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课件)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课件)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一章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第一节 初识幼儿行为观察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观察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一般观察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和专业观察 (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
(一)一般观察
所谓的一般观察,就是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所以一般观察也可以称之为日常观察,它是区别于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专业观察而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进行观察,人会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观察是人类一种天生的本能。
(二)专业观察
相对一般观察,专业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观察者者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过程。
专业的观察则和一般观察不同,专业观察是以正确地了解为目的,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是有明确目的、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和严格记录的观察。
二、 什么是行为
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为
狭义的行为
三、幼儿行为观察的含义
幼儿行为观察,是对幼儿进行的专业观察,是在对幼儿的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从而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1.幼儿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2.幼儿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控制的研究方式。
3.幼儿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收集客观资料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来收集资料。
第二个是运用各种能够帮助收集观察对象资料的仪器或工具来收集资料。
四、幼儿行为观察的主要内容
幼儿行为观察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包括幼儿所有行为表现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 如厕、进食、睡觉等等) ;幼儿使用工具(材料)的行为(建构、使用笔等等) ;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行为、与成人的互动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的语言和阅读发展的情况;幼儿的认知能力;需要特殊照顾的幼儿的行为等。
第二节 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指出:
(一)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然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五)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行为观察的方法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理解儿童的需要,是与儿童交流的重要途径
(2)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保教工作
(3)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科学评价儿童,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4)幼儿行为观察既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使托幼机构更好地开展保教工作
(6)掌握一定的幼儿行为观察知识也是家长科学育儿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任务
二、观察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
三、拟定观察提纲
四、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拟定观察提纲
1.观察地点: 写出详细地址
2.观察时间: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
3.观察对象:男,女,年龄,所在班级,肖像描述。
4.观察方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频率计数法等中选择一种。
5.观察目标:根据观察方法,写出观察要点。如果选择时间取样法、频率计数法,需要根据观察内容,制作观察记录表或设计观察评定量表。
第四节 观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观察的意识和敏感性
二、恒定的注意力
三、足够的知识储备
四、科学的态度
第五节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消除“观察反应性”现象
当观察对象知道有人在观察他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出不正常、不自在的反应,这时所获取的幼儿行为的信息和资料是。 要消除或避免这方面的干扰,观察者不要急于记录观察到的情况,要预先来到观察现场,与被观察者交朋友,使被观察者不再有陌生感,熟悉观察者的存在、对观察者的活动失去兴趣后再进行观察记录。 记录时坐在或站在一个不容易被幼儿看到的位置,尽量不要让幼儿发现你在“看着”他。
二、注意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问题是所有观察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观察前应得到许可
(2) 维持隐私与机密性的权利
三、保障观察信度
1.观察次数越多,观察的信度越高。
2.信度随观察时间的增长而提高,但最佳信度发生在每次观察时间由10分钟增加到20 分钟时,20分钟以上时信度趋于稳定:
3.参考观察次数与时间:
某些研究表明,最佳次数与时间长度的组合为观察5次,每次30分钟。根据观察者的条件,可减至3次 每次30 分钟;3或4 次、每次20 分钟; 或根据特定班级上课时间的长度酌情而定。
四、避免给幼儿贴标签
当幼儿因为自己的行为被贴上某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所形成的社会及心理压力,最后会反过头来影响幼儿的自我认同,趋策幼儿做出符合标签的行为,而使这样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不要给幼儿贴标签,不管这个标签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
负面标签让幼儿产生羞愧感,摧毁幼儿的自我价值,而正面标签让其过度膨胀,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行为观察含义、内容和意义
2.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3.观察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4.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共45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二章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本章主要学习几种常见的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方法,叙述的方法(日记描述法、轶事纪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取样法(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等级评定量表法和数码影音工具辅助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掌握各方法的含义、优缺点及格式类型,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灵活选择应用观察记录方法,科学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
第一节 日记描述法
一、日记描述法概况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指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长期反复的观察过程中,以日记形式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的方法。
我国最早采用日记描述法开展观察研究的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二、日记描述法的优缺点
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能系统地获取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提供长期的、详细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持续进行的,资料较真实可靠。日记描述法还常用于个案研究和人种学研究,有利于对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日记描述法的局限性是往往只针对个别被观察者,缺乏代表性,记录者往往带有照料者的情感因素,往往带有感彩或主观偏见。另外,日记描述法要求观察者持之以恒,长期跟踪,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日记描述法参考格式(表2-1)
表2-1日记描述法参考格式
观察对象: 性别: 出生日期: 观察者:

第二节 轶事记录法
一、轶事纪录法概况
“轶事”是指独特的事件。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幼儿个性的行为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用的一种观察方法。
轶事记录是有主题的,记录的是被观察者独特的行为或事件。通常要求将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客观、准确、具体、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被研究者的行为、肓谈,还要记录被观察者行为发生的背景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在场儿童的活动,记录的词句要准确、客观,如实反映客观情况。观察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与行为事实的客观描述要严格地区分开来,以免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相混淆。轶事记录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的追记,因此一定要及时记录,以免受记忆误差的影响。
轶事记录法要特别注意记录的完整性,不仅要观察对象的行为、言谈,还要记录该幼儿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记录的词句要准确、客观,如实反映情况。下面的“5 W法”有助于 完整记录观察信息。
5 W法:
谁(who) :所观察的幼儿
和谁(whom) :所观察幼儿和谁产生行为或语言的互动
何时(when) :事件发生的日期以及在哪一个具体时间段
何地(where) :事件在什么地方,或哪一个区战发生
什么(what) :幼儿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表情、姿势如何
二、轶事记录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观察之后尽快做记录。
第二,充分观察,并记录有意义行为发生的情境。
第三,将轶事的记录限定为对单一事件的简短描述。
第四,把对事件的实际描述和对事件的解释区分开来。
第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三、轶事记录法的优缺点
轶事记录法的优点:从以上对轶事记录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轶事记录法有一些明显的优点。
(1)最简单最常用
(2)持续记录有助于评估和总结
(3)有助于进一步做推断和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干预
(4)便于长期保留和传承
轶事记录法的缺点:虽然轶事记录法确实是教师最喜欢和最常用的方法,其简便、容易不容置疑,但是这些不能掩盖它的一些不足。
(1)记录行为内容易偏差
(2)容易导致错误的解释和判断
四、常见轶事记录表
第三节 实况详录法
一、实况详录法概况
实况详录法,即在一段时间内 (如一小时或半天内) 持续地、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被观察者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目标儿童自身的全部言行以及目标儿童与环境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情况,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综合分析的方法。
实况详录法从日记描述法和轶事记录法发展而来,是早期研究儿童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况详录法观察者的目的在于客观而详细地记录儿童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描述时不加任何主观推断、解释与评价。实况详录法对记录的要求较高,如果需要记录较长时间,应该由几个观察者轮流进行,最好能用摄像机把现场实况实录下来再作处理。
例如,要对小班儿童游戏的实况详录资料做定性分析,可用文字归纳描述3-4 岁儿童游戏行为的一般状况,或描述4岁儿童游戏的典型模式。如果要进行定量分析,可事先制定相应的行为分类系统,包括模仿行为、相互作用行为、社会性交往行为、侵犯行为、完成任务行为,等等,然后根据实录资料重新整理登记。使此类结果数量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整理出各类行为发生的时间长度分数。即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把实录全过程分成相等的时段,如每段30 秒或1 分钟,把每一时段中发生的行为记人某一类型,然后,把各类行为发生的时段数乘以每一时段的时间长度,得出各类行为发生的时间长度分数;第二,记录各类行为发生的频率 (次数)。例如,模仿行为发生20 次,侵犯行为发生10 次,等等。
