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神经系统概述 课件(共40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神经系统概述 课件(共40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
功能:
神经系统能够接受来自体内器官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进行传导,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保持体内各器官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学习方便,通常将神经系统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定义: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又称为神经元。
功能:能够感受体内、外的环境刺激和传导兴奋,也可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
神经细胞和神经
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和神经
神经元
树突
轴突:
延续为神经纤维
胞体
突起
神经细胞和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众多)
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中:施万细胞
神经细胞和神经
由于缺少Na+通道,各种神经胶质细胞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没有兴奋性,不能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一有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支持着神经元的胞体和纤维;
第二有绝缘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分别构成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的髓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基本上互不干扰;
神经细胞和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三是营养性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第四是有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因衰老、疾病而变性的神经元及其细胞碎片;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增生繁殖,填补神经元死亡后留下的缺损,但如果增生过度,可成为脑瘤发病的原因;
神经细胞和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五是能够摄取神经递质,哺乳类动物的背根神经节、脊髓以及自主神经节的神经胶质细胞均能摄取神经递质,所以与神经递质浓度的维持和突触传递有关。
轴突离开胞体若干距离后,就会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主要功能:传导兴奋即动作电位,亦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具有以下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
神经冲动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递,而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没有原生质相连的,那它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根据突触接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
轴树型突触
轴轴型突触
轴体型突触
树树型突触
两个神经元的接触部位不同就是不同类型的突触。
突触的类型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根据突触的功能不同,可分为: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根据突触传信息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的类型
都是由三个结构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相同点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不同点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化学性突触是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上通过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将前一个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电突触则是将带点离子通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离子通道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来传递信号的。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不同点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电突触大多存在于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化学性突触则存在于高等动物中。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可以传递兴奋性和抑制性的信号,对于能量的传递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再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如图所示。
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传导至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钙离子由细胞膜外流向细胞膜内,刺激囊泡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到突触后膜时与受体结合,刺激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此时就产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当这个刺激不断累积,达到阈值时,后一个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就传导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也很类似。
不同的是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到突触后膜时与受体结合,刺激氯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突触后膜超极化,此时就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就抵消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不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就受到了抑制。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第一信号是单向传递的;
第二是总和作用,即只有足够量的神经递质释放才能刺激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第三是存在0.3到0.5毫秒的突触延搁,即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需要的时间及总和作用需要的时间;
突触传递的特征: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第四是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缺氧、酸碱度升降、离子浓度变化等均可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
缺氧可使神经元和突触部位丧失兴奋性、传导障碍甚至神经元死亡。
碱中毒时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甚至发生惊厥;
酸中毒时,兴奋性降低,严重时导致昏迷。
突触传递的特征: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第五是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较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许多中枢性药物的作用部位大都是在突触,有些药物能阻断或加强突触传递,如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可以提高突触后膜对兴奋性递质的敏感性,对大脑中突触尤为明显。
士的宁能降低突触后膜对抑制性递质的敏感性,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对脊髓内作用尤为明显。
突触传递的特征:
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性抑制。
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结构——突触
神经递质
不难看出,在化学性突触信号的传递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对应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神经递质主要分为外周递质和中枢递质。
神经递质
外周递质主要包括:
乙酰胆碱,缩写是ACH,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一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缩写是NE,绝大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嘌呤和肽类,主要存在于胃肠道。
神经递质
中枢递质主要包括:
乙酰胆碱:多数起兴奋作用。
单胺类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
氨基酸类的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伽马氨基丁酸、甘氨酸。
神经肽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例如神经递质或化学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受体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胆碱能受体,即乙酰胆碱的受体,有两种M受体和N受体。
M受体即毒蕈碱型受体,存在于平滑肌、心肌及腺体上,还有脑内;
N受体即烟碱型受体,分布在节后神经元、骨骼肌及中枢神经系统之中。
神经递质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受体包括三类:
第二类是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对这两类受体都有亲和性,都能与之结合,但对α受体的亲和力更高。
α受体主要存在于外周血管,特别是与动脉血压调节有关的阻力血管。肾上腺素与它结合的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的作用可使心脏兴奋、血管和支气管扩张及代谢变化。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受体包括三类:
第三类是突触前受体,大多是分布在中枢递质的受体。
反射活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例如眼睛碰到异物时会引起眨眼反应。
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
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称为反射弧,是完成一个反射活动时,要通过的神经通路。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环节及其联结受到破坏,或者功能障碍时,都将使反射不能出现,或者紊乱,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调节出现异常。
反射活动
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装置。任何一个反射活动首先起自感受器,它能把体内外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是连接感受器和反射中枢的神经纤维,它能把感受器所转化的冲动传到中枢。
反射活动
神经中枢是指脑和脊髓内一定部位执行某种机能的神经细胞群。其神经细胞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能对传入的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是连接效应器与反射中枢的神经纤维,它能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导到效应器。
效应器是指肌肉和腺体等,它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适应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
它有固定的反射途径,不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先天就有的。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低级形式。例如,食物接触动物口腔,就会引起唾液分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有限,只是一些基本的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以及各种内脏反射。这些反射只能保证动物的基本生存和简单的适应。
非条件反射:狗啃骨头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则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后天接触环境、训练而获得的反射,没有固定的反射弧。
它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外界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暂时联系。
它没有固定的反射路径,易受客观环境影响而改变。
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切除大脑皮层,条件反射就消失了。
条件反射
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对这个反射还是一个无关的刺激,只有与某种反射的非条件刺激相伴或提前出现并多次重复后能引起某种反射,才能成为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如图,犬采食时,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
如果食物入口之前,给予摇铃刺激,起初,铃声和食物没有联系,只是作为一个无关的刺激而出现,铃声并不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铃声与食物总是同时出现,经过多次结合后,只给铃声刺激也可引起唾液分泌,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时的铃声就不再是与吃食物无关的刺激了,而成为食物到来的信号。
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一结合过程称为强化。
任何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但条件刺激出现于非条件制激之前或同时,条件反射就易形成,反之就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