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三章 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本章要点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特征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特性知识框架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二、不同类型的产品三、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进一步说明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竞争性(rivalry),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排他性(excludability),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公共产品不具备或不同时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还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也就是从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二、不同类型的产品混合产品(mixed goods)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常见的混合产品有两种:一是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二是公共资源(public resources)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的产品公共资源(public resources)一方面,它具有非排他性——想使用公共资源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竞争性——一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二、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往往取决于市场和技术条件。产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常常依赖于技术条件和法律规定。三、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进一步说明(1)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2)许多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信用。(3)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4)一种产品的公共提供不等于要由公共部门组织生产。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提供知识框架一、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二、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三、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一、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假设某一面包市场只有三位消费者,即A、B和C这三位消费者对于面包的需求曲线,分别为DA、DB和DC面包的市场需求曲线D是各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它反映了面包的边际社会收益MSB用S表示面包的市场供给曲线,它反映了面包在既定产出水平上的边际社会成本MSC。当面包的市场供求达到均衡时,满足下述条件: MBA=MBB=MBC=MSB=MSC有效提供私人产品的条件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二、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假设三位居民甲、乙、丙都住在同一社区内,对于这三位居民来说,保安服务代表了一种纯公共产品。表中列出了三人社区中每一位居民对保安服务的个人需求曲线的几个点。每一点代表了居民愿意为既定数量水平的每一单位保安服务所支付的最高金额,该金额是每一数量水平上保安服务的边际收益(MB)。而三人社区每个月愿意给予所雇用保安的最高薪水总额是三位居民的每个月边际收益之和(ΣMB)。二、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每个人的需求曲线表明,随着保安人数的增多,保安服务的边际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纯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它代表了社区中所有三位居民的边际社会收益,即D= ΣMB =MSB用S表示保安服务的供给曲线,它代表了提供保安服务的边际社会成本MSC当保安服务的供求实现均衡时,满足下述条件:MB甲+MB乙+MB丙=MSB=MSC这表明,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是: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及边际社会成本。三、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非排他性的影响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即具有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会使人们产生隐瞒自己真实意愿的动机即使每个消费者能够准确了解自身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从而确定自己的需求曲线,他们也可能不会如实地说出来非竞争性的影响非竞争性意味着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产品提供的效率原则要求按边际社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因此对公共产品来说,有效性要求零价格。三、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假定某社区中只有两个居民——张三和李四,他们完全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独立的决策。由于社区里没有路灯,因此他们现在需要就路灯供应问题进行决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矩阵中右下角的无人愿意提供路灯,这一结果被称为非合作均衡(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在非合作均衡中,每个人都希望搭便车,而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具有征税的权力,或者强迫居民缴费,税收的强制性可以制止人们的搭便车行为,税收(或收费)收入可以用于购买公共产品。第三节 公共决策与公共选择知识框架一、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二、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三、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四、简单多数票规则五、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六、中位投票人定理七、阿罗不可能定理一、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则由政治家及其任命的官员做出;政治家因自身目标不同,反应不同公众需求官员具有扩张政府规模、追求预算支出最大化的动机。公共产品的需求方在民主政治制度中,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可以理解为投票者(纳税人)以政治选票进行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的过程投票者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且税收负担最小的方案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少数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投票者会联合起来,进而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会与政治家、官员形成“铁三角”(iron triangle):政治家批准某一方案,官员实施某一方案,特殊利益集团则从中获益。在一定的规则下,如果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就意味着达成政治均衡。二、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一)偏好显示问题“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什么样的评价?”