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拓展延伸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拓展延伸 素材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下学期四年级
第七单元拓展延伸
设计对象:基础中等或比较好的学生。
设计目的:让学生进一步冲击提优考点和提优题目。
每单元配备提优题目,课内向课外迁移把控学生进步。
一、文学常识: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塞下曲》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从军多年,他所做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主要作品:《塞下曲》《长安春望》《逢病军人》等。
《墨梅》
王 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 “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主要作品:《白梅》《梅花》《读史》等。
《“诺曼底号”遇难记》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挑山工》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二、词语扩展
形容声音大的词语:
惊天动地 震耳欲聋 震天动地
振聋发聩 穿云裂石
表示看的词语:
注视 观察 环顾 仰望 远眺 浏览
鸟瞰 张望
描写惊慌害怕的四字词语:
惊慌失措 惊恐万状 不寒而栗
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 战战兢兢
惊魂未定 手足无措
形容条理清楚的四字词语:
井然有序 有条不紊 秩序井然 有条有理
AABB式的词语
干干净净 平平安安 高高兴兴
红红火火 安安静静 辛辛苦苦
断断续续 多多少少 世世代代
三、主题中心
《芙蓉楼送辛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塞下曲》
本诗的大意是:敌军溃逃,将士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一逃一追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事的激烈,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精神的赞赏。
《墨梅》
这首诗表面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黄继光》
本文叙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挑山工》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赞颂了挑山工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脚踏实地,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四、问题归纳
古诗三首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里的冰心那样晶莹纯洁。”表现出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表现了守边将士不顾严寒、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黄继光》
1、黄继光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两次站起来体现了什么?
两次站起来体现了黄继光意志顽强、英勇无畏,表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血拼到底的决心。尤其第二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2、找出文中描写敌人子弹的句子,感受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2)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3)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描写敌人的子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敌人的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烘托了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
3、黄继光的豪迈的誓言体现了什么?
体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诺曼底号”遇难记》
1.找出课文描写雾的语句,为什么要反复写雾?有什么作用?
写雾的句子: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写雾原因:
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很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作用:渲染灾难的气氛;衬托人们的心情。
2.说说人们面对海难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文章第11、14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人们面对突出起来的海难的惊慌失措和场面混乱。“惊恐万状”“失魂落魄”等词集中反应了人们的反应,和船长镇定自若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船长临危不乱的高尚品格。
《挑山工》
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之处?
比较项目 挑山工 游人
负荷 挑着沉甸甸的物品 轻装
路线 折尺形 直上直下
行程 比游人多一倍 比挑山工少一倍
到达先后 先到达目的地 后到达目的地
原因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2、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避免膝盖受伤。
3、挑山工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挑山工的话中明白了什么?
挑山工具有认定目标、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断登攀,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外拓展
背景简介
1950年,美帝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又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以6万多重兵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猖狂进攻,企图攻占该地区西侧高地,仅仅3.7万平方公里的阵地,投掷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平1米多,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他才21岁。
形容坚持不懈的句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读了本次交流的内容,我发现从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从人物的动作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分析人物特点。在写作中,我们在表现人物某些特点或品质时也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
(二)识字加油站
和蔼 慷慨 临危不惧 彬彬有礼
贤惠 悲戚 焦躁不安 心急如焚
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品质、心情,表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或品格特点。我们先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学着运用。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
贤惠:指妇女为家庭付出,态度和气,善良温和而通情达理,心灵手巧。
悲戚:悲痛哀伤。
临危不惧: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焦躁不安:指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三)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选两三个,讲讲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这些成语都与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勤勉刻苦的读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囊萤夜读
含义:用袋子装萤火虫,晚上借其微光读书。
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但因家境贫困,没钱买灯
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悬梁刺股
含义:用绳子绑住头发系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发愤自学。
故事:东汉时,孙敬,孜孜不倦勤奋好学,为了防止打盹(瞌睡),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后来他们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凿壁借光
含义:在形容家贫而刻苦读书。
故事:西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只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最后,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铁杵成针
含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故事: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吃力地磨着铁杵。李白觉得很奇怪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坚持刻苦学习,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程门立雪
含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 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手不释卷
含义: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不倦。
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 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2、仿照下面的例句,选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a、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撃上了窗ロ。
b、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她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
这些句子详细描述一组连续的动作,动作描写通过交代人物的身体活动、肢体动作等,侧面反应了人物的特点。
仿写参考答案:
(1)蝴蝶飞舞
一只大蝴蝶扇动着一对彩色的翅膀,扑向窗口来了。它先在茶花的枝头兜了几个圈子,接着又飞到茉莉的上面,最后轻轻地停在洁白的茉莉花朵上。可是茉莉花朵太小了,负担不了它的重量,摇摇晃晃的,似乎有点站不稳。可是,也用不到为它担心,看,它扇动着宽大的翅膀,保持了身体的平稳,它若接若离地晃动着身子站在花朵上,又似乎是悬在半空中。
(2)小男孩在打羽毛球
爸爸发球了,小男孩的眼睛盯着球,猛的一跃,球在拍子上一幢又反弹过去了,球从左边飞过来,小男孩就向左边一跃,球从右边飞来,他就向右边一跃。小男孩就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
(3)妈妈下班回到家
先是听到钥匙转动的声音,接着是一阵门响,然后是换拖鞋声,我知道,是妈妈下班到家了。妈妈疾步走到厨房,拧开水龙头洗菜,我心里不由得一酸:天这么热,妈妈进门后连脸都没洗,就一头扎进厨房给我们做饭去了。我忽然觉得自己坐不住了,起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酸奶,又拿上一条毛巾,快步走进厨房,走到妈妈身边……
(四)日积月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忧患使人得以生存,而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