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本章将学习如何利用幼儿认知行为的规律,通过行为观察来指导幼儿提高认知兴趣和认知发展水平。
第一节 游戏在幼儿认知过程中的优势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形式。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儿童通过学习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器官刺激有助于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幼儿认知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1】
在幼儿的方位认知中,摸鼻子游戏先把你的小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要是指错了的话,就赶快改正过来,注意听。
鼻子,鼻子,左眼!
鼻子,鼻子,右耳!
鼻子,鼻子,左肩!
鼻子,鼻子,右腿!
师:那么你知道哪是左,哪是右吗?
生:写字的那个手是右手,不写字的那个手是左手。
生:吃饭时,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扶碗的那个手是左手。
师:同学们说的很棒。通常,我们写字和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现在用右手给老师打个招呼。同桌检查一下。
师:现在听老师口令。用右手摸摸你的头发(同桌检查),用左手摸摸你的鼻子(同桌检查),用右手拍拍你的胸脯(同桌检查)。
师:好,非常棒。我们把右手边称作右,左手边称作左。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去判断物体的“左右”。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般情况下做事情时,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帮忙一起来做,比如:我们写字的时候一般右手拿着笔,左手按住本子,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漂亮。可见,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团结、合作,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同学们之间也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找一找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同桌互相说,师再指名说)
师:刚才同学们从自己身上找出那么多,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左右之分
师:对,左右是一对好朋友。
小游戏、进一步感知左右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
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做一次。
体验左右相对性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跟老师合作,同时伸出右手,让学生观察,两人的手在同一侧,然后慢慢转身,面对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像老师刚才一样伸出你的右手,身子不要动,先用你的眼睛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是不是在同一边?两位两人慢慢转身面对面,说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你们方向一致时,左右是一致的;
当你们面对面时,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左右是相反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上楼的小朋友和下楼的小朋友都是靠他们的右边走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以走路人为标准,所以就出现了图画中的情况,虽然他们都是靠右走可有的小朋友上楼梯,有的小朋友下楼梯。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要靠右行?
不管上下楼梯,还是过马路,都要礼让右行,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安全。
案例分析:
(1)在认识“左右”时,让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
(2)通过让幼儿分享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使幼儿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幼儿自己及身边的伙伴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座,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3)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教师巧妙地设疑让幼儿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教师进行比较,并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
(4)通过让幼儿“听口令、做动作”、“摸鼻子”“热闹的马路”等游戏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利用游戏巩固幼儿对左右的认知。
二、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的策略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游戏对幼儿认知的促进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了解不同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优势
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游戏发展幼儿的认知。如积木游戏帮幼儿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很好地促进了幼儿视觉观察力的发展;“摸物体,猜名称”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触摸觉;音乐游戏(“抢椅子”、“击鼓传花”)能够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爬攀登架能让幼儿体会到空间和高低;跳皮筋、拉大锯等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结构游戏幼儿(积木、插塑料、沙子)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考虑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适宜的游戏不同。虽然有的幼儿游戏是自发的,有的游戏是教师组织的,但这两种形式的游戏教师都不是被动旁观的,即便是幼儿自发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游戏材料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
3. 适当指导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既不能干预太多,又要在必要时给予适当指导。如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因兴趣降低而无所事事或者是因争执发生激烈矛盾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享受游戏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
4.不要过分强调结果
幼儿在游戏中的认知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认知的显性结果(如认识了几种形状颜色,学会了什么科学知识),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幼儿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第二节 幼儿记忆力的观察与分析
记忆是幼儿认知的要素之一,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往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过程。再认是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再现是经验过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决定记忆力水平的4个要素为:记忆速度的快慢、记忆内容在重现时正确与否、在记忆内容中提取所需要信息的速度、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本节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记忆。
一、幼儿记忆的观察要点
1.引发幼儿的记忆行为的因素
2.幼儿的记忆动机(是老师的教学要求还是幼儿自己注意到的事物)
3.幼儿记忆内容涉及的范围
4.幼儿记忆态度(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5.幼儿记忆的速度
6.幼儿记忆的保持时间
7.幼儿提取所需信息的速度
8.幼儿的记忆的正确性
9.幼儿记忆的兴趣
二、幼儿记忆案例分析
随着儿童掌握了语言之后,其记忆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政治、哲学等。下面的案例中萌萌就对一个解剖名词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案例7-2】 “椎颈”
托班的美术上,3岁的萌萌给小房子涂完色,摸着自己的小脖子说:“涂好了!哎呀,累得我的‘椎颈’都疼了!”
老师问萌萌:“萌萌,什么是‘椎颈’ ”
萌萌指着自己的脖子说:“老师,就是这里,电视上说老是低头玩手机或者写字画画,‘椎颈’就会疼。”
“哦,萌萌,你说的是颈椎吧。”老师笑着说。
“对,是颈椎,老师,颈椎……”萌萌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过萌萌你好厉害呀!这么小就知道颈椎在哪里。我都十几岁时才知道颈椎。”老师摸着她的头发说。
她摸着自己的脖子嘴里不断重复:“颈椎,颈椎,颈椎,这里是颈椎……”
学前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和无意性。凡是与儿童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印象鲜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具体事物,他们就容易记住。“颈椎”虽然对于幼儿来讲似乎是生僻词语,但幼儿对其发生了兴趣又能联系到自己的实际,就产生了认知的需求,幼儿的记忆范围逐渐扩大。
记忆正确性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再现的内容与识记对象相符合的程度。幼儿记忆的正确性较差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展水平较低有关。幼儿大脑皮质的分化过程尚未完善,对复杂的材料不善于作精细的分析,识记时不求甚解,因而记忆的正确性差。幼儿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萌萌把颈椎错记成“椎颈”正是她这个年龄的记忆特点,家长和老师幼儿对记忆的正确性不要过于苛求,而是要抓住时机鼓励肯定,案例中老师在提醒萌萌正确答案的同时肯定了萌萌的“渊博”(你好厉害呀!这么小就知道颈椎在哪里。我都十几岁时才知道颈椎。),这对幼儿认知的兴趣和自信心都是很好的刺激。我们看到在老师的鼓励下,萌萌自发地通过重复来加强记忆,这在3岁的孩子是比较少见的,可见幼儿兴趣对幼儿的认知影响之大。
【案例7-3】 雯雯这样学古诗和英语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不提倡幼儿园上英语课,也不鼓励将大量背诵古诗文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很多家长出于对幼儿升学的焦虑还是给幼儿报了诸如英语或者国学诵读等园外辅导班。但是这些机构良莠不齐,幼儿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对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雯雯,女,5岁半
在幼儿园时,老师发现雯雯会无意间使用英语或哼唱英文儿歌,还会时不时冒出几句古诗。
老师帮她倒牛奶时,她就会说:“Yummy!Thank you,Ms. Guo!”