二、实况详录法优缺点
实况详录法的优点在于能提供较为详尽的行为信息和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实录资料较完整地保存着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可供反复观察与分析用。
实况详录的局限性在于对记录的技术要求较高,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工处理原始的记录资料。
第四节 时间取样法
一、时间取样法概况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即,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的频率及其持续时间。
时间取样法有两个限定条件: 一是要观察的行为必须经常出现,频度较高,每15分钟不低于1 次;二是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
运用时间取样法,研究者需要预先选择要观察研究的行为——目标行为,并对行为分类,规定操作定义,编码。所谓操作定义,指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给予具体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丁个行为的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运用时间取样法,研究者还需要预先确定观察的时间结构和记录形式。要依据观察目的,决定记录哪类指标,:如行为的呈现或行为呈现频率、行为持续时间。时间取样法的记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查核记号,打勾“√”,记录行为的出现与否;另一种为记录记号,画记“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二、时间取样法的观察记录要点及步骤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需要明确观察任务是什么、观察哪些内容、观察范围多大,是观察儿童个人还是集体,需要观察的时间以及场景等。
第二,为研究的行为下操作定义,对如何观察或测定某一特定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第三,设计和编制适用的记录表格。观察前要做好大量的惟备工作,记录表格的编制为其中重要的环节。记录表格要留有空白,便于记录预先未曾想到的其他重要信息,以及随时产生的想法和评价等,应与客观记录相区分。
(1) 研究所需的资料种类和记录方式
要依据观察目的考虑是记录行为的呈现,或记录有关行为的呈现频率,还是行为持续的时间。
(2) 确定观察的时间单位
包括单位时间长度、间隔和观察次数,以及总的观察的次数和总的时间阶段。如,每日 1 小时,对每个幼儿观察1 分钟。
(3) 权衡行为类型、观察时间单位、观察人数三方面因素
观察记录的内容越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可观察的对象就越少;如果观察的时间长度和间隔较短,人数和行为类型则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记忆和记录困难。通常情况下,在特定时间里,能够观察和判断的行为类型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0类,对儿童群体进行观察时,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可抽取一部分作为全班的代表。
(4) 编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
建立行为类型系统,把目标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成分,简化记录方式。编码行为类型系统,设计简化记录的形式。编码可以是行为或事件代表的词语的缩略语或汉语拼音字母。
第四,保证观察信度。运用时间取样法开展观察研究,通常需要做预备性观察,培训观察人员并进行信度检验,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和有效。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同时对 某一行为进行观察,并计算观察信度,即观察的一致性。观察信度一般不得低于0.80。
三、时间取样法优缺点
时间取样的优点:
(1) 节省资料搜集时间
(2) 是有效搜集资料的方法
(3)可获得具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4) 观察前明确定义行为,提高取得资料的信度
(5) 可以同时观察多个样本
(6) 针对单一幼儿的特定行为可进行多次观察
(7) 有助于观察和记录发生频率高的行为
时间取样法缺点:
(1)观察准备工作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通过观察所得的记录资料,仅能获得各类行为发生的次数或频率,无法了解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
(3)只能观察到目标幼儿的外显行为,无法了解行为发生的背后原因和因果关系
(4)不适用于观察发生频率低的行为
第五节 事件取样法
一、事件取样法概况
事件取样法以预先选取的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对某些特定行为或完整事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事件取样法与时间取样法主要区别: 时间取样法获取的资料重在事件行为的存在,而事件取样法则着重行为事件的特点、性质,以此作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而时间在这里仅仅是说明事件持续等特点的一个因素。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的限制,因而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事件取样法的观察记录要点及步骤
1.确定要研究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确定其操作定义.
2.预备性观察,选择要研究的行为。
3.确定需要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事件取样法记录较灵活,可以采用提前编码记录,也可运用叙述记录。有时,观察者亦可编制简便适用的记录表格。
三、事件取样方法应用样表 (儿童专断行为的事件取样观察)
1. 操作定义
专断: 试图指导或停止另汀个人的活动的行为,即指使人。专断的行为是要影响控制别人,但并不想伤害别人。专断包括命令、身体指导和暗示指令。
命令—试图发出指令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及怎样做。如,看着我下这个坡,给我那块大积木。
身体指导—用身体的接触来指导其他伙伴的行为。如,拉着手或用手臂搂着伙伴的肩膀,对他进行身体指导。
暗示指令--并未直接命令而是建议或暗示对行为的指导。如,我们以后再做那个。
行为结果: 专断之后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服从——专断对象听从或同意专断命令。
拒绝----专断对象拒绝要求他去做或命令他去做的事情。
协商达成积极结果——专断对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抵制专断,结果达到妥协。
协商达成消极结果——专断对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抵制专断,但专断者拒绝让步,发生冲突等。
不予理睬——专断对象对于专断行为不加理睬。
2.观察指导
选定一种有许多儿童在自由交往的场景。预先理解和熟悉专断行为的定义。当看到一个专断事件时,观察它并在记录表上作记录。尽可能将事件发生的情景和具体的言语行为加以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判断专断的行为类型和行为结果。(如表2-8)
四、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
事件取样法的优点:
第一,能全面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不仅可以获得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其背景、起因,得到有关“为什么”的线索,有助于分析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每一次目标行为或事件的出现都可以及时记录,而不是持续的记录。
第三,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或事件,没有特别限制的条件,适用性广。
事件取样法的缺点:
由于观察者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注重了行为的当时状况,不能充分了解导致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条件、情境等全部信息。
第六节 等级评定量表法
一、等级评定量表法概况
等级评定量表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观察测量法,能够把观察所得的印象数量化。它根据一定的标准,由观察者对幼儿的某些行为表现加以评定,称为评定纪录。等级评定量表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后,对其行为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定,并判断行为质量的高低的一种方法。等级评定法为我们提供了快速、方便概括出观察印象的途径。
运用等级评定法的过程中,关键是确定等级的标准。一般来说,等级评定法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等级,观察者可以从行为发生的频率或强弱程度来制定等级标准,如:频率选项(总是、经常、有时、极少、从未),强度选项(非常、相当、尚可、相当不、非常不)、优劣选项(优、良、中、差)来描述, 也可以用字母和数字(A,B,C,D;1,2,3,4) 来描述,还可以用词语来描述(反应很快、反映一般、无反应 )等。可以当场评定,也可以观察之后根据综合印象评定。从严格意义上说,等级评定量表法不是一种观察方法,而是一种评估的方法。
比较客观的评定方法是事先规定各种等级的具体标准;并由多个观察者当场评定之后,考察一致同意的程度。
二、常见等级评定记录样表
表2-10幼儿饮食行为观察目标:观察幼儿在进餐中的行为表现
三、等级评定量表法优缺点
等级评定法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简单,比较经济。但是,等级评定法本质上是主观的,常会伴有观察者的主观偏见。另外,由于观察者对等级评定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容易造成评定等级的误差。
四、运用等级评定量表法注意事项
1.等级评定法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进行
观察者最好与幼儿有较长时间的直接接触,排除观察的偶然性和片面性,增强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接触时间越长,观察次数越多,就越能全面认识观察对象,评定的等级越准确。
2.最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当的评定者进行评分
如果两个评定者给出的评分有差异,可通过第三者重新评定或两者商量讨论达成一致。多个评定者的评分差异,可采用平均分来平衡,也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
3.要防止评分过高或过低,或都给予平均分的倾向。避免对评定者造成主观偏见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行为检核法
一、行为检核法概况
行为检核法是事先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记录的方式是二选一,即用“有”或“无”、“是”或“否”来提醒我们观察目标的行为。检核法是教师最常用的观察记录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它的实用性。教师可以不受情境的限制,随时进行记录。检核法可记录一群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能力,也可用此方法来观察个别幼儿。检核表可以用作对幼儿行为的现场观察,也可以用作非现场观察。
实施行为检核法前必须制定观察表格,即观察清单,列出要观测的具体项目。根据幼儿行为发展的常模制定检核的行为指标。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3--4 岁、4--5 岁、5--6 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幼儿行为检核表来观察了解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行为检核表样表
表2-11学前儿童发展检核表(《香港学前儿童小肌肉发展检核表(幼儿教师版》,协康会2009年6月)
三、行为检核法优缺点
检核法的优点:它可以让观察者快速而有效地记录行为是否出现,操作起来方便易行,观察记录的内容既可以用来判断幼儿身心发展各方面的状况,也可以用来测量教育指导后产生的效果,教师经常可以用检查表告诉家长幼儿在托幼机构中的发展状况,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不足。
同时,检核法的适用范围较广,还可以与其他观察方法结合使用,如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调查法等。
检核法的缺点:虽然检核法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只判断行为呈现与否,而不能提供行为产生的原始资料,如特定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会发生”、“后续结果怎样”。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根据观察目标,地结合其他观察方法,以提高观察效果。
第八节 数码影音工具辅助记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数码工具的普及,录音、录像、照片等数码影音工具在幼儿行为观察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行为观察中越来越重要的辅助工具。
一、数码影音工具辅助记录的优点
直接观察与文字记录作为观察记录方式,往往会因其对观察者记忆的依赖与主观的限制而有不足之处。观察者可能会因为记忆与注意力有限,而遗漏重要的细节或是观察者在当时无法理解观察到的行为的意义与重要性,因此无法用适当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不足,都可以靠运用影音媒体来改善。
录音、录像、照片等数码影音工具在幼儿行为观察中有如下优点。
1.生动与丰富
2.弥补文字的不足
3.克服观察者记忆与注意力的限制
4.可以提供更加自然的儿童行为观察场景
5.提供具体影音记录以便作客观分析与说服他人
6.可以反复观看以提供自省与评鉴
