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中枢神经系统 课件(共54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中枢神经系统 课件(共54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按其位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脊髓和脑两部分。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1.1 脊髓的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前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干的延髓相连,后端到达荐骨的中部。
根据所在的部位分为颈髓、胸髓、腰髓、荐髓和尾髓。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1.1 脊髓的外形
脊髓各段粗细不一,有两个膨大部位:一是位于颈髓后部和胸髓前部的,称为颈膨大,它与前肢的神经相连;二是位于腰髓和荐髓间的称为腰膨大,它与后肢的神经相连。
腰膨大
颈膨大

中枢神经系统
1.1 脊髓的外形
脊髓在腰膨大之后逐渐变细形成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自脊髓圆锥向后的细丝称为终丝。
荐神经和尾神经排列在脊髓圆锥和终丝的周围,呈马尾状,称为马尾。
马尾
脊髓圆锥
终丝
脊髓的背侧正中有纵向的浅沟,称为背正中沟。
中枢神经系统
1.1 脊髓的外形
腹侧正中有纵向的深裂,称为腹正中裂。
在背正中沟的左右侧分别有一背外侧沟,脊神经背侧根即感觉根经此沟进入脊髓。
在腹正中裂的左右侧也分别有浅的腹外侧沟,是脊神经腹侧根即运动根发出的部位。
1.2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灰质呈“H”形,颜色灰暗,位于脊髓的中央;
白质呈白色,位于灰质的外周。
中枢神经系统
1.2 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的中央有一条纵贯脊髓的中央管,中央管很细,向前与脑室相通。
脊髓的灰质在横断面上观察,有对称的背角和腹角,胸腰段还有侧角。
在整个脊髓中,这些角都顺着脊髓延伸成柱状,分别称为背柱、腹柱和侧柱。
中枢神经系统
1.2 脊髓的内部结构
背柱由联络神经元的胞体组成,腹柱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组成,胸腰段脊髓的侧柱内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荐段脊髓的侧柱内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脊髓左右两半的白质,是脊髓和脑之间的上行或下行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主要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脊髓的传导功能
脊髓位于椎管中,通过白质形成上行和下行传导径,将脑的各部和躯干、四肢联系起来,起上传和下达的传导作用。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主要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脊髓的传导功能
上行传导径为感觉径,将躯干部、四肢和内脏器官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的白质传导到脑的各部;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主要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脊髓的传导功能
下行传导径是运动径,将脑各部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白质传到躯干部、四肢部和某些内脏器官的效应器,使之发生效应。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的反射功能
脊髓灰质内存在着许多重要的低位躯体反射中枢和内脏反射中枢,可以完成许多基本的非条件反射,统称脊髓反射,包括屈肌反射和牵张反射。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是用去脑的青蛙做实验,以针刺激其肢跖侧皮肤,可引起该肢屈曲。
此反射的发生是由于肢部传入神经进人脊髓后,通过一个联络神经元,传至支配运动的神经元,使之屈肌收缩。
1.3 脊髓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是当骨骼肌被拉长而受到牵拉时,刺激了肌肉、肌腱内的肌梭感受器而发生兴奋,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中枢后,又经运动神经传至被牵张的肌肉,引起该肌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是维持动物姿态的最基本反射。
例如翻转的猫从空中下坠时的翻正反射。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向后与脊髓相通。
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小脑
脑干
大脑横裂

端脑
小脑
脑干
又称为大脑,位于脑干前背侧,后以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开,背侧正中的大脑纵裂将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皮质的深部是白质,白质中有一些核团,称为基底核,大脑深部的腔隙为侧脑室
裂的底部是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板,称为腓胝体。
每侧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嗅脑、基底核和侧脑室等结构。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脑回
脑沟
大脑皮质和白质
大脑皮质表面凹凸不平,凸起处为脑回,凹陷处为脑沟,分布于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和内侧面,可增加大脑皮质的面积。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背外侧面的皮质,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四叶:
前部为额叶--运动区
后部为枕叶--视觉区
背侧部为顶叶--感觉区
外侧部为颞叶--听觉区
各区的面积和位置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
运动区
视觉区
感觉区
听觉区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这些区域都是神经中枢所在部位,是一切生理活动的最高“指挥部”,在管理机体各项功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皮质深面为白质,由各种神经纤维构成,包括:联合纤维,连于同侧半球的各脑回之间;联络纤维,连于左右半球之间;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传入和传出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大脑皮质是最高级的感觉中枢,全身各部位的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都是通过上行的特异性传导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集中到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各种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各区之间都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就是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无数个刺激,特别是很多极相似的刺激加以区分辨别,并把对机体有意义的刺激区分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复合刺激,并对这种复合刺激发生反应产生精确的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大脑皮质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再通过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最高级运动中枢发出广泛的下行传导径。
一方面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把信息传至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以整合全身骨骼肌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大脑皮质和白质
另一方面由大脑皮质内脏运动区通过交感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纤维及脑垂体来整合各内脏器官的活动,并使内脏器官密切地配合躯体活动。
嗅脑--嗅脑位于大脑腹侧,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梨状叶
海马
嗅球呈卵圆形,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前端。嗅球中空为嗅球室,与侧脑室相通。来自鼻黏膜嗅区的嗅神经纤维通过筛板而终止于嗅球。
嗅束短而粗,自嗅球向后伸延,分为内侧嗅束和外侧嗅束。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嗅脑
