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实践课(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实践课(通用版)

资源简介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课程构建
教学背景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意识,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教育部2000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列入。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引起了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研究性学习概念的引进,使当前教育出现了质的变化,呈现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关系、学习方法、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入人心。
教学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全新的,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习上的挑战,又是发
展上的机遇。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天地之中,让兴趣成为研究的动力,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课题,让我们到知识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去自由探索,主动寻觅。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我国大量的中学中,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怎样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中学生发明家、史学家评论家、政治家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过程
研究性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原则
研究性学习有其独立性,在实施中除遵循一般教育原则外,还要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性原则
由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制订研究方案、目标、方法、操作步骤和成果形成,并逐步实施,课题指导教师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2.双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围绕问题,借助各种信息源,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思索或协作讨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思路疏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地突出出来,转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唤起学生自觉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
3.科学创新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操作过程与成果要讲究科学性,力求创新。立足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意识、严谨的求实作风、探索调研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能力。
4,实践应用性原则
课题的确定、调查研究及其成果评定都要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5.综合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新型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并不是孤立的课程,它与校内各学科教学联系紧密,是各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以校长、业务校长为主的课程领导小组,下设教研室、专家组和德育组三个机构:
①由教务处、教育科研室及各教研组建立的教研室;可分为自然科学教研室和社会科学教研室,向下对接各学科教师。
②由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负责课题的设计、实验、监控与指导,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③由党总支及政教处主任及各年级主任组成德育组,下对各年级主任及各班主任,主要负责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教学组主要负责课题申报的认定、评审工作。按课题研究内容归类,以科学考察研究实验、发明、制作等为主的,由自然科学教研室和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对申报课题进行初步认定;以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为主的,由社会科学教研室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初步认定。班主任下设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小组一般可由4到6人组成,遵循自由组合的原则并由组长全面负责组内的工作。
三、工作程序
每个学年初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订详细的计划,确定研究课题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召开教师大会、全校学生大会和全校家长动员会。
教师大会要求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并投入研究课程之中,并且要意识到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对教师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其挑战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于学生所研究的内容教师不再具有权威性;
②过去是教师选择学生,现在是学生选择教师;
③过去师生关系是封闭的,而现在是开放的、平等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指导者。
④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教师不仅要关注教科书,还要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内容。
学校倡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各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文献的查阅、社会调查方法、实验测量法、论证方法等。向学生传授课题研究的一般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并通过安排教师及专家的有关讲座来实现。
通过全校学生大会和全校家长动员会让学生家长了解什么是研究性课程,及开设此课程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家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自觉主动的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学生参加研究性课程,也许有的家长在某些领城里就是专家,那么家长就可能成为学生或者学校要聘请的或学生要采访的对象,或者家长所在单位正是学生将要采访的场所或实验地点,所以开展研究性课程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并充分利用好这一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宣讲实施过程和实施要求,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号召家长、学生自主选题,鼓励家长做指导教师。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确定本年度的主题,学生自愿组合,自己聘专家,每年10月份陆续开始选题、论证、开题,召开开题会。
在此之后正式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中间不定期进行阶段检查和汇报,经过一年的时间,第二年的9月份结题,召开班级和学年的结题会,进行答辩,编辑出版成果集。
四、组织形式1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小组形式和教学班管理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报名人数和学校的控制人数,编成小组,设指导教师,小组成员主要是班级内的同学,个别的可以跨班甚至跨年级组建。整体情况由班主任把握,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控制研究性学习进展情况和活动情况,填好《访谈表》《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并备案,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时间
研究性学习应排入正式课程表,任何活动不得挤占此时间。
为了保证研究性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①建立研究性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聘请专家,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
②制定研究性课程开发指南,使课程开发活动科学、规范,具有学校特色,明确课程目标,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
③制定研究性课程管理条例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管理。
④由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对象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实施的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
知识窗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研究性学习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相对稳定,同时做到灵活机动。
①开晨研究性学习的地点可以以校内为主,也可以以校外为主。
②开展研究的领域可以是社会人文学科的、自然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国指导教师可以请校内教师,也可以请校外专家。在高中阶段,学生可确认一个课题,也可确认几个课题同时研究,每个课题可由一个学生独立研究,也可由几个学生共同研究。
④研究周期可短至几周,长至一学期或一年。
⑤成果形成也可采用不同方式。
一般认为,研究件学习的实施要经过以下五个基木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
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小组及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
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价值判断等,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书籍报刊、广播电视、Internet网等多种媒体会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为建起自己的解决该领域问题的知识体系,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等,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阶段,学生不是简单地说说他们已经学到什么,而是要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产生广泛的联结,从而牢固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4.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利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等各种不同形式来展示和汇报自己的研究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示应依据一定的课题内容,也要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客观条件的许可程度来决定。
5.反思阶段
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讨论其他相关的、相似的问题或不相似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辅导教师应适当作一些关键环节上的点评,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以及对新学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