二、数码影音工具辅助记录的注意事项
1. 排除因现代电化设备出现造成的干扰
2. 及时进行资料整理与备份

本章思考练习:
1. 日记描述法、轶事纪录法和实况详录法的内涵和优缺点?
2.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的观察记录要点及步骤?两种方法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3.等级评定量表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4.数码影音工具辅助记录的优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作业:
幼儿园见习期间,选取2-3名幼儿尝试用轶事记录法对幼儿的区域游戏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共22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三章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
行为指导是指成人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引导、培养、塑造、干预矫正等教育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它包括幼儿积极行为的培养塑造和消极行为的干预矫正。
本章是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理论概述部分,主要学习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实施要点、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理论依据及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原则等,为接下来具体的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概况
一、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内涵
行为指导是指成人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引导、培养、塑造、干预矫正等教育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它包括幼儿积极行为的培养塑造和消极行为的干预矫正。
行为指导不仅有助于幼儿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而且对良好、积极情绪情感的形成,对认知、学习与社会性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Brenner & Barbara,1983icrary & Elizabeth,1984) 。
行为指导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discipline) 。
二是调整与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有助于其当下及将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实施要点
(一)观察收集行为信息
观察是指导幼儿行为的基础,开展观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观察目的和制定观察计划
2.充分、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
3.进一步获得幼儿的行为信息
(二)评价、分析幼儿的行为
全面获取幼儿行为信息后,教师要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与分析。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2.通过观察结果总结“行为模式”,如区角活动时材料的运用、与其他幼儿的互动、发起活动或被动接受其他幼儿的游戏规则等;
3.分析行为观察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
4.分析发展超前、正常、滞后的原因及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幼儿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在分析幼儿的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影响幼儿行为的因素。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的是那些在我们出生时就具有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
(1)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2)心理特征(如认知风格、气质类型等)
(3)性别
(4)出生顺序
(5)兄弟姐妹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发生在我们生活或环境中的重大事件或变化,包括可控的事件和不可控的事件。具体包括:
(1)幼儿的健康状况
(2)家庭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状况、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等)
(3)幼儿园因素(教师、同伴、物理环境等)
(4)社会因素(如社会氛围、大众媒体)
(5)应激事件(如亲人生病、受伤、死亡、突然受伤或被动物咬伤、亲人突然离开等)
(三)指导幼儿的行为
1.制定行为指导的目标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制定随后的指导目标。
(2)教师可以根据行为分析的结果,制定随后的指导目标。
2.采取多种行为指导的策略
确定指导目标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理论结合不同领域的幼儿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行为主义强调改变环境、强化、观察学习等;精神分析强调发泄、运动、游戏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提供符合儿童发展的环境,提高认识可以改变行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假装游戏、集体讨论和帮助等有助于儿童的学习。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指导往往是一个“观察→分析→指导→再观察→再分析→再指导”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二节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理论依据
教师评价、分析、指导儿童行为的方法,通常有常模法和各种理论流派为基础。由于不同理论学派的立场不同,因此不同理论指导下对儿童行为指导的原则与方法也不尽相同。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各种行为指导学派的主张、观点与方法有融合的趋势。许多教师发现,源自各种理论的诸多方法的综合使用对幼儿行为培养、干预与塑造最为有效。
一、儿童发展常模及幼儿发展年龄特点
我国虽然尚未建立儿童发展常模,但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我们提供了适合我国儿童的评价参考,同时也给出了详尽的指导目标和教育建议,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儿童行为分析指导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认知主义理论流派
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包括道德发展,奠定了认知理论的基础。皮亚杰认为学习就是转变旧的经验、建立新的经验以发展新知识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来自对自己的动作和对自身环境的探究。
因此,教师要以归纳推理培养儿童增长逻辑思考的潜能以及自主。通过逻辑及推理,教师帮助儿童了解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重点在于引导儿童了解他人的权利及感受,,而不是对儿童惩罚式的训诫或限制。此外,成人让儿童有许多机会做决定及体验这些决定的后果。逻辑推理及做决定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控制。这样,儿童的动作越来越依据内在的统一,而非仅是别人叫他做的事情。
(二)人本主义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的行为指导虽然也关注儿童行为的转变,但其更突出强调成人对儿童及其特为的引导与支持,成人与儿童间所有的互动必须基于尊重和悦纳,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所主张的为了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行为,转变不适宜的行为,成人应在教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成人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与儿童交往,因为只有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儿童才能心情愉快、活泼开朗,富有兴趣地形成积极的行为。”
(三)行为主义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不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所在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的反应方式。当儿童与同伴及成人互动时,他是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反应的方式,并学习他人如何回应他的社会行为。最终,儿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配合他人的期待。在行为主义理论看来,适当的行为和问题行为都受环境增强与否的影响。适当的行为如果受到增强则会继续维持原样的,问题行为如果受到增强也会继续产生,两种行为如果没有受到增强则都会清除。儿童许多问题行为由于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持续增强许多适当的行为因为受到到忽视而中断。
(四)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源于弗洛伊德(signund Freud) 的研究,对于讨论儿童为何产生问题行为提供了另儿科观点和处理的方法。这一理论强调分析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儿童挑战》(Ckizdre:The ckallenge)一书的作者德瑞克(Rudolph Dreikurs) ,认为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源于四类根本的动机之一: 儿童会有问题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注意,或因为他们向成人争取权利,或因为他们想要反对成人,或因为他们感到无助或无法完成达到合理的期望;。在改变问题行为方面,德瑞克提倡用鼓励和合理的后果,胜过用奖赏和惩罚。
第三节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儿童的行为是一个整体,之所以将儿童行为分成几个发展的领域,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认识儿童行为的框架。莎曼等人则将儿童的行为分为身体动作、智力发展、情绪情感、社会性互动、语言刺激五个领域。 虽然将儿童的行为分为五个领域,但是每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五个领域以整合的方式,共同影响着儿童个体。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包括认识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分析指导儿童行为时,要从多个领域找原因、做评价、找对策。
二、理解和尊重幼儿原则
(一)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三、立足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指导不仅要满足幼儿当前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注重那些对幼儿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的培养。
四、把握指导的契机原则
把握幼儿指导的恰当时机,关系到教师对幼儿行为指导的实际效果。指导的时机恰当,可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发展。指导的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成人的期待,主要指成人所希望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发展水平;二是幼儿的需求,主要指幼儿的活动是否自然顺畅,是否有得到帮助的需求。当你还不确定是否需要介入指导幼儿时,不妨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
五、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原则
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力求公平、一视同仁。作为专业教育者,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这样的非专职教育者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家长对子女的爱是专门的,特定性的、偏爱的;而教师则需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全体儿童,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六、重视家园合作原则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长的指导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问题行为的改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行为时如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和幼儿的家长合作。
(一) 家园合作有利于帮助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二) 家园合作有利于全面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
(三)对幼儿的行为指导措施需要家园配合,双管齐下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实施要点?
