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气体交换 课件(共24张PPT)《畜禽解剖生理(第四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3气体交换 课件(共24张PPT)《畜禽解剖生理(第四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气体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过程
1、发生部位:
肺换气: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
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液之间
2、实现动力
通过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实现的,推动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来源于不同气体分压之间的差值。
气体分压:
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成分在总压力所占的压力份额。
某气体成分浓度越大,其气体分压数值也越高。
在能够透过气体分子的薄膜两侧,气体分子可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直至两侧分压相等。
概 述(Introduction)
Respiration:gas exchange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body
CO2
CO2
O2
一、肺换气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生理特征
1、呼吸膜:进行气体交换的先决条件,气血屏障
2、气体分压差:细胞膜两侧同一气体的浓度不同,因此有了分压差,O2和CO2从高气体分压扩散到低气体分压侧
3、O2和CO2在交换过程中的同一通透膜上是互换的
一、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侧的PO2高于血液侧的PO2;血液侧的PCO2高于肺泡侧的PCO2
肺泡侧的O2→肺毛细血管
肺毛细血管侧的CO2 →肺泡腔
因此,肺换气的结果是肺毛细血管血液发生了气体成分改变,血液中的O2得到补充,CO2得以排出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越厚,扩散速率越低
正常情况下呼吸膜很薄,通透性大,有利于气体交换,在病理情况下如肺纤维化、肺水肿等使呼吸膜增厚,气体扩散速度减慢,直接影响换气功能。
2、呼吸膜面积:呼吸面积增大,扩散得越多
剧烈运动是更多储备状态的肺泡参与换气活动,增加了肺泡换气的面积。病理情况下,如肺不张、肺水肿、肺毛细血管闭塞等,呼吸膜换气面积大为缩小,气体扩散速率随之降低。
3、肺血流量:肺血流量影响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
二、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
体毛细血管网与网间分布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血液侧的PO2高于组织侧的PO2;组织侧的PCO2高于血液侧的PCO2
血液侧的O2→组织中扩散
组织中的CO2 →血液
因此,组织换气的结果是组织细胞胞浆中发生了气体成分改变,组织细胞浆中的O2得到补充,CO2得以排出。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1、通透性:
通透性降低,影响组织换气
2、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局部贫血、淤血等情况下,组织换气受影响,严重时引起局部缺氧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都是以物理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化学结合占绝大部分。
二、氧的运输:
氧在血中化学结合的基本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的亚铁血红素结合),主要作用是与O2和CO2发生化学结合,运输血中的氧和二氧化碳
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
2.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不是氧化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CO2的运输
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两种形式
1、碳酸氢盐形式:
经组织换气后,CO2→部分溶解于血浆→与水生成碳酸(因为缺乏碳酸酐酶,反应速度慢)
当PCO2升高,CO2→红细胞(由于含有碳酸酐酶,可迅速生成碳酸)
H2CO3 H+ +HCO3-
当HCO3-在红细胞中浓度升高,大于血浆中的HCO3-, HCO3-从红细胞→血浆
Cl- →红细胞膜内
HCO3-与血Na+或K+形成NaHCO3或KHCO3 ,随血液运输到肺毛细血管,解离出的CO2到达肺泡,排出体外。
组织换气过程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O2可直接与Hb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毛细血管处被迫分离,释放CO2到肺泡中,排出体外.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所起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延髓是最基本的中枢调节部位
延髓呼吸中枢:
吸气中枢兴奋时,呼气中枢抑制,引起吸气运动
呼气中枢兴奋时,吸气中枢抑制,引起呼气运动
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肺泡壁上有感受器,肺泡吸气扩张时,牵张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延髓的呼吸中枢,引起呼气中枢兴奋,吸气中枢抑制,停止吸气产生呼气。
呼气之后,肺泡缩小,牵张感受器不再受刺激,呼气中枢抑制,开始吸气。
吸气和呼气循环往复,节律性运动
防御性反射
在整个呼吸道黏膜上都存在着感受器,它们是分布在黏膜上皮的迷走传入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或化学行刺激时,可产生以下防御性反射
1、咳嗽反射:感受器位于喉、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到灰尘或一些分泌物的刺激,产生冲动,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发生的反射效应
2、喷鼻发射:鼻黏膜上的感受器因刺激物而产生兴奋,通过三叉神经到达延髓,发生的一系列反射,以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二、体液调节
体液因素主要由CO2和O2的浓度以及血液酸碱度决定:
1、CO2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浓度升高,呼吸增强,反之减弱
2、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增强
3、酸碱度对呼吸运动的调节:酸度增高,呼吸兴奋性增强,反之减弱。
3.3.1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前者主要参与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适宜刺激:
对PO2↓、PCO2↑、[H+]↑高度敏感.
3.4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Respiratory regulation by chemical factors)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家畜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3、何为胸内负压,胸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4、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发生在何处,气体进行了怎样的交换
5、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
6、哪些因素会影响肺换气
7、简述家禽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8、家畜呼吸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其中哪一种为正常的呼吸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