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校3名同学甲、乙、丙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竞赛结束后,班级同学对此次比赛结果进行猜测。
小红说:我觉得这次甲同学肯定能获奖。
小明说:我觉得这次或者是甲,或者是丙。
小丽说:我觉得这次甲同学不能获奖。
小华说:我看好乙,但觉得丙不能获奖。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猜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甲获奖 B.甲和乙都获奖 C.只有乙获奖 D.甲和丙都获奖
2.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3.早在1971年,美国就曾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近年来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再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美国上述行为( )
①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
④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数学、语文和英语。在一场讨论中,数学老师只能说真话,语文老师只能说假话,英语老师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甲说:我不是英语老师。乙说:我不是语文老师。丙说:我不是数学老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丙是英语老师
②乙是数学老师
③甲是英语老师
④乙是语文老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七国集团宣称要讨论所谓“经济安保”议题,却姑息甚至助长美国搞“脱钩断链”,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风险。七国集团一边声称要建设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一边又参加美国构建所谓“反华联盟”的会议。七国集团的言行( )
①违反了矛盾律中一致性的要求
②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中明确性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松鼠妈妈有四个孩子,分别是灵灵、妙妙、丝丝和可可。为了储备冬粮,四只小松鼠出去找食物。回到家时,松鼠妈妈问它们都找到了什么。灵灵说:我们每只松鼠都找到了松子。妙妙说:我只找到了一些榛子。丝丝说:我没有找到松子。可可说:有些松鼠没找到松子。松鼠妈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它们当中只有一只小松鼠说了实话。依据材料,这只诚实的小松鼠是( )
A.灵灵 B.妙妙 C.丝丝 D.可可
7.甲说:“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这样的预测我们以前做过很多,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甲的说法( )
①否定了两个矛盾命题
②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没有保持语境的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年8月22日,贵州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黔南州荔波县民族体育活动中心篮球馆闭幕。来自全省各市州9支代表队共18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后,记者采访了甲、乙、丙三位获奖选手:“你们哪位是冠军 ”其中一位获奖选手说:“我们各提示你句话且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然后你猜看谁是冠军。”甲说:“不是我。”乙说:“也不是我。”“丙说:“是乙。”记者停顿了一会儿推理出了谁是冠军。记者推理的冠军和推理的依据分别是( )
A.甲,矛盾律 B.乙,矛盾律 C.丙,排中律 D.甲,排中律
9.深圳、辽宁、广厦、浙江四支球队入围2022-2023赛季CBA半决赛,对于本赛季CBA冠军的归属,同学们做了如下讨论:甲:深圳队将夺冠。乙:辽宁队会赢得冠军。丙:广厦队会夺冠。丁:辽宁队不会夺冠。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是( )
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
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悖论,箭在飞的过程中,每一个时间点(时刻)占住一个空间位置,从每一个瞬间(时刻)来看都是静止的,所以箭在飞的这段时间(时段)中也是不动的,“飞矢不动”的错误在于( )
A.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错误
B.违反矛盾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飞矢飞还是不飞不明确
C.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错误
D.违背同一律,不明白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判断必须是同一的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
A.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B.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C.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12.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也需要信息平台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储存、使用等过程,更需要全民法律素养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如果“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假,那么下列判断必然为真的是( )
①个人信息泄露都不是信息平台的责任
②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
③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④个人信息泄露不是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某教师:“小胖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上来的 ”某学生:“小胖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答话错误在于他的话(  )
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 
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4.“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也是一个多义词。下列选项中有关“逻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规律”意义上的“逻辑”只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②“思维方法”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③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面是甲乙两个同学的对话,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甲:“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
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甲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乙违反了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C.甲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D.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16.甲乙丙同做一道题,做完后三人核对答案,分别说了如下一句话。甲说:我错了;乙说:甲对了:丙说:我对了。老师看了他们的答案,说他们三人中有一人答案正确,有一人说的话错误,根据逻辑规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的话正确,乙的答案错误
②乙的话正确,甲的答案错误
③乙的话错误,丙的答案正确
④丙的话正确,乙的答案正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7.曾某出版的书籍《当××遇上中外名画》的封面被评为年度十佳封面。据封面设计者曾某介绍,最初候选设计稿共有四份,分别是初稿1《当××遇上蒙娜丽莎》、初稿2《当××遇上清明上河图》、初稿3《当××遇上最后的晚餐》、初稿4《当××遇上簪花仕女图》,都很有特色,取舍让他非常为难。为此曾某还专门制作推出了《谁是封面之封面争夺战》的动画特辑,在动画特辑中,“初稿”们打起了“哑谜”,各自说了一句话:初稿1:“我没成为封面”;初稿2:“我成了封面”;初稿3:“封面选的是初稿4”;初稿4:“封面不是初稿2”。我们确认“其中只有一份初稿说的是真话”。
