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部分 福建中考考点过关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主题概览
思维导图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024年是孙权在建业称帝1795周年
赤壁之战示意图
1.背景:200年,曹操在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胜,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在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中落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3.意义:使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了局部统一,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并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易失分点
2.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只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9年,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7年5考) ★2024年是北魏统一北方1585周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530周年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旧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1) 迁都 洛阳 原 因 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②洛阳地理位置优越,
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③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地理位置不利
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④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概 况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
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影 响 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
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推行 汉化 政策 措 施 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
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 推行 汉化 政策 影 响 ①减少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
文化的认同;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特点: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023.5][2020.5][2019.32][2018.5][2017.4]
续表
纵横串联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背 景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 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 级势力增强,在各国掀起 变法运动。 北魏统一北方时,北方内迁的各族人民
长期杂居,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而鲜
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旧俗,要治
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目 的 使秦国富强,取得兼并战 争中的优势地位。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内 容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确立 县制等。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
语;以汉服替代鲜卑服;将鲜卑姓改为汉
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作 用 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 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 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相同 点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遇到了守旧势力的阻碍;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续表
四、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1.人口南迁
(1)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北方人口的南迁: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内迁各民族的汉化进程及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
2.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较安定;南方的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①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向着精耕细作发展,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方面,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兴旺,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④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纵横串联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
(1)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5)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2.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齐民要术》
1.作者: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概况: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像
2.数学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历法成就: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
1.锺繇、胡昭:曹魏书法名家有锺繇(独创楷书)、胡昭。后人称锺繇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2.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3.魏碑: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拓片)
四、绘画与雕塑
1.绘画: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雕塑: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的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五、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2.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观点“辨”与“论”
观点之“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观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艺术的演变及鉴赏)
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书法美进行不懈的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刚柔相济,异彩纷呈,使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家学派“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观点2】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世。(优秀文化的影响)
论述: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2023滨州中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
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B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由材料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可知,材料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选项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 ×
B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 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
C 383年,前秦苻坚和东晋军队于淝水决战,前秦大败,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选项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 ×
D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体现了统治者政策的推动作用, 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 ×
2.[2023福建中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
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
了( )
A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3.[2020福建中考] 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
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D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北魏”“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可知,洛阳城的设计体现了民族交融这一时代特征。故选D。
4.[2023怀化中考]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
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
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史料研析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5.[2019福建中考] 史料一
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史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对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已不适合。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命题新视角
史料研析
(1)根据史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答案] 从平城迁到洛阳。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 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根据史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案] 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
史料研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