愁苦;
“萧萧两鬓生华”,年华飞逝,两鬓斑白,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已无丈夫陪伴身侧,只能自己赏梅,由此感叹年华已逝,抒发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
“看取晩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17.D 18.B 19.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
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标题已经点明重阳,“九日”指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时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从诗歌内容来看,“上翠微”点题“登高”,和“菊花须插”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出自《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时间,“金花酒”指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菊花》,吟咏菊花,与重阳节无关。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然后分析涉及“黄花”这一意象的诗句,概括其特点,体会情感差别。
辛词写的是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是这菊花竟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些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词人借菊花未开,需要这些条件来赞美菊花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秋风一夜霜”说的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
李词《声声慢》是作战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但是“如今有谁堪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无心赏花,也无人陪自己赏花,更是无人为己摘花,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而不堪摘,借此表现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20.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故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21.这十四个叠字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这十四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赞之感,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也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空荡寂寞,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2.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鸣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手法和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情景”,即物象及特点、人物及特点、画面与情景,用简洁的语言赏析意境和情感。
本词借秋景抒发悲凉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结合,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萧索残秋中浓郁的愁情。最后迸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这是炼字题,考查叠词的作用,要求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考生可从写景状物、音韵节奏、思想情感方面说明其效果。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从“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写环境和内心感触,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所感。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全诗结句。次第:这是在宋代人文章里常有的口语,意思是说,这般境况,这般光景,这情形,这景色,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作者用反诘语结束全词,表达了思无尽、情无尽、叹无穷之感,乃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纵观全词,作者把不幸的遭遇、苦难的历程全部倾诉在这首用心血写成的词中,其痛楚之情,其国破家亡之恨,其心中难抑之愤流诸笔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悲悯万分。作者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全词,写出了无以言表的内心沉痛悲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