2.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理论依据?
3.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原则?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共17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四章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观察与指导
本章主要学习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与指导要点,主要包括幼儿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观察要点,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常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指导策略。
第一节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察概况
一日生活是幼儿最普通的活动,占到了他们相当比例的时间。在托幼机构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包括入园、离园、如厕、午餐、点心、午睡、穿脱衣物鞋袜、盥洗等活动。这些日常行为看似平常,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是从生活中开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对幼儿的终生发展影响巨大。
一、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察的意义
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了解每个孩子的表现,及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措施,并根据各人的个性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同时,在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中,也会表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幼儿的个性、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而焦虑、压力、饥饿、健康不佳、生活不安定、家人的生病或死亡等应激事件,都可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如对父母离异的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相当比例的幼儿出现了已经形成尿床、口吃等行为的退化。
二、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察要点
(一)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
行为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可能是幼儿本身的原因,也可能是来自于外界的原因。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有时可能非常明显,也可能非常难以发现.。
(二)了解行为发生的环境
行为发生的环境应该也是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所以要观察该行为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如何,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脱离现实环境而无缘无故发生的。
(三)了解幼儿的反应
四)了解幼儿的后续反应
第二节 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幼儿的进餐行为,是我们经常会进行观察的一个方面,因为进餐行为不仅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展,而且还往往和他们是否具有压力和焦虑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亲子关系良好的幼儿,其进餐也比较正常;反之,如果孩子不耐烦等候食物,或拿取太多食物而自己并不能吃完,或无法与其他孩子共享进餐时的欢乐,就有可能表示这个幼儿有较多的压力。
二、幼儿进餐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5-1】以下是对晓哲的午餐行为观察与指导(表5-1为入园第2周为期5天的观察记录,表5-2为行为观察指导3周后的观察记录):
表5-1显示入园第2周的晓哲午餐时没有进餐的自发行为,在保育员及老师的询问、鼓励或命令下或哭泣或沉默仍拒绝进食行为,只有当保育员或老师喂食时才肯进食,无挑食。
与家人沟通,发现1岁左右时曾主动抢夺喂食者手的中餐具或用手抓食,但家人觉得孩子自己吃饭太慢而且会弄脏衣服和环境,就不顾晓哲的主动自己进食的意愿和哭闹选择代劳,等到晓哲快3岁时家人要求晓哲学习自己吃饭就会拒食和哭闹,家人只好妥协喂饭,故入园较晚。
进一步观察,除吃饭时间外,在园大部分时间比较愉快,与其他幼儿互动较好,如厕、穿脱衣物都可自理,串珠、折纸等游戏也能基本完成。
参考表4-1发展常模列表,幼儿在2岁左右时就应学会自己用勺吃饭,而晓哲3岁半还拒绝独立进食,进餐的能力明显落后与该年龄段幼儿。晓哲1岁左右时曾主动抢夺喂食者手的中餐具或用手抓食,是自己吃饭的欲望的行为表现。家人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让他得到一个由内在愿望驱使下的练习机会,因为这是幼儿自身发出的要求,预示着敏感期的到来,顺应并辅助这一要求,会使他的独立吃饭的能力到迅速的发展和进步。晓哲独立吃饭的意愿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顺应和满足, 当这一敏感期过去后,幼儿不再自己吃饭的欲望,而是一直依赖家人喂饭,不愿意独立进餐。
晓哲如厕、穿脱衣物都可自理,串珠、折纸等游戏也能基本完成,说明其手眼协调性发展较好。
基于以上情况,给出如下指导策略:
1.为晓哲安排用勺练习游戏:将串珠用勺从一个碗中转移到另一个碗中(在家中也进行类似练习,练习时,注意串珠使用的安全);
2.不强迫进餐,以语言鼓励为主;
3.由易到难,增强信心:先让其练习可以用手抓取的食物,如包子、小蛋糕等,完成以后给予表扬和鼓励;再练习用碗牛奶和喝稀粥;再练习用勺吃米饭、菜和稠粥;最后可以练习用筷子;
4.树立榜样,将进餐习惯好、能力强、性格温和友善的悠悠安排在晓哲旁边作为晓哲观察模仿的对象
5.在家吃饭时家人不喂食,尤其是吃得不多的时候。
(一)幼儿进餐行为常见问题:挑食、偏食
儿童挑食是指对饮食挑剔不吃某种或某些食物,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
挑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可能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大概有40%~60%的儿童存在挑食偏食问题,多好发于3~12岁的儿童。
幼儿挑食并不难判断,重要是要通过行为观察和交流,发现挑食的原因,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5-2案例中,学生观察到张老师在幼儿偏食行为的指导策略,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二)幼儿挑食、偏食原因
1.幼儿原因
(1)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喜欢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不吃,饮食过于单一;
(2)幼儿对食物味道、口感、性状不适应。比如有的孩子不吃木耳是因为觉得黑色很脏,有的食物带有一定气味,如鱼、香菇、香菜等,幼儿对此不适应;有的食物需要用力咀嚼,如芹菜等含膳食纤维比较多的食物,这些都是造成幼儿挑食偏食的因素;
   2.家庭原因
 (1)家长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父母对饮食的挑剔也容易造成孩子偏食、挑食,比如有的家长盲目减肥的行为会造成幼儿不爱吃肉类和主食;
 (2)家长纠正孩子偏食、厌食习惯过于心急,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孩子,家长强迫孩子进食、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因孩子吃饭不好发脾气甚至体罚,这些行为都可造成孩子就餐时情绪紧张,加重对食物的恐惧与厌恶。
3.其他因素
(1)有挑食或偏食行为的幼儿也容易影响其他幼儿;
(2)吃饭时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训斥;
(3)某些应激事件,如受伤、父母离异或突然的精神刺激等。
(三)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指导策略
1.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注意食物的巧妙搭配
3.健康教育,提高认知
对于不爱吃某种食物的孩子,会通过讲故事、讲绘本等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对营养的认识来改善挑食偏食
4.在语言上诱导鼓励
5.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6.针对应激事件进行心理疏导
7.注意引导时机和方式(共21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四章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观察与指导
本章主要学习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与指导要点,主要包括幼儿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观察要点,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常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指导策略。
第三节 幼儿如厕行为观察分析与指导
和进食一样,如厕也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发展正常的幼儿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对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自然的好奇心,并愿意认识自己的身体。如果发生一些与年龄不相称的能力不足,对身体功能的控制过度的谨慎,或展现出对性的不寻常兴趣都可能是压力所带来的表现。
二、幼儿如厕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5-3】
观察对象:淘淘,女,3岁半,入园两周,入园前可以自己在家里使用卡通马桶大小便,入园后每天都会尿湿裤子一到两次,还有一次大便拉到裤子里,故对其如厕行为开展观察。8:30,保育老师让小朋友排队去上卫生间小便然后去喝水,淘淘随着队伍缓缓进入卫生间,很快就出来了。
保育老师问她:“淘淘你尿尿了吗 ”她小声说“我要去喝水!”很快地跑开了。
9:20,保育老师再次让小朋友排队去上卫生间小便,淘淘随着队伍缓缓进入卫生间,在便池旁站了一会儿,没有解衣小便,又随其他幼儿走出卫生间。保育老师问她:“淘淘你为什么不尿尿 ”“我没有尿。”她小声说,说着又要走。保育老师拉住她的手说:“喝那么多水怎么会没有尿?我来帮你好不好?”淘淘挣脱了老师的手,眼圈红了:“我不要尿尿!我没有尿!这里有细菌……”
见淘淘哭了,保育老师没有再坚持。
10:05 淘淘在椅子上来回扭动身体,满脸通红,我走到她旁边小声问她:“淘淘,你是不是要小便?”
