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讲 战争与文化交锋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4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8讲 战争与文化交锋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4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8讲 战争与文化交锋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2019·浙江卷·29·一战的影响 2016·上海卷·9·蒙古西征与中国文化外传 2015·上海卷·16·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 1.“一个主题”:战争与文化交锋 2.“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3.“三个时期”: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
知识点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过程: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后果
①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②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
2.“希腊化时代”
(1)“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2)“希腊化时代”
①时间: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
②表现
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服装、制度、官员、礼仪等波斯化。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民族交融加强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文化中心东移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文学科技发展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欧几里得编写了《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了地球周长;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传统文化保留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概念阐释】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世界”指的是空间区域,具体指欧亚非地区;“希腊化时代”指的是时间范围,具体指的是从亚历山大远征开始到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间。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概况
(1)第一次:成吉思汗发动,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2)第二次: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3)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2.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3.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3)蒙古西征还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知识点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背景 ①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 ③欧洲人不断开拓殖民地
特征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表现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⑥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
①背景:独立战争的推动;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受启蒙思想影响。
②表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2.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前
①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特征: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③表现: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
①背景:除海地独立由黑人领导外,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1889年成立巴西共和国。
②表现: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存在;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成为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概念阐释】 考迪罗
考迪罗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在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2.主要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具体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在俄国传播革命的主张。
(2)波兰:华沙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中国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③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④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伊斯兰教仍是埃及的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知识点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
(3)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播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2.表现
(1)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2)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4)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战争结束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高涨。
2.表现
(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2)英帝国迅速解体。
(3)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意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特征: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表现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呈现多样化 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种姓因素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新加 坡、韩 国 现代东 方文化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埃及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产生很大影响
主题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战争对文化的客观影响
一、获取解读信息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史料一 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在此之前曾娶巴克特里亚的王公之女罗克珊为妻),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大约有80名将官)。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他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史料二 1235年,窝阔台大汗发动第二次西征,命术赤长子拔都、察合台长子拜答儿、自己的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各统本王室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亦分遣长子从征,以拔都为统帅。因西征大军由长子组成,此次西征又称“长子西征”。此时哲别已经去世,由速不台担任先锋兼西征军副帅。此次西征,蒙古人不仅出动了15万大军,还带去了来自东方的黑科技——火炮。
——《蒙古帝国西征:欧洲人眼中的外星
人入侵地球》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国国王女儿斯塔提拉结婚的目的。
(2)据史料二分析,蒙古第二次西征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与东方贵族联合,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稳定;赢得当地人的好感与支持,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展示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要。
(2)集中优势兵力,派遣长子出征;注重学习汉人的军事技术,使用了火炮。
【史论形成】
1.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
(1)多元性与开放性。亚历山大帝国囊括了东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犹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统一了地中海东部世界,由此奠定了希腊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础。
(2)全面性与繁荣性。在希腊化时代,涌现出了繁盛的学术成就,主要成就表现在文学、史学、地理、几何、医学、天文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沟通性与桥梁性。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安条克、帕加马等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融汇东西方世界的不同文化。
(4)消极性与颓势性。在亚历山大征服的土地上,政治体制都是君主专制,古典的民主政治思想为专制主义所代替,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日趋黯淡,城邦公民的自信和进取精神转为了被征服后的屈辱感和消极。
(5)世俗性与极端性:希腊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处于动乱和不安之中,频繁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自我意识和极端的自然主义色彩。
2.全面评价蒙古西征
(1)积极影响: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①辽阔的帝国版图,便利了东西方的往来和交流,加速了东西方交流的进程。
②通畅的交通,为东西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
③蒙古帝国统治者重视东西商业往来和技术交流。
④宽容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统治和社会稳定,也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不利影响
①大肆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并焚毁城市和建筑,毁灭了文明和生产力,阻碍了被毁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②对这些地区的毁灭性打击,在客观上也阻滞了人类自身的进步。
③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对点训练】