人们通过投票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但这一偏好显示机制所反映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即便人们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的偏好,也未必会将其偏好真实地表示出来在个人或集团偏好的强度存在差别的情况下,政治过程的结果所反映的可能不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二)偏好加总问题“当不同成员对公共产品表露出不同的观点时,如何在这些观点之间进行权衡,以形成最后的决定?”个人偏好的加总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习俗,二是独裁,三是投票三、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假如用投票来决定是否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产品,那么只要有一个恰当的税制为其筹资,全体选民就会达成一致意见。林达尔(Lindahl,E.)率先揭示了这一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政府机制假定张三和李四是某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他们将共同分担该产品的成本。政府先为张三和李四确定不同的纳税份额,并由张三和李四申报在这一份额结构下各自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水平。如果两人偏好的公共产品数量不一致,政府就需要重新设置纳税份额,增加需求水平高者的份额以降低其需求,同时降低需求水平低者的份额,以增加其需求。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双方在各自不同的纳税份额下,偏好相同数量的公共产品数量。政府最初为张三和李四确定的税收份额分别为h1和1-h1这种份额结构下,张三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为Ga,李四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为Gb政府将调整双方的税收份额,调低张三的份额以提高其需求,调高李四的份额以降低其需求,直到双方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恰好相等为止E点就是林达尔均衡点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它假定每个社会成员都真实披露自己关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不存在隐瞒信息以逃脱相应税收的动机,但这一条件很难具备。其次,在涉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尽管一致同意规则保证了大家达成协议的自愿性,但由于决策成本过高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无法做出决策的局面。四、简单多数票规则鉴于一致同意规则在实施上的困难,大多数的投票制度采取多数票规则。最基本、最常用的多数票规则是所谓的简单多数票规则,即如果一项提案能够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票,那么该提案就获得通过。如果有多个提案,那么简单多数票规则要求对这些提案进行两两比较,并按照传统性公理得出最后的结论。假设有三个投票人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需要在三个提案x、y、z之间选择,若用1、2、3分别表示三个人对三个提案的偏好程度由最强到最弱,那么三人各自的偏好次序如表3—2所示。根据简单多数票规则,对三个提案进行两两投票。假定投票在提案x和y之间进行,由于张三和王五投x的票,而李四投y的票,因此提案x以2∶1的票数获胜。同样,如果投票在提案y和z之间进行,那么z会以2∶1的票数获胜;如果在提案x和z之间进行,那么z同样以2∶1的票数获胜。因此,根据简单多数票规则,提案z获胜中选。值得注意的是,z的中选与投票顺序无关。仿照表3—2的分析,在提案x和y的选择中,x获胜;在提案y和z的选择中,y获胜;而在提案z和x的选择中,z获胜。在这一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赢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称为投票悖论(paradox of voting)。随着备选提案和投票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投票悖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五、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投票悖论的产生和投票人的偏好结构有关。投票悖论是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单峰偏好: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总会下降双峰(或多峰)偏好:如果投票人偏离自己最偏好的结果之后,效用先降后升六、中位投票人定理中位投票人(medium voter)指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如果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简单多数票规则不仅可以避免循环,从而使过半数规则的选举具有稳定性,而且还能确认一种其偏好总是占优势的特定类型的投票者——中位投票人。假定有三位选民S、M、L,他们正在商定政府预算支出的规模,每个人对预算规模都有一个单峰偏好选民S偏好小规模预算GS,选民M偏好中等规模预算GM,选民L偏好大规模预算GL。在任何顺序下,中等规模预算都会因获得多数赞成票而获胜,而该方案恰好反映了中位投票人M的最佳偏好。七、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Arrow,K.J.) 提出了一个一般性命题,即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该定理表明,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些条件包括:(1)个人理性条件。对于可供选择的任何两个备选方案x和y,每个成员或者认为x优于y,或者认为y优于x,或者认为x和y无差异,除此之外,别无他选。此外,在有三个方案x、y、z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某个成员认为x优于y,y优于z,他一定认为x优于z。(2)无限制领域条件。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受限制,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顺序。(3)帕累托条件。如果每个成员都认为方案x优于方案y,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x优于y。(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如果在两个备选方案之间选择,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依赖于集体成员对这两个方案的偏好顺序,而不受第三种方案的影响。比如,针对国防支出和教育支出这两个备选方案进行的公共决策,不会由于国防开支或教育开支中的某一项与医疗研究有关,而受到医疗支出方案的影响。(5)非独裁性。投票结果应该由多人决定,而不是一个人。第四节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知识框架一、选民的行为二、利益集团的行为三、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四、官员的行为一、选民的行为唐斯(Downs,1957)认为,尽管在政治生活中将个人称为选民,但在投票中选民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会投票给那些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但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他只能斟酌其投票对最终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大小,追求预期效用的最大化。用U(x)表示狓带给选民的效用,p表示选民投票行为对投票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概率大小。设选民从没有得到他所偏好的结果中得到的效用为零,选民为投票所付出的成本为C。若用E(U)表示选民投票行为的预期效用,则有:选民只有在E(U) >0,即pU(x) >C的情况下才会决定参加投票。理性选民假说有助于解释各地在选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选民冷漠”现象理性选民假说对乐于投票的不理性的行为的解释:第一,投票行为本身就能给选民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收益。这可能是由于一些人偏爱投票活动,因此更愿意把投票行为看作一种消费活动。第二,选民还可能遵循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另一条决策原则——最小最大遗憾策略(min-max regret strategy)。也就是说,将不同策略下的不同结果所可能带来的最大遗憾进行比较,取其中最小者作为最优策略。第三,在有些场合,选民可能是利他主义者。