她没有说话,小声地哭了。我把她从椅子上抱起,发现她的裤子已经湿了。保育老师帮她换了裤子,淘淘一直小声哭泣。
从淘淘妈妈那里了解到:淘淘上幼儿园之前日常是由爷爷奶奶照料的,淘淘奶奶是退休护士,日常对清洁要求较高,经常会嫌弃外边的环境不干净、有细菌等等,所以淘淘很少在外边吃东西,大小便都是回家再上。
本案例中淘淘不肯在幼儿园大小便的现象在新入园的幼儿中还是时有发生的,只不过淘淘是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宁可尿湿裤子也不在幼儿园大小便。受奶奶影响,淘淘对幼儿有的如厕环境不信任,又对“细菌”产生很多恐怖的想象,故而不肯在幼儿园大小便。另外,很多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新的、陌生的环境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平时孩子在家都有自己熟悉的如厕工具,妈妈们在鼓励孩子如厕时,可能还会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花式小马桶来吸引孩子,例如小汽车、小青蛙、小鸭子等,孩子的注意力更多放在这样的如厕工具上,甚至对自己的小马桶产生依赖。幼儿园厕所气味、厕所大小和形状、周围人群等都和家中如厕环境有很大不同,这时要他们立即适应新的如厕工具就有些困难,新的事物都让孩子感到害怕,缺乏安全感,所以孩子宁愿憋着也不在外面大小便。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不仅仅是尿湿弄脏裤子的问题,还会引发幼儿对上幼儿园的焦虑,有的幼儿还会因为怕尿裤子不肯喝水,经常尿湿裤子还会导致幼儿自卑,产生一系列退缩行为,所以必须足够重视。
针对淘淘的情况,给出如下指导方案。
1.请淘淘的奶奶告诉淘淘幼儿园是非常安全卫生的环境,幼儿园的卫生间是安全的;
2.同时请淘淘的奶奶及其他照顾者在讲究卫生的同时不要过分强调环境卫生,有意识地增加让淘淘在外边如厕的机会;
3.在保洁员清理消毒卫生间的时候,请淘淘参观、参与;
4.为减少焦虑情绪,最先几次,老师可以单独带淘淘去卫生间小便,但要注意,不要养成特权习惯;
5.当淘淘有了单独上卫生间成功的经验以后,可以让她和小朋友一起上卫生间,开始几次去的时候可以让淘淘先走在前面(她认为卫生间这时最干净),当淘淘逐渐适应卫生间,而且享受到不尿裤子的乐趣后,如厕顺序逐渐随机。
经过两周的时间,淘淘逐渐适应了在幼儿园如厕,其他活动也更加融入。
(一)幼儿如厕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1.入园之前缺乏排便训练,幼儿自理能力差;
2.午睡前喝水太多,午睡容易尿床;
3.玩得太专注或太兴奋,使幼儿忘了尿尿;
4.幼儿受到惊吓;
5.幼儿刚入园时,会对新环境产生陌生和惧怕感,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容易造成憋尿或尿频情况;
6.幼儿对在幼儿园如厕环境或设施不适应;
7.泌尿系统感染,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畸形,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等.例如,幼儿发生尿路感染时可以因尿频,尿急而尿湿裤子;
8.内裤太紧,刺激孩子,使幼儿排尿感改变。
(二)幼儿如厕行为指导策略
1.家长平时要训练孩子练习使用厕所,帮助宝宝形成有规律的大便习惯,养成便后洗手的习惯。
2.保教人员要向幼儿家长详细询问幼儿的入厕习惯。
3.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4.幼儿人厕时也受保教人员的情绪、态度、语言等精神环境的影响。 要注意安抚幼儿,消除幼儿的紧张感,增强他(她)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5.为使保教人员重视和正确看待幼儿入厕这一环节,保教人员应增强保育意识,更新保育观念。保育不仅是照顾好幼儿的身体,还要注重幼儿心理及个性的发展。
6.幼儿在厕所逗留问题。
第四节 幼儿午睡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睡眠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状况。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在长时间的学习游戏过程中,安排适当的午睡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午睡期间有不少幼儿会有各种表现。有些新入园的幼儿,因为之前在家没有养成正常午睡的习惯,或者是因为午睡环境陌生等,因而产生午睡不好等问题。还有一些幼儿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如由分居的父母轮流抚养,或是最近曾经因病住院等或者不适应幼儿园的午睡环境,对午睡产生了恐惧。即使一些幼儿已经有了午睡的习惯,但是也会出现入睡迟等不同的表现。
二、幼儿午睡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5-4】幼儿午休行为检核
姓名: 大齐 性别: 男 实足年龄:3岁 3个月 检核日期: 2021.10.11
通过一周的观察看出大齐不能在幼儿园午睡,经提醒后躺下休息,也会要求上厕所、喝水找借口离开床位或与其他幼儿说话、不停翻身等,经老师引导也不能成功午睡。与家人交流发现大齐在家时就没有午睡的习惯,晚上睡觉也比较晚,也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是玩累了再睡。身高90.5cm,体重12.5kg,,身高体重略低于该年龄阶段平均值,食欲也不太好,上课爱走神、也经常发脾气。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通过睡眠,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得到休息。这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也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状态。当幼儿需要休息的时候,需要抑制自己的身体,使身体的各个运动部位逐步进入静止状态的这种大脑系统的控制能力,不会一下子达到相应有效的水平,需要家庭和老师的耐心引导。故给出如下指导方案。
1.向家人讲明睡眠对幼儿身心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家园密切配合,帮助大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定时起居: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入睡,使 孩子形成动力定型;
3.在家中创造良好的睡眠 条件和环境。睡眠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被褥要轻软,晚上睡觉不开灯;
4.孩子睡前应有适当的散步,适当的娱乐。在园午睡前老师让孩子自由结合去散步,
看看美丽的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5.循序渐进培养午睡习惯,大齐开始睡不着,保育老师尽可能在午睡巡视后坐在他的旁边,拍拍他,或者提醒他,睡不着没关系,关上眼睛休息会,不给他午睡的压力;
6.能够成功午睡及时表扬,即使不能睡着保持安静也要提出表扬,培养安静休息的习惯,保持安静有助于入睡;
7.如果单单在幼儿园午睡,而周末或者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孩子用远没办法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的,因此要求周末双休日的作息时间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物钟。
经过两周的家园合作指导,大齐午睡偶尔可以睡着,四周后不再需要老师特殊关注基本可以睡着,在家的作息也和幼儿园保持一致,食欲、情绪都有所改善,六周后身高增加1cm,体重增加1.8kg。
(一)幼儿午睡的常见影响因素
1.幼儿的高级神经活动抑制功能不够完善,易兴奋。一点点外来刺激都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造成入睡困难。有的幼儿可以玩着一个小玩具、一张纸或—块小石头而一中午不睡觉。
2.幼儿在家的时候生活不规律,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
3.睡前做剧烈活动或饮食不合理(如午餐吃得过饱)。
4.对某些事情的焦虑和恐惧也会影响幼儿的睡眠,如受到老师的批评、同伴的排斥,或者父母的争吵、离异等。
5.睡眠环境光线太强或有噪音都会影响幼儿的睡眠。
(二)幼儿午睡行为指导策略
1.睡前,教师帮助幼儿保持安定的情绪,午餐后,可以散步十分钟,或者引导幼儿讲故事,看图书,帮助心情稳定下来,不要安排使幼儿兴奋的活动。
2.午睡前10分钟要提醒幼儿大小便,以便去除生理上对午睡的干扰。
3.营造宁静温馨的午睡环境,可以拉下遮光的窗帘,不让光线过亮,适当播放些轻柔的摇篮曲,引导孩子不要说话,动作过大不易入睡的幼儿,老师要把他放在老师身边,时刻关注并给以制止。温馨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很快入睡。
