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一篇 人文地理第一章 地理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第一节 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学习目标1.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2.能够读懂经纬网3.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地图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八个方向辨别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概念、公式表达形式大小比较大小、内容、详略关系(图幅相同情况下)三、从地图中获取信息① 等高线地形图② 分层设色地形图③ 地形剖面图④经纬网地图二、地图的基本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他们也被称为“地图的语言”。思考:1.请你分别指出右图中的地图三要素。2.台中位于台东的什么方向?3.台中与高雄的直线距离大概是多少千米?3cm一、地图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注记思考:1.请你分别指出右图中的地图三要素。2.台中位于台东的什么方向?3.台中与高雄的直线距离大概是多少千米?3cm西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3÷=12000000cm120 千米1、方向地图上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 指向标定向表示法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箭头所指方向为北适用情形 即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 有经纬网时 有指向标时图示特点 最常用的定向方法 最精确的定向方法北西北西南东北东西南东南0°30°W30°E0°30°N30°SNSWEABCD一、地图三要素判定方向的方法及运用图一图二图三1.以上三图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什么定向法2.图一甲乙段和图三AB段中公路的走向分别是3.图二中甲位于乙的 方向4.图三中河流的流向为甲乙图一:指向标定向法 图二:经纬网定向法 图三:一般定向法甲乙段:西北-东南 AB段:东-西东北方自西北向东南流方向的有关题型:1.A在B什么方向(做题方法:在B上画上方向标)2.河流流向(表示:从哪里流向哪里)3.道路、山脉走向(表示:哪里-哪里)4.风向(表示:从哪里吹来的风就是什么风)重点提醒:河流流向表示方法与山脉走向表示方法的区别1.河流流向表示方法:自 向_________流,前后顺序不能换(因为有上下游)如:长江自西向东流,不能说成自东向西流2.山脉/铁路/公路走向表示方法:X方位—X方位,前后顺序可以换如:秦岭:东—西走向,也可以西-东走向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及判定方法:经度 纬度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 以O°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东为东经度,西为西经度 以赤道为界,向南向北各分作90°。南为南纬度,北为北纬度表示方法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度数分布规律 东经度数自西向东变大,西经度数自西向东变小 北纬度数自南向北变大,南纬度数自北向南变大东西经、南北纬判定方法 一般在经纬网地图上,自西向东(从左向右),度数变大的是东经,变小的是西经 自北向南(从上到下),度数变大的是南纬,变小的是北纬半球 划分 以20°W、160°E的经线圈为分界线,划分为东西半球。20°W —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分界线,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北半球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0°E160°W0°-20°W为东半球160°E-180°为西半球地球仪:经纬网记忆方法:0 °~20°为东半球;160 °~180 °为西半球20 °~160 °东经为东半球、西经为西半球;20 °W和160 °E除外(1)经纬网定半球地球上的低、中、高纬思考: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维度带?热量带?中纬度地球仪:经纬网五带(热量带)的划分9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温带(2)经纬网定带写出以下几点的半球位置、纬度带、温度带A(23°N,20°E)B(36°N,110°E)C(66°N,90°W)D(67°N,120°W)E(15°S,170°E)F(83°S,10°W)G(46°S,0°)H(24°S,180°)1、两点在同一经线或纬线上时:二者在同一经线上时: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从北极看,所有的经线都指向正南,南极反之。二者在同一纬线上时: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2、纬线辨别方向:两点同为北纬,度数越大越在北;两点同为南纬,度数越大越在南;两点一南一北时:北纬在北,南纬在南3、经线辨别方向:两点同为东经度,度数越大越在东。两点同为西经度,度数越大越在西。两点一东一西时:度数之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度数之和大于180°,西经在东,东经在西;度数之和等于180°,不分东西。(3)经纬网定向纬 线经 线CBAA在B的 方向东南经线指向南北纬线指向东西C在A的 方向正北C在B的 方向正北(3)经纬网定向(4)经纬网时差计算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相差4分钟。中国是东八区,美国东部是西五区,相差13小时。北京比纽约早13个小时。CBDCABA2、比例尺含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表示方法 线段式 例如:文字式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数字式 例如:1∶5 000或1/5 000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计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大小比较 分子为1,看分母: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小,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一、地图三要素3、图例和注记一、地图三要素(1)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或数字说明。在地理大题中,图例很重要,一定要逐个分析!!!根据表现主题不同,地图可分为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如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图、城市规划图、土地利用图、资源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电子地图等。能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登山可参看 ;外出到某地旅游,可参看 ;确定旅游路线,可参看 ;确定某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可参看相应政区图等。二、地图的基本种类等高线地形图当地旅游图或景点导游图交通图(1)等高线特点(2)根据等高线判读坡度的陡缓①封闭曲线;②等高线上的高度为海拔高度(区别于相对高度)单位是米;③同线等高;④同图等距。登山、滑雪路线的选择(初学者;挑战者)、公路的修建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区域,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区域,坡度越缓。1、等高线地形图三、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图幅大小、等高距相同时,比例尺越小(大),坡度越缓(陡);(4)判读重要的地形部位名称(4)判读重要的地形部位名称山峰的最顶端处为山顶▲,等高线闭合且外低内高。山麓到山顶高耸部分为山脊,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分水线山脊间低洼部分为山谷。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集水线相邻山峰之间的低部为鞍部。鞍部是山谷的最高处。近于垂直的山坡为陡崖。陡崖处多条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四周高、中间低为洼地或盆地。等高线闭合且外高内低。凸低为高,凸高为低;(5)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估算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海拔);选择登山路线;判断河流流向;水库与水坝选址;道路工程施工设计等;名称 含义海拔(绝对高度) 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 把一个区域内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等高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高低起伏的地图应用:1.河流流向的判断:2.水库、坝址的选择:3.道路工程施工设计:①山谷可发育河流;②水往低处流河流流向的表述:自××向××流,如自西向东流峡谷处(河流流出河谷的最窄处,口小肚大)①大坝短,工程量小,节省资金和劳动力;②蓄水量大。①公路:尽可能与等高线平行或在坡度平缓的地方修建。这样地势起伏小,使公路尽量平缓,施工容易,行车安全。②桥梁:跨过山谷③隧道:穿过山脊,可以缩短距离,减小坡度;更好地抵御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4.城镇选址:①地势低平;②靠近河流/水源;③靠近交通线1、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 东北流向西南 B. 东南流向西北 C. 西南流向东北 D. 西北流向东南【答案】 B【考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河流发育于山谷,从高处向低处流,根据题中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确定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点评】山谷就是比周围地方低的,所以山谷所穿过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而且山谷处会出现河流.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2019年·绍兴中考2019年·杭州中考DBBCA2、分层设色地形图(1)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制作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它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2020年·杭州中考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巴西利亚气温、降水量和里约热内卢气统计图。(1)与里约热内卢相比,巴西利亚纬度较低,年平均气温较 (“低”或“高”),主要是因为巴西利亚 。低地势高/海拔高3、地形剖面图:它能最直观地反映地势起伏状况。2020年·宁波中考C黄土高原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图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八个方向辨别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概念、公式表达形式大小比较大小、内容、详略关系(图幅相同情况下)三、从地图中获取信息① 等高线地形图② 分层设色地形图③ 地形剖面图④经纬网地图二、地图的基本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