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17章 货币供求及其调节本章结构第一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第二节 货币需求第三节 货币供给第四节 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第一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知识框架一、货币范畴的扩展二、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标准三、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货币范畴的扩展人们判断货币的准则在发生变化。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时期,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出现贝壳、牲畜、金属等货币形式。银行券出现以后,不能以其自身的价值充当价值尺度或被贮藏。它凭借是黄金的价值符号成为货币。银行券作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不具备世界货币的职能。当纸币成为流通中唯一的货币形式时,只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职能。其本身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可以贮藏的程度取决于币值的稳定程度。二、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标准将货币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目的在于方便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别是当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时,货币层次的划分则有十分明显的政策操作意义。货币当局对不同层次的货币进行监测和控制,也可以促使金融机构相应做出反应,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如何划分货币层次,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以金融性资产的流动性作为标准。流动性,就是指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而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三、货币层次的划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两个口径:货币和准货币。“货币”等于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1;“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准货币”与“货币”之和,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2。美国将货币划分为四个层次:M1,包括处于国库、联邦储备系统和存款机构之外的通货;非银行发行的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不包括存款机构、美国政府、外国银行和官方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其他各种与商业银行体系活期存款性质相近的存款。M2,等于M1加上:存款机构发行的隔夜回购协议和美国银行在世界上的分支机构向美国居民发行的隔夜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储蓄和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余额等。M3,等于M2加上:大额定期存款,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等。L,等于M3加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日本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为:M1=现金+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和纳税准备金存款)M2=M1+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M3=M2+邮局、农协、渔协、信用合作社和劳动金库的存款及信托存款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其他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中,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广义的货币量,M2-M1称为准货币。第二节 货币需求知识框架一、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概念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公式三、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四、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分析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一、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愿意而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第一,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第二,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第三,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第四,货币需求的职能范畴包括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公式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中。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提出了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即 M=PQ/V公式说明: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价格总额主要取决于单位货币的价值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三、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一)费雪方程式20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即MV=PT或P=MV/TM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基本上是一个常数;T值也是基本稳定的。因此,P与M的关系最紧密,P的大小取决于M的变化。由于MV=PT,则M=PT/V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1/V。(二)剑桥方程式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影响因素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因素。且名义货币需求与个人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Md=k·Y·P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2)费雪方程式中重视货币支出的速度和数量,因此称之为现金交易说; 剑桥方程式从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察货币需求,因此称之为现金余额说。(3)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四、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分析(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谓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活动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所谓预防动机,也称谨慎动机,是指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所谓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与债券。货币是不生利的资产,债券是生利资产。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r);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M1+M2=L1(Y)+L2(r)式中M1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指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在此基础上,凯恩斯提出,虽然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持有的现金量和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量并非完全无关,但实际上这两种现金持有量仍可看成是基本不相关的。(二)凯恩斯学派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的函数;二是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会产生影响。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从微观主体的持币行为入手,论证出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影响,提出了“平方根法则”,即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且交易性货币需求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同时,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其变动幅度较利率变动幅度小。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d/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表示实际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代表货币预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学习是预期物价变动率;μ是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作为代表性指标。恒久性收入是最近各期实际收入的平均值,波幅较小。因此,货币需求的变化也是比较稳定的。六、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2)价格。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多的是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6)企业与个人对利率与价格的预期。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呈同方向变化,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7)财政收支状况。收大于支有结余,对货币需求减少;支大于收有赤字,对货币需求增加。(8)其他因素。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第三节 货币供给知识框架一、货币供给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三、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就是指银行系统对货币量的供给。(一)货币供给的形成1.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是通过运用其资产业务来实现的,中央银行通过信贷资金运用创造出信贷资金来源。其资金运用的具体过程有四个:(1)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2)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债券或直接向财政透支。(3)中央银行收兑外汇。(4)中央银行收兑金银。2.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也是通过运用其资产业务来实现的,这一货币供给的过程就是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货币供应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能力。但是社会各部门、各主体在一定经济状况下对货币的需求程度相互作用会影响货币有效供给量。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指根据潜在货币供给量多少,而将多大比例的潜在货币供给量变成现实货币供给量,将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基础货币和乘数。货币当局的调控手段通常有三个: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调整,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政府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当中央银行购入债券时,基础货币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加;当中央银行出售债券时,基础货币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减少。(二)贴现率调整贴现率调整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提高,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成本降低,从而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三)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减少,放款能力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则会增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三、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当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量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通常财政赤字可以采用三种形式弥补:增加税收、发行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一)增加税收增加税收通常被认为是政府的紧缩性措施。从短期看并不会直接减少货币供给量的作用,因为政府的收入总是会被用于支出,因此货币供应总量不会改变。但从长期看,增加税收会降低投资需求,从而降低对贷款的需求,成为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二)发行债券政府发行债券用以弥补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债券的购买者。如果债券的购买者是社会公众,则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债券的购买者是商业银行,则取决于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的资金来源:当动用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时,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当商业银行以压缩贷款方式增加对政府债券持有规模时,不会影响货币供给量。当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时,意味着等量的基础货币被创造出来,货币供给量呈倍数扩张。(三)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如果财政赤字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的方式弥补,则意味着基础货币被等量地创造出来,货币供给量产生倍数扩张效应。第四节 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知识框架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货币供求均衡三、实现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现代经济中,社会需求总和与社会供给总和这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总需求由四部分构成,即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总需求为D,公式为:D=C+I+G+X首先,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并不一定相等。其次,货币需求引出的货币供给也不是等量的,这要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状况。再次,货币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也不是等量的。最后,总需求对总供给影响很大。二、货币供求均衡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是相匹配的,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经常变化的,如果S变化到S1,表明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货币需求上升,导致D变化到D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又重新实现均衡。三、实现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必须从恢复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入手。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可以借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货币政策调节在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等;在总需求过大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二)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调节比货币政策更为直接。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适当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当社会总需求过大时,应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缩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收入 。复习思考题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目的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货币需要理论。3.简述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4.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分析。5.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是什么 6.对货币的调控手段有哪些 7.如何实现货币供求均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