4.对一些午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在安抚这些孩子午睡时,要尽量多的陪护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让孩子们对陌生环境不再害怕。
5.对需要一些“安慰物”(如小玩具、小毯子)等才肯入睡的的孩子不要强行剥夺,否则会加重幼儿的紧张情绪,而是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慢慢脱离对“安慰物”的依赖,养成孩子健康的午睡习惯。
6.家园密切配合,周末、节假日的作息时间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物钟。
7.消除幼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疏导,家长要营造温馨安定的家庭氛围;老师教育幼儿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同时要关注幼儿之间的交往,使幼儿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孩子大脑发育较为成熟,他们不再需要像小宝宝那样,必须通过一天多次的睡眠来缓解大脑疲劳、控制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不睡午觉,还精神很好、情绪愉快、食欲和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那么很可能表示他的大脑神经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进入到和成人一样的睡眠模式,对这样的 幼儿不要强制午睡,因为硬给孩子规定一个午睡时间,而他又睡不着,对孩子来说就等同于长时间的限制性活动。这样长时间的静止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休息,反而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有压力,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安静不打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如读书、画画等。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观察要点
2.幼儿挑食、偏食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指导策略?
3.幼儿午睡、如厕的行为观察要点,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共23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五章 幼儿情绪表现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要情绪安定愉快,其中在对5-6岁幼儿的具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情绪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情绪容易变化,往往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本章重点学习如何观察、理解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缓解和转移不良情绪包括幼儿发脾气、入园焦虑问题以及成人在与幼儿接触时的情绪管理,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第一节 幼儿发脾气的观察分析
安定愉快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可以为幼儿良好个性品行打下基础。通过观察幼儿发脾气的具体表现分析幼儿发脾气的原因,并制定适当的行为指导策略来帮助幼儿表达、控制情绪。
二、幼儿情绪表现案例分析
【案例6-1】
凡凡是一名小班男孩,经常发脾气,为了找到发脾气的原因,并帮助其缓解、控制情绪,老师对他进行了如下观察。
姓名:凡凡
性别:男
年龄:3岁半
观察方法:事件取样
观察目的:了解凡凡发脾气的原因
观察目标:凡凡在日常活动中的情绪、语言和行为
观察实录:
场景 观察实录
搭 积 木 搭积木的时候,凡凡刚搭好一个四层的“高楼”,同桌的丽丽不小心腿碰了一下桌子,桌子晃得很厉害,凡凡的积木倒塌了。“丽丽!丽丽!” 凡凡冲丽丽大吼。随即用双手把丽丽的积木都划到地上,右脚猛踹丽丽的小椅子。
洗 手 午餐洗手的时候,凡凡旁边的芳芳水龙头开的比较大,洗手的时候,有些水溅到了凡凡的脸上和身上。凡凡跺着脚大叫:“臭……臭!”同时开大了自己的水龙头,用手捧了水泼了芳芳一身。
本案例中凡凡因为遭遇了挫折和不如意(积木被撞倒,身上被溅上水),出现了愤怒的情绪,可以看出凡凡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他表达愤怒的方式是大吼,和用肢体动作报复别人,教师应引导幼儿控制情绪和正确表达情绪。
两则案例中老师都没有严厉地批评凡凡,如积木事件中,老师蹲下来拍着他的背告诉他温和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的积木被碰倒了,非常不开心。但是把积木都划到地上是不对的,积木也会不开心呀。你可以告诉丽丽,下次小心一些。来,现在你就可以告诉丽丽。”凡凡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丽丽,小声说:“积木倒,丽丽,小心。下次……”懂事的丽丽也随即对凡凡说:“对不起凡凡,以后我小心些。”两个孩子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教师问:“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凡凡很快的反应过来,把积木捧回小桌子上,老师及时提出了表扬。
可以看出老师处理凡凡的情绪问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首先老师的肢体语言(蹲下来,拍背)和温和的语气对幼儿的愤怒情绪有很好的平复作用;其次,老师帮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凡凡说出了他内心的感受,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最后老师还让幼儿对自己的之前的行为后果进行时完美的善后。
应当注意的是,幼儿的情绪控制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提高的,中间会有反复,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引导。对取得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中间出现的反复情况要给予更大的耐心。
三、幼儿发脾气的成因及指导策略
(一)幼儿发脾气成因
1.年龄特点
2.吸引他人注意
3.遭遇挫折
4.不能等待
5.身体不适
6.感到无聊
7.模仿习得
(二)幼儿发脾气行为的指导策略
1.接纳情绪
2.转移注意力
3.善用“冷处理”
4.延迟满足训练
5.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结束游戏
6.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7.正向强化
8.不要过于溺爱
9.调整教育目标和游戏
10.提高基本技能
1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12.慎选读物
13.态度一致
第二节 关注幼儿的入园焦虑
幼儿入园焦虑,又称幼儿分离焦虑,在新入园的孩子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新入园的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或者看护者来到陌生环境时,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表现出哭闹、不安,依恋等一系列焦虑症状。从马斯洛理论上来说,当我们生理需求缺失、安全感缺失、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时我们会变得焦虑不安。所以,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的幼儿会逐渐适应,但个别幼儿需要给予较多关注才能缓解焦虑情况,否则极易出现持续焦虑、社交退缩及其他生理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关注入园焦虑,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使新入园的幼儿积极融入集体角色,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入园焦虑观察要点
(一)是否有哭闹行为
1.大声哭,影响到他人
2.小声哭泣,几乎听不到
3.伴有踢腿、打滚等肢体动作
4.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或保住身体不放
5.屏气发作
6.哭闹的时间、地点
(二)是否有依恋行为
1.依恋某位老师,跟随,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等