圣诞节老师带小朋友装饰教室时她又唱起了《铃儿响叮当》。
看到绘本上的荷花她就吟唱:“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刚开始老师以为雯雯也和其他孩子一样上了辅导班,但是英语的发音和应用都很好,古诗往往也非常“应景”,这引发老师了对辅导班的好奇,因为据老师所知班上其他上国学和英语班的孩子水平较雯雯都要略差一些,在幼儿园也几乎没有自发应用的行为。当老师向雯雯妈妈了解情况时,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雯雯没有报任何辅导班,雯雯的英语和古诗都是在家里学的。原来,雯雯妈妈平时会找一些原版的英文儿歌在雯雯玩耍放给雯雯听,每次5到7首,听熟了以后再换。最初只是觉得这些儿歌简单、好听,并没有想要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但是听的时间长了,雯雯都会跟着唱了,有的时候还问爸爸妈妈歌里是什么意思,家长就会把汉语意思讲给她听。见儿歌激发了雯雯对英语的兴趣,妈妈找来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给雯雯听,并在她问的时候告诉她汉语意思。由于雯雯的爸爸妈妈英语发音并不好,所以他们并没有给雯雯练习英语会话。
“只是让她听,而且是玩耍的时候让她听。没有教材和书也没有让她会认,会写。”雯雯的妈妈说。
但是雯雯却经常能在家里说上几句英语,有的时候还缠着爸爸妈妈问某句汉语用英语怎么说。这是爸爸妈妈才会教她一点。受到学英语的启发妈妈又给雯雯找来一些简单的、有童趣的古诗的音频给雯雯听,并且没有特意要求她专心去听,但是同样没有多久,雯雯就会背了这些古诗,偶尔会问问爸爸妈妈诗里的意思,这时爸爸妈妈就会找来带插图的古诗原文给雯雯简单讲解,有时还会找来一些相关的国画让雯雯欣赏。
“孩子不问,我们就不讲。”雯雯妈妈笑着说,“都是她强烈要求让我们讲,还经常催着我们给她找新的。”
教育界和社会上对幼儿学英语和背古诗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些学习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会不会加重幼儿的学业负担以及是否会损害幼儿学习的兴趣。雯雯的案例虽然是个案,但是也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1.雯雯的妈妈给雯雯提供了宽松的认知环境,家长给雯雯提供认知材料时没有太多功利性和目的性,对英语和古诗主要以培养艺术素养为主,并没有想要达到多高的学习目的,这反而很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幼儿认知的兴趣。
2.雯雯的认知,以边玩边听为主 ,记忆方式以无意记忆为主,不会额外增加她的学习负担。
3.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味蕾、皮肤中的压觉-痛觉神经)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由四个主要成分之一。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形成短时记忆,信息经过编码,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雯雯通过听觉器官反复接受信息(雯雯学习古诗时看的插图和国画也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信息),就可以进而形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另外,大脑的生理学表明,与大脑记忆密切相关的是大脑新皮层的颞叶和旧皮层的海马,大量而快速地向大脑无意识地输入各种信息,这对大脑的来说,无疑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这种刺激作用的速度越快越多,就越能够在海马构筑起清晰而坚固的记忆回路。
4. 雯雯家长在给雯雯选择非常简单的英文儿歌、会话和古诗,认知内容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所以雯雯产生了很大的认知兴趣,经常主动发问,记忆态度逐渐向有意记忆过渡,较高主动性对幼儿的认知发挥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5.反复播放音频(每次5到7首,听熟以后再换)可以对记忆的内容及时复习,也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幼儿阶段的英语及传统文化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模仿和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不应有太强的功利性。当然,雯雯的个案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否适用于大部分幼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共20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六章 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与指导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本章将学习如何利用幼儿认知行为的规律,通过行为观察来指导幼儿提高认知兴趣和认知发展水平。
第四节幼儿性别认知的观察与分析
性别概念,也是幼儿自我概念认知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面。包括三个因素: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其中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性别概念的核心问题,性别恒常性的获得意味着幼儿完全达到了对性别概念的认知。但是幼儿性别认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节我们将通过已下的小案例来说明对幼儿性别认知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一、幼儿性别认知案例分析
【案例7-6】“哗哗”的故事
萌萌是一个两岁两个月的小姑娘 ,很乖巧,穿脱衣物鞋袜、大小便等自理能力较好,吃饭较慢,平时不爱说话,但是会非常地注意看着老师和小朋友的一言一行。有时我们会给拖班小朋友放《天线宝宝》,每当到白云出来下雨的时候,萌萌就会指着屏幕说:“白云哗哗。”老师也没有太在意,以为她是说下雨的时候哗啦啦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萌萌从卫生间小便回来一直在说:“男生哗哗,女生哗哗,白云哗哗,小狗哗哗……”老师问:“萌萌你说的什么呀,是个儿歌吗?”萌萌看着老师急切地说:“”
老师还是没有完全理解,这是萌萌有点儿着急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老师看她着急了,赶紧安抚她:“萌萌,别着急,慢慢说。”
这时,萌萌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男生哗哗。”
随即她又蹲下说:“女生哗哗。”
又指着天上说:“白云哗哗。”
最后她抬起一条腿,说:“小狗哗哗。”
这时,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原来 “哗哗”是上小便!萌萌是说小便姿势的不同,而且她把下雨当成了白云在小便,真是太有趣了!
同时,老师注意到萌萌自己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发现了男生和女生小便姿势的不同(女孩要蹲着小便,男孩站着小便)。
“那萌萌你是男生还是女生?”老师问。
“我是女生,我蹲着哗哗,我还梳小辫。”
“萌萌,那你觉得张老师是男生还是女生呢?”老师接下来问。
“张老师是女生。”
“为什么呢?”
“因为张老师头发长长的,还穿漂亮裙子。”
“那如果张老师把头发理的短短的,像你爸爸一样,又站着小便的话,那你觉得张老师是男生女生 ”
萌萌稍稍思考了一下,说:“是男生。”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的发展是普遍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主要三个阶段。
一、性别认同,大概在2、3岁的时候,儿童理解了自己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这一事实,并且对自己有相应的标识;
二、性别稳定性,幼儿开始理解性别是稳定的,男孩会变成男人,女孩会变成女人;
三、性别恒常性,在5-7岁时,大多数儿童理解了男性女性并不会随着情境或者个人愿望而改变。
本案例中萌萌尚处于性别认知的第一阶段,即性别自认,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标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他们能懂得性别意义不同的词和某些东西是属于哪一性别(如爸爸刮胡子,妈妈涂口红) 。萌萌注意到了不同性别的小便时的行为方式不同,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对性别认知的开始。但是,幼儿此阶段对性别还没有获得统一、本质的认识,他们会知道不同性别的会有不同的外部服饰特征和行为方式。比如男孩留短发、女孩留长发;女孩子要穿漂亮的衣服,喜欢玩具娃娃和粉色,男孩子要穿蓝色的、帅气的衣服,喜欢玩具汽车、玩具火车和玩具枪。这个阶段的幼儿认为如果外部服饰特征和行为方式改变了,性别也随之改变,即性别不守恒。所以当老师问萌萌如果老师改变外部特征和行为(头发变短、站着小便)后老师的性别,萌萌会说老师是男生。
二、幼儿性别认知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幼儿性别同一性的发展,调查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认知。
1.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2.这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第二部分,测查幼儿性别稳定性的发展,调查幼儿对自己和对他人过去性别和未来性别的认知。
1.你是小宝宝的时候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2.你长大了做爸爸还是做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3.这个小朋友是小宝宝的时候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4.这个小朋友长大了是做爸爸还是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第三部分,测查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当着幼儿面改变图片主人公的发型、着装,调查幼儿队当外部单个特征(发型或着装)、双特征(发型和着装两者)改为异性时对性别的认知。
1.如果你梳个辫子,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2.如果你穿连衣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3.如果你梳个辫子,穿上连衣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4.如果你不想当男孩了,你想啊想啊,能变成女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5.如果这个小男孩梳个辫子,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6.如果这个小男孩穿连衣裙,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7.如果这个小男孩梳个辫子,穿上连衣裙,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8.如果这个小男孩他不想做男孩了,他想变成小女孩,他想啊想啊,能变成吗?为什么?
