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治 课件(共29张PPT)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治 课件(共29张PPT)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九章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治
本章主要学习几种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幼儿攻击性行为、说谎行为、社交退宿行为的危害及行为表现。在分析具体案例的基础上集中探讨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察觉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及早采取干预和矫治措施。
第一节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一、攻击性行为定义及危害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事物(座位、机会、权利等)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它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权利的侵犯1。
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早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的严重表现之一,心理学家威尔斯的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确定为有攻击性行为48%的少年犯,在九岁时就被确定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今后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攻击性行为还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处理,造成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及时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萌芽并加以矫正对幼儿到身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1】
萍萍,女,5岁,一个月前自其他幼儿园转来,语言、大动作、精细动作及自理能力各方面发育较好。老师注意到萍萍的一些表现:
倒背双手,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小朋友中间踱步。
走到正在和同桌说话的哲哲(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孩)身旁,随手拿起桌上的绘本,在哲哲和同桌头上各打了一下,说:“你们给我闭嘴!”
哲哲笑嘻嘻地冲萍萍做了个鬼脸,继续和同伴说话。萍萍将绘本卷起,打了哲哲两下,说:“再说话把你嘴巴缝起来!”
哲哲夺过绘本,说:“你管不着!”
萍萍听后,抢过绘本,连续在哲哲头上重重的打了七八下,边打边说,“我是班长 ,就管得着你!”
这时哲哲哭了起来。
萍萍把绘本扔在地上,一手揪住哲哲的耳朵,一手食指点着哲哲的前额说:“哭什么哭,就知道哭,不守纪律的胆小鬼!把你关监狱里!”
哲哲哭得更厉害了,这时老师将萍萍拉开。
老师发现,即使不值日的时候萍萍在班里也经常以领导者自居,看到小朋友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会站出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用一些玩具,书本做工具攻击别的小朋友,如果遭到反抗和质疑,还会进行一些语言的攻击。通过观察发现萍萍的言行明显带有一些“少年老成”,好像在模仿怎么人。经过与家长沟通,发现萍萍在原来的幼儿园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错,被老师指定为班长,经常帮助老师管一管纪律。通过对萍萍耐心询问,知道她的言行主要是模仿以前的带班老师。
案例分析:幼儿的社会模仿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所以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或者是家长有打人、语言动作粗鲁甚至家暴的情况、经常看带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绘本读物等都会引起幼儿的模仿,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萍萍这种情况,老师通过温和耐心的教导,告诉萍萍帮老师维持纪律是好的,但是也要尊重和爱护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老师做出正向的示范,有小朋友调皮的时候,老实温和坚定地制止,充满包容与爱心,让萍萍意识到,做好事情不需要暴力。几周以后萍萍彻底改掉了打人的习惯,融入到小朋友当中。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研究表明,幼儿1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会采取一些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比如,推人、踢人、咬人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数量会逐渐的增多,在4岁的时候最多,之后会逐渐的减少,但敌意性的攻击性行为会略有增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物因素
研究显示,部分儿童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性行为,与其大脑两半球协同功能较差有关;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存在某些基因缺陷。
另外,3到6岁的孩子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在刺激下会产生不和常规的现象,加之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 。
2.家庭因素
大多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另外家长对孩子娇宠放纵,教育孩子时缺乏严肃科学的态度也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频繁的攻击性行为不加制止和引导,而是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
3.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者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经常看暴力影片,玩暴力游戏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在偶尔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了“便宜”和利益(如玩具、位置、特权等等),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便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6.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7.善用“转移注意”法
8.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三)攻击性行为预防很重要
1.很多模仿习得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孩子“误读”了一些信息,因此应该引起所有家长注意避免:
当家长在与幼儿玩耍时,被孩子不小心打到脸,不加以制止反而发出快乐的声音。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会造成孩子喜欢打人。
2.家长很少陪孩子玩耍和沟通,幼儿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以打斗来宣泄。应该给予幼儿温馨的家庭氛围,高质量的陪伴
3.幼儿犯错时,家长不要用打骂的错误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以免提供攻击的模仿原型。
4.让幼儿学会使用语言表达。告诉当自己生气和不安时, 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老师或爸爸妈妈求助,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情感,提出要求,尽可能减少身体冲突
5.培养幼儿的爱心,例如让幼儿养小动物,跟布娃娃玩耍,哄布娃娃睡觉,洗澡,盖被子等。或教会幼儿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让幼儿学会表达别人的爱。
6.经常带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学会与人交往,学习分享和合作游戏,团结协作。
第二节 幼儿说谎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一、说谎的定义与危害
说谎是指说谎是一种语言行为,通过以言表意的行为达到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的结果。幼儿说谎是指幼儿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有意说不真话的行为。
说谎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说谎是讲空话、假话,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不利于解决问题。
2.经常说谎会滋幼儿的虚伪性,养成不诚实的品德;
3.影响人际关系,容易造成与父母、老师、同伴和其他人的误解和隔阂;
4.总是说谎的人,无法让人相信他,就是说他使人失去了信任感,即使有时他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敢轻易相信了;
5.长时期说谎,会形成一种说谎的习惯,变成嗜好,难以彻底改掉。
二、幼儿说谎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4】
可可,男,4岁。吃间餐时,可可因为和旁边的力力打闹把牛奶碰洒了,桌上、地上一片狼藉。
一名年轻老师看到了,生气地问:“谁把牛奶弄洒的 一星期不准玩儿滑梯!”