2.依恋物品,如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等,
二、幼儿入园焦虑案例分析
【案例6-3】君君笑了
这则案例是对一名新入园孩子焦虑情况的孩子的观察
姓名:君君
性别:男,
年龄:3岁
观察方法:时间抽样
日期 来园 上午活动 午饭 午睡 下午活动
9月1日(入园第1天) 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裙子下摆,边哭边喊:“不要幼儿园!我不要幼儿园。!”老师想把他抱过来,他两手紧紧搂住妈妈的大腿,两个小腿攀抱着妈妈的小腿,紧紧的缠在妈妈身上。妈妈扳开他的手脚,将他交给老师,他大哭起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老师带小朋友唱儿歌《小白兔》,不随大家一起唱,眼中含着泪水,抱着自己的一个小熊玩具,吮着手指紧盯着屋门。偶尔小声说着:“找妈妈,找妈妈……”自由活动的时候小朋友都去玩滑梯和别的玩具,他跑到大门口向外张望,哭了起来。 刚开始不肯吃午饭,后来老师告诉他,要好好吃饭,妈妈下班就来接他。开始含着眼泪小口缓慢的吃饭,吃得很少。一直抱着小熊,老师想给他拿开,又大哭了起来。 抱着小熊坐在床上,不肯躺下,哭着说:“妈妈来,妈妈来……”老师抱起他要给她讲个故事,不肯听继续哭。 下午活动 别的小朋友搭积木,他抱着小熊趴在桌子上,呆呆的看着门口。老师问他要不要搭一座小房子,只向老师不断的重复:“妈妈来,妈妈来……”声音嘶哑。
9月8日(入园第2周) 大哭着来园,抓住自行车小椅子的扶手不让妈妈往下抱他,被强行抱下来之后坐在地上大喊:“妈妈别走……” 不肯参与活动,抽泣,抱着小熊玩具,吮着手指紧盯着屋门。
自由活动时尿湿了裤子,大哭。 老师劝说才肯进食,吃得很慢,很少,食物剩了一半。 抱着小熊坐在床上,老师劝说后躺下,抽泣,小声说着:“妈妈,妈妈来……” 精神不振,不参与活动,老师和他说话就会开始哭泣。
日期 来园 上午活动 午饭 午睡 下午活动
9月15日(入园第3周) 大哭着来园, 妈妈将他从车上抱下来交给老师,没有特别挣扎,只是哭喊:“妈妈别走……”妈妈离开后抓着老师的衣襟,一直跟着老师。 没有参与活动,抱着小熊玩具,吮着手指,偶尔会看一下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老师请他参与活动,随即低头,不说话,也不动。
要求老师喂饭,老师照顾其他小朋友想要离开,眼睛发红,带着哭腔说:“老师来……” 抱着小熊躺在床上,小声说:“老师来……”老师过来后让他闭上眼睛,闭上眼睛,抓着老师的手慢慢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老师不在身边,大哭。 老师牵着他的手鼓励他玩滑梯,迟疑了一会儿,终于慢慢爬上去滑了下来,微笑。老师带领小朋友为他鼓掌,并鼓励他继续排队玩滑梯,君君虽然表情有些紧张,但还是照做了。
本案例中,君君刚入园有着非常大的反应,出现了哭闹、哭泣、语言重复、依恋、吮手指等一系列表现,在入园幼儿中,属于较重的情况,焦虑情况改善也比较慢。与君君家长沟通,发现君君上幼儿园之前,主要是有妈妈全职在家看护,楼层较高,没有电梯,很少出门到外边和社区同龄小朋友去玩,所以对妈妈的依恋比较重,胆子也比较小。由于生理的不成熟,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但是如果家长对幼儿的生活照料太多,不给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这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从观察中看出,君君虽然进步比较慢,但是经过老师的努力还是有改善的:
(1)来园时虽然都会大哭,但是第三周没有过多挣扎,也没有坐在地上。
(2)虽然起床看见老师不在大哭,但是成功的进入了午睡。
(3)虽然比较被动,但是最后还是参与了滑滑梯的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这说明他逐渐接受了幼儿园的生活。还应注意到君君从对妈妈和玩具的依恋,转变为对杨老师的依恋,说明他部分接纳了幼儿园的生活,同时依旧存在焦虑情况。
对此老师给出如下家园配合计划:
(1)君家庭应该给他创造更多的外出玩耍的机会,尤其应该多和和社区同龄小朋友一起玩。
(2)生活自理能力差会使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变得困难,加重幼儿的不安全感,君君家人应积极培养君君吃饭、穿衣等自理能力,
(3)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家人应该多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来园时哭闹,不要恐吓。
(4)教师多给予君君陪伴的同时,要多找机会让他融入课堂和集体中。
两个月后,君君来园不再哭闹,可以自己吃饭、上小便(大便后还需要老师帮助)、午睡时穿脱衣物,能够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对杨老师的依恋也明显减轻,交到了朋友,笑容越来越多。
三、入园焦虑行为指导策略
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
1.做好入园前家访
2.让孩子提前了解并熟悉幼儿园的情况
3.培养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5.提高认知
6.尊重与接纳孩子的情绪
7.及时共情。
8.严重焦虑,个别对待。
9.调整家长焦虑
入园焦虑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孩子入园前后,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这一相对全新的环境是否能够正常学习生活,老师是不是能够对幼儿及时照顾,受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担心幼儿在园中会受到老师的虐待。因此,一些家长在送孩子来园时,神情焦虑,依依不舍地分开。家长不安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幼儿,不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10.简化分离模式
11.坚持送园
12.规范自己的言行
13.适当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共22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五章 幼儿情绪表现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要情绪安定愉快,其中在对5-6岁幼儿的具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情绪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情绪容易变化,往往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本章重点学习如何观察、理解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缓解和转移不良情绪包括幼儿发脾气、入园焦虑问题以及成人在与幼儿接触时的情绪管理,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第三节 幼儿情绪表达与调节指导
喜、怒、哀、乐、恐惧、失望等情绪是人的正常反应,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表达自己情绪与感受的心理需求,而且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幼儿失望或受伤时会伤心哭泣,经历或看到可怕的事情的时候会恐惧,玩具被抢走时会愤怒……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这些情绪,引导孩子自然地表达出来。
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一味要求孩子生气失望时不准哭、害怕时要勇敢、做一个“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就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加重孩子的痛苦,长期的情绪不良和情绪压抑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甚至导致成年以后的精神疾患和社会关系不良。
一、案例分析
【案例6-5】
千寻是一名五岁的男孩,大大的眼睛,聪明活泼,语言能力发展得很好,自理能力较差。有一次下雨打雷的时候,老师发现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色苍白,两眼发直,不停的打着哆嗦。江老师问他:“千寻,你是不是害怕 ”他依旧眼神发直,没有反应。老师赶紧将他抱在怀里,他依旧瑟瑟发抖。这时千寻的妈妈冒雨匆匆赶来,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的棉帽给千寻戴上遮住耳朵,又将他紧紧搂在怀中,直到雷雨过去。
此后,江老师注意到,一般有雷雨预告的时候,千寻都不会来园,偶尔有意外的雷电,千寻的表现都和之前一样,老师百般安慰都不能缓解。
有一次雷电过去以后,老师问千寻:“千寻,你很怕打雷是吗?”
