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活动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诗中有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活动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诗中有画” ——《使至塞上》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首先,以王维的四种身份导入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吟诵,初步感知诗的音声之美;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画面感,鉴赏诗的意境美,语言与绘画结合体会“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接着,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思,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最后,与晚年隐居所作的诗稍作对比,了解王维创造的清幽绝俗,空明澄澈,物我两忘的独特诗境,引发学生探究更多诗词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诗词吟诵,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诗中有画,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意境美;
3.兴发感动,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思,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活动准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画意象
2.教师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中国画。
活动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引入:“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就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他有多重身份。
诗人: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五律和五绝,语言精美。
画家: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佛家:王维,字摩诘,信奉佛教,素有“诗佛”之称。诗中充满禅意的哲理。
隐士:晚年隐居,摆脱尘世繁杂,清幽宁静,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代表作《使至塞上》,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活动一:诗词吟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
要求: 多次朗读,读出层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苍凉雄浑”的感情基调。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诗的诵读。
形式:师范读,音频吟诵,配乐朗诵。
活动二:诗中有画
提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王国维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之奇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壮”在哪里?
点拨:PPT展示教师自绘中国画,从绘画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鉴赏。
绘画角度: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
——苍凉壮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立体壮丽
色彩美:黄沙 浊水 红日 青烟
——丰富壮美
语言角度: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画意与诗意
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落日的余辉洒在河水上,波光粼粼。
活动意图:把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品味鉴赏,用直观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提高审美。
活动三:意象与诗情
透过这苍凉壮阔、色彩瑰丽的画面,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已体现在诗的文字里,一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诗情
设疑:从诗中意象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作者哪些情思呢?
提示:学生跟着音频吟诵全诗,在平仄的转换中,圈出意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静静思考,细细品味。
预设:估计学生会有这样一些答案
意象: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情感:失落、孤寂、抑郁、愤懑、悲伤……
板书:用线条和意象连成画面,形成板书
PPT出示: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关于移情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明白意象对解读诗人情思的重要性。
讨论:
学生活动——画一画(课前),写一写,说一说。
教师活动——巡视点拨,师生互动,分享交流。
首联:诗人作为属国出使,出使规格是很低的,只有一辆车,“单车”二字十分刺目,万里行程只用“单车”轻轻带过。此时,诗人的眼光只在一车之内,心境也只有一己之大,计较的是个人的得失荣辱,充满了失落、愤懑。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
PPT出示诗中常见意象: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颈联:气象陡然一变,诗人眼睛看到了塞外壮美的景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诗人信奉佛教,是有慧根的,一见到这景象,把自已的孤寂情绪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中。诗人立即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心中也随之释然,得失荣辱可能都如同那缕“孤烟”慢慢消散。在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过渡:叶嘉莹说:“自然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和生命。”此诗写景自然超妙,让我们看到一颗阔达的心灵,而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却显得非常世俗而不和谐。
设问:除了以上流露的情感外,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结合以下背景再次体味。
PPT链接: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师生明确:胜利的喜悦,以及作为大唐子民的自豪和骄傲。唐朝开疆拓土,地域辽阔,出现了许多边塞诗人。
追问:“诗佛”王维为何会有这样世俗的逢迎之句?(结合身份和背景)
探究:这与他当时监察御史的“仕人”身份相关。出于世俗礼节或利害得失之需要,王维难免于俗,还处于“有我之境”的诗歌境界。 设计意图:叶嘉莹说:“自然景物的描写大都是由物及心,有感而发的。”而文字的生命是情思,此诗复杂而微妙的情感难以捉摸,通过教会学生把握意象,结合诗人身份领悟情思,授之以渔,提高鉴赏能力,传承诗教理念。
唱诵:《经典咏流传——使至塞上》唱诵回味。
活动意图:在韵律美中再现画面美,感受意境美,体悟情感美。
活动效果:
诗词最难讲解,本次诗词活动课通过吟诵、绘画、演唱的活动让学生耳、眼、口并用,调动各种感观解读诗词。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诗词内涵。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令教师意外。
活动评价:
本次诗词讲解活动课通过吟诵、绘画、演唱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我解读诗词的内涵,层层递进,构思精巧,把不懂诗词的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传承诗教理念,继承诗词精神。
教材定位: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四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