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政政治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2.理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3.了解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进行的生动实践。 4.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定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2.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进行的生动实践。
教学难点: 1.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和现实愈加证明这个语言的科学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高瞻远瞩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7页“探究与分享”,谈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彷徨。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拨云见日,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首先,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给世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其次,人类也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国际恐怖主义、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刻存在。“西方中心论”、“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等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最后,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正因如此,习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第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伙伴关系。 第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第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相关链接”,思考为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得到世界的积极响应,是因为当今国际社会亟待全球治理方案。它提出了解决当前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有担当。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打破了旧有的意识形态藩篱,为世界未来提供了崭新视角。与西方“历史终结论”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胸怀宽广的东方智慧,超越了当代西方推崇权力政治、丛林法则的理论体系,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进一步弘扬。 最后,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不断前行,成绩有目共睹。 既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呢? (三)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同时人类越来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可以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而且还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那么,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有哪些实践成果呢? 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9页“探究与分享”,分析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角色变化。 首先,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其次,中国越来越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最后,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引领和行动的引领上。 (一)多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现实中,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且还在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等方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例如在教材49页相关链接所阐释的我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和平事业”方面的又一生动实践。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 同学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的实践在经济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中国坚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其次,中国坚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同学们阅读教材50页相关链接,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生动体现了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我们正在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课件以图片形式展现) (三)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想要获得民心,就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主动塑造好我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塑造好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四个方面的定位:第一,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多样的文明大国形象;第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第三,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第四,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同学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聚和,充分彰显中国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课堂小结:本堂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理论层面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五点主张”、基本措施和重大意义;实践层面介绍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在世界多方面的贡献、中国的实践行动和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