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判断成为封面的是哪份初稿,并说明推导过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国的领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023年3月7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对记者说,美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
结合材料并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指出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的逻辑错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某与其配偶在某照相馆拍摄了一组亲密照。订立合同时,郑某并未同意拍摄作品可由照相馆作商业宣传使用。可郑某发现,该照相馆在其经营所用的两个微信的朋友圈,使用郑某与其配偶的亲密照宣传业务。郑某找到照相馆老板要求停止使用照片并赔偿,老板却说:“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你又没有经济损失,凭什么要我赔偿?”郑某随后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判令照相馆向郑某赔礼道歉、赔偿损失1.5万元并停止侵权行为。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该照相馆老板言论的逻辑思维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根据《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A市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甲所居住的小区属于2类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 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只有甲获奖,那么小丽、小华都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
B:甲和乙都获奖,只有小丽预测错误,B符合题意。
C:只有乙获奖,小红、小明都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
D:甲和丙都获奖,那么小丽、小华都预测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A
【详解】ABCD: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入选,BCD不选。
故本题选A。
3.B
【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在统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①正确。
②:排中律指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假,必有一真,材料并未体现,②错误。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自相矛盾,③正确。
④:转移论题属于同一律内容,思维明确性要求属于排中律内容,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B
【详解】①③:根据矛盾律规则,相互矛盾的论断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规则,相互矛盾的论断必有一真。数学老师只能说真话,丙说:我不是数学老师,可以推断丙不是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只能说假话,可以推断丙也不是语文老师,故丙是英语老师,①符合题意,③排除。
②④:甲说:我不是英语老师。如果甲说的是真话,那甲就是数学老师,乙是语文老师,乙说:我不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只能说假话,验证一下符合材料条件设定,②排除,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④:七国集团一边声称要建设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一边又参加美国构建所谓“反华联盟”的会议。七国集团的言行违反了矛盾律一致性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④符合题意。
②:“两不可”是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七国集团的言行违反了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
③:同一律的要求是确定性,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A
【详解】ABCD: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灵灵的说法与妙妙、丝丝和可可的说法相矛盾。如果灵灵说的是假话,那么妙妙、丝丝和可可说的都可能是真话,与题中“只有一只小松鼠说了实话”不符。如果灵灵说的是真话,妙妙、丝丝和可可说的都是假话,符合题中“只有一只小松鼠说了实话”。所以这只诚实的小松鼠是灵灵,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7.A
【详解】①②: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甲说这次的预测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否定了成功和不成功这两个矛盾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①②正确。
③:矛盾律表明“A”与“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表明“A”与“非A”必有一真,所以甲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③错误。
④:甲的说法都是针对这次的预测,语境没有变化,只是同时否定了“A”与“非A”,违反了排中律,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D
【详解】ABCD:依题意可知,队员乙和队员丙的话互为矛盾,其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话,符合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个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根据队员乙和队员丙的话互为矛盾,其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话,按照排中律,两个必有一真,那么甲说的必是假话,甲说自己不是冠军,那么甲是冠军。ABC错误,D正确。
故本题选D。
9.D
【详解】①: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A和非A必有一真,甲和丙并非A和非A的关系,①错误。
②:矛盾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
③: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广厦队不会夺得冠军,与深圳队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辽宁队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A:“飞矢不动”悖论故意把时刻与时段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A符合题意。
B:矛盾律要求“飞”(动)与“不动”不能同真,“飞矢不动”悖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但是割裂“飞”与“不动”的统一违反的是辩证法,不属于违反矛盾律,B不符合题意。
C:排中律要求“飞”与“不动”必有一真,“飞矢不动”承认“不动”(静止),否认“动”,没有犯两不可错误,C排除。
D: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A:排中律指的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就不能说出令人明了的事物,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强调了排中律,A符合题意。
B:符合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了排中律,B不符合题意。
C: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了排中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C不符合题意。
D: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矛盾律中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但是材料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2.C
【详解】②③④:已知“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假,根据矛盾律可知,该判断的否定式必为真,即“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已知“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再根据材料信息可推知,除信息平台的责任外,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也可能是消费者法律素养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故②③正确,④错误。
