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资源简介

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教学背景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意识,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学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全新的,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习上的挑战,又是发展上的机遇。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天地之中,让兴趣成为研究的动力,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课题,让我们到知识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去自由探索,主动寻觅。
教学目标
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中学生发明家、史学家评论家、政治家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论证,并不是研究的终点。实际上,研究是没有终点的。一方面,研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究。那么,怎样才能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 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向有关人员加以介绍,是个重要的手段,这就是交流。
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与有关人员进行公开讨论,可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获得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以下将介绍表达和交流的一些基本技巧。
一、制作幻灯片
在学术报告会上,需要口头介绍自己的论文。为了使表达更丰富,听众更易理解研究结果,需要借助先进的视听设备,如复合投影器或幻灯片等。幻灯投影机逐渐成为学术报告会的必备工具。在一些高等级的学术交流会上,研究者还会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如PowerPoint 制作更引人人胜的幻灯片。
制作投影胶片的步骤如下:
①准备好所需图片、资料。
②将资料扫描录人计算机,在Photoshop中修改至满意为止(如擦去杂点、补上不清晰的线条等)。特殊图片也可用软件画出。
③将图片剪贴至 Word 文件中,排版并写人相应的文字说明。
④)通过喷墨打印机或激光打印机打印到胶片上。也可以先打印在复印纸上,然后复印到投影胶片上。
PowerPoint软件是一种专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国外称之为多媒体简报制作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稿件。利用PowerPoint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各种艺术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
学术交流会上,研究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播放出制作好的一幅幅精美的文字和图片幻灯片(也可按事先安排好的时间自动连续播放)。
不管用什么工具制作的幻灯片,一定要记住幻灯片是给他人看的,所以一定要清晰简洁,同时要附有一些图片方便观众对报告的理解。
二、面对公众做报告
在一些学术报告会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清晰明白地报告给听众,是为了让听众了解论文内容。有时尽管论文内容很好,但由于讲演方式不妥当,致使视听者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甚至听不懂或听错。所以,论文作者需要研究口头发表论文的艺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1、学术报告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口头汇报的学术报告应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导言
导言是报告者在正式报告文章具体的内容之前,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对演讲内容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为了将听众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到报告者的话题上来,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展开导言:
①通过幻灯机或投影器反映报告中的图片、实物、模型或电影片段等,让观众直观地理解讲演者的研究成果。
②直接从自己得到的最有吸引力的研究成果开始讲起,进而逐渐展开论述。
③如果题目来源于生活,可以首先从介绍题目的来由开始,接着概括性地介绍得出结论。
(2)正文
正文部分要注意突出重点,如果面面俱到,就要延长时间。其中的难点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且不易引起一般听众的兴趣。为了把难点阐述清楚,应在讲演过程中插人一些小幽默,其多少可视时间的长短而定。
(3)结尾
在结尾部分,要运用数据重点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另外,研究的独到之处也务必在这里向听众讲清楚。
2.学术报告的语言表达
不管介绍学术报告的哪一部分,都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1)语言要流畅简洁
做任何报告时,为了维持听众的注意力,一般都要求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然后不断地练习才能够达到流畅简洁。
(2)有条理
简单的语言需要讲话有条理,尤其是长时间的讲演,更要具有与其内容相应的条理性。为了提高讲演效果,一定要在条理性上下点功夫。
(3)根据听众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
当面对专家做报告时,常常可以直接使用一些专有名词,不需要进行解释。但是当面对外行人做报告时,就一定要讲得清楚明白,少用专有名词,如果必须使用,也定要把它解释清楚。
(4)做报告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事
有的学术报告会,由于存在很多份报告,所以留给每一个报告人的时间都很短,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个问题讲清楚,就需要报告者抓住重点,学会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回答听众的问题
一般在学术报告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听众就论文中的问题提出他们的质疑或者建议。在口头发表论文结束时,通常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听众提问。通过回答听众的问题,可以让听众更好地认识论文和作者的观点。那么如何才能回答好听众的问题呢,在回答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1.有足够的自信
要想回答好听众的问题,应该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回答听众的问题时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
2.认真倾听听众的问题
在听众提问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和蔼谦虚,认真倾听听众的问题,把握好所问的问题,不要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3.谨慎耐心地回答听众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抱着互相交流的态度,不卑不亢回答听众所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问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报告者应该首先肯定听众的问题,然后耐心地做出回答,不要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愿意回答或者草草了事。而对于一些难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思考后谨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当然不要忘了征求问问题听众的意见,看其是否满意。而对于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先要对听众说抱歉,然后说明不能回答的原因,请听众谅解,或者可以要求听众给自己一些时间寻求帮助,然后再把结果告诉所提问题的听众。
4.说话的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
说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这样才能让听众接收到报告者的信息。还要纠正说话中的弊病,注意讲话中是否有过多不清楚的发音和多余刺耳的“嗯--,啊--”“这个--,嗯--”“所谓--,那个--”等口头禅。
5.对听众表示感谢
不管听众对研究提出了质疑还是建议,回答完听众的问题后,报告者都需要对报告中提出问题的听众给予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上面所说的只是报告中要遵循的一些简单的原则。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报告者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报告者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不要慌张,显得手足无措。例如,如果遇到对自己不是很尊重的听众提出一些攻击论文或者报告者本人的问题的时候,报告者应该怎么做呢 合理的处理方法是不要与听众争吵,尽量去谅解对方的失误后对听众说抱歉。当然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告诉听众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等,这样才体现出不卑不亢的“绅士风度”。
回答听众的问题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总结和体会,经验多了,就会做得更好,更漂亮。
知识窗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四个误区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又是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适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也适合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它不同于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启发式教学。
1999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明确地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列为重要的课程领域。与此同时,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都将促进探究学习和培养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追求,并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阐明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和特点,并从内容的选择、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指南。关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提出以下四点认识:
①探究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它与接受学习、体验式学习一起,构成人类2路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需要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开展学习活动;
第二,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
第三,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者改进自己的作品。
③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较复杂的问题,模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来加以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用于综合性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
④不应该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形式机械地照搬到学科课程中。所谓“学科渗透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改成“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与此相对应,“独立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改为“面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究学习”。因此,在学习方式的意义上,研究性学习特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则是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方式。
