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发热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篇第一节 发热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发热
学科 诊断学基础
课题 发热
课题类型 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具
教 学 目 的 1、掌握什么是诊断学、其重要性及其学习的要求。
2、掌握发热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
3、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发热的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热的分度、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2、发热的问诊要点、伴随症状
复 习 提 问 1、对一个发热的病人,我们通常应该想到哪些问诊要点 2、发热的分度是怎样的 3、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 A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支原体 E、衣原体 4、体温39℃,为( B ) A、低热 B、中等度热 C、高热 D、超高热 E、以上都不对 5、非感染性发热是( E ) A、胆囊炎 B、支原体肺炎 C、疟疾 D、痢疾 E、风湿热 6、体温在39℃以上, 一天内波动范围超过2℃,为( B )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7、体温突然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数小时或数天 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为( D )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8、典型疟疾的热型为( D )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波状热
教学主要内容 时间分配
绪论 40分钟
一、何谓“诊断学” 2、作用:防治疾病 3、方法: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结果,根据医学知识 和临床经验,再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进行判断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4、内容: 二、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 5、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3)病生诊断 6、临床诊断的步骤: (1)(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直接诊断、问诊、详细的体格检查 (2)(不典型的):借助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三、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40分钟
发热大课:(具体分配见下) 50分钟
1、发热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其生理变异 2、发热的产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 (2)非致热源性发热 3、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最主要的原因各类病原体导致的发热。(2)非感染源性发热 ①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免疫性疾病③内分泌疾病 ④皮肤散热障碍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临床表现: (1)分度:高、中、低热和超高热 (2)发热的过程 5、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稽留热、驰张热、间隙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6、伴随症状 伴随寒战、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昏迷、皮疹、关节肿痛等 7、问诊要点 (1)、起病时间、季节、病程、频度等 (2)、有无畏寒、寒战 (3)、多系统询问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相关传染病史、手术室、流产或分娩史、用药史等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一、什么是诊断学 ·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 重要基础。 · 诊断学是培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 二、 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常见症状与体征 · 问诊 · 检体诊断 · 实验诊断 · 心电图检查、X 线诊断、超声波检查 · 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 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三 、常见症状与体征 · 症状是指在患病状态下,病人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主 要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胸痛、恶心、眩量等。 ·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肝 肿大等。 四、问 诊 问诊是以对话方式向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情或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五、 检体诊断 · 检体诊断医生应用自己的感官(如眼、耳、鼻、手)或借助简单的工具 (如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等),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查找机 体正常或异常,对其健康状态和病情进行评估后提出的临床判断。 六、实验室诊断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试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型态或器官 功能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七、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将被检者心电活动用心电图机描记下来的曲线图即心电图 八、 诊断的种类 病因诊断:根据致病以素所作出的诊断,它能明确提出致病的主要以素和疾病的本质 病历解剖诊断:是对病变的部位、性质、组织结构或细胞水平的病变均能提出明确的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时器官或机体功能状态的诊断 九、基本要求 ● 独立问诊、系统体检 ● 熟悉检验、 ● 熟悉心电图机、了解B 超、X 线检查 ● 系统整理 ● 病历书写 ● 初步诊断 十、注意事项: √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 √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 √ 必须建立客观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 最后,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十一、最终目的: 睁眼会看 举耳会听 伸鼻会嗅 开口会问 抬手会查 静心会想 提笔会写 第一节 发热 一、发热的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 产热增多 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散热减少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发热 体温的正常值 三种测量方式: 1、口腔温度:36.3——37.2℃ 2、腋下温度:35.8——36.7℃ 3、直肠温度:36.8——37.7℃ 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受昼夜、环境、运动等的改变而改变。 三 、致热源 外致热源: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胞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分子量小,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顶点上移——调节冲动——运动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产热增多 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出汗停止——散热增多 四 、致病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过程。 五 、病因 1、感染性发热 最主要的原因各类病原体导致的发热。 2、非感染源性发热 ① 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免疫性疾病 ③内分泌疾病 ④皮肤散热障碍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六、临床表现 (一)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二)发热的分度和热期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度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七、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 波状热 回归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