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实践课(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实践课(通用版)

资源简介

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教学背景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意识,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教育部2000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列入。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引起了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研究性学习概念的引进,使当前教育出现了质的变化,呈现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关系、学习方法、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入人心。
教学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全新的,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习上的挑战,又是发
展上的机遇。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天地之中,让兴趣成为研究的动力,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课题,让我们到知识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去自由探索,主动寻觅。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我国大量的中学中,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怎样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中学生发明家、史学家评论家、政治家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过程
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发现,由于在一些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希望以下反思能为进一步推广研究性学习提供一点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
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
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
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这反映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层次性,针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
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
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应较短等。
2.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
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研究性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它与探究式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3.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4、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
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
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研究性课程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研究性材料,解决研究性问题是不现实的。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研究性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研究性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研究性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研究性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学习具有以研究性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研究性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1.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导向功能不明显
问题具有复合性功能,它不仅是研究的任务,还是引导研究的航标。实践中很多研究性学习所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大或过难等使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导向功能不是很明显。如果在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使用多个子问题构成的问题链,更能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
2、形成的问题缺乏层次性,且“过大”“过难”
如让中学生解决“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的问题就显得过大和过难。因为,要研究这一问题,既要了解有关中国先进科技的传播过程,又要知道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和欧洲发展所起的作用,还要知道导致这些不同作用的主要原因等,涉及知识过于宽泛,对于中学生来说,任务太过繁重。
可以说在一些整个研究过程只解决一个问题的案例中都存在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相当长时间内,学生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用多个子问题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研究任务。
3.缺乏解决问题的反思环节
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环节,既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表现,起着升华学习过程的作用。但当前许多研究性学习案例都没有这-环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或在研究即将结束时,增加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环节,对提高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问题的形成缺乏加工提炼
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审视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害怕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研究解决。否则,将使研究性学习陷人尴尬的境地。作为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的问题,不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研究性课程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航标。
知识窗
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某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
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某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的话,可能会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
2.任由学生理解误区的发展
由于学生掌握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
3.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不够多元化
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笔者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
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方式。
4.部分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
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而辩论结果却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
比如在“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的案例中,
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洋务运动是否失败,而辩题是“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发展没有贡献;
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使“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
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