三、性别教育行为指导策略
1.抓住时机
幼儿期是性别教育的关键期,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将性别教育放在幼儿的活动与实践中(如幼儿发现自己身体结构或行为方式与异性幼儿不同而好奇时),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
2.不要混淆孩子的性别打扮
有些家长根据一些迷信习俗将男孩体弱多病,当成女孩来抚养,或者不满意孩子的性别,或者仅仅是一时好玩,随意改变孩子的性别装扮,:给男孩系蝴蝶结、穿裙子,把女孩弄成“假小子”,都是不恰当的。
3.做好榜样
孩子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很大程度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如男性的强壮、果断、坚忍和女性温柔、细心,孩子都会从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学习。所以,父母双方要注意多陪伴孩子,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孩子玩;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3-6岁的孩子最喜欢模仿亲近、喜爱和崇拜的人,只有父母都扮演好了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回家后要及时回归父亲、丈夫、母亲、妻子的家庭角色。才能给孩子全面而正确的性别认知。
对于单亲家庭,可以增加与其他同性家长的接触,如和父亲分开的男孩可以增加其与外公、舅舅等男性角色的陪伴来弥补。
4.正面解答
在一些男女同厕的幼儿园,孩子们能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对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不同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性别认知。有时孩子家长上厕所或洗澡时观察爸爸妈妈的身体,成人不要反应过激或遮遮掩掩,对于孩子对于性别和身体方面孩子的好奇和疑问,应该大方正常的进行解释说明。瑞典的性别教育走在全球前列,父母被提倡在孩子沐浴、穿衣、如厕时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也会坦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认识动、植物及人类的生物进化和繁殖过程,使孩子有正确的性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心理行为进行训练,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
5.避免过于刻板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同时也要结合儿童的气质类型,不必刻板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塑造孩子,如男孩要坚强、粗犷、不能哭,女孩要文静、淑女不能大笑。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都是一种消极的限制,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展,告诉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细心体贴、勇敢坚强,有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人的尊重。
第五节 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培养幼儿认知的兴趣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和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把握“最近发展区”,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帮助提高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教育效果。
一、案例分析
【案例7-7】一个意面引发的认知风暴
午休的巡视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发现乐乐还没有睡着,因为他的被子一动一动的,我悄悄走过去,发现他睁着眼睛。乐乐发现了我非常紧张,我揭开被子发现他的小手里面紧紧攥着什么东西,我轻轻掰开他的小手,发现是一个螺旋形的意大利面。他涨红了脸,像是要哭的样子。我小声在他耳边说, 乐乐,老师先给你保存这个意大利面,等你睡醒了老师再还给你好不好?
乐乐见我没有批评他,轻轻舒了一口气,点点头,把意面放在我手里。我给他盖上被子,又拍拍他的背,示意他赶紧午睡。十分钟后,再次巡视发现他已经睡着了。
午睡后应该是一节阅读课,我没有按照计划来讲绘本故事,而是拿出意大利面还给乐乐,他正要把意大利面放进兜里的时候,我问他:“老师今天这节课正好需要一个意大利面,能借一下你的吗?”他犹豫着没有吭声。我说:“下课保证还给你!”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把意大利面放在我手中。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东西?”我举着意面在小朋友面前展示,并对乐乐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手势,他会心地一笑。
“这是一个虫子!”
“这不是虫子,虫子会动。”
“这是一个死的虫子。”
“这是一个奇怪的东西。”
“这是一个螺旋。”
“我知道,这是一个外星人留下的东西。”
……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都不是。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东西呀?”我笑着看向乐乐。
乐乐有些不好意思。他小声说:“这是一个意大利面!”
“不对,我吃的意面是长长的,不是这个样子。”一个小朋友说。
另个小朋友说:“我吃过和这个差不多的意面,不过那个是白白胖胖的,这个是黄黄瘦瘦的。”
我示意小朋友安静下来,说:“乐乐说对了,这是一个螺旋形的意大利面。意大利面有好多形状。大家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意大利面呀 ”
“我吃过的的意面是长长的。”
“老师,我吃过蝴蝶型的意面。”
“老师,妈妈给我煮的意面,像小贝壳儿一样。”
“我家的意面两头尖尖的,中间是空心的。”
“那是笔形意大利面。”我笑着说。
“可是为什么这个意面黄黄瘦瘦的。小朋友吃的意面都白白胖胖的呢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因为这个意面不好好吃饭,饿瘦了!”一个小朋友笑着说。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我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了。
“因为这个意大利面质量不好。”一个小朋友非常老道地说。
我摇摇头,接着问:“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过来摸一摸这个意大利面是什么样的。”
十几名小朋友轮流过来摸了摸意大利面。
“老师,它硬硬的。”
“对,好硬呀,和我吃的不一样。会把牙硌掉的。”
“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意大利面这么硬又这么瘦小呢 ”
“我知道了,这个意面没煮过,所以他硬硬的,小小的。”在我的提示下,一个孩子恍然大悟。
我点点头说:“答对了。这个意面,真的因为是生的,所以才又瘦又小。那为什么煮过的意面,会变大呢?”
“老师,我没吃过意大利面,可是我知道汤圆煮熟后也会变大一点……”茱茱小声说。
“茱茱的观察力真强!”我夸赞道。“可是为什么意面和汤圆煮过就会变大呢?”
“老师,我知道,是因为热胀冷缩!”爱读科普读物的佳宇充满自信地说。
“嗯,好像有点儿道理。但是要是因为热胀冷缩,那么煮熟的意大利面,放凉了不是应该再缩小缩回去吗?”
“好像不能……”佳宇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大家再想一想,煮熟的意面,除了变大变胖以外,和没煮过的的意面,还有什么不同?吃到嘴里是软的还是硬的?”见大家陷入了僵局,我继续启发孩子们。
“煮熟的意面吃到嘴里软软的,弹弹的。”
“为什么意面煮熟以后会变软呢?”
“是因为它吸了水!是因为它吸了水!”佳宇先想出了答案。
“生物球也是吸了水也会变大!”
“答对了!你们真会动脑筋,小朋友,老师再请你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食物煮过以后都会变大呢?”
“是——”有的幼儿拉长声音说。
“不知道,我没见过煮东西。”
“不对,前天吃涮羊肉,肉片放在热水里变小了,还卷了起来!”
“对,羊肉片放到热水里会变小。”好几个幼儿附和道。
“棒棒糖放在水里也会变小。”
“老师,这是为什么呀 ”
“还有一些东西放到水里也会变样。这个问题留给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下面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刚才茱茱说她没有吃过意大利面,可能还有其他小朋友也没有吃过,没关系,但是你们应该吃过别的面吧?”
“老师,我吃过炸酱面!”
“我爱吃方便面!”
“我吃过刀削面!”
“老师,老师,我吃过兰州拉面,还有朝鲜冷面!”
“我吃过重庆小面!”
气氛空前活跃。
“哇!有这么多好吃的面啊!他们都是哪些地方的呢?”
“兰州拉面是兰州的,重庆小面是重庆的……”
“妈妈说北京人最爱吃老北京炸酱面。”
“担担面是哪的我不知道。”
“这样吧,我们到地图那里去找一找这些好吃的面的老家。”我带领孩子们来到地图前。
“老北京炸酱面在这里!”第一个找到的自然是首都。
“兰州拉面在这里!”
“老师,重庆在哪里,你帮我找找呀!”
墙上两张平时不太受欢迎的大地图前挤满了小朋友。
“老师,我们可以把面贴到地图上。”成成扯着我的衣角说。
“把面贴地图上 ”我问的同时明白了成成的意思。“成成,你是说把每种面的名字贴在相应地图上的位置对吗?”
成成用力点点头。
“那就说成成说的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啊。”
“是——好主意!”