1.(2024·怀仁月考)“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
A.地区冲突直接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只有和平往来促进文明的交融才有价值
C.暴力冲突有促进文明传播发展的客观性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C [材料叙述的是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东征属于古代文明交往中的暴力冲突,暴力冲突一方面给被侵入地区造成了损坏,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C项正确;地区冲突会加速文明衰落,但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进步,排除D项。]
2.(2024·承德月考)蒙古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至元十六年(1279年),“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元朝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B [材料“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B项正确;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为目标,而非“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统治者对工匠技艺的重视,并非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排除C项;元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火炮技术,排除D项。]
二、观点论证
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
史料一 1782年,美国第二届国会将含有白头海雕的图案确定为国徽。白头海雕在美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这个形象在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中也有着特别含义。印第安人认为,鹰是飞禽之首、天空之王。他们对鹰极为崇敬,许多部落的象征符号中都含有鹰或者鹰的羽毛。而在所有的鹰当中,白头海雕与金鹰最为高贵。
——《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符号》
史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虽然各地极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不仅在他们所居住的一些地区,而且在法国外面赞成这些变革。法国的统治是进步的,但事实仍然是,它乃一种外来统治,在必要的地方,是凭武力强加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500年以后的世界》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美国为什么把白头海雕作为国徽的标志?
(2)根据史料二,分析指出拿破仑的“变革”“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赞成”的原因。
提示:(1)白头海雕在美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印第安文化认为在所有的鹰当中,白头海雕与金鹰最为高贵;美国国会尊重传统与历史文化。
(2)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史论形成】
1.美洲文化的特点
(1)欧洲文化传统特色鲜明。欧洲移民到达北美洲、欧洲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活动,使美洲打上了欧洲文化传统的烙印,如英语成为美洲的主要语言。
(2)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无论是美国还是拉丁美洲,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文化的存在、发展和交融,使得美洲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文化创新特点凸显。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考迪罗制度成为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这些都是美洲在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上自我发展的结果,对美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推动作用
(1)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3)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的觉醒。
(4)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法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5)拿破仑战争的破坏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3.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对点训练】
3.(2024·海口模拟)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B [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故B项正确;世界文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化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经济生活等因素有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项。]
4.(2024·保定月考)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B [根据材料“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白人”殖民者意识到他们有可能不再是殖民的统治者了,即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不断反抗殖民统治,B项正确;二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拿破仑战争无关,排除C项;一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
三、历史解释
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史料一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在欧洲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无一不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和而不同、天下和平”,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和平,促进融合与交流……儒家……“自强不息”精神,有利于构建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环球新秩序。
——周颖南《儒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作用》
史料二 印度印象:一幢世界古老文明的殿堂,一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国度,一块唐僧师徒心中的圣地,一颗大英帝国皇冠的明珠,一处甘地非暴力斗争的试验场,一个与近现代中国人民有着类似苦难经历和奋斗历程的民族,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邻邦。她就是印度,五光十色个性十足。
——林承节《印度史》
[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就儒学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文化的特征。
提示:(1)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推动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亚洲国家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文化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样化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史论形成】 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
(1)政治文化上, 受新兴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建设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都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2)宗教文化上, 宗教在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占突出地位,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深蒂固。
(3)文学艺术上, 文学上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创作,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技艺。
(4)地位性质上,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是一种融合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新型现代文化。
【对点训练】
5.(2024·山西长治月考)独立后的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表明(  )
A.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B.移民文化是现代印度文化的主流
C.西方文化被强加到现代印度
D.现代印度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重构
A [从材料中“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文化”可提取出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故选A项。]
6.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B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选B项。]
考点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2016·上海卷,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A [根据材料可知,“?”发生在13—14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发生在13世纪后半期,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符合史实,A项正确;“古罗马”“唐三彩”“海禁的开放”与“13—14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C、D三项。]
考点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2.(2015·上海卷,16)“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拿破仑(  )
A.发动雾月政变开启了拿破仑时代
B.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秩序
D.击退了反法联军的多次进攻
C [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传播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自由平等原则等,动摇了欧洲封建秩序,故C项正确。]
考点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3.(2019·浙江卷,29)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D [根据材料“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故D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战争的危害,B项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素养提升练(四十八)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葫芦岛协作校第一次考试)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A [据材料“亚历山大去世后……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可知,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选A项;“希腊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传入东方,排除B项;亚历山大东征前东西方文明已然存在交往,排除C项;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的是希腊文明,排除D项。]
