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高考地理考前预测综合题:两极地区和中国科考站(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6月高考地理考前预测综合题:两极地区和中国科考站(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6月高考地理考前预测综合题:两极地区和中国科考站
【命题思路】
两极地区是指地球上位于极圈以内的区域,主要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它们分别是地球上最为偏远和环境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极地区主要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所环绕。这一区域大部分由浮冰和部分陆地组成,其中最大的陆地岛屿是格陵兰岛。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且无原住民居住的大陆,被称为“第七大陆”。它几乎完全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冰盖所在地,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为“冰雪大陆”,其冰雪覆盖厚度可达数千米。结合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估某项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准备高考时,考生应当关注这些核心点,并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进行练习,以提升自己在这一专题上的应试能力。同时,保持对最新科研进展和国际政策的关注,有助于答题时能融入最新信息。常以区域图、地形图、统计图表、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极地科考站、极地航线等知识。
【真题再现】
(2023·北京·高考真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叶产生黑碳。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含量较其他区域偏高。
(2)说出采样点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并说明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
【答案】(1)南极半岛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不利于污染物沉降。
(2)来源: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可能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其他地区化石燃
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影响:黑碳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分析】本题以南极半岛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南极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吹走,不利于污染物沉降至南极半岛地表。
(2)黑炭的来源:可从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方面分析,直接来源主要是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前往南极半岛的游客和科学工作人员增多,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不断增多;间接来源主要是大气环流,其他地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对积雪的影响:黑碳颜色较深,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基础知识】
(一)南极地区
1. 地理位置与范围:南极洲位于地球的南极区域,总面积约为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它是地球上第五大洲,但若只考虑陆地面积,则排名第四。
2. 地形与海拔:南极洲是一个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350米的大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其地形主要包括广阔的冰盖、冰架以及少量的山地和山脉,如横贯南极山脉。
3. 气候特点: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尽管冬季极端气温很少低于-40℃,但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的东方站记录了世界最低气温-88.3℃。南极还以其频繁而强烈的风暴著称。
4. 生态环境:尽管环境极端,南极洲仍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海洋生物如鲸鱼、海豹和丰富的海鸟种类,以及陆地上著名的帝企鹅、阿德利企鹅等。
5. 人类活动: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但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和支援人员在各个科研站进行短期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
6. 国际治理:根据《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洲被指定为一个用于和平目的、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区域,禁止军事活动、核爆炸和废物处理,并且冻结所有领土主权要求。
7. 环境保护:南极地区受到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以维护其原始的自然状态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如《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国际协议确保了这一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北极地区:
1. 地理位置与水域: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覆盖,周围环绕着北美大陆北部、欧亚大陆北部以及众多岛屿,包括加拿大北极群岛、斯瓦尔巴群岛、新地岛等。
2. 气候特征:北极具有极端的寒冷气候,温度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冰点以下,冬季温度可低至-40°C以下。夏季短暂且温和,部分地区的7月平均气温可能接近冰点。北极地区经历极昼(夏季连续日照)和极夜(冬季连续黑夜),极夜一般从每年的9月23日左右开始,持续到次年4月。
3. 冰盖与海冰: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海冰和冰盖,海冰覆盖范围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海冰面积减少,冬季则大幅增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和厚度呈现出长期减少的趋势。
4. 生物多样性:尽管环境严酷,北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仍然丰富,包括北极熊、海豹、鲸类、多种鸟类以及特有的植物种类。这些生物适应了寒冷环境和长时间的光照变化。
5. 人类活动:原住民如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在此地区有悠久的生活历史,依赖狩猎和渔业。现代北极地区也涉及科研考察、矿产资源开发、渔业以及日益增长的旅游业。
6. 环境挑战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尤为显著,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海平面上升及物种生存威胁等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北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合作努力。
【高考热点】
1. 地理位置与范围:考查学生对两极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经纬度位置、周边海域、岛屿及陆缘冰的认知。特别是南极大陆几乎完全位于南极圈内,而北极地区则涉及北冰洋周围国家的领土和海域。
2. 气候特征:强调两极地区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如南极洲的“冰雪高原”称号,冰层厚度,以及温度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北极地区的海冰变化也是一个热点。
