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能力单元三 3-7 口蹄疫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在我国民间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本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病死率较高。本病厂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分布,由于人也可感染本病,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和动物健康问题之一。随着国际贸易日趋增加,物资交流和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增加了难度。本病虽多呈良性经过,但因感染动物谱广,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往往呈流行甚至大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本病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和国际贸易受到限制,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历来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所重视。目前口蹄疫为国际贸易必检的动物疫病和OIE要求必须报告的疫病之一。概 述病 原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微 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属。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20~25nm,无囊膜。内部为单股线状正链RNA,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外部为蛋白质,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全长大约8500个核苷酸。FMDV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以及AsiaⅠ型。我国目前流行的有O、A、 AsiaⅠ型,欧洲主要流行O、A型。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各血清间无交叉免疫性,但在临床症状方面表现没有什么不同。每一血清型由包含若干亚型,同型各亚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FMDV易通过抗原漂移发生变异,故常有新亚型出现。病毒的这种特性,给本病的检疫、防疫带来很大困难。主型(7个) 亚型(70个以上)O型 O1~10A型 A1~30C型 C1~5SAT1型 SAT11~6SAT2型 SAT21~3SAT3型 SAT31~4AsiaⅠ型 AsiaⅠ1~3病 原FMDV在病畜的水疱皮内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疱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在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FMD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天,脱落的痂皮中存活67天,麸皮中达104天,温暖季节的粪便中保持33天,夏季牧场上保持14天,冬季冻结的粪便中可以越冬。肉品在10~12℃经24h,或在4~8℃经24~48h,由于产生乳酸使pH下降至5.3~5.7,能使其中病毒灭活,但骨髓、淋巴结内不易产酸,病毒能存活1年以上。鲜牛奶中的病毒在37℃可生存12h,18℃生存6d,酸奶中的病毒迅速死亡。紫外线能使病毒RNA的尿嘧啶形成二聚物,致使病毒被迅速灭活。病毒对酸和碱敏感,在pH3.0以下和pH9.0以上的缓冲液中感染性将瞬间消失。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该病毒的高效消毒剂。病 原流行病学传染源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以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也高。性别与易感性无影响,但幼龄动物较老龄者易感性高。易感动物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在症状出现前,从病畜体开始排出大量病毒,发病极期排毒量最多。在病的恢复期排毒量逐步减少。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同时排出。水疱液、水疱皮、奶、尿、唾液及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富于传染性。病愈动物的带毒期一般不超过2~3个月。康复牛的咽喉带毒可达24~27个月。这些病毒可藏于牛肾,从尿排出,羊可达7个月。牧区的病羊患病期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因此在羊群中成为长期的传染源。病猪的排毒量远超牛羊,因此认为猪对本病的传播起相当重要作用。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器”。传染源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方式传播。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也能经损伤的黏膜和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并证实家畜在自然感染后不久,病毒就能随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排出。空气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口蹄疫的传播可呈跳跃式传播流行。口蹄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一经发生多呈流行或大流行形式。一旦出现疫情,可随动物的流动、转运或风势迅速蔓延,往往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经过一定时期后才逐渐平息。长期存在本病的地区其流行常表现周期性,每隔3~5年暴发一次。发生季节随地区而异,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而农区季节性不明显。口蹄疫病毒对成年动物的病死率通常低于2%,但幼龄动物因心肌炎病死率有时高达50%以上。因此,产犊、产羔或产仔季节发生口蹄疫,损失往往巨大。流行特点发病机制第一期水疱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性渗出物而形成原发性水疱,通常不易发现。第二期水疱心肌炎1~3d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病毒随血液到达所嗜好的部位,如口腔黏膜和蹄部、乳房皮肤的表层组织继续繁殖,形成继发性水疱,随着水疱的发展、融合而破裂时,体温下降至正常,病毒从血液中逐渐减少至消失,此时病畜即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例逐渐好转。吃奶的幼畜,当血液感染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危害心肌,致使心脏变性或坏死而出现灰白色或淡灰色的斑点、条纹,多以急性心肌炎而致死亡。牛口蹄疫临床症状潜伏期平均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口温高,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和咽炎、胃肠炎。有时在鼻咽部形成水疱,引起呼吸障碍和咳嗽。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饲养管理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病畜站立不稳,行路跛拐,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如涉及乳腺引起乳房炎,泌乳量显著减少,有时乳量损失高达75%,甚至泌乳停止。牛口蹄疫临床症状本病一般取良性经过,约经一周即可痊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病死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3%。但在某些情况下,当水疱病变逐渐痊愈,病牛趋向恢复时,有时可突然恶化。病牛全身虚弱,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哺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病愈牛可获得一年左右的免疫力。