可可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老师,赶紧低下头没有说话。
“到底是谁弄撒的 ”老师提高了声音。
“不是我。”可可小声地说。
老师见可可说谎,更生气了,说:“到底是谁洒的牛奶,再没有人承认就都别玩滑梯了!”
可可赶紧抬起头来说:“老师,我看见是力力弄洒的,她不守纪律!”
老师不是我,力力大哭了起来。
这时主班老师走了过来,让年轻老师先去安抚立立,她拉着可可的手温和地说:“可可,谁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承认了,改了就是好孩子。说谎可不是好孩子啊!“”
“老师,牛奶是我不小心碰洒的。”可可抱住主班老师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可是我还想玩滑梯!”
主班老师摸着可可的头说:“你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很勇敢啊,是个诚实的好孩子!但是你刚才说谎是不对的,为了惩罚你,一会儿玩滑梯的时候你要排在最后一个。”
这是可可明显松了一口气,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不说谎啦。”
主班老师说:“但是你弄洒了牛奶,还是要把它收拾干净。走,我们去拿工具!然后咱再看看怎么才能保护牛奶宝宝不让他洒掉呢?”
……
案例分析:幼儿犯了错,年轻老师的态度比较严厉,还采取了威吓的手段,可可害怕惩罚和责备,因为一星期不能玩滑梯对于可可这么大的幼儿是非常严厉而让人痛苦的惩罚,所以他采取了说谎来逃避责罚。
显然,年轻老师的做法是欠妥的。与之相反,主班老师的做法在处理类似情况时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1.对幼儿采取温和平静态度,肢体接触给幼儿安全感,不严厉训斥,不恐吓。创造相对宽松的气氛让幼儿说出事情真相;
2.虽然态度温和,但是对说谎的行为是坚定的反对的,而且对说谎行为有适度的惩罚,这样可以让幼儿建立明确的是非观;
3.带幼儿收拾扫打翻的牛奶,可以让幼儿认识到犯错的后果,与幼儿讨论防止牛奶再次洒掉的方法,防止以后类似错误的发生。
【案例7-5】
琳琳,女,3岁半,琳琳和云云、桐桐在玩过家家。云云找来矿泉水瓶,拴上绳子牵着当小狗,桐桐找来一只板凳骑上去当小马,琳琳费力地拖来一个很大的纸箱(装洗衣机的纸箱),说:“这是我的小猫。”
云云说:“哪有那么大的小猫 ”
琳琳说:“我家就有。”
桐桐说:“你的小猫要比小马小。”
琳琳抚摸着纸箱说:“有的小猫比小马大,这只和我家的一样大。”
云云和桐桐听后都不相信。
云云说:“你吹牛!”
桐桐说:“撒谎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玩儿了!”
“我没有说谎,有的小猫就是很大,比房子还大……”琳琳的脸涨得通红,大哭起来。
老师走过来安抚琳琳:“琳琳,我知道你很委屈,先别着急,你能告诉老师,你在哪看到的比房子还大的小猫好吗?”
琳琳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撒谎。我家的小猫和书上的小猫都比房子大。”
她急切地拉着老师的手来到放绘本的地方,从里边找出一本翻到其中一页,说:“看,这里边的小猫比房子大多了。”
原来,绘本上画的小猫比较近,房子非常遥远,小猫看上去要比房子大很多。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琳琳被同伴认为是在说谎,其实是由于她的认知能力差造成的。两到三岁左右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不准确,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所以出现与现实不符的想法和言论。另外,此阶段幼儿想象力也异常丰富,想象往往容易受情感、愿望支配,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的“说谎”行为只是把心中的愿望和想象表达出来。 幼儿的这种“说谎”与孩子的品行无关,很多家长老师都会一笑而过。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本案例中,琳琳就因此受到了同伴的孤立,如果不及时得当处理,会引起其他方面的问题。老师家长应耐心解释,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与想象。
针对真真这种情况,采取了如下指导措施。
1.尽量让真真远离小超市的环境;
2.告诉亲友不要再和真真开类似的玩笑;
3.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告诉真真说谎的后果(不采用恐吓意味较强的作品);
4.当真真周围的小朋友说真话的时候,老师提出表扬,给真真做出正确的引导;
5.当真真偶尔说真话的时候,老师、家长一定要及时表扬,强化正向行为。
三个月后,真真逐渐改掉了说谎的习惯,朋友也多了起来。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幼儿说谎的成因
1.逃避责骂或惩罚
2.实现某种愿望
3.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4.模仿行为
(二)幼儿说谎的指导策略
1.不给幼儿说谎的机会
2.允许孩子试错、犯错,处罚要得当
3.避免贴标签
4.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
5.成人要做好榜样
6.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7.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区分真实和想象。
第三节 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一、社交退缩的定义及危害
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平时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缺少主动精神,不喜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表现出胆怯和退缩: 恐惧与人交往,害怕陌生的环境,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有些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熟悉的人在一起则没有此种表现。
幼儿社交退缩直接影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很难适应新环境。例如,由于这样的儿童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往往变得自卑和胆怯,一些孩子甚至不愿去幼儿园,不敢去上学;