2.(2024·广东调研)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就是其中之一。下图所示是该城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银质鎏金,饰板图案有小亚细亚的自然女神西布莉、希腊胜利女神尼姬,两神共坐由一头狮子拉着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样式的战车。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  )
阿伊哈努姆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
B.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C.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D.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东方转移
C [据材料“图案有小亚细亚……希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样式的”可知,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既有东方文化因素又有西方文化因素,所以,它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的结果,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之间的联系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二神驾车图像饰板……的战车”可知,材料通过对二神驾车图像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文化交流,而非强调其对物质财富的掠夺,排除B项;“图案有小亚细亚……希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样式的”可知,既有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同时也有东方其他地区文化的传播,所以,仅仅强调希腊文化向东方转移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
3.(2024·辽宁丹东检测)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A [根据材料可得出蒙古西征使当地涌入了外来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蒙古西征是掠夺人口和土地,并不是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故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蒙古西征确实使统治范围扩大,但这不是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故排除D项。]
4.(2024·四川绵阳一模)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
B.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
C.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
D.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
D [据材料“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可知,西方学者对殖民侵略的行为进行了美化,认为其是在帮助亚洲各国复兴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在欧洲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这体现了殖民方式的隐蔽性,故选D项;“西方大步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不单是工业发展,排除A项;“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表明该学者只是认可亚洲古典文明,但并未与欧洲做对比,得不出“优于”的结论,排除B项;“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强调的是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输出殖民文化,殖民者采取的措施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复兴亚洲文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
5.(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费希特提出充当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
C.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
D.促进了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
B [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相继提出国家对于德国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拿破仑战争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启蒙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拿破仑战争打击德国专制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同一文化,排除D项。]
6.(2024·山东胶州检测)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该现象说明(  )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
C.印第安传统文化自成发展体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
A [材料“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体现的是拉丁美洲文化受各地文化影响,说明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
7.(2024·北京房山区模拟)下表展示的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和 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B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现象体现了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选B项;材料只是体现宣布要废除农奴制度,并没有体现农奴制被推翻,故A项错误;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表格只是东欧部分国家,因此“各国”的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8.(2023·湖北襄阳四校联考)一战期间,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战争也客观上将自由、民主等思想进一步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意识
B.导致亚洲和非洲的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使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开始被动摇
D.使和平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
A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亚非拉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这有助于唤醒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意识,故A项正确。]
9.(2024·江西赣州南康区检测)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战争和文化是有矛盾的,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以军事手段推动文化交流
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D [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战争既会给文化造成破坏,也会推动文化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故选D项;据材料“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战争不仅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也推动了文化的升华,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可知,该学者还强调了战争对文化的破坏,B项表述只涉及了战争对文化的推动,不全面,排除;据材料“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现代战争推动文化进入一个新境界,而非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排除C项。]
10.(2024·辽宁名校协作体联考)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D [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新加坡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都纳入花园城市的建设中,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新加坡文化的认同,即推动民族认同建设,故选D项;新加坡的建设包括历史遗产,并未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排除A项;材料所示为借用西方文化,而非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1.(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之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之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 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
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 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
——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文明交流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
西汉时期开通的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和平交往的典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乐舞等西域物种和文化成果。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示例二: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交流学习的方式。
中古时期,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频繁。日本主动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展开了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一种被动学习,促使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主动改革开放,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学习方式的选择。
(其他论题亦可:交流学习的方式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两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