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二模作文审题指导及标杆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二模作文审题指导及标杆文展示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 2024年佛山二模作文审题指导及标杆文展示
一、【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审题指导
这是一篇读写结合型作文材料,在材料伊始就揭示出现象: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我们首先要确认,这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在读书中的不断追问,所以思考被推向了深刻,毫无疑问,“追问”与“深刻”是重点,因为“追问”所以“深刻”,且这个“追问”是要持续不断的,那么需要信心与耐力。
这段材料主要强调了“问题”在读书、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读书来说,材料提到,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这意味着,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去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甚至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感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思考,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述,进一步强调了问题的关键性。马克思认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告诉我们,找到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问题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也指出,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却能看到问题所在。这显示了马克思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而是持续追问,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
同样,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也需要我们保持这种“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在个人成长中,我们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发现社会的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在科技创新中,我们需要通过提出问题,找到科技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总的来说,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有问题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来推动我们的思考深入,推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3、 立意角度
(一)立意角度
1.问题驱动的思考与成长:
这段材料强调了问题在推动思考和成长中的核心作用。无论是读书还是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我们都需要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思考问题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推动自我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从“问题驱动的思考与成长”这一角度立意,探讨如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2.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述表明,真正的智者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而是能够洞察到答案背后的问题,不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这一角度立意,强调在读书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挑战现有的知识和观念,从而推动创新和发展。
3.探索未知与追求真理:
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实际上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在读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需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不断接近真理。因此,我们可以从“探索未知与追求真理”这一角度立意,强调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面对问题的勇气与智慧:
5.面对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材料中提到的问题追问,实际上是一种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我们可以从“面对问题的勇气与智慧”这一角度立意,强调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用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段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探讨问题在推动思考和成长、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以及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参考立意
1.不能止步于当下的答案,要有质疑精神,善于、勇于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且有持续性不间断。
2.敢于尝试挑战权威(基于合理理由),亦敢于果断推翻自己(并非全盘否定),不被眼前之思所拘囿,保持好奇心与求索心。
3.作为当下青年,应不断打破思维的局限,不可“尽信书”,要具备打破思维枷锁、不断创新的能力,勇谋俱佳。
四、佳作展示
1.追问求索开新局,接续奋斗谱新篇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马克思曾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谆谆教诲吾辈青年:“已有”的答案不应让我们探索的脚步止息于有限,而是应大胆追问,敏锐思考,如此,思考的深度才能得以推进,发展进步的脚步才得以铿锵而有力。
“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是突破前人既定“答案”条框限制的大胆探索,是个人独立思考的智慧结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前人的“答案”受制并服务于前人的“时代”,倘若不加思索地将前人的“答案”生搬硬套地应用于当代的生活情境,抛开是否适宜的问题,可能会阻碍甚至危害个体社会的发展。君可见,马克思以如炬目光审视前人经验,以问题的分析视角分析社会主义先驱们的“智慧”,最终提出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为工人斗争点亮前行的灯塔;君可见,爱因斯坦面对看似坚不可摧的力学理论大厦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提出量子力学这一崭新问题,促进物理思想的纵深发展……时代发展的洪流浩浩汤汤,在淘去旧有答案光辉外表的同时,亦会暴露其于新时代下的积弊,等待我们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推动发展纵向延伸。
而从提出“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再到执着探寻问题的破解之法,不断解决新问题,创造新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脚,亦是探索思考精神的传承延续。古有屈原对天发问求索不息,今有科研航天工作者攻克飞天路上的种种“问题”,用科技创新回答“天问”的同时,亦将目光放向更辽远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命起源“问题”的答案;古有京剧吸收各大剧种精华,在戏剧创造家的雕琢之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解决了“受众缺少”的问题。今有面对京剧不再受年轻人追捧渐渐成为记忆的问题,京剧家创新表演形式,推动京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碰撞,让古老剧种焕发生机。沿历史的甬道回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构成发展强音。“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继往开来,延续求索信念的火种。
身于矞矞皇皇之现世,前人已然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吾辈青年亦应当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勇于发问,将“答案”变成“问题”,再持问题变成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答案。思考追问的精神一刻不断,文明之河必将源源不断,精神的高地必将郁郁葱葱。
继往开来,不忘求索初心。谨愿新时代青年,都能追问求索打开全新局面,以如铁双肩续毕夏芳华!
