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件(2课时 共18张PPT+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件(2课时 共18张PPT+1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二氧化碳
课题3 第1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的关系。
3.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重点
难点
情景素材1
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
情景素材2
二氧化碳是我们研究物质时的一种纯净物,在空气中,氧气自带光环,而含量只有0.03%的二氧化碳也不可或缺。那么你对二氧化碳有什么认识呢?请你来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倾倒时用玻璃片进行遮挡,防止将CO2直接倒在上层使上层蜡烛先熄灭)烧杯中,观察现象
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化学性质: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塑料瓶变瘪
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物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
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纸花不变色 纸花不变色 纸花由紫变红 纸花由红变紫
实验分析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O2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H2CO3不稳定,受热后易分解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CO2和H2O(H2CO3 CO2↑ + H2O)。 Ⅰ喷水
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
Ⅲ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Ⅳ将Ⅳ步实验后的纸花烘干
特别提醒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不是CO2,而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H2CO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向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结合课本P138相关内容,请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
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量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能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用于灭火
作制冷剂
作气体肥料
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温室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臭氧(O3)
甲烷(CH4)
氟氯代烷(CFCl3)
自然界产生CO2的来源主要途径:
近几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
主要原因:
自然界消耗CO2的来源主要途径: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化石能源消耗急剧增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控制CO2含量的方式:
低碳出行、大力植树
空气中CO2含量越少越好?
不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
https://energy./2023/09/04/ARTIB3qQR9O84yLtEOQEWcN6230904.shtml
二氧化碳捕集视频(复制连接到网页观看视频)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碳中和”,农业生产方面也出了一份力,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碳作农业生产中的气体肥料
B.冬季增大蔬菜大棚中的CO2含量,有利于保温
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D.农业上提倡焚烧秸秆,变废为宝,为田增肥
学以致用
D
1.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的是( )
2.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
中的“碳”主要指( )
A.CO B.CO2 C.CH4 D.C
D
B
3.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
质,按如图所示将干燥二氧化碳缓慢地通过上下两根玻璃管,一段
时间后蓝色石蕊试纸能变红且最先变红的是(  )
A.Ⅱ B.Ⅱ和Ⅳ C.Ⅳ D.Ⅲ和Ⅳ
C
CO
化学性质
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大于空 气,能溶于水,“干冰”升华吸热
物理性质
①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反应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④能参与光合作用
用途
对环境
影响
低碳行动
①制汽水
②灭火
③人工降雨
④气体肥料
1.教材习题: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作业本作业:完成对应练习。
3.实践性作业: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一张低碳行动方案的指南。(共16张PPT)
一氧化碳
课题3 第2课时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3.以一氧化碳为例,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与区分。
重点
难点
思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属于碳的氧化物,分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情景素材1
思考:一氧化碳为什么会
使人中毒?
情景素材2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 中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体内缺氧,危及生命。
知识抢答:生活中,你了解CO的哪些信息?
情景素材3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密度
无色 气体 无味 难溶于水 比空气略小(1.2504 g/L)
化学性质1——毒性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 + O2 2CO2
点燃
化学性质2——可燃性
用途:气体燃料
CO具有还原性:CuO + CO Cu + CO2
用途:冶金工业(如炼铁)
化学性质3——还原性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前先检查CO的纯度 先通入一会儿CO(同时点燃尾气处理的酒精灯)然后对装有CuO的位置加热 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
CuO失去氧变成Cu,具有氧化性;CO得到氧变成CO2,具有还原性
拓展
CO2 CO
颜色 无色 无色
气味 无味 无味
密度 比空气大 比空气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可燃性 不能燃烧 能燃烧
毒性 无毒 有毒
还原性 无还原性 有还原性
能否供给呼吸 不能 不能
能否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能 不能
能否与水反应 能 不能
能否与碳反应 能 不能
CO和CO2的性质比较
1.伸入燃着的木条
现象:CO集气瓶中气体被点燃,有蓝色火焰;CO2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2.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现象:CO集气瓶中无现象;CO2集气瓶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加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CO集气瓶中无现象;CO2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将两个集气瓶倒扣在装水的水槽中
现象:CO集气瓶中无现象;CO2集气瓶内液面上升。
5.将气体压出,通入灼热的CuO 现象:通入CO的黑色固体变红;通入CO2
的无现象。
现有两个分别装CO和CO2的集气瓶,如何鉴别?
鉴别
下列不能用于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 ( )
A.闻气味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紫色石蕊试液
D.通过澄清石灰水
A
【学以致用】
1.家中使用燃气热水器时,有气体中毒的风险,该气体可能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C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 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燃料,可用人工增雨
D. 危害: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CO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C
3.CO中混有少量CO2,要得到纯净的CO,可采用的方法 ( )
A.将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将该混合气体点燃
D.倾倒该混合气体
B
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无色、无臭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可燃性—作燃料
还原性—冶金工业
毒性
1.教材习题: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作业本作业:完成对应练习。
3.实践性作业:通过翻阅课本、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有关一氧化碳的资料信息,从第一人称角度写一篇《一氧化碳的自我介绍》,并与同学交流、共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