“老师,我们把面做成小旗子吧。”成成又提议。
这次我其实听懂了成成的意思,但是为了规范他的语言我假装没有听懂:“面怎么能做成小旗子呢?”
“老师,我是说做一些小旗子,把面的名字写在小旗子上边,再粘到地图上。”成成这次表达得很清楚。
“呀!是这样,这真是个好主意!”
于是地图上贴满了各色旗子:炸酱面、朝鲜面、刀削面、阳春面、拉面、热干面、河南烩面、饸烙面……孩子们竟然想出20多种面,这很让人惊讶。
最后成成提出的biangbiang面可把我难倒了,我也不会写。
“老师,你可以百度一下。”佳宇提醒我,真的在百度上查到的这个字典上都没有的字,写在了旗子上。孩子的见识真不可小觑,我们果然找到了这个biang字,不知道百度的小朋友也围过来好奇地看。
“老师,老师,” 一直没有发言的甜甜这时问我,“米线算不算面条呀 我吃过云南米线。”
“真的很棒!你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夸赞她。“小朋友,你们说米线算不算面条呢 ”
“算!因为他们都是长长的。”
“不算!因为米线是米线,不是面。”
孩子们争论起来。
“小朋友们快下课啦,咱们就把这个问题带回家,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块儿研究一下。你们可以注意一下咱们这些好吃的都是用什么做的?”
这节课小朋友意犹未尽。
更让人惊喜的是第二天,很多小朋友都从家里拿来了各式各样的面和各种小杂粮,家长也反映孩子突然对厨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孩子则迷上了地图。区角自由活动的时候往日“人烟稀少”的地图区,挤满了小朋友。
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正在形成但比较弱,他们能记住的往往是对象的外部特征及简单的联系。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还和儿童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关,因此,充分调动幼儿认知的兴趣主动性至关重要。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以幼儿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起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利用好“最近发展区”。当儿童没有学习关知识,不能完成某种智力任务时,一旦获得了有关知识,就可能完成任务。该案例中教师通过与幼儿自由讨论,巧妙地连接“生活”,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域,并向他们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们跳一跳就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的不同,适当控制话题的方向和难度层次,使大多数幼儿都能获得帮助和发展,同时提高认知兴趣。幼儿真正关心的问题,才是儿童的兴趣所在,才可能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章思考练习
1.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策略与注意事项?
2.幼儿专注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措施?
3.幼儿记忆力的观察要点及指导策略?
4.幼儿性别教育指导策略?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共17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七章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这种游戏中大胆地创造、想象,从而让幼儿得到有效学习。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最为真实,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完善教育方案和指导幼儿的依据。本章我们将通过学习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观察评价、如何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要点及游戏水平的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本节我们将学习幼儿游戏的观察要点与发展提示并以同伴游戏评定表为例来学习如何观察评价幼儿游戏水平并指导幼儿的游戏。
一、幼儿游戏的观察要点
(一)幼儿游戏的观察要点与发展提示
观察要点 发展提示
表征行为 能否清楚分辨自我和角色、真和假的区别 自我意识
出现哪些主题和情节 社会经验范围
动机出自物的诱惑、模仿、意愿 行为的主动性
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其他角色 社会交往、语言表达
行为指向哪些相对应的角色 社会关系认知
行为与角色原型的行为、职责的一致性程度 社会角色认知
同一主题情节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行为的目的性
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 认知风格
是否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 表征思维的出现
同一情节中是否使用多替代物 想象力
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程度 思维的抽象性
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 思维的变通与灵活
用不同物品进行同一替代 思维的变通与灵活
对物品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 创造性想象
观察要点 发展提示
构造行为 对结构材料拼搭接插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精细动作、眼手协调
对造型是先做后想,还是边做边想,或先想好了再做 行为的有意性
构造哪些作品 生活经验
是否按一定规则对材料的形状、颜色有选择地进行构造 逻辑经验
注重构造过程还是不同程度地追求构造结果 行为的目的性
是否会用多种不同材料搭配构造 创造性想象力
构造作品外形的相似性 想象的丰富性
是否能探索和发现材料特性并解决构造中的难题 新经验与思维变通
观察要点 发展提示
合作行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群体意识
更多主动与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 交往的主动性
更多指示别人还是跟从别人 独立性
是否会采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 交往机智
是否会同情关心别人和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心 情感能力
交往合作中的沟通语言 语言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
是否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自我意识
观察要点 发展提示
规则行为 是否能爱惜物品、坚持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等 行为习惯
是否使用一定规则解决玩伴纠纷 公正意识
是否喜欢规则游戏 竞赛意识
是否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规则意识
是否创造游戏规则 自律和责任
游戏规则的复杂性 逻辑思维
(二)观察幼儿游戏时应注意的其他信息
(1)幼儿正在进行游戏类型
(2)幼儿游戏的兴趣是什么
(3)幼儿在游戏中兴趣是否稳定
(4)幼儿的某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5)幼儿的这个行为持续时间
(6)幼儿已有哪些经验
(7)幼儿通过游戏中获得了哪些新经验
(8)幼儿对其他幼儿的接近欢迎还是排斥
(9)幼儿的交往是否成功
(10)幼儿的交往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1)幼儿可以发起游戏。
(12)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13)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创造性地运用材料
二、幼儿游戏水平的观察评价
幼儿游戏的水平反应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再以同伴游戏评定表为例学习一下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及指导。
同伴游戏评定表能够详细的检查幼儿社会性游戏行为的观察评定表。它是由 Carollee Howes 设计的。幼儿的游戏被分为六个水平。
同伴游戏评定表的定义
水平一:简单的平行游戏。
孩子相互间隔三英尺远,并进行同样的活动但却没有眼神或言语的交流。例如:几个孩子可能坐得很近,都在搭积木,但是每个人都完全被他们自己的游戏所吸引,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
水平二: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戏。
这是一种有眼神来往的平行游戏。例如,两个在搭积木的孩子偶尔看一眼对方或是对方所搭建的东西。这些孩子虽然未进行更进一步的社会性交往,但却意识到了他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在这个阶段的幼儿经常模仿他人的游戏。例如,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会搭一个与他人一模一样的积木,
水平三:简单的社会性游戏。
孩子们参与到同类型的活动,相互间有社会性交流。他们谈话、交换物品、相互微笑,会进行其他类型的社会交往。例如,搭积木的孩子可能会相互评论所搭的建筑物(如:“这好极了!”) 。
水平四:互补游戏。
孩子们参与到社会性游戏或“基于互助性行为”的游戏中来( 一名幼儿的行为模仿另一名幼儿的行为) 。例如,一个搭积木的孩子可能借给另一个孩子一块积木,而接受它的孩子也可能给对方自己的一块。像“躲猫猫”和追逐的游戏都属于这一类型。
水平五:合作性社会装扮性游戏。