①:“个人信息泄露不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为真,“个人信息泄露都不是信息平台的责任”不是“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信息平台的责任”的否定式,①错误。
故本题选C。
13.B
【详解】①:“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不到两个学期”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与“刚刚”是矛盾的,①符合题意。
②:这个学生的答话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②符合题意。
③:排中律是指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叫做“两不可”,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④:同一律是指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违反同一律的错误叫做“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材料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①:“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①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规律与规则”及“思维方法”,②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③: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D
【详解】A:甲同学的发言是对客观情况的描述,没有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没有违反排中律,没有违反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A排除。
B:乙同学的发言没有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没有违反排中律,没有违反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B排除。
C:甲同学的发言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C排除。
D:甲同学的发言中的“矛盾”是指生活中的摩擦或冲突,乙同学的发言中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乙同学不赞成甲同学的说法的理由实际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D正确。
故本题选D。
16.A
【详解】①:甲乙说的话是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律可知,二人的看法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老师已说只有一个人的说法错误,那么,丙说的一定是对的,而丙说:“我对了”,老师也说有一人答案正确,正好说明只有丙的答案正确。所以如果甲的话正确,乙说的话就是错误的,甲的答案是错误的,乙的答案也不对,①符合题意。
②③:如果乙的话正确,那么甲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乙的话错误,丙的答案正确,②说法错误,③符合题意。
④:丙说法正确,所以其答案正确,乙的答案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初稿1成为封面。
初稿2和4的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普通形式逻辑的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其中必有一真。
因为四份初稿中只有一份初稿说的是真话,因此,说真话的是初稿2或初稿4,而初稿1、3说的必是假话。若初稿1说假话,则正好表明选为封面的就是初稿1。
【分析】背景素材:逻辑推理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判断成为封面的是哪份初稿,并说明推导过程。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多角度结合知识要点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只有一份初稿说的是真话→可联系普通形式逻辑的排中律要求:“A”和“非A”必有一真。
关键词②:初稿2:“我成了封面”;初稿4:“封面不是初稿2”→可联系说真话的是初稿2或初稿4,而初稿1、3说的必是假话。
关键词③:初稿1:“我没成为封面”→可联系初稿1说假话,则正好表明选为封面的就是初稿1。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8.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关键信息:一致性的思维,矛盾律要求)②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就必须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就必须尊重中国的统一。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一方面宣称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分析】背景素材:台湾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国的领土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指出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的逻辑错误”,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美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可联系教材“矛盾律”的知识作答,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和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是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论断,而矛盾律要求两个论断必有一假,不能断定两个论断都成立,故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9.不正确。“损害”包括经济、健康、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失”不是同一个概念,该照相馆老板言论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肖像权民事侵权的逻辑思考
考点考查:同一律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老板的言论。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你又没有经济损失,凭什么要我赔偿→可联系给对方“造成损害”,包括经济、名誉、健康等多方面,“损害”不等于“经济损害”,老板将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一个推理结论正确与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要正确,二是推理的结构正确。甲的结论正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是受到警告处分的必要条件。甲正确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否定前件式是必要条件有效推理。因此结论正确。乙的结论错误。因为从形式上看,“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这个推论结构正确,但制造噪声是否就一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可知,A市“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的标准,并且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才受到警告处分,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乙的推理前提是错误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分析】背景素材: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乙认为只要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根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准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受到警告处罚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前件假,则后件假,因此乙的说法是错误的。
有效信息②: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躁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没有前一种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噪音限值昼间高于60分贝,夜间高于50分贝"是“受到警告处罚的必要条件,甲制造的噪音分贝昼间低于60分贝,夜间低于50分贝,因此可以不受警告处罚,因此甲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