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二单元总结必备知识整合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要求(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3.意义(1)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2)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3)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1.原因(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具体内容(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推动高质量发展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构建新发展格局。(1)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措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1)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2)原因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重要性: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生产要素分配(1)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五、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措施(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七、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1.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2)作用:①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②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社会保障主要有哪些形式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①社会保险a.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b.类型: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②社会救助a.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b.类型:自然灾害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③社会福利a.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b.特点(地位):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④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单元总结必备知识整合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要求(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3.意义(1)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2)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3)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1.原因(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具体内容(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推动高质量发展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构建新发展格局。(1)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措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1)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2)原因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重要性: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生产要素分配(1)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五、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措施(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七、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1.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2)作用:①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②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社会保障主要有哪些形式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①社会保险a.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b.类型: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②社会救助a.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b.类型:自然灾害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③社会福利a.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b.特点(地位):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④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总结.docx 第二单元总结(16页).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