3. 生物多样性:探讨特殊环境下生物的适应性,如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海鸟等。
4. 极昼与极夜现象:理解极地地区的光照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6. 环境保护议题,包括《南极条约》和相关国际协议对两极环境保护的规定,以及生态旅游的管理。
7. 极地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的潜力及其开发的挑战。
8.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9. 近期的科考活动,如“雪龙号”科考船的考察动态,以及新的科研发现或环境监测数据。
10. 国际合作项目,比如在气候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
【难点突破】
中国极地科考站
1、长城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
右越冬考察。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2、中山站: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坐落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地理位置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山站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配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昆仑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昆仑站的主体建筑内部,实质上就是由17个工程舱组成的。每个工程舱大约相当于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大约6米见方)。为了抵御低温,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在-190℃时仍能正常使用。不锈钢结构和组合式工程舱外,则是复合夹芯的保温板。昆仑站的建成,将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南极考察站建设的第一阵营。
4、泰山站: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5、罗斯海新站(在建)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中国北极科考站目前是中国北极黄河站。
6、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独栋小楼,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黄河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北极科考的一大空白,揭开了我国基地科考事业的新篇章。
(二)南极洲成为“寒极”的原因
①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③海拔高,气温低;
④陆地热容量小;
⑤西风带阻隔了低纬热量向高纬的传递;
⑥对流层薄,保温作用弱
⑦公转远日点极夜,时间长
⑧烈风、暴雪和巨大冰盖加剧了南极大陆的酷寒。
南极洲成为“干极”的原因
①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②由于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气温低,蒸发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
南极洲成为“风极”的原因
①气温低,冷高压势力强,极地东风强;
②坡形,重力作用加速风速;
③地表起伏小,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风
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①南极洲海拔高,气温低;
②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少;
③南极洲为陆地,热容量小,而北冰洋为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六)两极地区的共同特征:
1. 极端气候:两极均以寒冷气候为主,是全球最寒冷的地区,伴随着强劲的风力和频繁的暴风雪。
2. 光照变化显著:随着季节更替,两极地区会出现极昼(连续的白天)和极夜(连续的黑夜)现象。
3. 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种类虽少,但适应性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4. 科学价值:两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地,对研究地球历史、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5. 自然资源:富含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但开发活动受限于国际条约保护环境。
【考向预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极,是科学家眼中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21年11月上旬,中国极地科考团第38次出征南极,将于2022年4月中旬返回,完成近半年的科学考察。
材料二 科学家正在罗斯海附近建设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罗斯海新站建筑的每个房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单元,在国内工厂做完室内精装修,打包后由“雪龙”船运输至现场,再用吊机、挖掘机“拼积木”,把它们组装在一起。
材料三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科考站为解决科考人员蔬菜供应问题所建立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右图为罗斯海附近地形图(单位:m)。
(1)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南极成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的独特优势。
(2)从气象角度简要分析南极蔬菜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原因。
(3)说明罗斯海新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原因。
【答案】(1)纬度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独特(酷寒);极地冰层深厚,海水盐度高(高盐);受极地高压中心影响,气压高(高压);降水少,多大风,气候干旱(干燥、大风)。
(2)减小地面降温的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增加建筑的耐久性。
(3)罗斯海新站夏季时间短,采用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模块化建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南极洲基础设施不足,模块化建设可实现异地建设,降低修建难度,减少建设成本。
【分析】本题以南极科考站建设方式、南极蔬菜温室建筑特点为背景材料,涉及了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不同建筑方式的优点等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南极,是科学家眼中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独特优势在于南极环境的独特性:南极是纬度最高的大陆,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并且有极夜现象,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并且海拔高加上冰面反射率高,因此气候寒冷,自然环境独特(酷寒)﹔南极地区分布着世界最广的大陆冰川,淡水资源极其丰富,极地冰层深厚,海水盐度高(高盐),从大陆到海洋,从低盐冰层下的微生物,到高盐海水微生物的分布,分异显著;受极地高压中心影响,气压较高,降水少,多大风,因此气候干旱(干燥、大风)。因此形成酷寒、干燥、烈风、冰原大陆,海洋包围,环境复杂且独特。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当地气候具有的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的特点,高脚设计离地面较高,可以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度高,且风大,经常有大风下雪现象,因此离地面较高,可以减少暴雪堆积影响,增加建筑耐久性。