牛口蹄疫临床症状潜伏期1~2d,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口黏膜(包括舌、唇、齿龈、咽、腭)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痊愈。有继发感染,严重者影响蹄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病猪鼻镜、乳房也常见到烂斑,尤其是哺乳母猪,乳头上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但也发于鼻面上。其他部位皮肤如阴唇及睾丸上的病变少见,还可常见跛行,有时流产,乳房炎及慢性蹄变形。吃奶仔猪的口蹄疫,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病程稍长者,亦可见到口腔(齿龈、唇、舌等)及鼻面上有水疱和糜烂。猪口蹄疫临床症状蹄冠部水疱及水疱破溃后的溃疡面蹄叉部水疱破溃,蹄冠水肿鼻镜边缘上的水疱病理变化动物口蹄疫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真胃和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心肌发炎,心脏松软诊 断1.病毒分离鉴定(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新鲜的水疱皮或水疱液,采后加入等量pH7.6含10%胎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也可从刚发过病的动物采集病料,一般采集血液或用食道探杯刮取咽喉食道分泌物;死亡动物则可采集淋巴结、骨髓、甲状腺或心肌等材料作为病料。(2)分离鉴定:病料制成20%的组织悬液,接种细胞培养物、未断乳乳鼠等实验动物口蹄疫病毒可在猪肾细胞、乳仓鼠肾细胞等细胞系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可致死7日龄内乳鼠,必要时可进一步通过血清学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检测、鉴定病毒。根据病的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为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与类似疾病鉴别及毒型的鉴定,须进行实验室检查。2.分子生物学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口蹄疫的诊断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有核酸杂交、RT-PCR等技术,使口蹄疫的诊断更加简便、快捷、特异和敏感。3.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常用于口蹄疫病毒毒型的鉴定,以便依据流行毒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口蹄疫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CFT)、(乳鼠病毒)中和试验(NT)、免疫扩散沉淀试验(IDPT)、荧光抗体技术等。近年来,OIE推荐的间接夹心ELISA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在数小时内可获得试验结果。因为免疫接种动物3ABC抗体呈阴性,而感染动物3ABC抗体则呈阳性,因此,可通过检测血清中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接种动物。4. 动物接种试验一般选2~7日龄纯系乳小鼠,于颈背部皮下接种病毒感染液0.2 mL.接种小鼠通常于20~30h出现典型的口蹄疫症状,发病乳小鼠运动不灵活,用镊子夹住尾巴或四肢,常可发现其已失去知觉。随后四肢麻痹,呼吸迫促,最终死亡。采集濒死期或新死乳小鼠的骨骼肌,研磨制成10%的病料悬液,供传代接种和鉴定用。也可选用豚鼠或乳兔进行试验接种。5. 鉴别诊断口蹄疫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水疱性口炎等疫病临床症状相似,应当注意进行鉴别。防 控防制本病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无病国家一旦暴发本病应采取屠宰病畜、消灭疫源的措施;已消灭了本病的国家通常采取禁止从有病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疫源传入;有本病的地区或国家,多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中心的综合防制措施,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实现封锁、隔离、检疫、消毒等措施,迅速通报疫情,查源灭源,并对易感畜群进行预防接种,以及时拔除疫点。预防接种 :发生口蹄疫时,需用与当地流行的相同病毒型、亚型的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弱毒疫苗由于毒力与免疫力之间难以平衡,不太安全。因此目前各国主要研制和应用灭活疫苗。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健畜进行紧急接种,在受威胁地区的周围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展。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用于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可控制疫情和保护幼畜。防 控消毒: 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畜舍、场地和用具以1%~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或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毛、皮张用环氧乙烷、溴化甲烷或甲醛气体消毒,肉品以2%乳酸或自然熟化产酸处理。治疗:家畜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d自愈。为了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和死亡,对病牛要精心饲养,对病状较重、几天不能吃的病牛,应喂以麸糠稀粥、米汤或其他稀糊状食物,防止因过度饥饿使病情恶化而引起死亡。畜舍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给饮水。防 控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洗漱,糜烂面上可涂以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酒精1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l0ml),也可用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共为末)。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再用绷带包扎。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洗涤,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乳房炎。恶性口蹄疫病畜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咖、葡萄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天2次,每次5~8g,可收良效。防 控公共卫生人对口蹄疫病毒仅有轻度的易感性。从健康人的血清中也查到了特异的抗体,说明口蹄疫在人或呈无临床症状经过。感染主要是由于饮食病牛乳汁,或通过挤奶、处理患病动物而接触感染,创伤也可感染。人一般经伤口及口感染,潜伏期3~6d,短者1d。多种患病动物均可传染人。常突然发病,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是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发干,呕吐,唇、齿龈、舌和颊部黏膜潮红,出现水疱。皮肤上的水疱多见于指尖、指甲基部,有时也见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逐渐愈合,有时形成溃疡。公共卫生有的病人表现头痛、晕眩,四肢和背部疼痛,胃肠痉挛,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循环紊乱和高度虚弱等临床症状。一般病程为2~3周,预后良好。幼儿病情严重,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和心肌炎等。预防人的口蹄疫,主要依靠个人自身防护,如不吃生乳,接触患病动物后立即洗手消毒,防止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落入口鼻和眼结膜,污染的衣物及时做卫生处理等。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