得分:58分
简评:文章审题精准,紧扣“问题又来了”的核心内涵展开论证。首先肯定了对“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的价值是突破前人既定“答案”条框限制的大胆探索,不仅是个人独立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次作者从时间维度历史意义对“问题又来了”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指明这是一个不断解决新问题,创造新问题的过程。最后从时代青年所处的时代表明了青年责任。
该文最可贵之处,是呈现了“问题-答案-问题”的思维逻辑链条,第三个自然段的举例论证尤为严密,如:古有屈原“发问”,今有航天工作者攻克“问题”;在回答“天问”的同时,也在寻找生命起源“问题”的答案。整段论证切中材料要害,体现了作者清晰的论证思维,严谨的论证逻辑。
同时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形象;说理精当,例证丰厚,引证合理,这些使得文章读起来颇有感染力。
2 追问以成深思,尽逐沧海云山
天地苍穹,星辰石斗,发问自古是求知的启程。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贤便已知求知的无穷,故思考与追问才是探寻真谛的关键。“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是对已知的深化,是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发展生生不息的契机。
追问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问题的提出也许是具有独立性、零散性的,而追问之“追”本身便蕴含着连续与承接的性质,是饱含了对原有事物的思考之后的发问,故从深思中来,又有成深思的可能。思考追问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皆有贯穿,推动着个人乃至社会、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追问是对原有思考结果的挑战,促成深思。对原有结果的追问能令此前忽视或探讨不足的部分得到研究,提出相反的追问甚至是确证的过程,这些都令思考深化,也令事物发展。回首历史,在西方炮声中展开的中国近代史,面对“学习西方”的结论,一代代仁人志士发出追问,洋务运动的学习器物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问思考结果;学习技术为何不足以救中国?戊戌变法追问提出变革;西方的民主制度为何没有使中国强盛?新文化运动在追问中提出启发民智……无数救国志土对“学习西方以兴中华”的结果发出追问,思考的火炬传递在代代人手中,终促进“振兴中华之道”问题的不断深化,走向更成熟的结论。故追问以成深思。
追问亦是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在思考中走向新领域的契机与可能。如马克思指出那般:“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唯有不断追问,认知与思考才能得以拓展最终走向新生。泱泱华夏的崛起,饱经近代战火洗礼,而有志于国的人们在对救国之道的无穷追问之中开拓出独属炎黄子民的道路,除了民主共和资产阶级国家,中国是否有别的路可走?怀揣着如此追问,李大钊担当宣传马克思主义先锋,为中华大地增添生机新路;中国是否适合苏俄的城市道路?心有如此追问,毛泽东在一次次反思中毅然转向农村,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走向现代新生的中国,亦于追问之中开拓创新;市场与计划如何兼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新生发展;中华文化如何跟上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云展览给出了今人的答案;水稻增产,真的不能利用杂交种吗?袁隆平躬身实践,在追问之中开拓水稻的全新认知。如此种种,都说明了追问在事物发展中对肯定性的拷问,辩证发展,因而为创新开拓出可能性。
立足当下时代,问题与结论的获取似乎早已不是困难,然具有审辩态度的追问却弥足珍贵,“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为联系发展提供新路,吾辈若想逐山追海,需常怀追问以成深思。
得分:57分
简评:本文的优点非常突出,审题精准,结构清晰完整,对“追问”价值的挖掘有深度,例证充分且阐述到位,所见社会、所析问题表现出大视野、大格局。
标题准确且有文学意趣。首段紧承标题的意境,以典雅之语紧扣题目的核心句“问题又来了”,用三个短句直接指出追问的三种表现和意义。首段起到很好的纲领性作用。第二段阐释段,从“追问”和“问题”两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切入,对“追问”的本质作准确解读,并指出“追问”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本段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铺垫。第三、第四段,分别从追问“对原有思考结果的挑战,促成深思”和“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在思考中走向新领域的契机和可能”两个角度展开论述。这两个分论点辨识度很强、交叉范围很小,呈现出对两个分论点展开说理的价值。两个角度的论说结构比较整齐,都采用观点、阐释、摆事实讲道理、结论的结构方式。材料的使用是这两个角度的亮点。第一个角度主要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较具体地列举仁人志士的一个个追问,论述这些追问促进了振兴中华之道问题的不断深化、思考不断成熟。第二个角度从纵向、横向拓宽材料,使视角转向当代,增强说理的当代价值。最后一段总结段,立足当下,再一次明确有审辩态度的追问的价值。
不足之处:说理稍显薄弱,有些语句表达欠准确、流畅。
3.大道行思,以问逐远
帕斯卡尔有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定夺之间,始悟其意蕴之深。马克思的一句“主要的问题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振聋发馈(聩),细思之,不禁拊掌而悟:世界充满答案,却往往引领人们走向浅薄;惟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充分让“认识”的飞轮转得更快,走向深刻。
回视自身,在对人生课题的问题上深刻思考,才能为人生成长打上丰厚的哲学基底。《吕氏春秋》有言:“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斯言不谬。生处现代社会,关于人生的价值所在的答案,似乎己于网络的言论之间泛滥。许多网红会通过各种视频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在于及时行乐,浮生若梦,必以娱乐贯之,这就是答案。然而不妨想起“浮士德难题”中关于人生价值的不断追问与思考,当他被魔鬼靡菲斯特给予超越现实生活的感官刺激后,不禁陷入了深思:人究竟是应当沉溺于爱与感官的享受当中,还是回归理性,追求智识?于是在一番新的经历与思考后,他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人应当自持于书斋生活,还是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问题又来了”的追问,将终极意义的拷问推向深入。
放眼科技,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被已成答案定义、持续提问,方能寻悟科学的真理,洞见世界奥秘的复杂性。叔本华的至理真言如今仍于耳边回响:“不要让你的思想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在科技道路上行走的人们,更是应当警惕他人既成答案的干扰,形成良好的“屏蔽力”,在思考追问之道上笃行不息。当美国现成的科技教材上明白无误地表明杂交水稻是不可行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便是标准答案,袁隆平却提出自己的问题:雄性不育株真的不能完成水稻杂交的使命吗 当他完成一番事业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提问:海水稻的方案是切合实际的吗 凡此种种,永不停歇。由是观之,科技的巨轮在问题之力下被推动。
环顾社会,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不被答案束缚,以洞若观火的目光投射以思考追问,是社会进步的不二法门。古语言:“勿因未候日光暖,擅自轻言世间寒。”被定论定义是许多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当社会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峡中漂流,有人认为文学已经失去了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可在与南方周末记者对谈中,格非先以小说家的身份提出问题:小说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话题纵深,他又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当代社会的人不再把小说当作解答人生问题的场所,这是福音还是缺憾?社会发展的问题复杂,何不以问题为导向,深挖本质?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说:哲学不会告诉你答案,只会提供许多问题,以及问题的思考方向。我们何不用哲学武装头脑,让“问题又来了”点燃思维?