(3)罗斯海新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原因,可以从该工程的建设效率、环境保护、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方面考虑。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可以建设的时间只有白天,而南极夏季时间较短,可供建设的时间短,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南极生态环境脆弱,就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模块化建设只需组装,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南极地区人烟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模块化建设可以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南极罗斯海西岸的恩克斯堡岛地势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海岸线较平直,附近常年盛行偏西风,300千米范围内已有多国科考站。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经过综合考量科学价值、气候特征、场地特征、后勤可达性与未来拓展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址在恩克斯堡岛。考察站的主体建筑位于完整基岩之上,长轴保持与风向一致,底层架空,呈南十字星造型。建筑内部高度集成,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建造,集中式建筑使建筑面积最小化,方便考察队员的生活、工作、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下图为罗斯海新站位置和主体建筑示意图。
(1)说明罗斯海新站选址的有利条件。
(2)分析新站建筑形态特征的优越性。
(3)分析罗斯海新站建设模式的优势。
(4)说明罗斯海新站建成的地理意义。
【答案】(1)海岸线平直,便于科考登陆;有完整基岩,地基坚实;附近有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水源充足;西侧有山梁,可以减少大风天气的影响;生态系统独特,科研价值高;周边科考站众多,便于国际合作和紧急救援。
(2)主楼的长轴和主导风向保持一致,可以减轻强风对主楼的影响,增强主楼的稳定性;底层局部架空,可以减少积雪对主楼的影响;十字星造型尽可能减小了室内各区域之间的距离,方便科考人员的有效联系。
(3)建筑内部高度集成,使建筑占地面积最小化,减少建筑对原生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模块化建造,可以
简化施工流程,减小施工难度;一体式设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占地面积小,未来可拓展空间大。
(4)完善我国南极科考布局,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拓展我国南极考察活动范围,填补南极重点空白区域;该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利于进行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活动。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南极罗斯海新站的选址条件、建筑形态、建设模式、地理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突出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罗斯海新站的选址条件。结合材料“恩克斯堡岛地势西高东低……300千米范围内已有多国科考站”,主要从登陆便利、地基坚实、水源充足、山梁挡风、科研价值高、周边科考站较多等方面作答。恩克斯堡岛海岸线平直,便于科考登陆;有完整基岩,地基坚实,适合建站;附近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水源充足,满足科考队生活需要;西侧有山梁,可以减少大风天气的影响,东侧为平地和丘陵,适合建站;生态系统独特,科研价值高;300 千米范围内科考站众多,便于国际合作、交流和紧急救援。
(2)本题主要考查罗斯海新站建筑形态特征的优越性。结合恩克斯堡岛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建筑形态特征,主要从减轻大风和积雪对主楼影响、方便科考人员联系等方面作答。读题干可知,主楼的长轴和主导风向保持一致,可以减轻强风对主楼的影响,增强主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南极多暴雪,底层局部架空,可以减少积雪对主楼的影响;十字星造型尽可能减小了室内各区域之间的距离,建筑内部高度集成,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建造,集中式建筑使建筑面积最小化,方便科考人员的有效联系。
(3)本题主要考查罗斯海新站建设模式的优势。结合南极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建筑困难,主要从模块化设计方式利于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施工难度、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人员外出、预留未来拓展空间等方面作答。读题干可知,罗斯海新站建筑内部高度集成,面积最小,空间最大,尽量减少建筑对原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南极生态环境;采用模块化建造,可以简化施工流程,减小施工难度,科学实用,节约时间;一体式设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确保队员的安全;占地面积小,未来有必要,可继续拓展空间。
(4)本题主要考查罗斯海新站建成的地理意义。结合中国已有的4座科考站分布及科考站的价值,主要从完善我国南极科考站布局、填补南极科考重点空白区域及监测南极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作答。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所在区域我国尚未有科考站,有利于完善我国南极科考布局,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增强对南极科考数据的完整性,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活动范围,填补南极重点空白区域;罗斯海新站的所在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各种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利于进行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活动,提高我国的极地科考的数据价值。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7日,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正式开通,这将有效改善两国现有交通运力不能有效满足两国日益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的现状,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大力发展互联互通物流体系、巩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技术及创新领域的交流和高质量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运营同时也将推动中俄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助力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合作延伸至北冰洋。在天气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航线能够从7月一直运行到10月底。下图示意苏伊士运河航线(实线)和北极航线-东北航道(虚线)。
(1)说明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得以开通的气候条件。
(2)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在运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
(3)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的突出优势。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中俄该运输通道的开通运营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1)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北冰洋沿岸暖季融冰范围扩大;不结冰时段变长等。
