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6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69张PPT)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第一部分 福建中考考点过关
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3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概览
思维导图
2022版课标: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年3考)
1.背景
(1)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上 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018.33(1)]
政治上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22.31]
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2023.31]
易失分点
区分三大转折
1.生死攸关的转折: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7年3考)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2.31][2020.33][2019.18]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过程
(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深化: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四次调整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195 0—1952年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封建土 地制度,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国家的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件。 农民土地私
有制
纵横串联
四次调整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运 动(1953—195 6年)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 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 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 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义道路。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进一步提 高了农业生产力水 平;基本实现土地等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
有制
续表
四次调整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 动(1958年开 始)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 公有制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 积极性。 社会主义公
有制
续表
四次调整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
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1 978年后)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 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 式,实行分田包干到 户、自负盈亏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推动了农业 生产的大发展。 社会主义公
有制
评价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有益的成功的探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的失误。
续表
四次调整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
启示 ①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②追求经济发展要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 平;④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关注民生。
续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4年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40周年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
(1)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对外开放 (7年4考) ★2024年是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开放沿海城市40周年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地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2022.31][2021.19]
2.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3.代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18.33][2017.33]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三)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易失分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但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2.“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说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厦门——既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海南——1988年增设的、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上的特殊。
纵横串联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和现代对外开放比较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相关 事件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 订)、甲午中日战争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本质 是被迫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是中国主权的沦丧。 是主动的,是为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特点 是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是 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国家 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是在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
行的,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
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影响 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 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和原料掠夺地,成为列强宰割的对 象。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
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
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
量。
认识 现代对外开放改变了我国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缩短了我国在 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 与发展。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 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续表
2022版课标: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通过的文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掉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022版课标: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
2.基本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5.认识
(1)“一国两制”构想尊重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3)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港澳的回归起了促进作用。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024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023.17][2022.18][2020.20][2017.19]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完成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
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走向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海峡两岸局势走向缓和。
(2)打破隔绝: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4)两岸关系不断发展: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党和政府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5)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中共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易失分点
1.“一国两制”的前提条件是祖国统一。
2.港澳回归祖国前后,社会性质和生活方式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主权归属。
纵横串联
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比较
项目 香港、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不同 点 问题由来 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 并实行殖民统治。 中国因内战而导致的暂时性的 两岸分离。
问题性质 外交问题。 内政问题。
解决途径 通过谈判解决。 通过两岸平等协商解决、不承 诺放弃使用武力。
项目 香港、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不同 点 解决现状 已经回归祖国。 尚未解决。
驻军问题 国家在香港、澳门驻军。 可以保留军队,但不能对大陆 形成威胁。
相同 点 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续表
2022版课标: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概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2版课标: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观点“辩”与“论”
观点之“辨”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誉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理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从历史的转折意义来看,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确实可以与遵义会议相提并论。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观点之“论”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观点1】解放思想是伟大革命(改革)的先导。(解放思想的作用)
论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先导,揭开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序幕。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观点2】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
论述:1927年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创新道路的指引下,共产党根据局势不断调整政策,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2年,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时期,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对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观点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论述: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观点之“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观点1】先进的思想理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观点2】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论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观点3】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论述: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未能成功走出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之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逐渐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观点4】正确的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之,正确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2021福建中考] 下图所示为深圳市地区生
产总值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B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对外开放实行并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
D.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解析] 根据图片中数据可知,1980—2017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后,对外开放发展不断深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经济发展,B正确。
2.[2019福建中考] 如图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C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解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图片中事件反映的时间不符,排除A;从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可看出,“人民公社”字眼消失了,排除B;D从图片中得不出。故选C。
3.[2022福建中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
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
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
劳动中变样……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
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改革开放的步伐(节选)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
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
[答案] 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 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 选择歌词序号:①。(若答“1979 年的春天”,亦可)理由: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选择歌词序号:②。(若答“1992 年的春天”,亦可)
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上两个序号及理由任选其一即可)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答案] 主题:党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与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走向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
4.[2023福建中考] 下图所示时间轴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学习内容的主题
是( )
C
A.民族共同繁荣 B.经济特区发展 C.香港回归祖国 D.对内改革深化
5.[2022福建中考] “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
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
B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香港欣归祖国”“两制”可知,材料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故选B。
6.[2020福建中考] 香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分享了作为
奥运城市的荣耀。这主要得益于( )
B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C.香港毗邻深圳经济特区 D.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
[解析]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香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可知,B符合题意。
7.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澳
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D
A.1984年12月 B.1987年4月 C.1997年7月 D.1999年12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故选D。
史料研析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8.史料
命题新视角 图1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2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答案] 探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