在参与社会戏剧性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也扮演了互补的角色。角色无需有外在的标签,但是他们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中明显得到确认。例如,幼儿可能会装扮爸爸和妈妈来假装给一个玩具娃娃洗澡。
水平六:复杂的社会装扮性游戏。
幼儿同时显示了社会装扮性游戏和关于游戏的元交流。当幼儿暂时脱离他们所装扮的游戏角色而对游戏本身进行评论时就发生了元交流。比如对角色进行命名和指派( “我是妈妈,你是爸爸”) ,建议新的游戏脚本( “让我们假装在丛林里迷了路”) ,修改现有的脚本(“我烧饭累了,让我们去图书馆借点书" ) ,提示其他小朋友( “你不能在图书馆里买书,你得借它们”) 。
同伴游戏评定表可以在针对一名幼儿做多次观察并且记录,这需要观察者花费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确定他的同伴游戏水平。如果幼儿与成人交往就在成人参与栏中做上标记,另外还要简略记下幼儿游戏的背景及所用材料。
同伴游戏评定表可以在针对一名幼儿做多次观察并且记录,这需要观察者花费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确定他的同伴游戏水平。如果幼儿与成人交往就在成人参与栏中做上标记,另外还要简略记下幼儿游戏的背景及所用材料。
三、幼儿游戏行为案例分析
下面是对一名入园4个月的3岁半幼儿的观察记录。
【案例8-1】对菲菲的同伴游戏评定记录表1
日期 单独游戏(水平零) 简单的平行游戏(水平一) 彼此注意平行的游戏(水平二) 简单的社会性游戏(水平三) 互补游戏(水平四) 合作性社会装扮性游戏(水平五) 复杂的社会装扮性游戏(水平六) 成人参与 情境和材料
10.9 √
10.10 √
10.11 √
10.12 √ √ √
10.13 √ √
10.14 √ √ √
10.17 √ √
10.18 √ √
从记录表我们可以看出,菲菲处于比较低的游戏水平,但当有老师参与时,她表现出了较高的游戏水平。这说明菲菲的社会性需要发展,而老师直接参与游戏并对其指导对菲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老师采取了如下指导策略来帮助菲菲。
(1)当菲菲处于水平零(独自玩耍),老师可以用同样的游戏材料在菲菲附近操作,以期引起菲菲的注意达到水平二。
(2)老师可以在游戏时与菲菲交流,如夸赞她的雪花片插得好,或者向菲菲借几个游戏材料,引导菲菲做出同样的行为以达到水平三或水平四。
(3)在角色游戏中,老师作为角色之一直接参与游戏,与菲菲进行对话和操作,以期达到水平五。
(4)在一些游戏中,适当减少材料的投放,这样菲菲就要想玩游戏只能与其小朋友共用材料,促进与其他幼儿的交流与合作。
(5)注意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会有反复,应循序渐进。当菲菲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6)老师要在菲菲得到较好的发展后逐步退出游戏,引导他多和同龄人一起游戏。(共24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七章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这种游戏中大胆地创造、想象,从而让幼儿得到有效学习。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最为真实,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完善教育方案和指导幼儿的依据。本章我们将通过学习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观察评价、如何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游戏行为与幼儿语言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够调动他们所有的能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语言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幼儿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使用技巧。本节我们通过下面一个非常小的游戏片段来观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发展情况。
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丰富语言经验,拓展语言思维空间,培养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幼儿语言游戏案例分析
【案例8-2】“贵人不能语迟”
达达,3岁半男孩,入园2个月,自理能力尚可,老师发现达达的语言发展相对滞后,当他有要求时往往习惯用手势比划,如吃午饭时想再要一个包子,他会指着包子,大声说:“包包 ,包,拿,拿……”如果保育员不能及时理解他的意思达达就会大哭起;当他想要某个小朋友正在玩着的玩具时,不会征求对方意见而是直接从别人手中抢过来;在园的多数时间几乎不会与其他幼儿发生语言交流,老师与之交谈往往以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偶尔说话也是“电报句”,不能说出完整句子;基本可以听懂家长和老师的话。
达达的语言滞后情况影响了他在园的很多活动,因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他甚至还尿过裤子、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集体活动时不能很好地融入,而且由于“困难重重”导致始终没有适应幼儿园,入园两个月了,早上来园还会哭闹。
联系家长后,排除精神发育迟缓和舌系带短等因素。同时了解到,达达入园前基本由奶奶照料,因为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方言,达达的父母担心他影响他的口音,建议奶奶用普通话和他交流,这对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奶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她尽量不与达达说话。生活中,奶奶对达达照顾的无微不至,他一个眼神或者用手指一指奶奶就知道他需要什么,赶紧满足他的要求。奶奶与小区其他家长也不熟悉,所以达达除了父母以外,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人交流,但是父母工作比较忙,整天早出晚归,与达达说话的机会也不是太多。
达达两岁多的时候,家长发现他的语言落后于同龄人,但是奶奶说这是“贵人语迟,将来以后要做大官的”来安慰大家,加之达达大动作、精细动作、理解力、自立能力等其他方面并不落后于同龄人,所以没有引起家人足够的重视。
达达的情况属于语言发展滞后,语言理解力尚可,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主要是由于过于单一的语言环境和缺少语言应用情境,也和家长受“贵人语迟”的错误观念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很大关系。语言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达达其他方面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老师给出如下指导方案:
1.设计情境--语言训练游戏
设计一系列角色游戏增加达达语言应用和练习的机会,如“照顾宝宝”、“开公交”、“小超市”、“看医生”、等角色游戏,大量的角色游戏既可以为幼儿提供语言--情境训练的环境,增加语言应用的机会,又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其他幼儿是怎样应用语言的。
2.家园配合
达达的父母要尽量多抽时间与他多说话,增加达达在家中语言练习的机会;达达的奶奶不要因为口音问题减少与达达的语言交流,因为方言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如果有充足的普通话的学习时间,是不会受方言的影响的;另外达达的奶奶还要注意,在家里不要对达达照顾太多,达达提要求时,要让他用语言表达清楚再满足要求。
一个月后,达达的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说简单的完整的句子,也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交流,与其他幼儿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减少,早上送园也不哭闹了。这说明在排除器质性语言发育滞后的原因后,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
相比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以游戏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以下优势。
1.游戏能够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轻松的环境。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的心情,这种快乐体验让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状态。相比传统课堂提问,游戏可以减低孩子对说话的恐惧,并且建立自信心,使其可以放松的表达自我,毫无焦虑地进行语言表达。
2.游戏有利于加深幼儿对的语言的理解。
不同的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习并积累各种语言,加深幼儿的语言理解力。比如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理解“轮流”、“交换”等语言的含义,效果要比单纯的讲解好得多。
3.游戏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使用语言。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使用语言的动机增强。比如发起游戏、游戏的内容和规则、游戏的分组、角色及游戏材料的分配,同伴间的配合、游戏中的分歧的解决等等,这些话题促使幼儿之间出现了较为频繁的语言交流,更好地发展了语言能力。
4.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景和语境。