他的表情立刻紧张起来,脸色变得苍白,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咬着嘴唇,轻轻的摇了摇头。
江老师联系了千寻妈妈,她告诉老师,千寻从小就害怕打雷,一打雷就大哭,所以打雷时妈妈就会将他抱在怀里用棉被捂上耳朵,直到雷雨过去。但是千寻的爸爸脾气比较急躁,随着千寻年龄增大,害怕打雷的情况没有缓解,爸爸觉得他太窝囊没有男子汉气概,男孩子的胆子需要锻炼。因此,如果是爸爸在打雷的时候陪他,爸爸就不允许他捂耳朵或者大哭。往往是一边是外边在打雷,一边是爸爸在数落千寻胆子太小,要求他做一个勇敢的男子汉。爸爸妈妈就千寻怕打雷的问题态度一直没有达成一致。当天气预报有雷雨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请假在家陪千寻渡过难关。千寻怕打雷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任何他们不熟悉事如光线、声音、动物、黑暗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本案例中千寻的恐惧情绪要比一般孩子重。这与家长处理方法不当且不一致,有很大的关系。妈妈对千寻较为溺爱,平时生活照顾过多,这从千寻自理能力方面也能反应出来。孩子害怕打雷,妈妈给予陪伴、安慰是可以的,但是千寻的妈妈安慰千寻的办法就有一些过分,炎热的夏天还要裹上面被,这会强化雷电是非常可怕的东西的概念。而千寻爸爸则指责千寻胆小害怕,嘲笑他没有男子汉气概,甚至不允许哭和捂耳朵 。这样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发展为恐怖症。
为此,江老师给出如下指导策略:
1.陪伴
孩子怕打雷主要是因为安全感缺失,因此打雷闪电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尽量在宝宝身边,可以抱着他,让他更有安全感。
2.不要责备、嘲讽
允许孩子害怕,告诉他很多人小时候都害怕打雷,想哭可以哭出来;并且可以和他聊天,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3.转移注意力
陪他说说话,逗逗他,或者让他分散注意力。
4.做好科普
可以告诉孩子雷电是怎样形成的,距离有多远,怎样避免雷电的伤害等科学知识,还可以带孩子到科技馆参观雷电形成的原理演示,逐渐减轻或消除孩子对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的恐惧。
5.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分呵护,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感到自已的能力有办法应付发生在自已身边的事。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他能够逐渐克服恐惧。
6.坚持送园
有雷雨时不要躲在家里不上幼儿园,这样会强化雷电的可怕,相信老师可以在幼儿园里也照顾好千寻。
7.态度一致
千寻的父母应该多学习一些幼儿心理的知识,妈妈少一些溺爱,爸爸少一些苛责,达成对千寻问题的共识。
两个月后,雨季结束之前,千寻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打雷时他还是有些紧张,但是不再发呆、发抖,在老师和家长的耐心陪伴下,再也不需要用棉被或者棉帽捂着耳朵了。
二、引导幼儿情绪表达与调节的对策
1.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
2.教会幼儿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
3.引导孩子理解并说出自己的情绪
4.给孩子哭的权利
5.学会倾听
6.及时共情
7.做好情绪表达的榜样
8.引导幼儿自我调节
第四节 教师的情绪管理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尚不能自我保护的孩子,如果幼儿教师无法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但会影响保教工作,还会成为幼儿不良情绪管理的模仿对象,也增加了伤害幼儿的机会。入园是幼儿脱离父母怀抱、与社会接触的第一步,如果遇到不懂得处理情绪、缺乏自控 力的老师,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将是终身的。
一、案例分析
【案例6-6】温岭幼儿教师虐童案
  浙江省温岭市教育局2012年10月24日通报说,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教师某教师在园内把一幼儿的两只耳朵拎着往上提,并叫另一教师用手机拍下,视频中,被伤害的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大哭不止,而该教师则神情愉悦,乐在其中,该教师本人的网络空间也被发现有多张虐童照。
10月25日,涉案女教师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为其拍摄“拎耳照”的同事因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七日 。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幼师虐待儿童,或因感情受挫和低薪有关。因为她认为幼师是一份苦差事且低薪,导致其心理反差极大。而她在其微博和空间曾写到“他对我不好,我就要发泄! ”“他不爱我,烦死了! ”“对某些人的火,全发泄在学生们身上 ,烦! ”。
还有江苏幼儿教师殴打女童10分钟、陕西幼儿园园长用火钳烫伤10个孩子、太原幼儿教师10分钟内打幼儿70多个耳光……这些虐童案的背后当然有道德缺失的问题,但是幼儿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不良情绪在中间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从一个方面说明,如果幼儿教师在与幼儿接触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很有可能行失当,轻则妨碍幼儿的发展,重则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身心,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二、教师的负面情绪情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积极乐观的情绪将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益的影响,而消极倦怠的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会对幼儿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教师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声音低沉无力,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无生气,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兴趣和教育效果。
2.教师心烦意躁,心不在焉,注意力难以集中,讲课时频频出错,导致幼儿思维混乱,无所适从。
3.教师有时情绪冲动,容易发怒,常常对幼儿发无名之火,幼儿情绪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受挫。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情绪会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语意、语速以及肢体语言影响到幼儿,如果幼儿教师不能够及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必然使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的生活厌恶甚至恐惧,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4.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且模仿性、受暗示性强,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幼儿很容易习得教师不良的情绪控制模式。
三、幼儿教师不良情绪调节策略
(一)幼儿教师不良情绪原因
1.工作任务繁重
2.收入偏低
3.人际关系复杂
4.社会舆论压力
5.生活中的压力
6.个人心理承受力不同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即是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又是让自己体验职业价值感和享受美好生活的保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允许孩子犯错误
2.认识自己的情绪,释放不良情绪
3.建立良性的思维模式
4.重视休闲娱乐,调整生活节奏
第四节 家长的情绪管理
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需要重视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幼儿的不利影响。
一、案例分析
【案例6-8】他们怎么想的
这是一段来自于网络的视频,视频中民警接到一位声称遭到丈夫家暴的女士的报警赶到当事人家里,家中6岁的儿子主动讲述事件经过,哭诉父母吵架的过程:
“我爸爸不小心把我妹妹给磕着了,然后我妈妈就开始说我爸爸。然后我爸爸就开始……然后我妈妈就把爸爸的头砸流血了。最后妈妈也把她的嘴角砸流血了……我给你们说清楚你们就知道了……”
“他们俩一块儿动手的,然后我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不管)孩子伤心,然后自己两个人吵架去。我都不知道我爸爸妈妈怎么想的。”
摔碎的塑料小凳子上沾着滴滴鲜血。
孩子的哭诉让人心疼,孩子的懂事更让人心疼,而这夫妻俩,互相指责对方有错。
民警跟他们一家人解释,这种行为属于互殴,按照规定都应该接受处罚。
孩子一听马上紧张,大哭:“把家里大人抓走了孩子咋办呀?”
小男孩在得到民警说不会把人带走的答复,情绪稍微平缓下来,说自己梦想是“爸爸妈妈能重新回到镜子上那张照片的样子”。孩子说的那张照片,是两个人甜蜜依偎的婚纱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港湾,但是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不能良好地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就会给幼儿带来严重影响。
父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父母是幼儿最早的情绪交流对象,也是幼儿最早的情绪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情绪学习的来源,因此,父母的情绪表达模式和情绪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如果父母如果经常急躁易怒,幼儿即有可能学习模仿,又有可能战战兢兢、情感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宣泄,还有可能认为是自己错了而不断地否定自己,这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他们或者简单粗暴,或者内敛懦弱,或者妄自菲薄;
父母如果经常处于悲伤、郁闷之中,幼儿也会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也会变得悲观无望;父母的不良情绪还会影响亲子亲密关系的建立,让孩子失去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有的父母甚至时常把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投射在孩子身上,如愤怒时会打骂孩子,无疑会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二、家长的情绪管理策略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但是家长在工作、生活、婚姻、育儿等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应该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知识。
1.发现接纳
2.缓和宣泄
3.离开现场
4.学习育儿知识
5.适当回避
6.补救反省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发脾气、入园焦虑的观察要点?
2.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及指导对策?
3.教师及家长的情绪管理策略?
4.如何指导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