他除了关心自己的效用水平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关心他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二、利益集团的行为租金可以理解为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超过使用该要素机会成本的报酬,其实质是超额利润。图洛克(Tullock,1967)把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称为寻租(rent-seeking)。常见的寻租活动有三类:一是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即劝说政府对某种产品发放特别生产或特别销售许可权;二是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寻租;三是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假设垄断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如果垄断者索要垄断价格Pm而非竞争价格Pc,就会创造出以长方形L表示的垄断租金与完全竞争的情形相比,整个社会在垄断价格下将失去消费者剩余福利三角形L一般把L视为因垄断而产生的效率损失,而把R视为由垄断产品的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的一种纯粹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来说,可能浪费的寻租支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这种垄断权的潜在获得者的努力和支出,如航空业的院外活动;二是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如官员为被安置到能收受贿赂的位子上进行竞争而耗费掉的时间和金钱;三是垄断本身或政府所引发的资源配置的扭曲,包括社会福利损失L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为获取所产生的额外税收而进行的支出。三、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遵循理性经济人假定,唐斯(Downs,1957)提出了理性政治人假说,即政治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权执政。因此,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就构成了政治家的目标函数。史蒂文斯(Stevens,1993)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将政治家分为四种类型:(1)仙女模型(good fairy model)(2)半仙女模型(semigood fairy model)(3)不确定世界模型(uncertain world model)(4)女巫模型(wicked witch model)四、官员的行为唐斯(Downs,1967)认为,官员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职业主义者,希望获得权力、收入、地位、安全感等;二是作为父爱主义者,希望能够忠诚地服务于公共事业。尼斯卡宁(Niskanen)是对官员行为建立模型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认为:官员并不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他把预算看作官员效用的近似,即使有少数几个官员准备接受低预算,但在一个以预算最大化为目标的环境中也不能生存。在官员预算最大化假说的基础上,尼斯卡宁建立了一个政治家和官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双边垄断模型。假设预算规模B是公共产品产量G的函数,即B=B(G),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C=C(G)。假设政治家以公共产品的最优产出水平为目标,官员则以预算最大化为目标。政治家的角度看,公共产品的产出水平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最优,即图中由B'(G)=C'(G)所决定的产量水平G*。而从官员的角度看,他们将尽可能地获取社会净收益,直至它等于零为止,也就是达到由B(G)=C(G)所决定的公共产品水平Gb。在公共产品产量为G*时,政治家可得的净剩余为三角形abe的面积;而在公共产品产量为Gb时,由于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目标,导致政治家的剩余消失由于政治家与官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可以视为双边垄断,因此公共产品的具体产出水平将由双方谈判决定,谈判结果有赖于双方权力的平衡以及在谈判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并且位于政治家最优G*和官员最优Gb之间。由于政治家并不清楚真正的成本函数,而只知道成本函数上的一点(该点为历史产出水平上所花费的成本),因此信息缺乏的政治家在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官员提出的“要么全要(即G=0),要么全不要(即G=Gb)”的公共产品供给方案面前,他们几乎是被迫批准官员最优的。另一种可能是,官员不向政治家提供公共产品生产成本函数的真实信息,而是通过操纵信息的方式使政治家相信达到了政治家最优(即G*),但实际上却达到了官员最优(即Gb)。基于上述理解,最终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将与官员最优相一致,而此时的公共产品生产是低效率的。第五节 政府失灵及其矫正知识框架一、政府失灵的原因二、矫正政府失灵一、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问题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和对完美政府的预期是片面的,政府机制本身同样存在低效率现象,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通过投票机制表达为公共决策;或者通过投票选出代表,然后间接地进行公共决策。可能导致的问题有:(1)选民参与投票所获得的收益经常不足以补偿因投票而耗费的成本,因此理性的选民可能做出放弃投票的抉择。(2)即使全体成员都参与投票,但除非一项议案采用一致同意规则通过,否则必定使某些社会成员的偏好无法得到反映。(3)在多数情况下,公共决策是由当选代表及其立法机关做出的。从财政决策的实施过程看,政治家受到现实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从而使财政决策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共同的利益促使社会上的某些人走到一起,组成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利益愿望。组织严密的小集团往往能够更好地影响政治决策,缺乏组织的社会大众则经常处于劣势地位。利益集团之间为谋求无处不在的租金而从事寻租活动,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二、矫正政府失灵(一)引入竞争机制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的影响范围尼斯卡宁提出了用市场力量来改善政府功能、提高政府效率的三个措施:(1)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2)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3)更经常地采用由私人企业承担公用事业的做法(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布坎南(Buchanan,1975)提出了避免政府失灵的一项根本措施,即改造现有的民主政体,其具体措施包括:(1)进行立宪改革。(2)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三)约束政府开支要有效地抑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必须在公共决策制度上做文章,通过财政立宪、税制选择、平衡预算和税收支出的限制等措施,规范财政决策过程,约束政府开支,从根本上抑制政府的扩张。习题1. 试从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角度,区分产品的不同类型。2. 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公共产品无法由市场有效提供?4. 公共选择理论是如何看待政治市场的?5. 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决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6. 什么是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什么问题?7. 什么是投票悖论?出现投票悖论现象的必要条件是什么?8. 如何理解寻租行为?9. 简述尼斯卡宁的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10. 政府失灵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矫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