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与朱元思书》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细读课文,抓住“山奇”“水异”,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2.分析探究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品读“奇山异水”,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2.文本联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识山水 课件出示与富春江山水有关的诗句,初步体会富春江山水之美。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北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二、再读山水 (一)读题 “与”解释为“给”,“书”解释为“信”。题目“与朱元思书”的意思就是“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追问】在这封书信中,吴均是如何向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 【预设】第一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内容描写“异水”;第三段描写“奇山”。文章先总后分,有层次地描绘富春江的山水风光。 (二)品读“奇”“异” 1、思考:这一段“天下独绝”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何处? 【举例】水之“异”,异在“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水明净,呈现一种透亮的青色,千丈之深,仍能见底,连倏忽往来的游鱼、细小的石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任务】参考示例,以课件上的句式来进行品读赏析。 课件出示句式: 水之“异”,异在 , 【引用原文】 , 【解读赏析】 。 山之“奇”,奇在 , 【引用原文】 , 【解读赏析】 。 2、探究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预设】“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写水色、水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态描写,其中“静”中又有“游鱼”的动态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是水的动态描写,文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将水之清、水之深、水之急描写得很有特色,突出了一个“异”字。 (三)朗读“奇”“异” 1、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要凸显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朗读。 课件出示朗读设计知识点: 朗读设计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朗读设计要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快和慢(语速)。 【预设】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句,可以读得慢一点,平缓一点,读出文字所体现出的悠闲之态,给人一种荡舟江上,随意飘荡的闲适感。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字一顿,应放慢语速;读“天下”二字,可以做重音处理,强调突出;“独”“绝”二字,可一字一顿并拖长,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可落在“箭”“奔”二字上,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仿佛有了奋发向上、直插云霄的生命力与动感,因此朗读时应当语调高昂,语速稍快,读得铿锵有力。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描写“山声”,泉流、鸟鸣、蝉啭、猿叫等奏出一支美妙的自然交响曲,作者沉浸其中,因此朗读时可以语速放慢,语音嘹亮。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景物色调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写出了山中的光影变幻,为山增加了奇异色彩,美景令人沉醉,因此朗读时建议语速渐缓,声音轻柔。 2、诵读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语句上讲究对仗,语音平仄相对,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本文以四字句为主,朗读时一般两字一顿,结合刚才的朗读设计,以男女读或分组读的方式朗读这篇山水美文。 三、品悟山水 (一)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预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感慨? 1、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这两句话由景而生感慨,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体现了奇山异水的巨大魅力。 【预设】这一感慨,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了超出尘世、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想要归隐山林、享受美景的愿望。 这一感慨,也是吴均与朱元思书的目的所在。作者在委婉地劝说朱元思:宦海浮沉,让人身心俱疲,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2、探究作者抒发这一感慨的深层原因。 (1)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课件出示吴均诗: 《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解读】①“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诗人在这首诗里咏叹的是松树,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表明自己像松树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是一个“好苗子”,但“为草所没”,未被发现和看重,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②“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诗人保证说: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庇护众生,有所作为的心情。 (2)吴均一生仕途不顺,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烧了他的书稿,罢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所以产生归隐之情。 《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 四、联读觅趣 吴均的书札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并称“吴均三书”。读吴均《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之乐、归隐山林之趣。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赏析】这篇散文是作者向好友施从事描绘了故彰县附近的山景。大自然对于人类永远具有无比博大的内蕴,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了无尽的物质宝藏,也得到了刚柔并济的精神抚慰。结尾两句说“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尤其当终日为俗务杂念所缠绕时,一旦面对自然的山水,就更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里陡峭的崖壁欲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孤倔的山峰能够遮住太阳,幽深的洞穴积囤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那里蝉叫鹤鸣,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东西,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赏析】在此文中,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托病辞官,自寻归隐,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描写归隐之处石门山时,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同时,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奏出一支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其实却是以闹写静,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尘世的淡泊心境。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写了摆脱官场羁绊后获得的自由满足,表达了归隐的志趣。 五、结语 同学们,尘世中充满喧嚣与忙乱,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向作者学习,走进自然,怡情悦目,享受山水美景带来的心灵净化,获得心灵的短暂休憩,从而更好地生活。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