嗅三角为内、外侧嗅束之间的三角形灰质隆起,其表面有许多小血管的穿孔,称为前穿质。
梨状叶位于大脑脚和视束外侧的梨状隆起,表面为灰质,内部有腔,是侧脑室的后角。梨状叶的内侧缘向背侧面折转至侧脑室成为海马。
海马呈双角状,亦称海马角。起自梨状叶深面,沿丘脑的后端和背侧向前背内侧伸延,形成侧脑室后部的底壁。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嗅脑
基底核为大脑半球内部的灰质核团,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丘脑和大脑脚的前方。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等,是皮质下运动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基底核
基底核是大脑皮质下的高级运动中枢,主要对骨骼肌的运动有抑制作用,调节姿势反射。
它协调大脑皮质,统一低级中枢活动调节肌紧张和复杂肌肉活动,保证动物维持各种适当的姿势。
如果基底核受到损坏,就会引起特殊的运动紊乱,出现肌紧张度增高和震颤、运动失调、复杂的反射活动不能完成等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基底核
侧脑室为左、右大脑半球内不规则的腔隙。
侧脑室的内侧壁是透明隔;顶壁为阱胝体;底壁的前部为尾状核,后部是海马。
中枢神经系统
2.1 大脑的构造和功能
侧脑室
小脑位于延髓和脑桥背侧,大脑的后方,略呈球形。
小脑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凸出的回。
与大脑一样,小脑也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
2.2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
灰质主要覆盖于表面,称为小脑皮质;白质在深部,呈树状分布,称为小脑树或髓树,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白质中有分散存在的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
2.2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间脑和脊髓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中枢神经系统
2.2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
当破坏了动物的小脑后,会导致肌肉软弱无力,肌肉张力降低,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四肢分开,步态蹒跚,体躯摇摆,容易跌倒。
全部切除禽类的小脑后,它就不能行走或着飞翔;切除一侧小脑后,则同侧腿部僵直。
中枢神经系统
2.2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四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脑干
脑延髓前连脑桥,后连脊髓,前宽后窄,背面是小脑。
延髓与小脑之间形成腔隙,构成第4脑室,并与脊髓中央管相连。腹面有纵走的圆形隆起,称为锥体。
锥体后部的神经纤维左右侧相互交叉,称为锥体交叉。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延髓的结构和功能
延髓具有维持及调节呼吸、血管运动、心脏活动等生命中枢的功能。
延髓的前庭神经核,除与外眼肌运动反射、维持和恢复头部及躯体的正常姿势有关外,还与迷路联系,通过头、腿、和禽翼的紧张性反射来调节对空间方位的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延髓的结构和功能
脑桥位于延髓前面的横行隆起,两端向上连于小脑,背侧凹陷与小脑之间构成第4脑室。
哺乳动物有明显的脑桥、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易化系统,从延髓网状结构外侧背部向脑桥和中脑延伸,直达间脑腹侧。
脑桥能加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脑桥的结构和功能
中脑位于脑桥与小脑的前面,前连间脑,背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
中脑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四叠体,为两对圆形隆起,前面一对称前丘,后面一对称后丘;下部是大脑脚,大脑脚内有红核。
四叠体与大脑脚之间为前后贯通的中脑导水管,前连第3脑室,后通第4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中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脑
中脑在维持视觉与听觉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前丘内有疃孔反射中枢和动眼中枢,完成疃孔的收缩、扩张和眼的运动,并使头转向视觉刺激方向。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中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脑
红核一方面与小脑和纹状体的神经核联系;另一方面与脊髓联系,控制着肌紧张,保持着动物体的正常姿势。在中脑部切断脑干后,抑制肌紧张的中枢联系切断较多,使平衡发生改变,伸肌紧张性增加,表现为大脑僵直。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中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脑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之间,被两侧大脑半球所遮盖,内有第3脑室。
间脑分为上丘脑、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上丘脑位于第3脑室顶部周围主要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和丘脑髓纹。
松果体呈卵圆形,位于中脑顶盖正中沟的前端与第3脑室顶部的后端之间,属内分泌腺。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由许多灰质核团组成,是上行传导径的总中转站,是皮层下重要的感觉中枢,接受来自脊髓、脑干和小脑的纤维,由此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
丘脑还有一些与运动、记忆等功能有关的核群。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后丘脑位于丘脑后部的背外侧,由两个小丘状的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组成,其内的神经核主要为特异性感觉的中继核。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内侧膝状体较小,位于外侧膝状体的后下方,后端经后丘臂与后丘相连,接受由耳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是听觉传导径中的最后一个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较大,位于前丘的前外侧,前腹侧连视束,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是视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下丘脑位于间脑的腹侧部,构成第3脑室的底壁和侧壁腹侧部。从脑底面观察,由前向后有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
下丘脑大部分细胞呈弥散分布,但也组成一些核团,主要有视上核和室旁核。
视上核位于视交叉的前方,室旁核位于第3脑室侧壁内。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间脑的丘脑下部对身体各种躯体神经起反应,破坏丘脑引起屈肌紧张度增高。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细胞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催产素和抗利尿素。
此外,下丘脑还含有许多其他重要核团,共同参与调节复杂的代谢和内分泌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
2.3 脑干的构造和功能
间脑的结构和功能
在脑和脊髓的外面包裹有三层膜,称为脑脊膜。
中枢神经系统
2.4 脑脊膜和脑脊液
脑脊膜由外向里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
硬膜是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膜。
中枢神经系统
2.4 脑脊膜和脑脊液
脑硬膜与颅腔的骨膜相愈合。
脊硬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形成较大的硬膜外腔,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
临床上进行局部麻醉时,将麻醉药由腰荐间隙注人硬膜外腔,用以麻醉脊神经根。
中枢神经系统
2.4 脑脊膜和脑脊液
蛛网膜是一层很薄的膜,与硬膜组成硬膜下腔,内含淋巴。
软膜很薄,富有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
2.4 脑脊膜和脑脊液
充满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内,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是无色明的淋巴样液体。
有保护和营养脑、脊髓,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