(2)通航的季节性强,每年可通航时间短;受浮冰、极端气象等影响,船舶航行速度较慢,单位距离能耗大;附有破冰功能的船舶造价和维护费用较高;航道的维护费用高等。
(3)缩短了俄罗斯北方港口和中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往来的距离;节省了通航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北极航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沿岸海域,增强了航运的安全性、便捷性等。
(4)尽量减少对沿线海域海水的污染;减少噪音、航行、基础设施等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分析】本题以苏伊士运河航线和北极航线为材料,涉及中俄该运输通道在运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气候条件主要指气温和降水,北极地区受气温变化影响大,即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
的持续变暖,影响北冰洋暖季融冰范围,导致北冰洋沿岸暖季融冰范围扩大;气温高导致不结冰时段变长等。
(2)融冰范围受气温影响较大,该运输通道的通航季节性强,只有在暖季时通航,每年通航时间较短;受浮冰、极端气象等影响,船舶需要边破冰边航行,航行速度较慢,单位距离能耗大,运输成本较高;附有破冰功能的船舶造价和维护费用较高;相对于传统航道,北极航道的维护费用高等。
(3)可从距离、时间、安全性等角度展开分析。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中国和俄罗斯领土接壤,距离较近,缩短了俄罗斯北方港口和中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往来的距离;距离短,节省了通航的时间,同时可以降低运输的成本;北极航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沿岸海域,经过的国家较少,增强了航运的安全性、便捷性等。
(4)环境保护角度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航行过程中,严防产品的泄露,尽量减少对沿线海域海水的污染;航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噪音、航行、基础设施等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避开生态脆弱区域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密集地,减少航行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北极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敏感因素,参与了大洋和极区表面的辐射、能量和物质平衡的过程,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洋流、盐流、气流的形成和循环。近年来,两极海冰融化速度在加快。下图为南北极海冰面积年内变化统计图。
(1)指出南北极海冰面积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南极海冰年内变化较北极大的原因。
(3)简述南北极海冰融化加快对洋流的影响。
【答案】(1)差异:北极总体大于南极。
原因:北极附近多海域,海冰发育面积广;南极附近多陆地,海冰发育面积受限。
(2)南极有大面积的大陆,陆地吸热和散热比海洋快,使其夏季增温和冬季降温都很迅速,因而海冰变化也
较为剧烈,尤其是夏季的迅速吸热使得海冰消融进展很快。
(3)海冰融化加快,会在一定时间内释放大量的淡水,降低海水的密度,使海水在高纬度地区的下沉减弱;同时产生势力较强的从极地向较低纬度流动的冷海水,会阻碍低纬度海域的海水向高纬度海域流,从而减弱大洋环流强度。
【分析】本大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南北极海冰为材料,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海水的性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北极海冰面积总体大于南极海冰面积,这主要是因为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地理特点不同,北极附近主要是北冰洋,海冰可以在广阔的海域上形成和扩展,导致北极海冰面积相对较大。相比之下,南极附近主要是南极大陆,海冰只能在局限的海域内形成,海冰的发育面积受限制,因此南极海冰面积较北极小。
(2)与北极相比,南极地区主要是一个由大陆构成的地区,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在吸热和散热方面的特性与海洋相比较快,这意味着南极地区夏季增温和冬季降温都较为迅速,海冰变化因此十分剧烈。夏季,大陆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增温较快,这使得南极的海冰在夏季面临较大的热量输入,导致海冰的融化速度相对较快。 南极地区的冬季特点是寒冷而干燥,热量散失迅速,在冬季,南极地区的海冰会快速冷却,使得冰面形成和扩展的过程迅速。
(3)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南北极海冰融化加快会对洋流产生重要影响,海冰融化释放大量的淡水到海洋中,这些淡水会降低海水的盐度,从而降低海水的密度。密度较低的海水在高纬度地区的下沉速度减缓,影响了深层水的形成和循环,这会改变盐度和温度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到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海冰融化,会形成势力较强的从极地向较低纬度流动的冷海水,这种冷海水的流动会阻碍低纬度海域的海水向高纬度海域流动,从而减弱了大洋环流的强度。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难言岛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特拉诺瓦湾,地势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岛内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特拉诺瓦湾气候特征鲜明,是下降风(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较强的地区之一。该海湾离岸水域即使在冬季也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我国将在难言岛新建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下图示意难言岛地理位置及周边等高线分布图。
(1)判断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点位于难言岛的可能位置并说明理由。
(2)分析特拉诺瓦湾盛行下降风的原因。
(3)简述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的形成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答案】(1)难言岛东部。理由:地势平坦,建设难度小;临近特拉诺瓦湾,便于物资运输。
(2)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北侧的冰川地区,寒冷气流势力更强;冰川表层摩擦力小;山谷地貌发育,利于气流沿地势向下流动。
(3)下降风风向主要为自西向东,将特拉诺瓦湾的浮动海冰向东推动;特拉诺瓦湾南侧的冰舌阻挡了更高纬度地区的海冰向北漂移,使得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分析】本题以南极地区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科考站的选址,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难言岛整体地势西高东低,结合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建设科考站难度会较小;同时,东部地区靠近特拉诺瓦湾,有利于物资的运输,因此,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适合建在难言岛东部地区。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特拉诺瓦湾气候特征鲜明,是下降风较强地区之一。该地的下降风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的冰川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寒冷气流势力较强,而沿线地区冰川摩擦力较小,使得风的势力并没有减弱,同时,该地区山谷地貌发育有利于气流,沿着地势向下流动,形成下降风。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海湾离岸水域即使在冬季也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下降风较为盛行,下降风主要来自于西侧和北侧的冰川地区,主要风向为自西向东,将特拉诺瓦湾的浮冰海冰向东推进;而特拉诺瓦湾南侧的冰舌阻挡了更高纬度的海冰向北漂移,使得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6.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有富饶的渔业和丰富的水力、风力、森林等可再生的自