得分:56 分
简评:本文针对材料引导的延展方向,从个人成长、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三方面平行展开,体现了一定的丰富性。每一板块内部由一个具体问题的提出,并引发对此问的进一步追问,两问之间存在着关联和递进,选例准确。文章旁征博引,且引用恰当,可见作者知识面广博。结尾不仅回扣材料中的关键词,且以反问结尾,引人深思。文中有一处错别字。
4 又一个问题,又一束光明
我们总在追寻各种各样的答案,自以为获得“正确答案”后便万事大吉,却往往忽略了问题本身。正是一个又一个问题推动着求索的浪潮,所谓“百忧解”也许正是不断诞生的下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又一束光明。
内审自身,“又一个问题”促进的是个人思考的深入,收获的是打破“已知”的成长。我们强调理性精神,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最好的锻炼方式正是向自己、向外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以此修炼得到智慧的提升、人格的升华。苏子于赤壁之下借主客之谈探讨“吾生须臾”后的“下一个问题”,思考生命与精神的存在,终明悟“物与我皆无尽也”,为自己带来格局与胸怀提升。亦可见史铁生于地坛之中追问毕生的意义,又迎来“如何生活”的“下一个问题”。终感悟向死而生之升华,同时也体味出母亲的爱与深意,完成了人生之境的提升。向自己问出的“又一个问题”为我们的成长开创更远的目的地,为自己照一束光。
瞻仰科学,“又一个问题”推进求知的脚步不断向前,于个人收获的基础上为无穷真理作出开拓。近代西方曾有“李约瑟之问”:为何古代中国科技成果璀璨,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却未在华夏大地上发生?缺乏对“又一个问题”的探索难辞其咎。千百年积累下来丰富的经验科学蒙蔽了近代人的双眼,在已有知识上若能提出“又一个问题”,也许就能将经验科学推进至理论科学,使中国近代形成有关科学的原理体系。反观当时的西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诞生让时代的蒸汽机滚滚向前。特斯拉在爱迪生直流电的基础上生发又一问题,成为交流电之父;在内燃机家族中,汽油机柴油机踩在前人面临的问题上出生,推陈出新。“又一个问题”在科学发展上功不可没,象征的是不迷信权威,勇于开创的智慧之光。
放眼社会,“又一个问题”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美好,惠及的是更广泛的人民。恩格斯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正是这样不断提出“又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让马克思这位巨人能身处看似已繁荣美丽完美无缺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震古烁今的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目标方向。身处社会之中如何保持清醒而促其向好?唯“又一个问题”而已。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已陷入社会生活的规训,忘记思考其是否正确而只知遵循,成为马尔库斯笔下单向度的人,“又是重新整理已有之见解”。如此,社会还有何活力可言?诚应使“又一个问题”之光照彻,指向未来!
得分:54
点评:全文从个人、科学、社会三个角度紧扣“问题又来了”展开联想和思考,共三个层次:内审自身,“又一个问题”促进的是个人思考的深入,收获的是打破“已知”的成长;瞻仰科学,“又一个问题”推进求知的脚步不断向前,于个人收获的基础上为无穷真理作出开拓;放眼社会,“又一个问题”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美好,惠及的是更广泛的人民。突出了主旨“问题来了”是个人成长、科学开拓发展和社会幸福美好的动力。作者思维严谨,逐步推进,思维开阔,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能够很好地运用引用、例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比较理性,应尝试力求生动,适当运用修辞,形成语言形式上的语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