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名称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年级 高二 组别 政治 主备人学情或教材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学生对于逻辑有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经验和零碎的知识去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很难将这些认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和生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 过详实、富有说服力的材料和案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知识的同时,强化在 生活中的运用,提升科学思维,减少亦或避免出现违反逻辑思维基本要求所犯的错误。 第二课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上一课时已学习过逻 辑多种含义之后,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又会进一步加深对逻辑思维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理解,从而更 好的把握逻辑要义,也为接下来第三课科学思维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遵循逻辑思维的基 本要求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通过 对本课时的学习,带领学生联系实际,强化科学精神,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遵循三大 基本规律的理由,掌握三大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把握应用三大逻辑基本规律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 生养成遵守三大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习惯。从而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进行思维创新的同时,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教学目标政治认同: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真理,驳斥诡辩。 科学精神: 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相关内涵与基本要求。 公共参与: 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思维合乎逻辑。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概述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剖析生活实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视频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3、启发法 4、讲授法与直观演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请你破案:谁是凶手 案情: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罪犯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甲:“不是我杀的” 乙:“丁就是杀人犯” 丙:“乙就是杀人犯” 丁:“不是我杀的” 1、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凶手是谁? 2、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请问凶手是谁? 调动学生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兴趣,引出课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生思考回答自主学习 1、识记“逻辑”的四种主要含义。 2、什么是狭义的逻辑学?什么是广义的逻辑学? 3、什么是推理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4、什么是论证和论辩? 5、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自主预习问题,浏览课本,对本框知识有个初步印象,在讲解时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第一目 同一律:思维确定性要求 情景探究1: 探究问题: 遵循同一律的原因;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同一律的条件性。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小组补充。 老师:引导分析,回归教材。 提示: 1、有逻辑问题: 甲:“别人"是除打牌者之外的其他人。 乙:“别人”是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其他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2、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师生总结: 遵循同一律的原因 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② 要正确反应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 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 ①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练习: 第二目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情景探究2: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老师:引导分析,回归教材。 提示: 这位楚人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师生总结: 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 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 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 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两可)。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两可) ① “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② “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练习: 第二目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情景探究3: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思考: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老师:引导分析,回归教材。 提示: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 第一种意见:该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二种意见:该作品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先否定了第一种意见,又否定了与第一种意见相反的第二种意见, 主持人对两种态度都加以否认,持“两不可”的态度,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师生总结: 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 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 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用概念“A”或者“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4、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用概念“A”或者“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 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 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3) 来源: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事物自身的规律。 (4) 重要性: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知识总结: 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理清对话诙谐却又感到思维混乱背后的 原因,明确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同一律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同一律的公式、内容;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的条件性。 通过挖掘情景资源, 让前后情景 故事线串联, 使学生融入教学情 境,便于开展矛盾律的强化学 习。 使学生掌握:矛盾律的公式、内容;矛盾律的要求;区别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明确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从而 助力科学思维的形成 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减少逻辑错误。使学生掌握:排中律的公式、内容;排中律的要求;能够区别矛盾律与排中律 学生在预定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并由小组选取代表回答问题。课堂检测 (用) 通过课堂检测及时复习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思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更加清晰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最后总结课堂小结(或板书设计)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反思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设置问题,开展一定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积极促 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 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理解透彻仍需要一 段较长的时间和其他知识储备,导致学生探究和表达过程中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展现过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