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件(共30张PPT)- 《财政金融学教程(第四版)》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件(共30张PPT)- 《财政金融学教程(第四版)》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1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结构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支付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知识框架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商品,它的产生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商品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到非借助于货币不可时,才自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中分离出来。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
互相统一,是因为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紧密联系。
互相矛盾,是因为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能从他人手里取得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两重性,反映出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货币来表现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初阶段。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用公式来表示,即
  1只羊=2把石斧
马克思根据等式两端的商品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把等式左端的商品,叫做相对价值形式,把等式右端的商品叫做等价物,或者叫做等价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价值由多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用公式来表示,即
  2把石斧,或3斤茶叶,或1只羊=4斤盐,或其他商品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作为等价物的是多种商品,如有新的商品出现,就要增加一个新的价值表现材料。各种商品交换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来决定。
参加交换的商品越多,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就越突出。因为物物交换必须在需求上、时间上、地点上一致,否则,交换就难以进行。由此说明,扩大的价值形式仍不适应商品交换的发展。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 从商品世界中自发地分离出一种经常参加交换的商品,人们习惯于同它们相交换。这种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就是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公式表示,即
一般的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不同,主要表现在:
(1)价值的表现是简单明确的。
(2)性质起了变化。表明价值不仅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
(3)间接交换代替了直接物物交换。
(四)货币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客观上要求把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固定在某种商品上。这就逐渐从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以公式表示,即
作为一般等价物,充当货币的商品应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
对这四点的要求使得金属日益成为货币商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银行的出现,金属货币又被信用货币所取代,信用货币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等价物”。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知识框架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货币的商品本性是它们可以相互比较的基础,成为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前提。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是通过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量货币,即表现为价格,来行使其价值尺度职能的。所以,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要比较货币的不同数量,需要有个单位,这个货币单位由一定重量的货币金属构成。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等分部分,就叫价格标准,或货币标准,它指单位货币中含金属量的多少。
货币金属在未成为货币之前,均以重量计量。所以,最初的价格标准与货币金属的重量单位相一致。
渐渐地,价格标准与货币单位分离了,这种分离主要起因于:
(1)外国货币的输入,货币单位采取了另外的名称。
(2)币材的改变。
(3)国家铸造不足值的货币,其实含重量已与名称完全不符。。
二、流通手段
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与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同。后者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人们给商品标价并不需要把货币与商品捆在一起;前者却必须有现实的货币,卖东西不要钱或买东西不给钱是不可能的。
三、贮藏手段
货币停止运动,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就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它必须是完全有价值的、现实的货币。
第二,它必须退出流通领域。
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典型形态。
随着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除了以金银积累和储存价值外,更为普遍地还是采取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直接储存纸币的也不少。
四、支付手段
以信用形式买卖商品后,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此时的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过程结束。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起作用的场所有:大宗交易、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工资和各种劳动报酬的支付等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也必须是处于流通过程的现实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中的货币。
五、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作为一般支付手段,支付相互抵消后的结算差额;
第二,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转移形式。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知识框架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二、货币制度类型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
(一)币材的确定
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材,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一种或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
现代社会广泛实行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法令中没有任何商品充当币材的规定。
(二)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法律对于货币单位名称的规定,通常都是以习惯形成的名称为基础。
货币单位的确定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在铸币流通时,货币单位的确定是确定单位货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不同的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单位的确定则是确定本国货币的“理论含金量”,或确定与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关系。
(三)本位币和辅币的发行及流通程序的确定
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为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为本位币,其含义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低于1个货币单位的流通货币则称为辅币。
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辅币则只有有限法偿能力
(四)其他方面内容的确定
货币制度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规定发行准备;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如能否自由兑换、汇率的规定原则,等等。
发行准备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银行无限制地发行银行券的权力, 不出现过度发行。从历史上看,发行准备制度有以下三种类型:
(1)部分准备制,也称部分信用发行制。
(2)比例准备制。
(3)最高限额发行制。
二、货币制度类型
货币制度通常以币材标准分类。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其他所含的一定成色、一定重量的白银价值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
消失原因:
(1)白银价值不够稳定
(2)白银本身价值较低,给大宗交易带来不便
(3)从19世纪40年代起,世界黄金产品激增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在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同时流通,并可以自由兑换。
复本位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平行本位制。
(2)双本位制。
(3)跛行本位制。
与银本位制相比,金银复本位制有以下优点:
(1)金银并用,币材的资源充足,满足了当时生产扩大对通货的需求。
(2)便利交易。
(三)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第二,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国境。
(2)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或政府发行的纸币)代替金币流通。居民可在一定范围内按法定含金量自由地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纸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管理纸币本位制,是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矛盾。
第一,金属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的无限性的矛盾
第二,金属货币的价值稳定是相对的
第三,金本位制下不利于国家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
不兑现的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成为本位货币:
第一,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
第二,不兑现纸币也能有效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是:
第一,它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它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二,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直接兑现黄金等贵重金属
第三,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信用货币的性质使得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要求量相一致
第四节 支付制度的演化
由贵重金属或高价值的物品充当的货币称为商品货币。这种支付制度存在的缺陷:货币重量过重,运输困难,且数量有限,不能适应商品交易大规模的发展
纸币制度替代了贵金属制度。纸币和硬币的主要缺陷是:它们不易安全保管,如果交易量很大,运输费用也较高。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支票成为支付制度的主要形式。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支付制度正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资金调拨电子系统将取代现行的支付手段而成为未来的支付手段。
复习思考题
1.货币是如何从商品产生的
2.货币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吗 谈谈你对电子货币的认识。
3.货币的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有何不同
5.什么是货币制度,其构成有哪些
6.简述货币制度的类型。
7.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8.什么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