然资源,还有不可再生的石油、天然气、铜、钻、镍、铅、锌、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科学家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在1000亿至2000亿桶之间,天然气在50万亿至80万亿立方米之间。在全球油气资源日趋匾乏的今天,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北极价值日益显现。
材料二 北极地区及北极航线图(下图)。
(1)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从地理角度分析陆地径流对北冰洋海洋环境的影响。
(3)指出未来北极航线(西北航线、东北航线)开通的地理意义。
(4)简述船只在西北航线航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
【答案】(1)地处高纬度。地处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2)地表径流带来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三角洲,影响海岸线;地表径流注入海洋,影响海域的盐度(进而影响海冰的分布)。地表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水,会污染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3)缩短海上航程,降低航运成本;有利于对北极地区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将改变世界航运航线,影响世界经济甚至政治格局。
(4)海冰、浮冰; 大雾;暗礁;风浪大。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和北极航线为背景,涉及北极的地理位置描述、入海径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北极航线开通的意义以及西北航线遇到的障碍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北极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纬度高;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包围;是沟通世界两大洋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对海洋地形影响:地表径流带来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三角洲,影响海岸线;对海冰分布的影响:地表径流入海,对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有稀释作用,进而影响海水结冰的快慢,导致海冰分布出现差异;
对海洋生物影响:地表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可能会增加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对海水水质影响: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水,会污染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3)北极航线相对传统的航线,距离更短,可缩短海上航程,降低运输的成本;航线的开通,可以更加有利于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运输;方便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加速人类对北极的研究与探索;由于航线的出现,改变世界航运航线,影响世界经济甚至政治格局。
(4)北极航线浮冰较多,运行速度慢,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多;浮冰冲撞船体,破坏船只,维修费用较高;受洋流影响,会产生海雾;航线可能有暗礁,对航行造成威胁;受极地东风影响,风流大,对航行不利。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二个常年科考站。中山站天气恶劣,多大风天气,年平均大风日数达159天,地面风受南极大陆冷高压和绕极低压带(环绕南极大陆的低压带)控制。图1示意中山站地理位置及等高线分布(单位:m),图2示意中山站四季定时(10分钟)风速日变化。
(1)简析中山站年平均大风日数多的主要原因。
(2)描述中山站夏季定时风速的日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该站夏季平均风速最小的成因。
(3)分析中山站冬季定时风速日变化不明显的原因。
【答案】(1)位于南极大陆冷高压和绕极低压带之间,常年受由冷高压指向低压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南极大陆气温低,冷高压势力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南极大陆多冰雪覆盖,摩擦力小,风力大;南极大陆冷高压的气流顺地势下滑,在重力作用下,风力加快。
(2)夏季气温较高,大陆冷高压势力较弱,水平气压梯度较小;绕极低压带平均位置偏北,距离南极大陆高压更远;夏季气温较高,普里兹湾海面以及拉斯曼丘陵部分冰雪消融,下垫面性质较为复杂,摩擦力增大,风力减弱。
(3)冬季南极大陆白昼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很小,地表白天升温不明显,冷高压势力昼夜差异小;冬季普里兹湾海面以及拉斯曼丘陵绝大部分地区多为冰雪,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升温比较平衡,昼夜变化小。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中山站的大风天气、地理位置及等高线分布、四季定时(10分钟)风速日变化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力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中山站年均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风力可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考虑,也可从小尺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形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位于70°S附近,位于南极大陆冷高压和绕极低压带之间,常年受由冷高压指向低压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且由于南极大陆气温低,冷高压势力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南极大陆多冰雪覆盖,摩擦力小,风力大;南极大陆中部地势高,沿海地势较低,来自南极大陆冷高压的气流顺地势下滑,在重力作用下,风力加快;故中山站年平均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大。
(2)读图可知,中山站夏季定时风速整体较小,但日较差大。风速主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影响。南半球夏季即1月份,南极大陆夏季气温较高,大陆冷高压势力较弱,高、低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较小;绕极低压带平均位置偏北,距离南极大陆高压更远;加之夏季气温较高,普里兹湾海面以及拉斯曼丘陵部分冰雪消融,下垫面性质较为复杂,摩擦力增大,风力减弱;因此中山站夏季平均风速相对最小。
(3)阅读风速折线图可知,中山站冬季风速较大,日变化不明显,风速较为稳定,集中在7-8米每秒。风速主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影响。南极大陆冬季,在极圈内存在极夜现象,中山站纬度较高,白昼时间短,光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很小,使得地表升温不明显;冬季气温较低, 普里兹湾海面以及拉斯曼丘陵绝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下垫面单一,多为冰雪,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升温比较平衡,下垫面区域差异小,昼夜变化小, 因此冬季风速日变化不明显。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上,是亚欧大陆距北极点最近且有常住居民的地区。该群岛由崇山峻岭组成,完整保留着十几亿年前至今的连续岩层,近60%的地表被冰河及雪原覆盖,角峰、冰刃、冰斗等