二是退缩行为会给儿童带来一些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社会胜任力较差(如行为技能,社会认知技能)社会关系不良(如同伴接纳,友谊、师-幼关系)社会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不良、孤独感,参与)。对于幼儿的社交性退缩行为如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影响其社交、职业选择、子女教育及社会适应等能力。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育者常常对那些具有外向攻击行为的儿童给予较多的重视,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冲动粗暴,打人骂人,破坏纪律,损毁公物,欺侮弱小等行为加以及时批评,纠正。然而,对于那些表现胆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的儿童, 因为他们对别人影响不大,因而易被教育者所忽视。
二、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7】
小雨,女,5岁, 从其他园转来两个月。平时沉默寡言,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被老师提问,会脸红、出汗,回答问题的声音非常小,如果遇到对调皮的孩子较为严厉的老师提问,即使老师态度非常和蔼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涨红脸默默流泪,无论老师越是鼓励越是如此。在幼儿园,小雨除了偶尔和自己邻居家的文文说说话,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别的小朋友约请她一起玩游戏,她也会红着脸拒绝,逐渐被小朋友“遗忘”。
老师向小雨妈妈了解情况,妈妈说小雨在家表现很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很害羞,躲在一旁,不敢说话。老师追问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情况可能会加重小雨的害羞。妈妈回忆起:小雨在其他园上小班的时候,一次老师提问, 小雨答错了,结果全班小朋友哄堂大笑,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小雨从那节课一直哭到离园妈妈来接,期间老师安慰、讲道理直至失去耐心训斥。妈妈接到小雨后,只是随便安慰了几句,又给小雨买了一个新娃娃就算了。现在妈妈回忆起来,好像就是从那以后小雨变得更加害羞,更加害怕陌生人包括陌生的小朋友,拒绝与不熟悉的人交谈。
此外, 由于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工作也比较繁忙,小雨从小三岁前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活在一起,由于楼层较高很少有机会下楼和小朋友玩耍。
案例分析:小雨由本身比较胆怯,害羞,加之从小和祖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年迈的老人精力所限,在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没有给小雨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社会性发展较差;入园后又有被人当众嘲笑的挫折经历, 由于老师处理不当,家长没有足够的重视,及时疏导,产生了行为退缩。这严重影响了小雨的发展。
针对小雨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采取了如下措施。
1.父母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小雨,多和她讲一些喜欢的话题;
2.多给小雨提供与他人,尤其是同龄小伙伴相处的机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不逼迫小雨主动讲话,但是如果他对别人的话有所回应,应及时表养,树立她与别人交往的信心。
3.老师在幼儿园要多注意给小雨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小雨画画非常好,老师就举办了好几次画展,把小雨的作品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小朋友们纷纷夸赞,用成功的经历的小雨自信心。
4.不强迫小雨回答问题。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老师会说不会的举手,小雨当然不会主动举手,老师就会笑着说:“这么多小朋友都会啦,小雨也会了!”
5.设计合理的集体游戏矫治。
6.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给小雨宽松的环境,逐渐改善退缩行为。
小雨的退缩情况逐渐改善 ,半年以后,虽然还是略显羞涩,但是上课老师提问可以比较小声、清楚地回答,基本不会脸红,当上她比较喜欢的美术课的时候,甚至偶尔会举手回答问题;可以和园中的小朋友比较自如地一起游戏;遇到陌生人,虽然不会主动问好,但是也不会躲到妈妈身后,陌生人问话,可以简单回应。
三、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成因及矫治
(一)社交退缩症成因
害羞与社交退缩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后天因素,但后天因素是主要的。
1.气质性因素
2.生活环境或家教不当
3.挫折经历
4.父母本身的影响
(二)社交退缩的矫治措施
1.创设开放式的家庭环境
2.及早参与集体生活
3.增加对消除儿童害羞和社交退缩的指导
社交退缩儿童往往是因为缺乏社交技能。教师在社交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把那种防卫式的交往态度转变为开朗、接纳而进取的积极态度,练习微笑、眼神接触、舒适的站和坐的姿势等等。
本章思考练习:
1.幼儿攻击性行为、说谎行为、社交退宿行为的含义、危害及行为表现?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指导对策?
3.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指导对策?
4.幼儿社交退宿行为的成因及矫治措施?
实践作业:
幼儿园见习期间,观察记录1名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尝试分析,提出建议。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GAN
XIE
GUAN
SUMMER
KAN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