丰富多彩的游戏,尤其是角色类游戏,是生活经验的写照,能够为幼儿提供各种活动的支架,使幼儿接触更加复杂的情景和语境,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幼儿的口语能力,增加其词汇量和语言使用练习。
5.在游戏中观察儿童有利于教师的科学指导。
幼儿游戏的过程,也给教师观察、了解和倾听幼儿提供很好的机会,通过游戏,教师可以敏锐地发觉幼儿的需求及其教育重点,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式,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
三、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策略
幼儿期是人类学习语言最为迅速和最为关键的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环境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创造适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多看、多感受,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丰富词汇量,从而激发思维活动,促进幼儿产生表达的愿望,结合不同游戏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内容语言的运用。
2.尽量放手
在游戏前,可以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等等;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积极鼓励幼儿自己协调自己解决。教师可以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幼儿说出解决的方法,让幼儿在尝试和努力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
3.适当引导
放手并不代表放任不管,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游戏加以指导,目的不是干预幼儿的游戏,而是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中更好地发展。如角色游戏陷入僵局时,教师可以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引出新的游戏主题,启发幼儿动脑练嘴。
4.设计利用好语言类游戏
有些游戏本身就是语言类游戏,如“拍手歌”、“拉大锯”和跳皮筋的“马兰花”,游戏的歌谣往往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对幼儿的语音、语调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教师也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新的语言类游戏。
5.让幼儿参与游戏讲评
在游戏结束时鼓励幼儿参与点评,并对游戏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幼儿喜爱游戏并亲身参与了游戏,这个环节既可以提高他们对游戏本身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讲述能力。
第三节 幼儿游戏行为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从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克服“自我中心”,践行各种亲社会行为,获得更多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本节我们将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学习如何利用游戏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幼儿同伴游戏案例分析
【案例8-3】咱俩一起玩吧
菲菲和小志都是同伴游戏评定水平比较低的幼儿,入园4个月,年龄都在三岁半左右。他们的自理能力、动作发展、语言、认知水平尚可,入园不哭闹,但是游戏水平处于水平一或二(菲菲的同伴游戏评定表见案例8-1),即简单的平行游戏和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戏,这说明两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较低。为此,老师在一次沙坑游戏中,调整了材料的投放:由原来每名幼儿一只小桶和一把铲子,变为每名幼儿一只小桶或一把铲子。菲菲得到一只小桶,小志得到一把铲子。
两名幼儿分别在沙坑相邻的位置玩起来。菲菲先用手棒沙子往小桶里装,效率很低,后来她又尝试用小桶舀沙子,但是沙坑是有一定湿度和硬度的,沙子很难被舀起来。小志拿着铲子,把沙子从左边铲到右边,一会儿他就失去了兴趣,四处张望。这时周围的小朋友已经有两两结合合作玩沙子了,老师趁机大声说:“美美和莎莎你们的沙堡堆得真好!噢,原来你们是一起用小桶和铲子呀。”
菲菲抬起头来往美美和莎莎方向看。小志听到老师的话后,看了一下美美和莎莎一起堆的沙堡,又看了一下旁边的菲菲的小桶。他往菲菲身边挪了几步,说:“我们一起玩儿吧!”菲菲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但是把自己的小桶往小志是面前移了一下。
小志没有拿小桶,反而把铲子递给菲菲:“你先玩儿。”
“谢谢你!”菲菲拿过铲子,开始往小桶里装沙子。装满一桶,她把小捅倒扣过来,做成一个小沙堡。接着她又开始往小桶里装沙子,似乎忘记了小志的存在。
“该我玩玩了。”小绅士有些着急了。
“哦,哦!给你!”菲菲这才意识到是两个人在玩,她赶紧把小桶和铲子推给小志,看上去很不好意思。
小志很快地也做了一个沙堡,随即又把工具递给菲菲,菲菲结果工具很开心,她又盛了满满一桶沙,扣在两人的沙堡中间,接着把工具递给小志。
小志,一边挖沙一边说:“我叫小志,我知道你叫菲菲。”
菲菲笑了说:“我也知道你叫小志,但是你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叫你大志,老师叫你小志。”
“妈妈生气的时候会叫我李鹏志,她开心的时候叫我大志。我爸爸叫我臭志。门卫叔叔叫我“小字”,我妈妈说他是南方人。我姥姥叫我志宝(至宝),说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宝贝的意思。”小志兴奋地说。
菲菲表情充满了羡慕说:“你名字可真多,我就没这么多名字。我就叫菲菲。”
“你可以叫小菲。”小志说,“我叫你小菲,好吗?”
“好啊,好啊。”菲菲高兴地说。
“小菲!”
“哎,小志!”两个孩子开心地笑了。
“我要跟我妈妈说,多给我起几个名字。咱们把这桶沙扣在这个上边吧?”
“再装满一点再扣,要不不结实。”
……
这是老师观察到两个孩子入园几个月以来与其他幼儿交流最多的一次。这一天接下来的其他活动中都能观察到两名幼儿的互动,第二天早餐时菲菲主动要求坐在小志旁边。
目前的我国幼儿还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由于缺乏兄弟姐妹,他们在家时习惯了独自游戏,加之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相对于封闭独立,如果入园前家长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没有足够认识,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社交机会,会导致幼儿习惯于自己玩耍,没有交往的意愿和要求。很多这样的孩子生长发育、运动、语言、认知等其他方面发展得都很好,也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社会交往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受被忽视,本案例中两名幼儿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游戏中通过减少材料投放,打破了两名幼儿原有的平行游戏模式,巧妙地制造了两名幼儿“被迫”合作的机会,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社会性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与同龄人交往的乐趣,产生主动交往的愿望,因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案例8-4】开心小超市
自由活动的时候,4名中班幼儿决定玩超市主题的游戏, 他们到材料区拿来了几个篮子、几个小筐子、一些雪花片、彩色珠子、和一些仿真果蔬、一些空饮料瓶。
但是他们在角色分配上僵持不下,所有的幼儿都想当超市导购,没有人想当顾客,以至于游戏不能进行。僵持了几分钟以后,几名幼儿决定以剪刀石头布的方式,输了的一名幼儿当顾客,最后冰冰被选中当顾客,她非常不情愿地拿着篮子在“超市”里逛着,3名“超市导购”也索然无味地站在原地。一名导购对冰冰说:“冰冰,你应该问我卖的是什么?”
冰冰说:“我不想问,我不想买东西。我也想当卖东西的。”
“可是你输了,你就得买东西。”另一名导购也过来跟冰冰说。
冰冰眼圈红了,小声说:“我不想玩了。”
老师这时拿着一个篮子啊走过来,说:“你们好,请问这家超市叫什么名字呀?”
几名幼儿大概从来也没想到要给超市起个名字,一时不能回答。想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幼儿说:“我们这儿叫开心小超市。”
“哦,原来这就是开心小超市。我听邻居说开心小超市的鸡蛋正在打折,我先看看新鲜不新鲜。”老师边说边拿起一些珠子左看右看,还摇了摇,说:“嗯,这些鸡蛋不错,多少钱1斤?”
“5块钱1斤。”
“挺便宜,请给我称两斤吧。”
一名幼儿拿了一些珠子假装称了一些鸡蛋交给老师。
“嗯,中午我要炒鸡蛋,跟谁一起炒呢 我得再买点菜。”
“买我的,我这儿有西红柿,可以做西红柿炒鸡蛋。”
“我这里有韭菜,韭菜炒鸡蛋更香。”
“我,我……我这里有青椒!买我的!我的最新鲜。”
顾客受到了空前的礼遇。
“我要买点薯片,谁那有 ”一直没有说话的冰冰突然开口了。
“我这里有!”
“嗯……我得想想要什么味的。”
“我这儿有番茄味、烧烤味、胡椒味、还有芥末味的。”一名幼儿抢着说。
“我这也有,”另一名幼儿说,“我这大袋的小袋的都有,还买一赠一。”
“我也要当买东西的。”看到冰冰和老师当顾客当得精彩又愉快,一名幼儿说。
“不行,刚才剪头石头布都规定好了,你不能改!”其他幼儿抗议。
“刚才是都想当卖东西的,我现在想当买东西的。要不咱重新剪刀石头布 ”
这时拿好“鸡蛋”和“蔬菜”在一旁观察的老师突然说:“我要的东西都找到了,我要结账了,你们超市的收银员哪去了?”