地貌景观广布。与格陵兰岛近3000米的巨厚冰层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平均冰层厚度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群岛周围被浮冰环绕,夏季(6~10月)部分海域浮冰消融可通航。下图示意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
材料二:目前,俄罗斯在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浮冰上陆续建立了若干个浮冰漂流科考站。这些科考站建在坚实的、面积达数十或数百平方千米海冰上,拥有完备的科考设施,一般可供科学家工作2~3年。下图为拍摄的浮冰漂流科考站图片。
(1)分析该群岛成为北极地区重要科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与甲地相比,乙地海水水温高的原因。
(3)简述与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陆基科考站相比,浮冰漂流科考站在科考活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答案】(1)距离北极近,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气温适宜;连续岩层保留完整,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科考条件优越;冰层厚度相对较小,岩石样品收集难度较低。
(2)乙地比甲地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多;北部的岛屿削弱了冷空气对乙地的影响;位于海峡处,受外海寒流影响较小。
(3)优点:可以随浮冰漂流,科考范围广,更便于观测北冰洋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
不足:受海冰碰撞、消融影响大,使用寿命短,有安全风险;位置不固定,设备维护和物资补给较为困难。
【分析】本题以斯瓦尔巴群岛及北极科考站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科考基地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水温差异原因分析、浮冰科考站优点和不足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重要科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貌冰盖厚度等方面加以分析。斯瓦尔巴群岛是亚欧大陆距北极点最近且有常住居民的地区,因此距离北极近,地理位置优越;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与极地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更温暖湿润,“与格陵兰岛近3000米的巨厚冰层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平均冰层厚度只有几十到几百米”表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气温适宜;崇山峻岭上角峰、冰刃、冰斗等地貌景观广布,地质科考条件优越;冰层厚度相对较小,岩石样品收集难度较低。
(2)影响水温的因素可从纬度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读图可知,乙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乙地北部有岛屿,削弱了北方冷空气对乙地的影响;乙地位于海峡处,而甲地直接与外海相连,因而乙地受外海寒流影响较小。
(3)与岛上陆基科考站相比,海上浮冰科考站利用浮冰移动的特点,具有考察范围广,便于观测洋流运动、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优点;但受海冰碰撞、消融的影响,科考站的使用寿命短;随着浮冰的漂移,位置不固定,设备维护及物资补给较为困难,安全隐患较大。2024年6月高考地理考前预测综合题:两极地区和中国科考站
【命题思路】
两极地区是指地球上位于极圈以内的区域,主要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它们分别是地球上最为偏远和环境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极地区主要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所环绕。这一区域大部分由浮冰和部分陆地组成,其中最大的陆地岛屿是格陵兰岛。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且无原住民居住的大陆,被称为“第七大陆”。它几乎完全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冰盖所在地,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为“冰雪大陆”,其冰雪覆盖厚度可达数千米。结合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估某项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准备高考时,考生应当关注这些核心点,并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进行练习,以提升自己在这一专题上的应试能力。同时,保持对最新科研进展和国际政策的关注,有助于答题时能融入最新信息。常以区域图、地形图、统计图表、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极地科考站、极地航线等知识。
【真题再现】
(2023·北京·高考真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叶产生黑碳。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含量较其他区域偏高。
(2)说出采样点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并说明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
【答案】(1)南极半岛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不利于污染物沉降。
(2)来源: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可能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其他地区化石燃
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影响:黑碳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分析】本题以南极半岛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南极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吹走,不利于污染物沉降至南极半岛地表。
(2)黑炭的来源:可从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方面分析,直接来源主要是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前往南极半岛的游客和科学工作人员增多,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不断增多;间接来源主要是大气环流,其他地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对积雪的影响:黑碳颜色较深,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基础知识】
(一)南极地区
1. 地理位置与范围:南极洲位于地球的南极区域,总面积约为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它是地球上第五大洲,但若只考虑陆地面积,则排名第四。
2. 地形与海拔:南极洲是一个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350米的大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其地形主要包括广阔的冰盖、冰架以及少量的山地和山脉,如横贯南极山脉。
3. 气候特点: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尽管冬季极端气温很少低于-40℃,但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的东方站记录了世界最低气温-88.3℃。南极还以其频繁而强烈的风暴著称。
4. 生态环境:尽管环境极端,南极洲仍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海洋生物如鲸鱼、海豹和丰富的海鸟种类,以及陆地上著名的帝企鹅、阿德利企鹅等。
5. 人类活动: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但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和支援人员在各个科研站进行短期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
