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讲练测 模块三 国情教育 单元3 社会建设(示范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讲练测 模块三 国情教育 单元3 社会建设(示范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思维导图
单元3 社会建设
模块三 国情教育
目 录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新课程标准】
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
国情教育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政治认同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中国梦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国自信。
【逻辑复述】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核心考点】
共享发展的原因: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的做法: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核心考点】
党和政府让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
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必备观点】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
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 中国梦想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经济发展。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要看经济发展,而是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党和政府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共同富裕就是同时富裕/同等富裕/同样富裕。
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全面小康后,共同富裕目标就实现了。
我国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
【易错易混】
【直击中考】
(2023 宜宾)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惟其艰巨,更显伟大。这体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  )
A.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B.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C.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A
【直击中考】
(2023 攀枝花)攀枝花市作为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立足市情,制定规划措施,紧盯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统化建立先富带后富的帮促政策制度。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表明(  )
①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民生福祉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全体人民朝着同步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得到有效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③错误;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长期存在,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④错误。
【直击中考】
(2023 淮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推导正确的有(  )
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实现共同富裕
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不会消除,①错误;中华传统美德提供的是精神保障,而不是物质保障,②错误。
【核心考点】
中国梦的内涵: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如何实现中国梦: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②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核心考点】
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战略安排(两个阶段):
【核心考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核心考点】
青少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②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③努力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素养。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⑤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⑦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命运等。
【核心考点】
中国自信的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信中国人的表现和做法:①对国家有认同。②对文化有底气。③对发展有信心。④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⑤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必备观点】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建成世界一流强国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集体的梦,与个人无关。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当前我国正努力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易错易混】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自信的根本在于雄厚的经济基础。
中国自信的根本在“四个自信”。
中国自信就是唯我独尊。
做自信的中国人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固步自封。
【易错易混】
【直击中考】
(2023 无锡)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我们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
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①③错误,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直击中考】
(2023 河北)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这些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A.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B.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C.确立了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D.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国际环境
A
题干未涉及制度保证,B不符合题意;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良好的国际环境,D不符合题意。
【直击中考】
小明在学习《共圆中国梦》一课时,画了一个知识结构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  )
A.法治 B.民主 C.社会 D.和谐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直击中考】
(2023 兰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性进程紧密相连。”“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启示我们(  )
①青春多么美丽,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少年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③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伟大祖国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一定”一词太绝对,故①说法错误。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