然而,对于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以下四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探究学习只适用于自然科学学科;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探究学习就是发现学习;第三个误区是将探究学习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或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包含探究学习;第四个误区是认为探究学习与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以下将对这四个误区做出分析,力图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1.探究学习只适用于自然科学学科吗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探究学习”定义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显然,这里的“探究”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此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强调“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这种将“探究”等同于“科学探究”的阐述在我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使得我国的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普遍认为探究学习只适用于科学学科。例如,一些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国外的课程标准文本中,除了科学探究以外,还提到社会探究、数学探究、技术探究等。
根据探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探究类型以外,还有符号探究和心理探究。前者是指针对或利用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包括语言探究、数学探究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探究等;后者是指只针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现象的探究活动,如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他人性格的分析等。
探究不是种学学习和教学的唯一方式,这一观点比较易于接受。然而,科学学科不是采用探究学习的唯一学科,这一观点则较少受到重视。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和教师都倾向于只将探究学习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这与人们将“探究”狭窄地理解为“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当把社会探究、应用探究、形式探究纳入概念范畴后探究在中学教育的应用范围就大大拓展了。在数学学科,教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在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科学学科中,社会探究可以被大量地采用;在语言、计算机等工具类学科中,技术探究和形式探究可以被大量地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学科所采用的探究类型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探究类型。
2.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一回事吗
在施瓦布提出“探究学习”的同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并以发现学习为核心,推动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科学领域的课程改革运动,目的是培养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这次课程改革运动对国际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目前,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其一个共同的做法是,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然而,由于对“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国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认为“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是同义词。下面的定义是典型的描述:“发现学习,亦称探究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如果说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中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对探究对象的狭隘理解,那么,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的思路则可以归结为对探究目的的狭隘理解。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探究的目的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观念或描述事物。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以外,教师还经常为培养学生某种特定的技能而组织探究活动。基于这一分析,根据探究的目的,将探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发现型探究、应用型探究、表达型探究和训练型探究。
所谓发现型探究,是指目的在于发现探究对象的特点、性质和规律等方面知识的探究活动,涉及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人造事物以及各种符号体系所谓应用型探究,是指目的在于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应用型探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基于工具的设计与制作的探究活动,即需要利用己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制作具体的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如设计一个声控开关解决楼道照明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基于活动策划与实施的探究活动,即需要通过策划活动方案,并以小组合作或者集体行动的活动来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如开展一次汉字规范化活动。
表达型探究的目的不是发现知识,也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为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描述复杂的事物而创造形式化表达方式的探究活动。这里所说的形式化表达方式主要猢賁联筵‖媸咩苜纳纾赆攤 覡躚辔弐嗷拖竦鈸酂仗鄺烷藳剂骓葛棒类型:
①具体的实施模型;
②)语言文字描述;
③各种符号模型(如数学表达式或程序、图形、形体动作、音乐等)。
训练型探究的目的是培养某种技能,通常包括特定领域的认知和操作技能以及一般性的学习技能两个方面。在训练型探究中,探究活动表面上的目的可能是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或者表达观念,但实质目的并不在这些方面,而是训练从事这些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某种技能。训练型探究通常以游戏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不仅仅为了发现知识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型探究只是研究活动的一种类型。与此相对应,发现学习也只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类型。从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认识对教学的启发在于:在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表达观念,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3.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除了从课程的角度理解和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外,我国的研究者和广大教师也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过程。下面的定义是典型的表述:“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目前,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两种典型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学习;另一种说法是,研究性学习比探究学习更复杂,它包含了探究学习。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忽视了研究和探究的区别,从而将它们等同起来。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研究和探究的区别,但将探究学习与探究性活动混淆了。
4、启发式教学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吗
从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来看,在我国的广大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教师不将知识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直接说出来,而是尽量让学生说出来的,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很多教师将以师生对话形式出现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序列化地组织起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为了使得师生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使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当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时,这些问题必然会对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或落后的学生不适合:优秀的学生认为提问太简单,不值得回答;落后的学生会觉得提问太难、不明白问题之间的关联和意义。即使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需要持续地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有效应答的也只是少数人。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实际上只动员了少数学生配合教师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还是被动地跟进,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①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
②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
③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显然,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并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
首先,由于将问题分解得很细每个问题的探究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启发式教学很难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完整的问题情境;
其次,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很难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也不是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如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在启发式教学中,由于结论是以水到渠成的方式铺垫而成的,学生获得或者理解结论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结,表达和交流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以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广大研究人员和教师对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四个主要误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