6. 国际治理:根据《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洲被指定为一个用于和平目的、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区域,禁止军事活动、核爆炸和废物处理,并且冻结所有领土主权要求。
7. 环境保护:南极地区受到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以维护其原始的自然状态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如《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国际协议确保了这一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北极地区:
1. 地理位置与水域: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覆盖,周围环绕着北美大陆北部、欧亚大陆北部以及众多岛屿,包括加拿大北极群岛、斯瓦尔巴群岛、新地岛等。
2. 气候特征:北极具有极端的寒冷气候,温度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冰点以下,冬季温度可低至-40°C以下。夏季短暂且温和,部分地区的7月平均气温可能接近冰点。北极地区经历极昼(夏季连续日照)和极夜(冬季连续黑夜),极夜一般从每年的9月23日左右开始,持续到次年4月。
3. 冰盖与海冰: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海冰和冰盖,海冰覆盖范围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海冰面积减少,冬季则大幅增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和厚度呈现出长期减少的趋势。
4. 生物多样性:尽管环境严酷,北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仍然丰富,包括北极熊、海豹、鲸类、多种鸟类以及特有的植物种类。这些生物适应了寒冷环境和长时间的光照变化。
5. 人类活动:原住民如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在此地区有悠久的生活历史,依赖狩猎和渔业。现代北极地区也涉及科研考察、矿产资源开发、渔业以及日益增长的旅游业。
6. 环境挑战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尤为显著,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海平面上升及物种生存威胁等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北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合作努力。
【高考热点】
1. 地理位置与范围:考查学生对两极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经纬度位置、周边海域、岛屿及陆缘冰的认知。特别是南极大陆几乎完全位于南极圈内,而北极地区则涉及北冰洋周围国家的领土和海域。
2. 气候特征:强调两极地区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如南极洲的“冰雪高原”称号,冰层厚度,以及温度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北极地区的海冰变化也是一个热点。
3. 生物多样性:探讨特殊环境下生物的适应性,如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海鸟等。
4. 极昼与极夜现象:理解极地地区的光照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6. 环境保护议题,包括《南极条约》和相关国际协议对两极环境保护的规定,以及生态旅游的管理。
7. 极地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的潜力及其开发的挑战。
8.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9. 近期的科考活动,如“雪龙号”科考船的考察动态,以及新的科研发现或环境监测数据。
10. 国际合作项目,比如在气候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
【难点突破】
中国极地科考站
1、长城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
右越冬考察。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2、中山站: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坐落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地理位置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山站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配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昆仑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昆仑站的主体建筑内部,实质上就是由17个工程舱组成的。每个工程舱大约相当于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大约6米见方)。为了抵御低温,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在-190℃时仍能正常使用。不锈钢结构和组合式工程舱外,则是复合夹芯的保温板。昆仑站的建成,将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南极考察站建设的第一阵营。
4、泰山站: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5、罗斯海新站(在建)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中国北极科考站目前是中国北极黄河站。
6、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独栋小楼,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黄河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北极科考的一大空白,揭开了我国基地科考事业的新篇章。
(二)南极洲成为“寒极”的原因
①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③海拔高,气温低;
④陆地热容量小;
⑤西风带阻隔了低纬热量向高纬的传递;
⑥对流层薄,保温作用弱
⑦公转远日点极夜,时间长
⑧烈风、暴雪和巨大冰盖加剧了南极大陆的酷寒。
南极洲成为“干极”的原因
①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②由于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气温低,蒸发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
南极洲成为“风极”的原因
①气温低,冷高压势力强,极地东风强;
②坡形,重力作用加速风速;
③地表起伏小,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风
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①南极洲海拔高,气温低;
②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少;
③南极洲为陆地,热容量小,而北冰洋为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六)两极地区的共同特征:
1. 极端气候:两极均以寒冷气候为主,是全球最寒冷的地区,伴随着强劲的风力和频繁的暴风雪。
2. 光照变化显著:随着季节更替,两极地区会出现极昼(连续的白天)和极夜(连续的黑夜)现象。
3. 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种类虽少,但适应性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4. 科学价值:两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地,对研究地球历史、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5. 自然资源:富含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但开发活动受限于国际条约保护环境。
【考向预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极,是科学家眼中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21年11月上旬,中国极地科考团第38次出征南极,将于2022年4月中旬返回,完成近半年的科学考察。
