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应知应会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应知应会知识点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应知应会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坚定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
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实践;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要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挫折和考验。
4、辩证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都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统筹兼顾。
6、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与支流。
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5、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遵循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筑牢道德根基。
7、改革
实质(本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是文化由一定是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3、文化的功能(作用)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3)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实现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精神支柱。
(2)作用、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3)怎么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8、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9、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么样?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0、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不仅属于这各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要借鉴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动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保持开放的心态。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13、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怎么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14、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国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造生产体制机制。
15、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