刚才要改行当顾客的幼儿马上说:“我是收银员,我来给你结账。”他拿起“鸡蛋”和“蔬菜”用手对着,嘴里还仿照扫码机的声音“滴——滴——”
收钱找钱很顺利,“你们超市的服务真好!真的很让人开心,再见!”顾客开心地离开了开心小超市。
现在超市中有两名导购、1位顾客、1名收银员,他们都对自己的“职业”很感兴趣,开心地玩了起来。
皮亚杰认为,2到7岁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在往往只是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理解问题。游戏是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更容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幼儿才能融入社会,实现其社会化。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幼儿都有在超市当顾客的经验,所以都对他们没有体验过的超市导购这一角色更感兴趣,因而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他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决定角色,说明中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有了一定的解决矛盾的能力。但是游戏并没有顺利地进行,因为被迫妥协当顾客的幼儿游戏兴趣低落,游戏无法深入。这时老师以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通过在超市的挑挑拣拣引导他发现当顾客的乐趣,让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游戏之中。同时,对于做超市导购的幼儿也起到了引导作用——要想做一个开心的导购,就要好好考虑顾客的需要,这对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现象非常有帮助,是他们发展社会性中要的一步。后来,当角色再次有争议时,老师有要求结账,帮幼儿发现新的角色和游戏脚本。既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又提高了幼儿在集体游戏中相互配合的意识。
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机会。
很多游戏都需要幼儿公用游戏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社交机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合作、分享、帮助、谦让等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很好地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
与自私自利不同,自我中心化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游戏中,幼儿会就材料分配、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规则的遵守问题相互商量、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游戏的矛盾冲突中不断调整自己;角色扮演时得到了换位思考的机会,在扮演他人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
3.游戏有助于幼儿建立社会规则意识。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和在角色模仿游戏中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现实生活中对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锻炼社交技巧。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面临分歧和争执,幼儿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同伴的言行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可以掌握各种与他人相处的社会交往技巧。
5.游戏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意志。
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的自制力。
三、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策略
1.为幼儿提供丰富自由的游戏情境
丰富的游戏情境,能够创造各种交往机会和生活主题,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学习在不同情况下与他人的交往,践行各种亲社会行为。如在照顾“小宝宝”及“病人”的过程中学习安慰和帮助,“拔萝卜”的游戏中体验相互帮助、众人合作的重要性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2.科学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并不是投放越多,游戏效果越好,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科学地有目的地、投放游戏材料。(参见【案例8-3】)
3.根据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的有其实会性发展水平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可操之过急。如托班和小班的其自我中心现象还非常明显,如果粗暴地让他们分享,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4.细心观察,适当介入
教师应对游戏中的幼儿随时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后要判断是否有必要介入,当游戏无法深入,幼儿兴趣低落,或者出现激烈的矛盾及人身危险时教师可介入游戏。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科学的介入方式,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指导。如在角色游戏中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对幼儿进行引导,再适时的退出游戏,要比以教师身份介入游戏效果更好。
5.科学引导,促进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告状行为,这本身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幼儿告状动机很复杂,教师要区别原因科学引导,要注意处理告状的目的不在于解决矛盾,而是要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树立独立自信和提高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共29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七章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这种游戏中大胆地创造、想象,从而让幼儿得到有效学习。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最为真实,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完善教育方案和指导幼儿的依据。本章我们将通过学习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观察评价、如何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幼儿游戏行为与幼儿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
幼儿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幼儿的肢体动作能力得到发展,尤其是在户外游戏时,儿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跃,使大肌肉得到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得到增强,一些室内操作类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本节我们通过以下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幼儿体育游戏案例分析
【案例8-5】 寻宝游戏
老师观察到在小班的户外活动时,有的幼儿活动几次后就停下来,活动量不够。
甲幼儿跳了几下绳就停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
乙幼儿拍了一会儿球,来到秋千那而,秋千那儿聚集了五个小朋友,他排队等了一会儿放弃了,又拿起球拍了几下,突然被地上的一窝蚂蚁吸引,蹲下来看了起来。
丙幼儿和丁幼儿一起跳绳,跳了一会儿,她们把两根跳绳往一起拧,后来又找到一根跳绳,编起了麻花。
虽然幼儿的其他活动也是幼儿娱乐、交往、探究的一部分,但是在应该运动的时间,运动量远远不够,起不到户外锻炼的应有的作用。所以老师重新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
20名幼儿,分为4组,每组5人
游戏材料:30厘米宽泡沫拼图地垫,弹力绳,呼啦圈,串珠,较硬的串珠用的绳子。
各色的串珠为宝石,为了取得宝石,小朋友需要过三关:
第一关:有王莲叶子的水塘,摆在地上的呼啦圈代表的王莲叶子,如果脚踩在呼啦圈外边就会掉入水塘,需重新回到起点;
第二关:十块泡沫拼图地垫拼成长条形,代表的小桥,叫踩到地垫外面即为掉入河中,需重新回到起点;
第三关:弹力绳离地面40厘米平行固定做山洞,幼儿需爬过山洞到达宝藏。
到达宝藏后,每次取一颗宝石(串珠)原路返回回到终点,串在绳上,每5颗串珠可以做成一串项链,游戏结束时看哪一队小朋友获得的项链最多。
本案例中,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运动能力低,他们自觉组织参加运动的兴趣和能力都不足,因此老师将几个游戏整合,设置符合幼儿运动水平的关卡,增加运动的故事性,趣味性和竞争性,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走、跑、跳、爬、平衡能力等大动作的发展和感觉统合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的发展。每组5名幼儿,幼儿既可以得到足够的体育锻炼,又可以在同伴“寻宝”得到休息并给同伴加油,符合小班幼儿的运动水平和运动节奏。以组为单位统计成绩,也增强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大动作及精细动作发展的策略
1.利用游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
2.善于利用不同游戏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
3.整合动作,共同发展
4.在运动游戏中培养社会性
5.继承发扬民间游戏
第五节 幼儿游戏行为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的本质是实现幼儿的愿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活动。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认为幼儿好游戏与创造性存在正相关。幼儿在游戏中充满好奇,大胆地想象、探索,从而使创造力得到发展。本节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案例分析
【案例8-6】另类的积木游戏
老师教小班幼儿玩积木,老师先做示范,取两块方积木做桥墩,再搭一块长积木木做桥身,再用几块放积木和一个大三角积木在桥的旁边再搭出一座小房子。
老师讲解完毕,一些小朋友照着老师的示范搭了起来。
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并没有照着做。
A 把所有的积木都一直往上摞,然后推倒。
B 把积木横着摆了一排,嘴里还说着什么。
C 把积木横着摆了一桌子,并不时地调整积木的位置,嘴里还说着什么。
D一直尝试让一块三角形的积木顶点朝下立住。
老师并没有责怪这些小朋友。她先走到A 身边,问他:“你在做什么呀?”
“我在盖一个大高楼,然后再爆破。”原来前两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高楼爆破的过程,他觉得这很酷。
“这真的很酷,你可以试试看怎样搭更高,怎样让它倒下来更快。”老师说,“不过下课的时候,你要把积木收拾好。”
A对怎样搭得更高这个提议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他的兴趣都集中在“爆破”上,所以接下来的时间,他做了很多尝试来观察积木倒下来的过程。
老师走到B 身边,发现她一直在说:“赤橙黄绿青蓝紫,赤橙黄绿青蓝紫……”原来她把积木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摆放,看似没有规律的横着乱摆其实是有目的的。
老师在C 身后观察了好久,并没有找出她搭摆放和挪动积木的规律,就问她:“你在做什么呀 ”“她们在过家家。”她拿起一个绿色的长条大积木说,“这个是爸爸,他是一个工程师。”又指着一个红色的三角形积木说:“这个是妈妈,妈妈现在要去买菜。再见宝贝,你在幼儿园要乖乖的,晚上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原来C赋予了每一个积木一个角色,用它们玩过家家游戏。
“你想让它用尖角站着吗?”老师问D。
“嗯,可是它老是倒下来。”
“我也试试。”老师也拿了一块三角形积木试着让它顶点朝下立住,也失败了,“哎呀,我的也倒了!”
