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有经济收入 课件(共29张PPT)- 《财政学(第四版)》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二章 国有经济收入 课件(共29张PPT)- 《财政学(第四版)》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十二章 国有经济收入
本章要点
国有资产概念
国有资产分类
国有资产收入形式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第一节 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知识框架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
三、国有资产收入
四、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代表全民拥有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包括:
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基于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无主资产。
狭义的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存在于各类国有及国家参股、控股的企业中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
(一)按存在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二)按经济用途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
(三)按国有资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可以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
(四)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中央政府国有资产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
三、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把其收入的一部分交给资产所有者——国家。
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的内涵有所不同。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指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并且已经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相应取得的经营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产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这里的国有资产仅仅是指经营性的国有资产
四、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一)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反映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有以下几类:
(1)利润收入
(2)股利收入
(3)产权转让收入
(4)清算收入
(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1)国家通过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而取得的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
(2)租金
(3)利息收入
(4)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
(三)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国内外捐赠收入,动用国储棉、糖、油上缴财政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国际赠款有偿使用费收入等。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国有企业利润是指企业纯收入扣除流转课税之后的利润总额或实现利润。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规定了国家和国有企业对利润进行分配的具体形式、比例和方法。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利润全额上缴
二、企业基金制
三、利润留成制
四、盈亏包干制度
五、利改税
六、含税利润承包制
七、税利分流
八、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企利润分配制度
一、利润全额上缴
在1978年以前,国家直接经营国有企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此时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
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一般实行的是利润全额上缴制度,亦称统收统支制度。这基本上是一种将国营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全额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制度。
二、企业基金制
1978年,为了鼓励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留利比例,实行了国营企业基金制。
国营工业企业在完成国家规定的8项经济技术指标(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流动资金占用)和供货合同后,可从实际利润中按职工全年工资总额的5%提取企业基金;
仅完成产量、品种、质量、利润四项指标和供货合同者,可按工资总额的3%提取企业基金;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一项指标,可多提工资总额的0.5%。
三、利润留成制
国家从1979年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先后推行多种利润留成方法,如全额利润留成、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等。
首先,按照一定的标准核定企业留成基数,将企业留利同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及其增长联系起来;其次,企业可用这些留利作为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
四、盈亏包干制度
盈亏包干制度曾于1981─1982年在某些企业中实行。
利润包干是指企业按国家核定的上缴利润任务实行包干,实现的利润超过计划利润包干任务的部分,以其一部分或全部留归企业自行支配的一种利润分配制度包括递增包干、比例包干、定额包干等多种形式。
国家对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的实行亏损补贴包干,亏损补贴包干包括定额补贴和计划补贴两种。
五、利改税
1983年起开始推行利改税的利润分配制度。
利改税,亦称“以税代利”,其实质就是把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缴纳税金,税后利润由企业支配。
自1984年开始,国家进行第二步利改税,试图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
六、含税利润承包制
自1987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按照“包死基数、确定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用承包上缴利润的办法取代了利改税中向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的办法。
承包的主要内容是包上缴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承包制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有: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微利企业上缴利润定额包干;亏损企业减亏(或补贴)包干等。
七、税利分流
税利分流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1988年,厦门市和重庆市率先进行税利分流改革的试点,并于1994年起在全国推行。
各单位的基本做法是:“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这就要求对企业经营的全部收入,国家首先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向企业征收税率为33%的所得税,之后由企业归还各种贷款,最后剩余部分为企业利润,由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税利分流定下了利润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 税后分利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税后利润承包制
税后承包的关键是如何合理确定税后承包指标,完善承包基数和分成比例。
(二)租金
租金适用于采用租赁制经营的国有企业。一般适用于小型企业。
(三)国有股分红
适用于股份制企业的税后分利
八、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企利润分配制度
1994年分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标准,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进一步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进行了统一。
自2006年开始,国家对国有石油垄断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开征了石油特别收益金。
2007年5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了财政部、国资委提出的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意见,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中央本级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知识框架
一、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三、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一、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含义
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所有者为对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管理范围涵盖国有资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内容
重点是经营性国有资产
管理目标是保护国有产权,实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责,建立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央与地方在管理上的权责划分及相互关系;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相应职能的设置,与其他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关系;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运营、监管的内容和方法等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变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49—1977年)
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级归口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国家直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并,国家财政无偿投资国有资产,国营企业所需的资金国家无偿划拨。
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78—2002年)
从1978年到2002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年)。
国家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采取了扩权让利试点,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
②所有权、经营权分离阶段(1985—1992年)。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并于1988年组建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国有经济战略重组阶段(1993—2002年)。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
200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的特设机构,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地方也成立了各省(市)的国资委。这意味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成立。
2003年以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三、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2003年以来,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的合理划分
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负责所辖国有资产的管理、收益和处置等
(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与创新
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管理
(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中介机构)—国有独资、参股、控股企业”三级管理模式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特点是:
①分配主体是具有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的政府,履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
②它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完善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支付改革的必要成本;
③它以资本所有权作为分配依据,其收入来源是市场经营性国有资本的收益,不同于公共预算中的非市场经营性收入;
④它的支出既要满足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要求,也要满足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规划的投资需求,还要支持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
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提交各级人大审议。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收入预算是指国家按年度和规定比例向企业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计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主要包括:
①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缴国家的利润;②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③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的转让收入;④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⑤其他收入。
支出预算是指国家根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订的支出计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主要包括:
①资本性支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②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③其他支出。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职责分工
各级财政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负责制(修)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各项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办法和预算收支科目;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月报,报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汇总编报国有资本经营决算;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办法;收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财政部负责审核和汇总编制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草案。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承担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主要职责是:
负责研究制订本单位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参与制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管理制度;提出本单位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组织和监督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编报本单位年度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负责组织所监管(或所属)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习题
1.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国有资产
2.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3.简述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4.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哪些内容 它“新”在何处
5.什么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其预算收支范围包括哪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