材料二 科学家正在罗斯海附近建设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罗斯海新站建筑的每个房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单元,在国内工厂做完室内精装修,打包后由“雪龙”船运输至现场,再用吊机、挖掘机“拼积木”,把它们组装在一起。
材料三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科考站为解决科考人员蔬菜供应问题所建立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右图为罗斯海附近地形图(单位:m)。
(1)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南极成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的独特优势。
(2)从气象角度简要分析南极蔬菜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原因。
(3)说明罗斯海新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南极罗斯海西岸的恩克斯堡岛地势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海岸线较平直,附近常年盛行偏西风,300千米范围内已有多国科考站。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经过综合考量科学价值、气候特征、场地特征、后勤可达性与未来拓展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址在恩克斯堡岛。考察站的主体建筑位于完整基岩之上,长轴保持与风向一致,底层架空,呈南十字星造型。建筑内部高度集成,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建造,集中式建筑使建筑面积最小化,方便考察队员的生活、工作、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下图为罗斯海新站位置和主体建筑示意图。
(1)说明罗斯海新站选址的有利条件。
(2)分析新站建筑形态特征的优越性。
(3)分析罗斯海新站建设模式的优势。
(4)说明罗斯海新站建成的地理意义。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7日,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正式开通,这将有效改善两国现有交通运力不能有效满足两国日益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的现状,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大力发展互联互通物流体系、巩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技术及创新领域的交流和高质量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运营同时也将推动中俄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助力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合作延伸至北冰洋。在天气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航线能够从7月一直运行到10月底。下图示意苏伊士运河航线(实线)和北极航线-东北航道(虚线)。
(1)说明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得以开通的气候条件。
(2)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在运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
(3)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的突出优势。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中俄该运输通道的开通运营中应注意的事项。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北极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敏感因素,参与了大洋和极区表面的辐射、能量和物质平衡的过程,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洋流、盐流、气流的形成和循环。近年来,两极海冰融化速度在加快。下图为南北极海冰面积年内变化统计图。
(1)指出南北极海冰面积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南极海冰年内变化较北极大的原因。
(3)简述南北极海冰融化加快对洋流的影响。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难言岛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特拉诺瓦湾,地势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岛内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特拉诺瓦湾气候特征鲜明,是下降风(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较强的地区之一。该海湾离岸水域即使在冬季也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我国将在难言岛新建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下图示意难言岛地理位置及周边等高线分布图。
(1)判断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点位于难言岛的可能位置并说明理由。
(2)分析特拉诺瓦湾盛行下降风的原因。
(3)简述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的形成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6.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有富饶的渔业和丰富的水力、风力、森林等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不可再生的石油、天然气、铜、钻、镍、铅、锌、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科学家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在1000亿至2000亿桶之间,天然气在50万亿至80万亿立方米之间。在全球油气资源日趋匾乏的今天,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北极价值日益显现。
材料二 北极地区及北极航线图(下图)。
(1)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从地理角度分析陆地径流对北冰洋海洋环境的影响。
(3)指出未来北极航线(西北航线、东北航线)开通的地理意义。
(4)简述船只在西北航线航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二个常年科考站。中山站天气恶劣,多大风天气,年平均大风日数达159天,地面风受南极大陆冷高压和绕极低压带(环绕南极大陆的低压带)控制。图1示意中山站地理位置及等高线分布(单位:m),图2示意中山站四季定时(10分钟)风速日变化。
(1)简析中山站年平均大风日数多的主要原因。
(2)描述中山站夏季定时风速的日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该站夏季平均风速最小的成因。
(3)分析中山站冬季定时风速日变化不明显的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上,是亚欧大陆距北极点最近且有常住居民的地区。该群岛由崇山峻岭组成,完整保留着十几亿年前至今的连续岩层,近60%的地表被冰河及雪原覆盖,角峰、冰刃、冰斗等地貌景观广布。与格陵兰岛近3000米的巨厚冰层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平均冰层厚度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群岛周围被浮冰环绕,夏季(6~10月)部分海域浮冰消融可通航。下图示意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
材料二:目前,俄罗斯在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浮冰上陆续建立了若干个浮冰漂流科考站。这些科考站建在坚实的、面积达数十或数百平方千米海冰上,拥有完备的科考设施,一般可供科学家工作2~3年。下图为拍摄的浮冰漂流科考站图片。
(1)分析该群岛成为北极地区重要科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与甲地相比,乙地海水水温高的原因。
(3)简述与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陆基科考站相比,浮冰漂流科考站在科考活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