“我再试试这块。”老师又拿了一块立方体积木试着让它顶点朝下立住,同样也失败了,“这种也不行。”
在老师的启发下D 试了所有形状的积木,虽然都没有立住,但是他的兴趣却更浓厚了。开始拿彩笔、椅子等其他物品尝试。下课的时候老师拿来一把长柄雨伞,尖头朝下放在食指上,雨伞摇摇晃晃的却没有倒。
“老师,这是为什么呀 ”他很兴奋地问老师。
“这和物体的重心有关系,老师现在也讲不太清楚。等你再大一点了,学习一些物理知识就会明白了。”
由以上一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他们在游戏中,不一定都会按照老师预设的方向和目的进行游戏,经常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点自由发挥,这正是幼儿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老师不要过分强调游戏结果,而要注重他们在游戏中感知、探索并获得乐趣和满足的过程。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老师通过鼓励、启发、幼儿一起参与游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幼儿的“另类”的行为,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很大的支持。
二、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1.在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探索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加真实、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幼儿的创造思维仍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其创造潜能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2.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探究的机会,幼儿在使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想象不断创造,对游戏材料的拼、插、搭、捏、揉、折、剪、贴等的过程正是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
3.游戏能激发幼儿专心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幼儿超越原有信息,对事物进行变通或转换,开拓新途径,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4.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幼儿造个性的典型特征,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的创造个性。
三、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培养策略
教师要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正确地去引导、启发幼儿,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1.创设开放性游戏环境
2.营造和谐、轻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3.减少不必要的限制
4.提供利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游戏材料
5.充分利用角色游戏
6.适当的引导启发
7.及时表扬肯定
第六节 指导幼儿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在指导幼儿游戏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下的几个问题。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愿望和需求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始游戏,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加以科学的指导,会对幼儿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反之,如果教师不尊重幼儿游戏的愿望和要求,粗暴干涉,则会阻碍幼儿发展。
【案例8-7】我是一辆大公交
“滴滴滴……让开,你们都快给我让开!”嘉嘉在院子里飞快地到处跑着,嘴里还不停地发出滴滴滴的声音,其他正在玩别的游戏的小朋友只好给他让路,有些小朋友没有及时让开,被他大声驱赶着。
“嘉嘉,你在做什么呀?”老师问他。
“我是一辆大公交,滴滴滴!”他自豪地说。
“哦,你是一辆大公交车呀。”老师说,“你是几路车?从哪里要开到哪里?”
“我是K200,从会展中心开到动物园!”他边说边又滴滴滴地急驰而过。“让开,快让开!”很多小朋友不得不停下自己的游戏给他让路。
“我正好要到会展中心去,我可以坐这趟车吗?”老师问。
“可以,快上车!不过你得先刷公交卡!”见来了第一位乘客,嘉嘉非常兴奋。
“叮——”老师配合地做出刷卡的动作,还发出刷卡的声音,然后就随着嘉嘉一起开动了起来。
“嘉嘉,你知道吗?只有开车技术最棒、最懂交通规则的人才可以被挑选为公交司机的。”
“真的吗?那我就是最厉害的!”嘉嘉更开心了。
“嗯,你开车的技术是很不错哦。不过我看见你有时开得太快,超速了,有的时候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开公交车安全第一,可不能撞到路边的东西和行人啊!”
“哦,我知道了,老师!”他稍稍放慢了速度,小心地从其他玩耍的小朋友身边绕过。
“嗯,这样就安全多了呢!”老师夸奖他,“再就是在闹市的时候不要频繁的按喇叭,这样会吵到别人,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再按喇叭。你坐公交的时候公交车叔叔是不是也没有一直按喇叭呀?”
“好像是……”嘉嘉声音小下来。
“公交车叔叔还特别有礼貌、有爱心呢,对吗?”老师接着问。
“我也很有礼貌和爱心。”嘉嘉突然明白了什么“各位乘客下午好!欢迎乘坐K200路公交车,请给老、弱、病、残、孕和抱怀抱婴儿的乘客让座,谢谢大家!前方到站……”
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受到吸引,也作为乘客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公交车”也不再横冲直撞,乱鸣喇叭了。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充分尊重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利用幼儿的心理特点,积极配合幼儿的假装游戏,作为乘客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指导,既让幼儿乐在其中,又成功地引导他遵守规则,不要干扰他人,保持礼貌。这是对幼儿游戏需求极大的尊重,成功地保护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又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很好地发展。试想,如果这个孩子遇到不懂幼儿心理、不尊重幼儿游戏需要的老师,也许就会因为大喊大叫和横冲直撞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惩罚,就会对幼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优秀的教师,善于在幼儿活动中体察到幼儿的需要,随时随地抓住教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
《纲要》明确指出:“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在保障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放手,让幼儿去设计与实施游戏活动,自由、自主、自觉地开展游戏。
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到幼儿在沙包游戏中没有严格按传统游戏规则进行,但是参与成员默认了新的游戏规则并乐在其中。教师干涉、介入后反而导致游戏活动挑战性和吸引力,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当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给幼儿充分发挥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指导。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再去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三、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指导,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得到更好地全面发展。
【案例8-9】我也拿到了宝石!
在“寻宝游戏”(游戏规则见【案例8-5】)中,幼儿需要走过呼啦圈做的王莲叶子的池塘、拼图地垫做的独木桥,钻过山洞,才能拿到宝石做成项链。游戏开始后,小朋友依次通过关卡,顺利地拿到了第一颗宝石。熠熠排在二组的最后,他先小心翼翼地走过了“池塘”,来到“独木桥”,迟疑着不敢迈上去,二组的小朋友非常着急,纷纷大声喊:“熠熠,你快点儿啊!”“熠熠你快点,咱们都落后了!”小朋友越是催,熠熠越是不敢迈上去。
“熠熠胆小鬼,我们要输了!”
“老师,我们不要跟熠熠一组。”有的孩子着急了。
熠熠站在小桥前涨红了脸哭了起来。
老师走过去,对熠熠说:“熠熠,你很害怕,对吗?”
他哭着点点头。
“老师牵着你的手一起过好吗?”老师问。
他摇摇头,大声地哭了起来。
老师对二组其他的小朋友说:“后面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寻宝,熠熠的手很巧,我们先让他帮你们组串珠子做项链好吗?”
在这个案例中,熠熠平时不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胆子也比较小,运动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幼儿,在一些户外活动时参与兴趣低,分组时经常被小朋友孤立,这对他的运动能力和社会性发展非常不利,长期被孤立还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没有急于求成勉强孩子,而是利用熠熠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优点安排他串珠子让他在集体中找到价值,并且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降低难度,耐心地鼓励孩子,逐步帮助其消除紧张心理,树立对运动的信心。
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学习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和指导方式
1.适当的介入时机
(1)当游戏威胁幼儿安全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无法自行解决的冲突时
(3)当幼儿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
(4)当游戏无法深入,幼儿缺乏兴趣时
(5)老师适当的启发帮助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时候
2.适当的介入方式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应当以引导启发为主,如不涉及安全问题,尽量不直接干预,所谓教育无痕,要讲究指导的艺术性。
(1)“平行游戏”方式
(2)以角色身份直接参与游戏
(3)提问启发
(4)关注发展
五、注意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但是游戏材料并不是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就效果越好,玩具也不是越新奇越“高级”越好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
3.注意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4.丰富材料的投放形式
5.注意观察、适时调整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游戏对幼儿认知、动作、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作用?
2.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
3.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动作、社会性方面发展的指导策略?
4. 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践作业:
1.调查幼儿园大、中、小班级建构区材料的投放情况。
2.观察幼儿的区域游戏,并记录幼儿教师的指导方式。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